古代文体问题_第1页
古代文体问题_第2页
古代文体问题_第3页
古代文体问题_第4页
古代文体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体问题一、什么是文体(一)文体与风格在古代汉语中,文体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意思指文章的风格流派。另一种意思是指文章的体裁、类别。体裁和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是有联系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经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同时又讲了每一类的风格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这是体裁;雅是典雅,理是讲道理,实是摆事实,丽是有文采。雅、理、实、丽是风格问题。这段话反映出古人力图以不同的风格特征作为文体分类标准,将诸多文体归纳成若干种风格类别。《文心雕龙•定势》中,刘勰也从文体风格着眼,将诸多文体归纳为六大部类:“是以囊括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刘勰认为,相似的文体风格是各部类文体的“本采”(亦即本色),它足以铨别不同部类的文体,使之“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用描述性的语词指称时代风格、文体风格、作家风格、作品风格、语言风格。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体裁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如宋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就是因为其风格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体裁、类别问题。(二)文体之源及文体分类中国古代对各种文体进行分类,肇始于西汉末年刘歆的目录学著作《七略》。在《七略》中,《诗赋略》与《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等相并列,著录的最纯粹的文学作品一一诗与赋。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所收著作分为五类,即:屈原赋类、陆贾赋类、荀卿赋类、杂赋类、歌诗类。在这里,既有赋与诗两种文体的区别,又有赋体中四种类型作品的类分。这种两级分类的文体分类方法,不仅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基本的操作范型,也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姚振宗说:诗赋略,旧目凡五,一、二、三皆曰赋,盖以体分,四曰杂赋,五曰歌诗。其中颇有类乎总集,亦有似乎别集。章炳麟也从表现方式着眼,对杂赋以外的三类赋的特征做了更为简要的归纳:《七略》次赋为四家:一曰屈原赋,二曰陆贾赋,三曰孙卿赋,四曰杂赋。屈原言情,孙卿效物,陆贾赋不可见,其属有朱建、严助、朱买臣诸家,盖纵横之变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辨析文体,已经逐渐蔚为时代风气,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虞挚《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任昉《文章始》(一名《文章缘起》)、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颜之推(531-590后)《颜氏家训•文章》等,便是其中的荦荦大者。根据这些论著,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一些基本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文》:“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中国古人对众多文体的归纳类从,主要从文体的本源与文体的特征两方面着眼。就文体的本源而言,古人认为所有文体均可溯源于五经,或者说正是五经生成了众多的文体。因此以五经为纲,众多文体便可以同类相聚,形成不同的文类序列。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为什么要学习文体知识(一)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无论研究古代历史或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都应该具有文体方面的知识;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应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与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应了解各种文体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方法。如赋这种文体是怎么产生的,六朝赋与汉赋有什么不同,跟司马相如的赋有什么不同;骈体文对赋的发展对唐诗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律诗和绝句有什么不同等等。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又有什么不同。这都是文化常识问题,是一个文科大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二)从古代汉语角度,也应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因为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诗歌的语言形式不同于骈体文的语言形式,骈体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散文的语言形式。就散文而言,叙事散文的语言形式又不同于说理散文的语言形式。我们掌握了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基本特点,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三、划分文体的标准对文体的分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东汉末年蔡邕曾经把皇帝对大臣的文书和臣子给皇帝的奏议分为四类。策书、制书、诏书、戒书都是皇帝用于臣下的文书。章、奏、表、驳议是臣下上皇帝的文书。魏晋时候,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类,陆机分为十类:诗、赋、铭、箴、颂、诔、碑、奏、论、说。六朝时候,刘勰将文体分为三十五类。萧统在《文选》中将文体分为三十七类,也有另外两种意见是三十八类或三十九类。文体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也说明文学观念的进步。人们细致地区别了不同文体的特征,为新产生的文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分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从语言形式来分,押韵和不押韵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齐梁时代,有“文“”笔”之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诗词歌赋、铭箴颂赞都是韵文,《昭明文选》选了这方面的作品,书名却叫《文选》,就因为当时所谓的“文”原来包括韵文在内。除了押韵与否,平仄、对仗也是从语言形式上区分文体的标准。骈体文与散文的区分就在于前者讲究平仄和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句,所以骈体文也叫“四六文”。但骈体文岁讲究平仄和对仗但又不押韵,和诗歌又不一样。赋跟诗歌一样也讲究押韵,但它又不讲究平仄与对仗,所以跟诗不同。当然,赋的押韵比诗歌更自由一些罢了。文章的内容、性质也是划分文体的重要标准。如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就是依据内容而划分的。历史著作一般用于记事文,哲学著作一般都是论说文,二者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从应用范围来划分文体是古人划分文体的另一重要标准。《昭明文选》分类复杂而繁琐,就因为萧统把应用文分得很细,其中特别是对官方文书、日用公文和碑志分类非常之细,这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反映。这种分类法,对于古文来说,意义很大,而对于我们来说就应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它。从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将古代的文体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大类。我们在这里着重讲古代散文的分类。从语言形式出发,参考文章的应用范围,我们将散文划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种。四、古代散文的类别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是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散文”一词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唐宋人也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作“古文”。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在现代文体中,散文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的散文指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广义散文的概念。(一)史传文——历史散文1、编年体。这种体裁的散文,大概在东周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叫“春秋”。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有鲁国的春秋,它记载了242年的历史。编年体的主要特点即“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优点是有利于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顺序叙述其来龙去脉,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阶段性特点。