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与世界_第1页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_第2页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_第3页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_第4页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唯物论部分的核心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世界的一般的总观点。何谓世界?世界是一个总称,指的是包罗万象的存在的整体。在佛学看来,“世”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是含迁流意的时间概念;“界”是指八方上下,是含方位意的十方的空间概念。这同中国古代所说的“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是一致的。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到,世界或宇宙是具有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特征的一切事物存在的总和。第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问题:世界有无共同性或统一性?若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人类在实践和认识中必然会产生和提出的首要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是立足于对世界本质的解释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立足于对世界本质的唯物主义解释的基础上。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第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世界观与世界图景世界观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世界观与世界图景的矛盾,不以世界图景为表现形式的世界观是不存在的。世界图景是特定时代对世界的总体描述,是历史的产物。世界观与世界图景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矛盾。第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观是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第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对“世界的统一性”和“物质”的不同理解1)关于“世界的统一性”的不同理解: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二元论不可知论实证主义第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唯物主义对世界统一性的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在西方,“物质”(matter)一词最早是由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思是“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万物由它生成,被它创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根据。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科学、实践和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具体内容不是素朴的、直观的,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直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革命之前,人们对物质的了解,在思想方法上始终没有超出古代原子论的水平。第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

第一,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原始的实体——原子,认为它具有广延性、不可分性、不变的质量、运动等特性。这实际上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用物质系统某一层次的某种具体形态(如机械运动)或某种属性来定义物质,把它归结为万物的本原,不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应是概括物质世界所有层次、一切运动形态和共同属性的最高抽象。第二,关于存在着某种“物的不变的实质”和“终极的、绝对的实体”的猜测,也带有某种先入之见和主观武断的性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这种思想方式不了解运动、发展、变化是世界的本质,而是企图找到不变的终极形态。第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更重要的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不彻底、不完备的,它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因而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运动的物质性。因此,旧唯物主义每每在接触社会历史领域的问题时,就滑向唯心主义。第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对哲学实行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解释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运用它概括19世纪中叶、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总结哲学史上两种世界观、两条认识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第1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对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参见恩格斯、列宁的物质概念(参见课本p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

第1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第1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马克思提出了自己正确地理解物质概念的方法论原则:不仅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且同时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上去理解。这就是马克思所主张的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的合理性在于它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坚持把世界理解为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的存在。但旧唯物主义这一原则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它只是从客体方面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即客体性原则。恩格斯、列宁所说的“实物”、“物质”、“客观实在”,都应按照马克思提出的上述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去理解。第1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运动、时间和空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与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第1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在对物质概念作了规定之后,还得进一步探讨物质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1)运动是同物质一样的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一般本质。一切运动的共同本质:变化第1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2)哲学运动观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全2/164)(这里的所谓“主体”是指承担者、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第1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唯心主义和宗教认为,只存在精神的运动,或者精神产生了物质的运动。也就是说,运动的主体是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运动就是一例。

《坛经·行由第一》记载惠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第1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贯彻始终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本来是不动的、不变化的,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外力的作用。3)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参见课本p41第1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1)时空概念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有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即长、宽、高三个方向。通常又把时间和空间联结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所谓四维时空,是现代科学根据时空不可分离的特性,把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结合起来的一种现实性描述,他有利于更完整、具体地反映现实事物的运动过程。第1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时空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首先肯定了时空的客观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时空的客观性,而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对客观时空的反映。唯心主义否认时空的客观性。其主要特征和手法,就是把时空说成仅仅是人心中的观念,用观念的主观性来代替对象的客观性。比如,贝克莱认为,离开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广袤所在之处,即是在他心中。康德认为,时空是人“先天给予的”、“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外化为自然以后出现空间,再进一步外化为人类社会后才出现时间。第2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旧唯物主义的“绝对时空”观则代表了另一极端,这就是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往往把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夸大为时空本身是在物质之外的一种独立存在,它们有自己绝对的形态和尺度。从德谟克利特到洛克,宇宙被认为有两个本原:原子和虚空。虚空是指无物质的空间,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种思想后来被牛顿所继承并发展为机械唯物论的绝对时空学说。“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储藏所。”第2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要点:

