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1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2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3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4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高产教结合水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

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则是践行这一原则、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实施背景

“十二五”以来,我旗加大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将“实施高

效节水农牧业工程建设,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牧业现代

化战略重点,着力提升我旗现代农牧业生产水平。在发展农业方面,

以设施农业建设为抓手,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农

业生产主体,引导本地区农业走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发

展之路,我旗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农村依

然面临的广大农民科技知识匮乏、农业项目区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现

象,严重制约着我旗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服务“三农”的重任。2011

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

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现代农业发

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

力为目标,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

民”。2014年3月,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

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进一步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快部署,尽快

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我校认

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树立大职业教育思想,始终以体制

机制创新为抓手,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狠抓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专业内涵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之路,探

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二'主要目标

1.加强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构建设施农业专业技能人

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构建“以能力为纽带、以实践为主

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校本教材开

发。

3.搞好“三个对接”(对接农资经营企业,发挥科技辐射的作用;

对接高效农业,提高生产效益;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提升生产、加工、

经营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4.充分发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功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

应社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实施过程

1.加强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校、企的主体作用,深入开

展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我专业与赤峰市鑫达种业有限公司、

十三敖包容帚苗子农业园区、罕吐柏村红格尔玫瑰庄园、巴林左旗十

三敖包镇苗圃、十三敖包镇伙房村现代种植园区、上京蔬菜专业合作

社、林东镇刀老毛道村设施农业区、宏伟庄村蔬菜大棚园区等十五个

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建立起了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三方合作机

制,设施农业项目区负责项目引导,教师与农户对接负责技术服务,

三方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建设。学校根据需要,及时组织农民培训I、

到先进设施农业项目区参观,实现项目的引进、示范、宣传、推广一

条龙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跟随老师全程参与,为学生创造了实

习实践的机会。师生边实践,边调研,带着技术入户,带着问题回校,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中研究解决,及时反馈指导,与农业技术专家

共同研究探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落实了校、村、

设施项目区联合培养模式。

2.依托行业企业优势,推动课程体系开发

学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农业生产技术专家组成的专

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当地涉农企业的性质,

把合作的十五家企业分为五个功能主体:①农作物生产;②蔬菜(食

用菌)栽培;③林果、花卉栽培;④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⑤农牧业

经营与管理。每个功能主体又涉及到不同的岗位工种,细分为作物种

子繁育工、蔬菜园艺工、果树园艺工、菌类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农

艺工以及种子加工员、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

人等十个工种。我们按照五个功能主体和各工种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

课程,编写了《设施平菇、香菇生产技术》、《设施林业生产技术》、

《省帚苗子栽培技术》、《杂粮作物栽培技术》、《种苗工厂化生产》、

《芽菜栽培技术》、《北方生态庭院经济》、《设施花卉生产技术》

等校本教材。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实现了专业教材的科学整合,

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学制、不同受众的需求。

3.搞好“三个对接”,提高办学效益

①对接农资经营企业,发挥科技辐射的作用

本专业紧紧抓住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机遇,进行精准对接,积极为

企业和农户提供服务。赤峰市鑫达种业有限公司所承担的新品种的区

域实验、生产试验、室内考种等工作均由本专业师生协助完成。2012

年以来,我们全程参与了当地主产作物的6个推广试点的试验:

