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_第1页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_第2页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_第3页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_第4页
2019年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文本材料归纳分析鉴赏真1顾、^―倘& 体验真题,洞悉高考一、(2017•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6分)答案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分)答:答案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话,而不应掺杂文言。.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分)答:答案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二、(2016•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题目。“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认真审读文段,通过筛选整合即可概括出答案。答案《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穿“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二、三段,经过筛选整合予以概括即可。答案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时要注意对文段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如第二段第二句,第三段第二、四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概括。答案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点明确考点,有的放矢年份考情考点P八、、命题趋势备考建议选材题干题型赋分余光中《谈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主观61.设题材料往往采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尤以论1.要重视课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内容分析要点归纳述类为主。文本一般为2〜3段或1段2017新诗的语言》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主观3有2〜3层,每段(层)内容或分别对应下面的问题,或分别会关注时代生活。2.对文本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主观6对应文段的要点。2.选用的议论性语段一般内部层次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朱自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主观4内容分析要点归纳为:“观点+论据”或“问题+表现+措施”;说明仍是考查重点。3.与现代2016清《经典常谈•四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主观5性语段一般为“对象+特征”或“对象+特征+现实问文阅读中论述类文本的题型书》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主观6题及措施”。3.各考点的赋分会相对稳定,而且题训练相结合。

导意义量也会保持稳定。细分考向,追溯题源考向「看一看考向一要点归纳考向「看一看考向一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是指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本内容的精要之处。对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是指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提取、整理、收束,使之更为精练简洁,更富有条理性。答题时,要根据命题意图,明确概括的指向,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概括。考向二内容分析考向二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是指对文本材料中所论述的某一问题进行分解剖析,使之更为明确清晰。对文本材料的分析,包括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分析文本材料的内涵,分析文本材料的意义,分析文本材料的手法,等等。由于分析对象不一样,其注意点也不相同。分析层次要注意层次之间的联系;分析内涵要注意表层和深层的意思;分析材料意义,要理解全文,也要联系有关背景;分析手法要注意手法的表达效果。考向三艺术鉴赏考向三对文本材料进行艺术鉴赏,是指对文本材料包含的艺术因素(包括观察、感受的角度,艺术手法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等)进行鉴别和欣赏。附加题“鉴赏”的考查虽然出现在《考试说明》中,但在试题中却出现得并不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前面的文学作品和古诗词的考查中已出现,为避免重复,在此就不出现了。近几年高考鉴赏题的题目有:江苏卷2012年高考题第26题要求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2009年第26题要求说出结尾一节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典品一品 以例说法,悟出门道【典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近日有位作者在报纸上撰文称:“别在国学面前热昏了头。”我并不这么认为,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今天,在中华民族将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出现了“国学热”,乃至倡导古代的服饰礼仪等,这不是一种流行时尚,而具有十分深刻的文化含义。随着中国在器物层面的崛起,国学作为传统文化也在回归,这种回归绝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要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复兴”;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所体现的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或许可以说,这篇文章所代表的仍然是上世纪一部分中国人的文化心态,而不是崛起中的中国应有的“大国民心态”。但是我认为,我们不必把所谓的“文明世界”的东西看得神圣不可侵犯,而把自己的传统看作是阻挡文明潮流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平和、宽容、客观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继承和借鉴就都不会改变我们追求真理、追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1)请归纳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析材料中的第二句所起的统领作用非常明显,将其摘录下来,加以必要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处理即可。答案把“国学热”与现代化对立起来是不妥的。【品一品】要点摘录法,即抓住文本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特别是统领(括)全篇的中心句加以摘录,用来归纳内容要点。在文本材料中,所出现的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写、阐述或说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加以利用是很稳妥的解答办法。(2)“国学热”体现了国人哪几个方面的心态?解析材料中对“国学热”所体现的国人的心态只是作了总体上的表述:“它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它所体现的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一种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是一种自由开放、不卑不亢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剥离出答案。答案①“寻根”的精神之旅;②重新体认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③自由开放,不卑不亢。(分为两点也可)【品一品】由总及分法,即将文本材料中原本作了总体或笼统表述的内容加以拆分,形成对问题的分析。