人类实践和现代科学以日益丰富的材料证明,必须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第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之间彼此不可分离。第二,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表现为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绝对性和具体形态的相对性,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第三,割裂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之间具体的、辩证的联系,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时空观上的共同特征。第2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又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第2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它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时间无论向后追溯多远,没有开端;无论向前探索多久,没有尽头,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的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空间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沿着前后、左右、上下延伸出去,永远不会达到尽头。时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的每一具体事物,其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毫无例外会走向灭亡。空间的有限性是指,物质世界的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空间位置总是有限的。第2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同时,它又认为物质是不灭的、无限的,并且处在永恒地绝对运动之中。由此,必然逻辑地得出结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属性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恩格斯说:“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简单的词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无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第2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无法完全靠实践经验来证实的。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种种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可是,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同样不可能靠实践经验来证实。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还没有找到可以说明空间的边界和时间的开端的经验事实。时空究竟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的问题,成了人类历史上长期争论的高难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靠科学的经验事实以外,还必须靠辩证的理性思维。第2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古代,特别是在中世纪,时空有限论曾长期占统治地位。因为,一方面,这种观点更接近于人们的感性直觉和日常经验;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者和神学家们以此来为上帝创世的“奇迹”作论证,为神灵居住的“天国”争地盘。与时空有限论相对立,在古代也出现了时空无限论的观点。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冲破着时空有限论所设置的界限,越来越证明着时空的无限性。第2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发现时空上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是康德的著名的“二律背反”之一。他由此作出结论:对于时空有限和无限的问题,理性是无能为力的,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康德的这个“二律背反”的实质在于,他发现了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却未能把二者统一起来。第2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而把有限和无限对立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的是黑格尔。他认为,作为绝对观念体现的各种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界限(这种界限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即都是有限的。有限是对无限的否定,而“有限自身的本性,就是超越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并成为无限”,“使有限转化为无限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它(有限)的本性”。第2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这一辩证思想,同时又扬弃了它的思辨的性质,把时空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对立统一看作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辩证法。由此可见,唯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时空观,正是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的理论表现。只有坚持这个观点,才能同一切宗教迷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彻底贯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3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表现为:第一,无限包含着有限,无限由有限所构成。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必然把具体的现实的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包含于自身之中,离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的无限性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转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又不断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趋于无限。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而且任何一个有限的物质客体,就其特性、层次说也是无限的,是包含着无限的有限客体。有限和无限既是相互排斥的,又是相互贯通的。第3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物质体系,尽管它同其他自然界存在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而劳动则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要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第3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参见课本p43-44)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参见课本p44-46)第3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劳动范畴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原理劳动是专属人的、为人类所特有的特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到他自己控制。”(马全23/201)第3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对这段话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二,劳动是人的有目的能动的活动。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活动。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的效果,它不仅改变对象即自然界,而且改变主体即人本身和社会的状况。第3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劳动的一般性定义: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构成劳动的一般要素包括:有目的的物质活动即劳动本身,包括工具在内的劳动资料,天然的或人工的劳动对象等。劳动也就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第3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和本质活动。这是由劳动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根本作用决定的。首先,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在同自然界积极的相互作用中自我产生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其次,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彼此相互联系、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基本的实践形式。第三,劳动是人类主体性形成的基础,是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控制自我的最根本的形式。

第3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总之,劳动既是人类的内在本质,又是这一本质的现实表现,是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自我证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节中提出的论断。(马选4/374)参见课本p44-45第3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不应理解为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劳动。正如在从猿到人的演化中,人类的生物形态经历了亦猿亦人、亦人亦猿的若干过渡阶段一样,劳动也是从古猿的本能活动中萌芽、生长和成熟起来的。也就是说,创造了人类的劳动不是历史上某种既成的活动形式,而是正在形成中的劳动,即正在起源和演化过程中的劳动形态。这样的劳动,才是人类的生物形态和社会关系形成之统一过程的决定因素。第3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劳动是从古猿的动物本能演化而来的,但并不能因此而把劳动与动物本能等同起来,两者仍然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显示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一,人类劳动的根本标志是制造工具。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必然和普遍的要素;而动物的“工具”一般来说就是它们的躯体(爪、牙等),即便有某些动物也“制作”和使用工具,也是不经常的、偶然的。人类制造工具是通过特定的中介体,即制造工具的工具;而动物则是直接用自己的躯体“制作”工具。第4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人类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事先就已经在人的表象中存在了;而动物的活动仅仅是受本能驱使的活动,它们不能事先在头脑中“观念地”制造出活动的结果。第三,人类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则不具有社会性。