(1)富河镇横河子村:作物生育期在95天至110天之间,主要

试验品种有通杂125、吉杂359、通科四、PA474俩代、东农251,试

验农户王海栋、王国春、李春霞等。

(2)丰水山五号村:作物生育期为115天至122天,主要试验

品种有丰玉799、吉玉208、长丰59、益丰39、美豫5号、松玉401,

试验农户有杨福申、张国雷等。

(3)林东镇农场:作物生育期为118天至125天,主要试验品

种有金山126、内早9、大地6和吉单系列,试验农户李素红等。

(4)十三敖包镇尖山子村:作物生育期为122天至128天,主

要试验品种有张杂6、敖杂13、和帚杂1、帚杂2等,试验农户李占

德等。

(5)哈拉哈达小城子村:作物生育期为105天至115天,主要

试验品种有金丰谷、大金苗、沁谷1、山西红等,试验农户牛东学等。

(6)花加拉嘎杨树林村:作物生育期为110天至120天,主要

试验品种有松玉9一代、KF1005.MC278等,试验农户荆文生等。

兼职教师李彩云与师生在玉米实验田进行幼苗性状观察

经过三年的试验,确定有推广价值的作物品种32个,其中很多

品种已经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谷子有沁谷1、大金苗、金丰谷、

山西红等品种,玉米有金山126、内早9、大地6和吉单系列等品种,

高粱有张杂6、敖杂13、帚杂1、帚杂2等品种。品种的更新增加了

农民经济收入,增进了农民对种子公司的信任度,提升了企业的信誉,

同时也提升了我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的知名度。

②对接高效农业,提高生产效益

红格尔玫瑰庄园是一家集特色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培训、餐

饮、住宿、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占地面积

1500余亩,主要生产和经营玫瑰、大樱桃、葡萄、草莓、绿色有机

蔬菜等项目。2013年初,基地与学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学校负责

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根据基地的生产经营需要,派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教师到云南、辽宁、山东等省学习进修,解

决了红蜘蛛、白粉病等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和花期不一致等技术难题,

实现了企业增产增收,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师生在红格尔玫瑰庄园对病虫害防控效果进行监测

近几年玉米病虫害在巴林左旗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

2013年,全旗玉米产量就因玉米螟的危害而减产达15虬而玉米螟等

病虫害的发生率高,用药防治又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设施农业

生产技术专业曲建龙、张艳茹、张其星等几位老师带领学生到碧流台

镇、十三敖包镇、隆昌镇等地进行科技宣传,讲解常见病虫害如玉米

黑粉病、玉米螟、妍虫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的

病虫害,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和培训,面对面解答广大农民提出的种植相关问题,使我旗玉米病虫

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提升生产、加工、经营水平

苕帚产业是巴林左旗的特色产业,在该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

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连作致使病虫害发生严重,原苗加工

转化率低,大量原苗外运等。为此,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劳动就业局

牵头,促成了我校和十三敖包省帚苗子产业园区合作,我校负责对种

植户和加工企业每年8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病虫害的发生

率大大降低,苕帚苗子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苕帚加工工艺得到改

进,原苗就地加工转化率提高了25%,促进了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旗已形成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3000万公斤原苗的规模,

年生产10万把以上省帚产品的加工企业发展到了40家。

我校教师指导培训班学员进行苕帚产品制作

4.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功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技术优势、示范推广优势,通过

学校、企业和农户对接,不但把本专业在校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

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对当地农民开展多种技能培训I,使其成

长为新型的职业农民。近三年来,我校共组织农民种植、养殖等多种

职业技能培训3200余人次,并定期开展送教下乡、科技下乡活动,

为全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民科

技水平、技能素质。

四、条件保障

1.校、村、企合作是基础

开展校、村、企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在全真的生产环

境里进行,使教学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

生综合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生产需要,通过

产教结合开展教学。在扩大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校、村、

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合作,建立红格尔玫瑰庄园等15个校外实训基地,

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

2.教师队伍是关键

实施项目教学,需要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15人,中学一级教师8人,“双师型”教师达100%;兼职教师6人,

农艺师5人,农业技术推广员1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师+技

师”专兼职齐备的专业教师队伍,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

题。

3.机制建设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专业室主任为

成员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专业室主任任组长,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了相应的

工作职责和制度,与15个企业签订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定期召开校

企联席会议,制定了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双方合

作行为,形成定期联系和走访机制。

五、取得的成效

1.办学效益

通过产教结合,推进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施农业生产技

术专业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服务“三农”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

步加强,专业教师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

高。通过实施“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联合培养,实现了专业与

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

育出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了我校办学

知名度。

2.社会效益

学校通过在作物品种试验、特色种植指导、植物病虫害防治、农

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践,为我旗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

