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_第1页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_第2页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_第3页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_第4页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孙桂艳一、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二、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继续进行的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本课内容分为两个子目: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两者之间因果相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则是这一运动的高潮。在教学中,为有效落实课程标准,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为三个学习模块:败军之际振臂高呼,危亡之时变法图存,百年回眸赓续超越。三、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简单掌握了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与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合作学习能力,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虽然具有较为正确的价值观,但容易偏激,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的片面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新发展区”,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四、教学目标1.概括说出公车上书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变法的主要史事,培养时空观念,提高史料实证素养。2.了解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的基本史事,归纳戊戌变法的意义,认识其历史局限性。3.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示关于戊戌变法的学习成果和体会,深化新时代“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五、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七、教法学法和手段1.情景体验法、讲述法、讨论法、发现法和探究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A、他是近代中国鼎鼎大名的政治人物B、为官一生,位高权重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热心洋务运动

D、对外参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A、他是近代中国鼎鼎大名的政治人物

B、熟读四书五经,又能钻研西学,学贯中西。

C、曾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变法思想。D、与学生梁启超领导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知识衔接】【设计意图】抢答方式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融洽陌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单元知识回顾和展望意在建立历史的前后联系,突出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渗透大单元学习意识。探究一:败军之际振臂高呼【史料呈现】材料一:甲午战争形势图材料二:马关谈判图【背景补充】1895年初,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日本侵略者控制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威胁京师。李鸿章代表江河日下的清政府赴日谈判,遭到多番凌辱,不得不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和耻辱性的割地,一系列权益的出让,民族危机骤然加剧。面对危机,首先做出反应的是一群读书人,振臂高呼:拒和、迁都、变法……【自主学习】概括公车上书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影响。【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呈现,帮助学生走近“历史现场”,理解甲午战争战败后险象环生的国际国内环境,即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理解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会产生特定的史事。通过归纳公车上书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呈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时空小达人】寻找“时空小达人”穿梭百年,在地图上“点”出万木草堂、强学会、时务报或者国闻报所在地。【设问引导】学会、学堂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深度探究】相较于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你认为,维新派的观点有何突破?【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是使用教材地图,准确定位重大史事的时空,初步培养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从史料中明白维新派的主要宣传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将维新思想和洋务思想加以比较,意在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近代向西方学习知识线索,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对洋务思想的历史超越。探究二:危难之时变法图存【史料呈现】材料一:德国强租胶州湾(图)材料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图)材料三: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背景补充】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胶州湾租给德国,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继德国之后,19世纪末,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康有为等维新派积极上书建言。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决定变法。【学生活动】归纳总结课本中相关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归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组角色体验:如果我的身份是___,我可能会赞成或反对变法,理由是__________(官僚、实业家、致力于科举的读书人、绿营兵)【设计意图】、鉴赏,帮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探究三:百年回眸赓续超越【史料呈现】材料一: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地急躁操作……,从而加速了变法地失败。——朱立《急于求成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材料二: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在束手无策之中,便甘冒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来对付慈禧太后和荣禄的武力威胁。——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三: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材料四: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局限性;这场变法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教师理答】失败原因:主观上的原因: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变法具体策略失当、急于求成2.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支持3.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客观上的原因:时代局限性(封建顽固派实力强大)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根本行不通。意义:冲击封建专制统治(促进政治近代化);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近代化);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思想近代化)。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思想启蒙的作用最为突出。【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与分析,梳理总结变法失败原因,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呈现】材料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材料二: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康广仁材料三: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问题设计】请结合材料分析,谭嗣同等人不惜慷慨赴死,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设计意图】感受维新志士的豪言壮志,对戊戌六君子为变法献身的家国情怀产生共情。在老师的引导下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当代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强国有我”责任担当。【课堂总结】百年前的康、梁、严复、谭嗣同,面对的是山河破败的中国,他们种种努力,都是帝国主义大举侵略冲击下的被动反应。“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所肩负的使命也不再是救亡图存,而是中华民族胜利在望的复兴大业。但是,近代这些仁人志士身上所展现的天下为己任,乐于进取,勇于斗争,敢于牺牲的责任担当,将是我们民族复兴路上永远的精神财富……【板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甲午战败公车上书瓜分狂潮百日维新思想启蒙光照后世【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1898年,《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渐成为报纸文章常用语,许多爱国志士爱用这类术语作为子女的名字。这主要表明《天演论》在当时中国的宣传()A.开启了西方学术成果的传播B.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C.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D.阻碍了传统思想的发扬光大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标准:B;对应水平:理解;评价难度:中等。2.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百日维新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此观点旨在说明百日维新()A.弘扬了民主科学B.结束了君主专制C.实现了自强求富D.促进了思想启蒙评价主体:教师;评价标准:D;对应学习水平:理解;难度:中等。二、探究题(原创)材料一:戊戌变法策源地之一——安徽会馆《万国公报》报社、北京强学会会址均设在安徽会馆(引者注)材料二:康有为选定安徽会馆作为组织戊戌变法的集会场所,首先是看中了安徽会馆得天独厚的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