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_第1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_第2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_第3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_第4页
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解读地理25、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测试要求一:.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解读: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图:人口增长模式图图:人口增长模式图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冲A要求:说明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人口年龄结构有什么差异:加速增长阶段:年轻型增长减速阶段:成年型低速增长阶段:老年型例证性试题: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读图完成:1.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2.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A.甲B.乙C.丙D.丁读下表,完成3~4题:某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统计表年份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出生率(%)3.953.983.603.793.642.301.821.100.670.650.630.64死亡率(%)1.701.081.000.950.760.730.680.630.670.660.650.653.该地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为A.1950年B.1955年C.1965年D.1970年4.21世纪以来,该地人口A.出生率下降B.死亡率上升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数量减少答案:BCBD测试要求二:.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解读: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比为例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赞成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冲A要求: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及儿童的比例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2.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测试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解读: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18~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4.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政治原因: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原因:如外籍劳工和技术移民等战争:如国际难民(阿富汗、巴勒斯坦等亚洲难民,前南斯拉夫的波黑难民以及中部非洲的难民等)灾害等:如环境移民(因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无家可归、被迫迁居,以及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化或遭破坏,无法在当地生存而被迫外迁的人。此外,由于某些大型工程建设,解读:1.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2.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商业区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例证性试题:读图完成:1.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中e区域通常是A.中心商务区B.批发与轻工业区c.低级住宅区D.高级住宅区2.图示城市空间结构属于A.扇形模式B.同心圆模式c.多核心模式D.星状环形模式右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有可能为商业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B(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测试要求二:知道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为例)解读:1.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2.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成形成了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各具特色多层次的城市体系。一级中心:上海——区域金融中心、航远中心、贸易中心、国际投资中心、服务的范围(长江三角洲全国、国外)二级中心:南京、杭州——省级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服务范围(本省及其周边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造业中心、服务范围(地级市范围内)四级中心:杨州、镇江、绍兴等——市域经济文化中心、服务范围(市域及大多数城镇和乡村)五级中心:县级经济中心、服务范围(县内城镇和乡村)例证性试题:读图完成:下列有关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吉林市的服务范围较长春市小B.农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四平市多C.长春市与松原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D.桦甸市和四平市城市服务功能相同答案:A(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1.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2.城市化的过程的三个阶段和特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②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出现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冲A要求:当代城市化表现出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展中国家政治独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②大城市数是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例证性试题:读右图,完成:1.图示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日本B.英国C.美国D.法国2.从图中可以看出A.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B.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C.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D.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发展中国家答案:BC(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解读: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城市则大不一样,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落已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②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例如,杭州就是一座闻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古代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大多以皇宫为中心,将其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③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2.地域文化与人口: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例证性试题:(判断)“多子多福”的世俗观念,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发展。答案:对6.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测试要求一: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解读: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土壤、地形(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3)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我国西北的绿洲农业、宁夏平原的水稻(水源)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例证性试题:(2008年江苏卷)(单选)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土壤C.交通D.科技答案:A测试要求二: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解读:1.热带迁移农业(1)分布及特点:主要分布地区在热带原始森林中(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来到新的地块,便毁林、烧荒、掘穴播种,不翻地、不施肥。地表自然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每隔两、三年另选新地块。(2)形成条件:气候湿热;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陋。2.水稻种植业(1)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2)发展的区位条件:①地势平坦②全年或夏季雨热同期③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④劳动力丰富。(3)特点:“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即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3.混合农业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我国的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也是混合农业。特点:①良性的生态系统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收入稳定。⑵形成条件:地势平坦;草原辽阔;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4、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等,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例证性试题:1.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地区。(2)图示水稻产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在下列方面的区位优势分别是:①气候:②劳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东亚、南亚、东南亚(或亚洲)(2)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①表明,该农场发展花卉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有:,和等。(2)图②表明,该农场采用了种植和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效益。(3)该农场的年收入是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需求和政府的政策等。答案:(1)交通便捷水源充足靠近市场(2)玉米养牛生态(3)市场3.