撑,农民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水平得到提升。学校、企业、

农户对接的模式不断成功复制,在我旗形成了健康发展的大职业教育

格局,提高了全旗农民的职业素质。

3.经济效益

校企深度合作以来,帚杂系列抗病、抗旱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

10万余亩,旱地亩产由76.8公斤提高到102.4公斤,亩纯收入增加

150.00元左右。经过深加工和经营水平提升,原苗就地加工转化率

提高25%,亩纯收入又增加200.00元左右。

成功试种作物品种32个,改变了巴林左旗作物品种单一、品质

偏低的局面,优良品种的更新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如谷子新品种大

金苗较传统品种亩增产30公斤,亩增收180元左右。

校、企、农合作共赢模式引领我旗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促进

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去年全旗农民较上一年增收5500余万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六'体会与思考

实践证明,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本专业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有效途径。

1.“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与当地需求紧密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通过产教结合,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专业教学创

造了实训环境,实现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通过产教结合,把生产任务嵌入到教学中,构建起产教深度融

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

中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学习任务,做到教、学、做的统一,为把

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基础。

4.通过科技辐射和培训等举措,解决了农民技术需求,提高了农

民的素质,成功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

了生机和活力。

扬长补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无论是从企业岗位需求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分析,都对中

职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就是专业教师要成为既要具备专业理论

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适应当今企业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

能力、熟悉企业生产过程的双师型教师。而在农村中职教育的快速发

展中,多数教师是从普教转到职教,他们擅长理论教学,却缺乏专业

技术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一方面,

这部分从普教转过来老教师靠自己在普教时期的经验在教学,拿着过

去的一套知识教着现在的学生,这种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能力更新的

师资队伍就成为中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制约着中职教育

培养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毕业生充实到中职学

校的教师队伍中,这些高校毕业生虽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和比较丰富

的理论知识,却不具备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这些

从“学生到老师,读书到教书”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虽然

给职业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但仍不能满足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中

所需的既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双师型”

教师之要求。对这两种情况的专业教师来讲,培养自身的实践动手能

力和企业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级技能型人

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十分

关键。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及

拥有与时俱进的知识能力体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

是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进修培训、参加校内实训I、与校内

实习指导教师结对子学习等形式,尽快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尽快

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只有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

的放矢,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培养出真正适用

企业岗位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的

对接。

二'主要目标

1.发挥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特长和老教师

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长,弥补新老理论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和实习指

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实现扬长补短、

优势互补。

2.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了解当今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

艺、新知识、新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时更新自身的知

识,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能力和方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了解企业

每个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4.通过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等形式,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

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尽快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

三'实施过程

(一)精心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以一体化师资建设为重点,

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丰富企业实践经验为主线,以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制定了《赤

峰市华夏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双

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方案》等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办法,采取、校本培训、企业生

产实践、高校进修、参加各级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

业素养。

(二)明确“双师型”教师标准

我们根据我校和教学实际要求,制定我校双师型教师标准:

1.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教师标准。

2.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精通专业教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

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与指导。

3.具备进行教学科研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

4.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和教师资格证。

(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我们依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制定《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措施。建立长效

的激励机制,明确双师型教师在学校评优、选先、职称晋升上优先,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

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条件并提供

制度保障。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

1.校本培训、扬长补短

一是组织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与新老专业理论教师结成

互帮互学对子,发挥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专业技能特长和

老教师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长,弥补新老理论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和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二是利

用学校现有实训条件,在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集中对

专业理论教师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并对专业教师

进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2.企业实践

教师企业实践工作主要方式有:一是目标任务式。即学校根据实

际教学需要,确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目标任务,由学校联系专业对口

企业,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实践。二是师徒结对式。即专业教师

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企

业开展实践活动。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结对

子,拜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专业技能与管理经验。学校在时间安排、

经费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师生顶岗式。即学校利用学生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实习的机会,安排带队指导教师下企业实践,教师