其不足之处是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另外,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读者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了解其全面。至于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也是常见的缺点。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资治通鉴》后,还有北宋的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辽金元的编年史《续资治通鉴》,明代编年史《明通鉴》等等。另外还有《竹书纪年》《后汉纪》等等。2、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是通过记载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史记》首次使用此体裁,《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除了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记、行状以及自传,也属于记传历史散文。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纪传体散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聊斋志异》,都深受《史记》的影响。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名之为“某某传”。蒲松龄小说篇末常用“异史氏曰”的形式发表议论,都是受了史传散文的影响。3、记事本末体。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的袁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提供的材料,写了《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七国之叛”等,按照年代排列起来。这种体裁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但它一般只突出主要事件,一般历史事件往往得不到反映被删削了。继袁枢后,又有人编了《左传纪事本末》《宋诗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编年体、纪传体、本末体三种体裁各有优缺点,各自成龙配套,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散文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语言资料。(二)说理文说理文是另一种古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政论、文论、史论等都属于说理文。春秋战国时期,论辩文就已经相当完备了。“诸子散文”都属于说理文的范围。当时的说理文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这种形式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其篇题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了。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标志着先秦时代的说理散文进入了黄金时代。《墨子》在说理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墨子》开始,文章有了正式的题目,每一篇都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从秦汉开始,说理文有了新的发展。第一,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第二,说理文的体裁趋向多样化。较为重要的常见的有以下十种体裁:论,说,辨,原,寓言,书信,赠序,奏议,诏令,檄文。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刘勰《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辩证然否。”“论如析薪,贵能破理。”他讲到了“论”这种体裁的根本任务和立论方式。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都还不是单篇论文形式。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范缜的《神灭论》、苏轼的《贾谊论》等。说。“说”是游说之文。陆机和刘勰所说的“说”都是游说的意思。唐宋时期,游说之士早已不存在了。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师说》、柳宗元《天说》《捕蛇者说》。“论”和“说”的界限很难分清。如柳宗元《天说》和刘禹锡《天论》很难说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不过,人物论、史论一般不采取“说”题材,“论”似乎更庄重写,而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也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爱莲说》。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原道》、皮日休的《原谤》《原刑》、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通常是借托某种事物,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达到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的目的。这类文体惯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捷犀利。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已有大量寓言,如《庄子》中的《逍遥游《》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柳宗元的《三戒》等。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来分,应归为应用文。按表达方式来分,少数书信可归于抒情文,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论辩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韩愈《答李翊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都可以按照史论、文论、政论来读。赠序。这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从应用范围言,全都可归为应用文,就表达方式言,大都是论辩文。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上书。战国时候给国君打报告一般称为上书。如李斯《谏逐客书》,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疏。“疏”是分条陈述之义。从汉开始,臣下对皇上陈述事情的文章称为上疏。如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谏太宗十思疏》等。表。陈述某种情况或意见。如李密《陈情表》,诸葛亮《出师表》。封事。这是一种机密文件。密封直呈皇上。如南宋胡铨《午上高宗封事》。剳子。宋代产生的一种公文。一般用于议论政治得失,提出某种建议。对策。古代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称为“策问”,考生回答的文章称对策。如《教战守策》,董仲舒《贤良对策》。诏令。皇上对臣下的公文。种类繁多,一般属于说理散文,也有四六骈文。战国时通称为“令”,如逐客令,垦草令。秦王朝通称为制。汉代分为策书、制书、诏书、诫敕等四类。制书是颁布制度的文书,诏书是命令、文告。诫敕是用于告诫或皇帝颁布爵位的文书。策书用于封王侯功臣。檄文。文告。内容往往扬己之长,揭人之短,多用于对敌斗争。有散文也有骈文。(三)杂记文杂记文不同于“杂文”,杂记文以叙事为主,杂文以说理为主。今之杂文不同于古之杂文。现代的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而古人所说的杂文没有一定的标准,往往是觉得无以归类,统名为杂文。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杂记文分为两大类:1、山川景物人事记山川景物记如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以及明代《徐霞客游记》。除了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外,还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山川景物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亭台楼阁记。以建筑物为题目。如《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洛阳城的寺庙,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苏辙《超然台记》,王守仁《尊经阁记》。人事记,如方苞《狱中杂记》,蒋士铨《呜机夜课图记》。山川景物人事记基本上都是文学散文。写作技巧、表现手法、思想内容都值得深入研究。唐、宋、明、清这类作品较为发达。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笔记文多为私人著述,记载了一些官修史志所不载的人物事件,在史料价值方面更值得重视。如毕升发明活字版、防止革新家黄道婆,如果不是沈括的《梦溪笔谈》和陶宗仪的《辍耕录》,这两位发明家的名字可能会被淹没。还有一些农民起义的历史资料在笔记文中也得到反映。有的笔记文往往是个人的读书心得,有的见解精辟,有的考证精密,是值得考证的,。其中还有一些优秀的文学散文,如《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陶庵梦忆》中的《西湖四月半》都是炉火纯青的文学小品。(四)应用文。应用文的范围很广,价值不可一概而论。这里只讲古书中常见的应用文。辞赋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后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