第4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四,人的劳动是人积极作用于自然界的过程,人懂得按照事物本身的特性和规律进行生产,因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然界,在自然界深深打下人类意志的烙印;动物的全部活动只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界,“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因而它们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同自然界本身的变化相比较,是微乎其微的,简直趋近于零。第4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内在依据。第4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的主体——人口,但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物质生产方式。标示同自然界的存在相区别的社会存在,它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第4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把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并不意味着把人口和自然环境完全排除在社会存在之外。人口、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已经部分地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因此,在社会存在范畴中,没有必要再把人口和自然环境同生产方式并列起来。况且,人口和自然环境如果不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就本能把社会存在同自然存在区别开来。第4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产方式就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内在结构,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构成方式,他体现了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第46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参见课本p46-49)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参见课本p48)第47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如何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1.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是世界物质统一性中的核心问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了物质世界的两大领域。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有自在和自为两种基本形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社会和人类是自为的存在。如何证明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就成为世界统一性画面上最为复杂的难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与一切唯心主义最终地区别开来,完成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中一次革命。因此,理解这一问题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第48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论失误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失误在于简单的还原论,他们把社会、人简单地还原为自然、动物、机械性,试图用原子论、机械论来说明社会,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因而没有说服力和理论力。换言之,旧唯物主义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旧唯物主义与他们的现代遗迹的共同特点,便是不能说明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不能从社会本身的特殊运动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第49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唯心主义从另一方面出发,他们强调社会与自然、意识与物质的区别,把社会、意识绝对化。无论从绝对观念、理等客观精神出发,还是从自我意识、感觉鞥的主观精神出发,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否定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因而社会历史领域成为唯心主义最后一个避难所(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旧唯物主义在社会问题上陷入了不能自拔的“二律背反”,一方面他们主张用自然、环境来说明社会,坚持“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又主张“意见决定社会”。到底是“环境决定社会”,还是“意见决定社会”,他们陷入了悖论和怪圈之中。第50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解决打破旧唯物主义怪圈和唯心主义诡辩,便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与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理论。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理论,即社会存在、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合理地解决了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第51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马哲是如何解决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的呢?1.从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来看,社会只是物质世界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形式,并且最终地要回归到这一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中去。(从物质大循环的角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指出:“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这个循环只有在我们的地球年代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内才能完成它的轨道,在这个循环中,最高发展的时间,有机生命的时间,尤其是意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生物的生命的时间,正如生命和自我意识在其中发生作用的空间一样,是非常第52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狭小

短促的;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的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第53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这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最终依据,即社会和精神不管怎样特殊和美丽,它最终也要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向物质世界走去。2.社会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仅仅一般地从物质大循环的角度来说明社会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在理论上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人类社会离毁灭还有很大距离,至少还有几十亿年时间,现在谈这些问题似乎太遥远。另一方面,必须从社会本身的运行来说明社会的客观性和物质性,这才从一第54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般的世界物质统一性进入到社会内部,才从理论上真正地证明了物质统一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揭示了社会是物质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证明社会的客观性或它的物质性的:

1)社会是特殊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有机体。这是社会以及其一切特殊性的基础,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就是一种耗散结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若停止它的劳动生产,哪怕是第55页,共63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个星期,社会就会陷入到崩溃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社会必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2)社会的发展又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与自然是两种存在,自然界是无意识的自在的存在,而社会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自为的存在,然而,马克思认为,社会作为自为的存在并非是随意的,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马克思说:“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指出,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