在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实习与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岗双责”,

既担任带队实习指导教师任务、履行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又承担下企

业实践任务,向企业指导教师拜师学艺。

3.进修培训

每年有计划地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国外师资进修培训

班,提高双师教师素质。近年来,我校先后选派?名专业教师到香港

工业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盖劳职业学校、天津职业师范大学、河北

师范大学等院校进修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国培、省培。取得很好效果。

四'保障措施

1.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

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型教

师队伍培养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2.校内培训条件保障

一是学校教务处、专业室共同组织实施互帮互学结对子活动,将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与新老教师理论教师互帮互学结对子活

动落到实处。二是为专业理论教师学习专业技能提供实训条件和场

地。

3.企业实践条件保障

学校要建立足够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确定

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目标任务,由学校联系专业对口企业,安排教师到

企业进行企业生产实践。

4.资金保障

学校将教师企业实践经费列入教师培训经费年度预算,对参加企

业实践教师经费、补助及时予以核报,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深入开

展提供经费保障。

五、取得的成效

(一)打造了一支双师教师队伍

经过两年建设,本专业46名专业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

证书。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8人,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

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6人,赤峰市青年岗位能手1人。韩浩然、

赵润芳、单晓东等老师在自治区级大赛中获奖。单晓东、刘建春老师

被评为旗级教坛新秀。已形成一支师德优良、业务过硬、规模稳定、

“双师”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获得中级以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本专业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

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了解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和企业

每个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为学校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为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构职业教

育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为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和校本教材开发提供

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书16套。

(三)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了实践教学的技能,还收集到许多生动案

例和教学素材资源。有了下企业的经历,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

也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使教学更加生动

形象有趣,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本专业参加区市级加

工制造类数控车工、数控铳工、维修电工、焊接技术等项目技能大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孙丹丹、秦志奇获市级一等奖并获自治

区级优秀奖,王金鹏、孙文强获市级一等奖,2014年王全、董旭峰

获市级一等奖,张欢、陈旭阳获市级一等奖并获自治区三等奖。

六'体会与思考

1.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长期任务,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学

校建立长期规划制度,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根据学校自身教师队

伍现状,扬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

2.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是丰富企业工作经历、强化职业技

能、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双师”型教

师有效途径。

3.企业生产实践的定期开展,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深入合作、沟通,

从而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有利于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性、实用性,实现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突出实践强技能工学结合创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典型案例

一、实施的背景

近年来,我区建筑业发展较快,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综合实力

不断增强,总产值逐年递增且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巴林

左旗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偏低,农民工所占比例偏大,尤

其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整个行业员工素质偏低的现状影响和制

约了我旗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培养一大批适应建筑工程施

工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办学过程中,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不断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受实训条件等因素制约,导致学生实训机会偏少,动手操作能力偏

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还不能完全做到专业与企业生产岗位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校准对接。人才培养的规

律和现实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全真生产实训环境。

2013年我校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

学校校园建设也有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我们发挥专业特长,把专业

教学与校园建设项目相结合,精心设计,策划专业教学任务与校园建

设施工具体项目的有机结合,使本专业师生在多个校园建设项目的规

划、施工中得到全面锻炼。

二'主要目标

1.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解决办学中实习基地不

足、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问题。

2.搞好工学结合。把校园建设任务融入教学项目,学生在“做

中学、学中做“,突出技能培养。

3.积极创造全真实训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相关施

工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工具的能力,识读建筑施工

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的能力,按施工图进行施工放线等方面

的能力,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实施过程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注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突出实践,强化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为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我们根据校园建设项目内容(实

