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成就辉煌_第1页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成就辉煌_第2页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成就辉煌_第3页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成就辉煌_第4页
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成就辉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信信息业发展的速度:人类社会借助于纸、笔和文字进行通信大约持续了1800年.模拟通信持续了大约180年.大规模采用数字通信大约18年.在这18年中,我们又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页,共77页。第一页,共77页。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已形成了全国“八横八纵”的格状光缆骨干网.

传输速率:10Gb/s.

相当于每秒钟传送800卷邓选.

!第二页,共77页。第二页,共77页。

2.我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9亿门,我国交换网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网.

长途电信网已完成由五级向两级的历史性跨越.第三页,共77页。第三页,共77页。

3.数字移动通信(GSM)系统正在高速发展,我国的GSM网络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移动通信网络.CDMA系统也在我国迅速发展.移动用户已达1.45亿户.“无线风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特有的风景.(--history)第四页,共77页。第四页,共77页。4.数据业务在我国迅速崛起:1993年9月第一个公用数据通信网---CHINAPAC正式开通业务.1994年9月---CHINADDN1994年开始了中国互联网的建设.第五页,共77页。第五页,共77页。数据的比较:1994年,CHINANET的情况:

带宽:128Kbps,“网民”:1万人.

WWW:WholeWorldWaiting2001年底,我国互联网的情况:出口带宽:约10Gbps网民:4000万第六页,共77页。第六页,共77页。互联网技术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一则小幽默:

BEGBEG.COMeBEG.COM第七页,共77页。第七页,共77页。

总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成就辉煌.我在几年前的三个预言已经或正在实现.第八页,共77页。第八页,共77页。二.新世纪初IT业的发展展望第九页,共77页。第九页,共77页。

尽管通信和信息产业已有了如此迅猛的发展,但是绝不会就此止步.在未来的十年里,IT技术还将有若干重大突破.我认为起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第十页,共77页。第十页,共77页。1.芯片集成和计算机技术

芯片技术,微电子技术是现代通信,计算机和信息业的基础,人们所说的奔腾Ⅱ等,都主要是指计算机CPU的芯片.

1)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度提高一倍,价格减少一半.对计算机的运算速率和功能也是如此.

第十一页,共77页。第十一页,共77页。

实际上,目前每一年左右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速率就提高一倍。到2000年底,每个芯片上可包含上亿个元件;而到2010年,每个芯片上将包含100亿个元件。个人电脑每秒可执行1000亿条指令,是现在的250倍。第十二页,共77页。第十二页,共77页。

当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单片集成电路芯片上所容纳的元器件数量已达80多亿个,美国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已经采用了12英寸硅片、0.18微米的工艺技术,典型产品为256MBDRAM存储器.第十三页,共77页。第十三页,共77页。2)全新的计算机有可能出现并投入商用。例如:利用分子键存储数据的“生物芯片”.利用量子理论来存储数据的量子计算机.利用光子而非电子处理信息的光子计算机。

第十四页,共77页。第十四页,共77页。3)去年1月,我国报道了中科院物理所在超高密度存储技术上取得突破,将现有光盘信息容量提高了100倍.他们研制出世界上存储密度最高的有机材料,将信息存储点的直径减少到0.6纳米,并可进行信息点的擦除.一张这样的光盘可存储一个国家图书馆的全部信息.这体现了纳米技术的一项成果.第十五页,共77页。第十五页,共77页。

芯片或微电子技术的进步,肯定将使计算机的存储成为“海量”,也肯定将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这也将对信息高速交换、宽带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十六页,共77页。第十六页,共77页。2.密集式波分复用和全光网络技术关于波分复用技术:1)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和传输速率

