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_第1页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_第2页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_第3页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_第4页
第六章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代背景社会进程;社会、科学、文化;文字狱;八股取士;理学等故宫太和殿现在是1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第一节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本草学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一是中药学著作数量多,明代超过了元代以前历代本草学著述的总和,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清代出现的中药学著作更多,但以普及性著作为主;二是内容丰富,侧重面广,不仅有综合性中药著作,也有不少专题性中药著作出现。在生药研究、药物分类、药性理论的发挥、食疗药物的收载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本草纲目》的成书,是中药学高度发展的标志。

现在是2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1.《本草纲目》以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发挥》、《救荒本草》、《滇南本草》、《本草集要》、《本草蒙筌》。《救荒本草》《滇南本草》现在是3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生平著作: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著有《本草纲目》、《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墓现在是4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贡献:总结了十六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本草纲目》书影现在是5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3.《本草纲目》以后的药物学著作:《本草述》、《本草备要》、《本草从新》《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现在是6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5.方剂学(1)《普济方》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收入61739方,239幅图,保存了古代大量医学文献,其价值已超出方剂学范围。《普济方》现在是7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吴昆的《医方考》四卷。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每类前有短论,略述选方范畴;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在是8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3)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

现在是9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4)吴仪洛的《成方切用》清代名医吴仪洛编著,是继《医方考》、《医方集解》后又一部较为著名的方论类著作。作者广泛收集历代有效成方,对治疗原则、组方理论、实际运用等与方剂相关的问题几乎都有所论及。全书共收正方656首(含《内经》12方),附方与类方共(有方名者)446首,涉及异名31个。合计收方1102首。

现在是10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第二节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1.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温病学说的形成萌芽奠基发展成熟现在是11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主要温病学家及贡献吴有性与《温疫论》吴有性,字又可,江苏震泽人,生活于明代末期,约在1582~1652年间。著有《温疫论》。吴有性认为温疫不同于伤寒与一般的外感疾病,根据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出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疠之气所致。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在的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温疫论》现在是12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叶桂与《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约1666-1745),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所著《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在诊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现在是13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薛雪与《湿热条辩》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江苏吴县人,生活于公元1681~1770年间。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现在是14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吴瑭与《温病条辩》清·吴瑭撰,嘉庆三年(1798)完成。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现在是15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王孟英与《温热经纬》五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辨证及治法;卷三-四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湿热病、疫病的心得,将温热病的辨证按叶天士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用以具体说明热性病的发展规律,末卷为温热病分论共选113方。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著。

现在是16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历史意义(1)发明时间:清代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1727)谓种痘术起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可知,最迟于明中期已有种痘之举。满族人因其北地寒冷,未受过天花侵袭而多不具有免疫力,故清兵入关后遭受天花病流行传染。(2)方法:痘衣法;鼻苗法(干苗法、水苗法、浆苗法)(3)意义:人痘接种术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古人接痘图现在是17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3.临证医学的新进展(1)内科:温补派与反温补派;张景岳: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综合性著作、单论某一病征的著作现在是18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2)外科: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现在是19页\一共有21页\编辑于星期一(4)儿科万全《万密斋医书五种》、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指出指纹在儿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出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来进行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