训基地勘测、排污管道改造、喷泉广场、排球场、简易厂房建设),

将其化分为四个典型工作任务(实训基地测量;排污管道改造;喷泉

广场、排球场;简易厂房建设),再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

能力要求,将其嵌入相应的学习领域,把校园建设项目内容融入建筑

工程施工的项目教学。在学校专业教师、合作企业巴林左旗建筑总公

司、赤峰市恒远建筑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结合校内的施工项目和

教学要求,共同组织实施。

(二)精心组织实训教学

我们根据确定的教学方案和工作任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划分

班组、明确岗位和任务要求,采用双导师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

人员共同组织指导下认真实施。

1.典型工作任务一:实训基地测量;学习领域:测量仪器使用

由专业教师李海军和兼职教师田元新带领本专业16名学生,分

成4个合作小组,对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实施规划测量。在测量工作中,

采取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的教学原则。实行老师先培训组长,

再由组长培训组员,“生教生,生帮生”的方法。每小组密切合作,

一人为观测员,一人为记录员,两人负责扶尺,进行测量;专业教师

巡回指导;完成任务后,每小组提交一份测量的布点草图。

此项工作让学生掌握了水准仪的使用及内业时闭合差调整、求待

定点高程的方法,锻炼了学生在测、记、算、绘各个方面的能力,培

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专业责任感。

2.典型工作任务二:排污管道改造;学习领域:土方开挖、管道

铺设和管沟回填技术

李臣等老师带领本专业学生,在恒远建筑公司技术人员徐吉成

(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了300延长米排污管道改造工程。

第一,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管道中心线和污水井中心位置,依据

本地冻土层深度,确定污水管线开挖深度为2米,主管道上口宽为

2.2米,排水坡度不低于2%。。

第二,进行管沟拓宽开挖。为保证施工安全,堆土离槽口宽不小

于1米,高度小于1.5米。

第三,沟槽地基、管基质量检验合格后进行管道安装。做到承口

的内工作面和插口的外工作面光滑,轮廓清晰,避免了在施工中出现

接口密封不严漏水的后果;沿直线安装管道时,接口的环向间隙均匀,

承插口间的纵向间隙小于3毫米;管道进入沟槽后,避免了与沟槽支

撑及槽下的管道相互碰撞,安装时对管节的中心与高程进行合理调

整。

第四,管道布设检查合格后,进行管沟回填工作。按沟槽排水方

向由低到高分部进行,污水检查井等附属构筑物回填土四周同时进

行,分层碾压夯实,沟槽两侧同时回填夯实,以防管道位移;回填

时槽内无积水,不回填淤泥、腐植土及其它含有杂物的有机物质。在

管顶上下20厘米内,不回填大于10厘米的石块、砖等杂物,采用中

粗砂做回填基料。

此项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了土方开挖、管道铺

设和沟槽回填技术,使理论与施工实践相结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

的,同时为学校节约资金2万余元。

3.典型工作任务三:喷泉广场、排球场建设;学习领域:场地平

整和地面装饰技术

马丽娜等老师带领本专业学生,由兼职教师林立负责技术指导、

恒远建筑公司提供设备支持,承担喷泉广场、羽毛球馆东排球场共

5500平方米建设任务。施工前,对学生进行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

和技术交底,强化“安全第一”意识。

第一,由全校师生拆除原有方砖、垫层、砂砾石。

第二,李臣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测量工作。

第三,恒远建筑有限公司提供铲车、碾压机等大型施工设备,

本专业师生夯实整平基层。

第四,林立老师负责技术指导,采用5:1比例干拌砂浆作结合

层,浇筑素水泥胶浆,铺装大理石火烧板。铺装过程中,做到火烧板

横竖搭配均匀,避免了通缝,避免了颜色不均的火烧板材搭配,做到

了平整坚实、整体美观。

此项工作让学生掌握了场地平整和地面装饰技术。学生通过参

与施工,学会了地面火烧板的铺装工序、技术要领及操作方法,实现

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同时为学校节约资金50余万元。

4.典型工作任务四:简易厂房建设;学习领域:建筑施工技术

在鑫隆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鞠天立技术指导下,承担了校园西侧

900平方米简易房建设任务,将其设计为基础施工、墙体施工、屋顶

施工、内外装修四个项目。

第一,基础施工由李臣老师负责,恒远建筑公司提供设备支持,

按场地清理、测设点位、撒灰线、基槽开挖、基层夯实、基础砌筑、

回填工序完成。

第二,墙体施工由李海军老师负总责,把学生分成5个组。一个

组由王志军老师带领负责拌灰,混合砂浆按1:0.5:3配制,拌制均

匀,有较好的和易性;其余四个组分别由王秀娟、付玉国、谭宏超、

马丽娜老师带领分段施工,每组砌砖工2人,运砖工4人,运灰工4

人。墙体砌筑采用“三一”法,按“上下错缝、内外搭接、砂浆饱满、

横平竖直”的要求砌筑,并用皮数杆随时校核。

第三,屋顶施工由张国明老师负责,带领学生焊接角钢屋架,完

成层叠式彩钢瓦铺放。

第四,内外装修由付玉国老师负责。用塞口法安装门窗;内外墙

面抹灰用7厚1:3水泥砂浆打底扫毛,8厚1:2水泥砂浆罩面压光;

做水泥地面,基层清扫干净、吸饱和水,用1:3水泥砂浆抹平地面,

用不超2毫米的素灰浆压光,地面打完四十八小时后洒水养护五天;

用防水涂料粉刷外墙。

此项工作让学生掌握了房建基础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为学校节约资金6万余

712©

通过全真实训条件下的项目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了学生实践技能,坚定了学生创业信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目标。

四、条件保障

1.机制保障

成立由专业室主任任组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

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课程