【典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天气较为频繁的情况,为此,中央气象台副台长肖子牛18日接受记者采访,陈述了以下天气情况。2006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比常年同期(2.9摄氏度)偏高0.7摄氏度。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黄淮及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至2摄氏度,部分地区偏高2至4摄氏度。由于气温回升,致使地表层解冻,土壤水分蒸发大,土质疏松,为初春沙尘天气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3月份至今,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只有常年同期的75%。其中,秦岭及黄河以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10毫米,青藏高原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地基本无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大部、西北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大部降水量偏少5至8成,部分地区偏少达8成以上。由于干旱少雨,加之气温回升,使地表土质干土层增厚,一遇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今年春季,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且冷空气势力较强。从3月份到4月中旬,我国先后遭受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强冷空气袭击,尤其是4月份的强冷空气更是少见。在这两次强冷空气过程和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北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风和沙尘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强沙尘暴。简要概括沙尘天气较为频繁的主要原因。(不超过30个字)解析这则材料共四段文字,由第一段引出话题,后三段分别从一个方面作了解说。所以,要找出原因,需要三段兼顾。这样才可以完整地找出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答案气温明显偏高,降水量持续偏少,冷空气和蒙古气旋活动频繁。【品一品】层次分析法,即在文本材料缺少概括性语句的情况下,通过对材料中段落与层次的分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各自的含意,确立其中的重点,从而达到归纳出内容要点的目的。【典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世界上的民族文化,在各个民族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时,原本是各自独立、多姿多彩的。随着人类文化的增多,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大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韩国作为一个小国,其文化能够向外传播,得益于全球化的这个时代。其次,单纯的文化,如果没有政治经济的支撑,无论它如何绚丽多姿,也不具有传播力。它可以客观存在,可以有限传播,但往往是行之不远。政治经济的优势使文化拥有了话语权和说服力,这一文化才能够被接受者容纳。韩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和在现代化文化方面的成功者,其政治经济的确有相对优势,譬如经济方面,韩国的汽车、电子、服装、图书出版、化妆品等行业,在中国就很有影响力。对经济及其产品的认同,为文化传播奠定了认同基础。而事实是,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确实具有高位优势,顺应了流行文化的传播由高往低这一规律。(1)请概述“韩流”出现的原因。答:解析在这则材料中,抓住“其次”一词,我们至少可以知道“韩流”出现的原因有二:①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其次”前)②政治经济的优势(“其次”后)。“而事实是”则又提示我们还有第三点原因: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具有的高位优势。答案①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其次”前)。②政治经济的优势(“其次”后)。③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和运作及其产品具有的高位优势。【品一品】标志甄别法,即在阅读文本材料的过程中,注意抓住其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或符号的标志,如“起初”“第一”“再”“不仅如此”等词语,或连续出现的标点符号如分号依此可以切分文本的层次,或直接能把握层次的要义。⑵结合“韩流”现象,请谈谈中国目前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强势传播。(不超过35个字)解析解答本题,其实只要把握住材料中所介绍的韩国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原因就行了,因为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①发展经济;②发展文化产业;③设立“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品一品】由此及彼法,即用类比的方法来展开对问题的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文本材料的相关介绍中受到启发,找到答案。【典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公布了《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此,《生命时报》驻外记者分别对几个国家进行了解读,看中国人距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还有多远。与以往报告不同的是,此次世卫组织除统计寿命数字外,还列出了健康年龄。真正关乎生命质量的是健康年龄,而非纯粹的寿命,因为寿命*生活质量。我国健康水平之所以和发达国家存有差距,专家们认为“罪魁祸首”如下:意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证不了“人人能看病”;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跟不上。饮食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特别是现在进入老龄化的这代人,由于年轻时生活条件差,影响了身体发育,成年后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却很不合理,从而引发了多种疾病。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是健康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容易因心理问题导致躯体疾病。闲暇时间生活不规律。这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同造成的,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周末、假期经常会进行户外运动;而中国人节假日往往喜欢家庭聚会,容易暴饮暴食,睡眠也不规律。(1)请归纳我国健康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表现。解析从文体角度看,本则材料是议论性的。结构上,前四句属于提出问题(即“是什么”),后文属于分析问题(即“为什么”)。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前文来归纳。这样,就能从“真正关乎生命质量的是健康年龄,而非纯粹的寿命,因为寿命丰生活质量”一句中得到启发,而归纳出主要表现:健康年龄短,生活质量不高。答案健康年龄短,生活质量不高。【品一品】文体挂靠法,即依靠文本材料的文体特点,来确定要点归纳的方式。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例如:记叙类材料一般按时空顺序来组织文章,归纳时多从情节入手;说明类材料归纳时可以从说明的内容差异入手;议论类材料则一般从阐发道理的差异入手;等等。⑵根据文意,我们应当如何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健康年龄?解析材料中在分析我国健康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存有差距的原因时,提供了四个依据:①意识不到位;②饮食结构不合理;③社会压力大;④闲暇时间生活不规律。换言之,这就是我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健康年龄时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答案①健康意识要到位;②饮食结构要合理;③心理状态要平衡;(或:自我减轻社会压力)④闲暇生活要有规律。【品一品】由矛及盾法,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文本材料中表述的要点内容来进行反向思考以解答问题。