(单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有关P1、P2、P3、P4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P1地年平均气温最高B.P2地年平均气温在14.5-15.O℃间C.P3地年降水量最少D.P4地年降水量在l000-1lOOmm间(2)从气候条件分析,发展水稻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最具优势的是A.P1地B.P2地c.P3地D.P4地(3)针对江苏省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必须做到A.考虑交通条件B.因地制宜C.有全球意识D.发展机械化答案:DDB5.读图,回答下题(1)关于图中混合农业区的正确叙述有A.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混合经营B.甘蔗、果树种植和养鱼有机结合C.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D.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2)该种混合农业的主要优点有A.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定B.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C.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D.与当地湿润多雨的气候相适应答案:AC(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测试要求一: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解读:影响工业区位主要的因素: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冲A要求)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举例: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典型工业部门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例证性试题:1.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制糖厂接近A.消费市场B.原料产地C.能源基地D.科研院所(2)下列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有关的是A.酸雨B.土地盐碱化C.全球变暖D.臭氧层空洞答案:BC2.微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与土壤B.原料与市场C.科技与人才D.动力与交通答案:C3.下图“不同工业类型区位选择示意图”,属于①、②、③、④类型的企业依次A.炼铝厂、啤酒厂、电子装配厂、制糖厂B.啤酒厂、炼铝厂、制糖厂、电子装配厂C.电子装配厂、炼铝厂、制糖厂、啤酒厂D.啤酒厂、电子装配厂、制糖厂、炼铝厂答案:B4.(冲A要求)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回答下题。(1)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A.电视机厂B.造纸厂C.电镀厂D.炼油厂(2)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A.钢铁厂B.印染厂C.化工厂D.水泥厂(3)若工厂可对大气产生污染,位于湖南省洞庭湖流域的城镇布局合理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BD测试要求二: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解读:工业联系(生产的联系基础设施的联系信息的联系)工业集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集聚过度就会出现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以及原料、燃料困难等问题,会发生工业分散)工业地域(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读:1.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例如:热带地区原始森林的滥砍滥伐,人类在获取木材和耕地的同时,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⑵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⑶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例如: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例证性试题:1.右图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电子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2)许多与石油化工企业有生产联系的厂家纷纷集聚在石油化工区,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3)若在图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4)若在图中④处建自来水厂,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5)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处于石油化工区与主城区间的P带应设置__________。答案:(1)知识、技术(2)降低陈本,获得规模效益(3)不合理钢铁厂污染大气,应放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4)合理河流上游,水质最好(5)绿化带(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测试要求: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解读: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1)生产活动中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的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2)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冲A要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2.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很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例证性试题:去年秋,某业务员通过互联网联系采购了山东烟台的一批优质苹果,用汽车运到浙江杭州销售,至元旦售完。该业务员活动涉及的地域联系方式共有A.通信、商业贸易B交通运输、商业贸易C.通信、交通运输D.通信、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答案:D(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测试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解读: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①世界各地城乡聚落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星状等。②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运输时代和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③(冲A要求)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⑴步行-马车时期(规模小而紧凑),火车-电车时期(星状),汽车时期(多层次星状),高速公路时期(立体化、城市群)⑵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举例:城市交通布局的扩展对城市功能区和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等(冲A要求)①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因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居民点、商店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较大,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所以居民点、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业网点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②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③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④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例证性试题:1.下图所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内河航运和公路运输的发展B.工业生产和金融贸易的发展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D.城市管理方式和环保的要求2.判断题:某城市地铁开通后,沿线出现了新的商业网点,这表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带来了商业网点的相应变化。答案:C对3.判断题:在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错4.右图所示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有可能为商业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B7.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测试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解读:以下分别是人教和鲁教版教材对此内容的解读,大家只需阅读,注意加粗字体采集渔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类与环境保持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环境问题没有威胁人类本身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20世纪70年代以来谋求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完善,得到公认。人地关系思想特点历史背景核心内容影响自然环境中心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近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人类中心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地伙伴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也具有反作用,人类应该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的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例证性试题:判断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答案:错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测试要求一: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读: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的危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等。(冲A要求)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测试要求二: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解读:(1)全球变暖——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CO2等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2)酸雨的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这些气体使大气中的水汽含有酸性,这样降雨就成了酸雨。(3)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氟绿化烃等气体,这些气体强烈地与大气中的臭氧反应并消耗臭氧,使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每年有段时间含量很少,就象一个空洞,称之为臭氧层“空洞”。(冲A要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的增长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净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周期,加剧了资源的耗竭速度;掠夺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导致恶性循环。如盲目扩大耕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