建设、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促进教

学质量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2.实训条件保障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现有建筑材料、建

筑工程测量、建筑砌筑、建筑钢筋、CAD综合、建筑仿真等实训(实

验)室,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也能够满足中级施工员,测

量员、制图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2)校企合作条件

与巴林左旗建筑工程总公司、赤峰市鑫隆建筑有限公司、赤峰市

恒远建筑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了学

生实践教学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从而为本专业项目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3.师资保障

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入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通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行业资格认证、聘用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等

方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团队24人,均为本科学历,具备“双师”

资格的比例达到100%以上。具备高级职称的有8人,中级职称14人,

初级职称2人,其中1人取得了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8人取得二级

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有兼职教师10人,均达到二级建造师以上水

平,均有5年以上一线工作经历,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具有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开展岗

位培训的能力。

五'取得的成效

1.突出了技能培养,完善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育人机制。

实施了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现场教学、技能训

练等教学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教师在实践中丰

富经验、提升能力,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2.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办学效益。把学校大量的建设工程转

化为教学任务,形成技能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创造了良好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建筑施工专业学生直接参

与校园建设生产实践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全真实训环境,极大地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实现了校企

双赢。

3.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全真的生产性实

训教学,提高了学生完成相关施工技术工作的能力,常用仪器、工具

使用的能力,识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的能力,按

施工图进行施工放线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进行良好

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在全区职业技能大赛中,杜云飞、王岩、康久凌、

李磊4名同学获得自治区级“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两

个赛项的二等奖;迟立军、麻清伟、于强、唐旭4名同学获得自治区

级“三级导线测量”赛项三等奖。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对

口就业率达到100%。我校走出去的毕业生,深受建筑企业欢迎,许

多成为建筑企业的中坚力量,如孙明艳、丛日艳、张鹏、赵立国、李

爱国、邵艳春等同学已经取得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张宝佳、罗

红革、马小兰、李东明、李志超等同学已经取得二级注册建造师资格。

六'体会与思考

1.我校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方面,

进行了大胆探索,对其它职业学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学校与企业合

作,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让建筑施工专业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生产实践,

实现了校企双赢。

2.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更

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还要善于提炼生产中的典

型工作任务,并将其嵌入到相应的学习领域,因此必须加快高素质“双

师型”教师的培养。

3.“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加大

投入,完善实训条件,努力创建全真的实训环境。

4.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还有待不断探索。还需进一步研究“项

目”与“岗位”对接,不断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全面实现“学”