【典例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改革本身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利益调整不再局限于“试验田”“特遣队”,而是涉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延迟退休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故制定政策时需细细考量、慎重决定。还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对人口老龄化,并非延迟退休“华山一条路”,也很难做到单兵突进。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重视倾听不同的声音,找到最大公约数,解决好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人的寿命有限,延迟退休就是让我们多交晚领,说到底还是个人吃亏。”这样的质疑表明,如果养老保险制度中“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缺位,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工作本就难找。延迟退休意味着岗位更少、年轻人工作更难寻。”这样的担忧提示我们: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尤其是培育适合中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同时,彻底打破“铁饭碗”,推行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同意延长退休年龄的,恐怕都是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吧”这种猜想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行业收入分配不均的焦虑,对“谁会受益”的担心。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的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才可能保证民生政策赢得民心。显然,今天的社会,不同群体的诉求复杂多样,矛盾交织交错,要确保政策科学、合理、可行,从前那种“几个人关在办公室里想办法”的研究机制显然行不通,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充分吸收民意必不可少。从公众的担忧处发现问题,在化解担忧中完善机制,应当是攻坚期决策的理性选择。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怎样才能顺利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解析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受到质疑,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人们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就不会太高”,可概括出第一条原因,然后再抓取关键语言信息,可找到其他两项措施。答案提高群众对政策的认可度、接受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品一品】由表及里法,即在分析问题时,对表面现象作深入剖析,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根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典例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苏轼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地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很谨严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事障”“如积薪”“窒、积、芜”,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节选自《宋诗选注》)简要分析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组比喻(博喻)如何使得“本相毕现”的?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即“博喻”“分析”“如何”,题目暗示要指出博喻的本体、喻体及其表达效果。注意喻体“烟草”“风絮”“梅雨”的特征,进而联想到所表现的愁的特点。答案用连天的烟草,表现闲愁的辽阔无边;用满城飞舞的风絮,表现闲愁的纷繁杂乱;用连绵的梅雨,表现愁绪之长,没有尽期;将不可捉摸的闲愁,写得形象,真切。【品一品】在鉴赏文本材料时,容易犯的错误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形象语言的解读过于泛化和主观化;(2)对抽象语言的解读没有文本依据和逻辑推导;⑶对艺术手法的鉴赏缺乏整体思考,流于浅表;(4)对形象语言的解读流于摘录。解答此类题型,主要要规范答题思路,熟悉各种表现手法的相关作用。答题时,按照“手法术语+一般性作用+所写对象+对象的特征或内容+表达的情感”这样一个思路展开。规范化的答题模式,有助于避免遗漏答案要点,提高分数。技港归1st归। 图表归纳,牢固记忆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材料.从结构层次入手,理清文脉思路,了解情况的实质,把握作者的倾向一、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①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②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要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③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这是鄙薄宋诗的明人的话,只知道拘守成规,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文章第②段开头引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用意是什么?答案暗示宋诗在唐诗之后,要想超越唐诗的成就面临巨大的挑战;用故事增加趣味,引人入胜。.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在明诗之上,但又说“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答:答案(1)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突破,或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或某一个字眼或句法比唐人工稳,而明人学唐诗只是机械仿制,徒得形似,缺乏个性,没有新意。⑵宋人在“大判断”或者是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还较唐人未有新的突破。.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推断,作者进行文学评论有哪些原则和方法?答案(1)文艺评论应客观公正,既不过分苛求,也不夸大其词。⑵评论某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应把它还原到整个的文学史中,这样才能比较清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发现其进步与影响,从而给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⑶文学评论不仅要关注作品是否对于过去的文学遗产有所继承和借鉴,更应去关注它是否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和创新。⑷对于已有的文学批评,要注意其方法与立场,从而判断正误,吸收借鉴。二、材料概括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题目。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解析答出“诗”的特征“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不喜欢诗就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答案①诗比别类文学更谨严,更纯粹,更精致,如果不喜欢诗,对诗没有兴趣,那么在阅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时就难以领略其佳妙之处。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诗,看小说、戏剧时,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而欣赏不到作品所描写的内心生活或社会真相。.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答:解析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