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宋词三首”-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论文_第1页
再上“宋词三首”-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论文_第2页
再上“宋词三首”-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论文_第3页
再上“宋词三首”-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论文_第4页
再上“宋词三首”-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再上“宋词三首”

——对公开课变成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摘要:一节公开课上完后,教师会有很大的提升。当教师再次在常态课中上到这节课时,会发现一些不合适的环节,会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也会对自己当初自己的设计表示认同。这种种情况的出现,都需要我们在上常态课的时候认真对待。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想法做法今年是新教材使用的第三年,至此,全部的老师都接触到了新教材。我虽然是最后一批接触新教材的老师,但因为在两年前准备过省优质课,所以对新教材不算陌生。尤其是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九课,因为准备优质课时就是准备的这课。 但我是否能像上优质课那样上这三首宋词呢,或者是上过之后能达到优质课的效果吗?我挺犹豫的。优质课《辨风格之别,窥主旨之要》力图通过引领学生对三首词风格的感受,加深对词主旨特征的理解。这样的设计理念就需要学生对这三首词烂熟于心。这“烂熟于心”的状态如何获得呢?回想自己当初上优质课的时候,是在学生利用早读课,熟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使这样,上完课后,尤其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这样,我就不能不审视我自己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1.分别用三句话描述这三首词,描述中不能出现作者和题目,角度不限。①;②;③。2.梳理诗歌的文本知识,填写下列表格。1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篇目意象意境内容情感《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3.选择其中的一首宋词朗读,推荐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除了朗诵,还要注意音乐、服装、背景、画外音等环节。成员名单:

成员分工:

4.观看微课《词的起源》,并能概括词起源时的特点。5.背诵三首词。现在再看这个《课前学习任务单》完全是在为课程做准备。因为所呈现的内容都是要在后面的课程里展示的。这样的内容是课前任务单么?课前任务单到底要起到什么作用?里面所有的内容都要显性地出现在课程中么?我现在以为不是!我会设计一些情境默写,让学生了解三首词的主要内容。或者让学生整理三首词的文脉,以此来掌握主要内容。如果简单粗暴点,也可以给出三首词的大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理解诗歌风格做准备,这样的准备是隐性的,但又是必要的。因为只要学生理解了基本内容后,才可以感受风格,才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所以,我认为,《课前学习任务单》确实是为后面的课程服务的,但服务的内容应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而且隐性内容往往比显性内容更重要,但却经常被老师们忽略。因为隐性内容和后面的内容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往往是课程内容得以融会贯通的基础。当我正式开始上课的时候,我又犯难。面对高一的学生,我是不是要把风格一词解释清楚。其实前年的优质课中,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到底什么是“风格”呢?很多资料上显示的是风格有哪些,基本上没有说风格是什么。人们也常谈起各种风格,而不是定义风格这个词。所以,我依然选择避开这个词,把研究重点放在“风格”这个词的外延上,而不是内涵上。后面的环节,我依然按照优质课继续下来。2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一:出题达人

学习共同体一分享课前任务单题1,全班竞猜,并让出题人和猜题人相互交流。教师出示关于三首词的描述,全班竞猜。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念奴娇∙赤壁怀古》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究声情,巧用叠字。《声声慢》 学生出的题目侧重于内容,老师选择的内容侧重于意境、气势、语言风格等,而这几点正是风格要研究的几个维度。后面的梳理内容也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活动二:梳理高手篇目意象意境内容情感《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当时选了三个同学的梳理作业来展示,现在看看,“内容”一项太过宽泛,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会和意象和情感这两项有某种程度的重复,也许可以把“内容”一项去除,而补充上“语言”一项。也许学生不好操作,远不如“内容”明确,但把“语言”这一项加在梳理作业中,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一种意识——风格可以从语言方面来考虑。把梳理内容展示的过程中,有不少重复的。但我没有打破个人的界限,还是以个人为单位来展示的。在面对新高一的学生时,我准备把学生的答案集中起来,在全班同学的答案中选取有特点的,和不同的错误类型。这样更有效率,但老师要付出更多精力。这样也能更顺畅地得出后面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至于在这一环节可能提出的问题,远远不止于下面的示例

可能提出的问题:

李清照如何一步步渲染“愁”的?(感伤婉转)

意象包含的文化内涵(积淀式意象)

豪放派扩展了词的内容(秋思愁苦登临寄怀,结合微课内容) 意象处于高远广阔的时空背景中(江山)3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优质课中设计的这几个问题还是围绕风格的几个方面展开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风格理解,同时还能回顾诗歌内容。并为后面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比较做准备。“活动三朗读”是我在优质课中处理得最为尴尬的一个环节。如果真得要说有什么作用,大概是让学生能得到片刻得沉浸,片刻得熏陶。并且仔细看自己的上课视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断句和节奏错误,我也并未及时指出。后面朗读的几个考量指标,也都是经验之谈,经不起推敲。还有老师指出,我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老师的范读,使得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没有对照,不知如何提高,只有理论指导往往是不行的,生动的实战更具说服力。我努力回想设计朗读这一环节是为了什么。大概就是因为上诗词离不开朗读,诗词课上不读一读,不合适。但是读是为了什么,应该怎样读,不知道。而且究竟有多少老师具备朗读指导的能力呢?我觉得自己不具备,朗读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老师指导不了,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是不是可以呢?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无奈之举。 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环节彻底去掉了。把朗读放在整个单元的朗诵会上进行,集中火力,来一次头脑风暴,让沉浸变得更长久一些。在课程的重点环节中,还是坚持现场评述的方法。其实优质课中展示的评述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评述,因为篇幅太短,基本都是两三句话。在课程中,我的思路就是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提问发散,引导学生阐释,然后让学生在一定的启发下,继续写下去,充实内容。但文艺短评究竟怎么写,学生还是模糊。我和学生的课堂对话,也就只能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评论的重点。活动四:比较、感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现场写评述,然后在全班分享、讨论。1.相同的豪放,不同的特点(所见之景、所怀之人……)2.不同的风格,相同的特点(情怀、含蓄……)

3.出示《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比较同一位词人,不同风格相关词论:

辛词沉郁,苏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苏词富旷逸之怀。 ——叶嘉莹

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直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42022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作品就好像从作者内心之中放射出来的一千条道路,虽然终点不一样,但都是从一个中心走出来的。——米勒所以,同样,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依然会启发引导,但不会布置学生立马就写文艺短评。可以告诉学生把今天的课作为文艺短评的素材积累下来,慢慢积累,等上完一个单元,再开始集中写短评。也可以找一篇较长一些文艺短评当范文,带着学生们一起读,找一找文艺短评的思路框架,再开始写。因为活动四是课程的重点也是亮点,准备充分,所以流程是可以在常态课中继续使用的。其实每个老师都上过公开课,但都会有一个观点:公开课是公开课,常态课是常态课。两者不是一回事。这确实是句真话,但是毕竟这节课是自己精心准备的,如果不呈现给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太可惜了。所以可以适当变动其中的环节为自己所用。因为常态课时间是宽松的,学生是熟悉的,一遍不会可以反复强调,可以再次补缺补差。公开课要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精巧的构思,要有创新,要有亮点。这样,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关注的教师的水平,而非学生的所得。常态课更为实用,更为日常,更关注学生的所得。所以,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首先,这个精巧构思不能丢,这个创新亮点不能丢,这个核心要呈现给学生。其次,改造,使之更接地气,让这个亮点、创新学生能接得住,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