与“做”的有机结合。

整合课程模块实施项目教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

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

式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

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

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弱,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不能完全胜任

企业岗位要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正在研

究、探索和实践中。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强调理

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按职业活动要求设计教学内容,

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

求的教学与训练项目,通过项目教学的实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目标

1.根据工作中真实任务将课程整合成项目,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

教学有机结合。

2.根据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将项目分类构成课程模块,与企

业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3.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的

兴趣,提升学生操作技能。

三、实施过程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由专业教师、企业人员共同完成,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深入企业调研、实践,聘请企业专家共同研讨,根据汽车运用和维修

的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整合过程中依据典型工作任

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筛选课程内容,将生产项目转换成学习领域,

把企业工作任务结合教材转化为课程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落实课程

开发工作。将原有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

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整合为19个模块,

开发出56个项目,形成了以真实的任务、项目为驱动的课程特色。

汽修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序号项目

1发动机的分类与组成

模块一

2发动机工作原理

发动机的认识

3发动机的吊卸与装配

发4机体组结构与检修

动模块二

5活塞连杆组结构与检修

机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

构6曲轴飞轮组结构与检修修

7气门组的结构与检修

模块二

维8气门传动组的结构与检修

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

9进排气系统结构与检修

模块四10润滑系统主要部件构造与检修

润滑系统构造与维修11润滑系统常见故障检修

12冷却系统主要部件构造与检修

模块五

13发动机过热故障检修

冷却系统构造与维修

14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故障检修

15了解离合器的构造与原理

模块一

16离合器及操作机构的拆装

离合器的拆装和检修

17离合器及操作机构的检修

18了解手动变速箱的构造与原理

模块二

19手动变速箱的拆装

手动变速箱的拆装与检修

20手动变速箱的检修

21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构造与原理

模块三22球笼式万向传动装置的拆装

万向传动装置的拆装与检修23十字轴式刚性万向节的拆装

24万向传动装置的检修

汽25驱动桥的拆装

车模块四

26主减速器的拆装

底驱动桥的拆装与检修

盘27差速器的拆装

28了解车轮和轮胎的构造及规格

模块五

与29轮胎的换位与更换

车轮和轮胎的拆装与保养

30车轮和轮胎的检修

31了解悬架的构造与原理

模块六

32悬架相关部件的拆装

悬架的拆装与检修

33任务三悬架的检修

34了解转向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35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拆装

模块七

36循环球式转向器的拆装

转向系统的拆装与检修

37蜗杆曲柄主销式转向器的拆装

38转向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的拆装

39了解制动系统的构造与原理

模块八

40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拆装

制动系统的拆装与检修

41鼓式制动器的拆装

42蓄电池构造及工作原理

车模块一43蓄电池故障检修

电汽车电源系统故障检修44交流发电机构造及工作原理

45交流发电机故障检修

汽车起动系统构造及工作原理

备模块二46

构汽车起动系统故障检修47汽车起动系统故障检修

与模块三48汽车点火系统的检修

维汽车点火系统故障检修49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检修

模块四50汽车照明系统的检修

汽车照明与信号系统故障检修51汽车信号系统的检修

模块五52汽车仪表装置的检修

汽车仪表与报警装置故障检修

53汽车报警装置的检修

54雨刮器的检修

模块六

55电动车窗的检修

汽车辅助电器构造故障检修

56电动后视镜的检修

(二)开发模块单元教材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围绕工作任

务开发专业课程,将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模块,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

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与企业共同制定了课程标准,编写了《汽车

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与车身电气系统检修》、《汽

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修业务

接待实务》等项目课程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内容简明扼要,并配有大量插图,图文并茂的教材增强了

直观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每个学习任务包含一项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时,不

会因为内容庞杂、互相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

3.每个技能型的学习任务包含详细的工作步骤,通过完成工作实

现学习目标。

这样的教材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精做”及“应知”,为

实现“做中学”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实施

教师围绕项目教学任务,与学生一起讨论,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

提示,确定项目的预期目标。例如学习发动机构造时,对拆装气缸盖

并测量这一任务,在发动机拆装实训室将学生划分成5组,每组5人,

学生利用一段时间查阅资料,讨论任务实施计划;各组长带领组员按

照本组制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效地开展工作。5人中1人选工具,1人

做记录,1人进行拆卸,1人做零件摆放,1人进行测量。当此项目

顺利完成一轮后,组内学生轮换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

会;每组由一名同学对工作过程进行陈述,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形成

合作解决问题的工作经验总结,如气缸盖拆卸:a.从两端向中间拧松

螺栓;b.按顺序取下螺栓,按顺序摆放;c.取下气缸盖;d.测量螺栓

长度;e.确定气缸盖平面度测量位置并进行测量;各组集中对缸盖螺

栓的拆装顺序、气缸盖平面度的测量、缸盖螺栓长度的测量等典型任

务的完成进行经验交流。

四'实施项目教学的保障条件

1.机制保障

成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赤峰市华

夏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赤峰市华夏

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标准》、《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汽

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评价制度》等教学文件;成立了五个校本教材

编写组,完成了课程整合及校本教材编写任务。

2.师资保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2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

的为10人。专业教师全部为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及汽车维修类职业资格证书。专任实训指导教师都

有在汽车维修企业实践的工作经验,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汽车维

修高级技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5人,均为汽车维修技

师。五位兼职教师热心职业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善于沟通,实践能

力强,都具备5年以上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能承担生产性实训项目设

计开发、实训指导书编写等工作。

3.实训条件保障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现有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

室、汽车空调实训室等19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占地面积约7500

平方米,拥有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汽车整车电路、

汽车空调实训台、自动变速器实训台、ABS实训台等设备850多台(套、

件)。

(2)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与巴林左旗蓝鹰进口汽车维修厂、巴林左旗富邦汽贸有限

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主要在专业教学、实训等

方面进行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工作,满足顶岗实习要求,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五'主要成效和成果

1.项目教学是按照工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

按多元目标进行分解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2.项目教学避免了教学的重复性,打破传统模式,在教学过程

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角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

训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李春龙、刘宏宇同学分别获得自治

区级技能大赛“自动变速器拆装”赛项的一等奖和三等奖,让学生真

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3.项目教学使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侯立国老师参加了德国

赛德尔基金汽车维修专业培训,现成长为本专业负责人;王羽峰、马

乐天等5名教师成长为专业带头人;丁亮亮、王贵臣等8人完成国家

级骨干教师培训,成为本专业的中坚力量,裴瑞民老师获得了四项国

家级发明专利;本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特色人才

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的研究,2014年12月顺利结题,有

10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3,即,的人力给力,置

X«A.

Q|>|*»,a.aow1W57MI.7

。引申方日,201“年"

。内”人,MK.48WIW

MKftftthHH

4*内■型MX摹舄*靛十*

4口上十・*伍・♦etefiItHMK.

^♦♦JH*«****t*-•♦*»«**.♦WUAM•««♦«**■*«***,»

<•««<******♦

六、项目教学的几点思考

1.在小组制定计划时,学生讨论时间过长,规划能力偏低。在教

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决断能力。

2.学生人数多、设备偏少,制约了项目实施进程。需继续加大实

习实训设备的投入。

3.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提高

教师项目教学的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力。

构建全员育人模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德育管理创新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

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之一,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从业人员队伍的综合素

质。从就业状况看,用人单位都把“职业道德素养”摆在人才标准的

首位,即品德为重,并以此做为聘用、考核员工的先决条件。然而,

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偏低的现

象,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也制约了产

业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的成长需求,创

新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摆在中职学校德育

工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坚持整体构建德育管理体

系的研究。坚持以一日生活规范管理为基础,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树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大德育观”,创建了教

职工“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局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施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全员德育管理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和谐发展

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创新德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模式,

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思想新的专业化德育管理队伍,提升德育

特色品牌。

(三)创建健康和谐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