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速率已达10Gbps,不过其潜力已尽,而此时所利用的光纤容量仅占其有效带宽极小的一部分.第十七页,共77页。第十七页,共77页。2)现用波长和可用波长的比较:大量带宽资源有待于开发利用.单模光纤的适用工作区主要有两个:1310nm窗口和1550nm窗口。实际上,1310nm窗口的低衰耗区约有100nm;1550nm窗口的低衰耗区大约也有100nm。因而两个工作区共约200nm的低衰耗区可用,这相当于30000GHz的频带宽度。这一巨大的带宽资源现仅利用了约0.01%.第十八页,共77页。第十八页,共77页。120013001400150016001260136014801580衰减波长单个光源谱宽第十九页,共77页。第十九页,共77页。3)波分复用的基本思想:将不同波长的多个光源发出的光信号在一根光纤上传送,在接收端再将这些波长分离,从而提高了光纤带宽资源的利用率.第二十页,共77页。第二十页,共77页。合波器分波器光源1单根光纤1,2…...N检测器光源2检测器光源N检测器信道1信道2信道N12N信道1信道2信道N第二十一页,共77页。第二十一页,共77页。4)波分复用的主要特点:*可以大大提高传输容量.*可以节省大量光纤和再生器.*可以利用不同波长传送不同的电信业务.*便于扩容,便于引入宽带新业务.第二十二页,共77页。第二十二页,共77页。5)波分复用的当前进展:2000年4月,朗讯公司推出了WaveStarOLS800G系统,可在一根光纤上传输320个2.5G波长或80个10G波长.在此基础上若增加“太比特速率”的合波分波器就可平滑过渡到1.6T系统.最新报道:朗讯的LambdaXtremeTransport光网络系统已具有超长距离(4000km)、超大容量(2.56Tb/s)特征,它是一个DWDM系统.第二十三页,共77页。第二十三页,共77页。关于全光网络技术:所谓全光网,是指从网络核心一直到终端用户节点之间的信号通道都保持着光的形式,采用端到端的完全的光路,中间没有电信号的介入.也就是说,在整个长途传输和交换网络中都是光信号而非电信号在起作用.

第二十四页,共77页。第二十四页,共77页。全光网的主要优点是:1)全光网中光信号的流动不再有光电转换的障碍,克服了途中由于电子器件处理信号速率难以提高的困难.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大大提高了传输速率.2)全光网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以波长选择路由,可方便地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

第二十五页,共77页。第二十五页,共77页。

3)全光网组网极具灵活性,在任何节点可以抽出或加入某个波长.4)由于沿途没有变换和存储,网中许多光器件都是无源的,因而可靠性高.

第二十六页,共77页。第二十六页,共77页。全光网的关键单元:1)光分插复用器(OADM):可通过网管系统在光传输的中间局站上、下一个或几个波长的光信号.WDM光信号WDM光信号分出某个λ插入某个λ第二十七页,共77页。第二十七页,共77页。2)光交叉连接设备(ODXC):

利用软件可将任一输入光纤上的任一波长转换为任一输出光纤的任一波长上,从而达到对各路光信号的交叉连接.去年已有256×256的报道.

输入光纤输出光纤第二十八页,共77页。第二十八页,共77页。

3)光放大器:在传输过程中放大WDM光信号,以实现长距离的传送.现已有1550波长范围的光放大器.

由WDM、OADM和ODXC构成的全光网络是传输交换网络发展的方向.

第二十九页,共77页。第二十九页,共77页。3.IP技术和ATM技术通信的两个要素:传输与交换.交换的实质是信息流的转移.这里所说的信息流,包括数据、话音、视频等.这些业务的数据被综合到一起,通过光纤传输到节点,经节点转移到另一光纤上传输,这就是交换.交换的模式有两种,即IP与ATM技术.第三十页,共77页。第三十页,共77页。关于IP技术:

1)协议的概念.协议即规矩,或通信双方事先商量好的约定.第三十一页,共77页。第三十一页,共77页。2)在Internet中,采用TCP/IP协议组.

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connectingProtocol

(互联协议)第三十二页,共77页。第三十二页,共77页。出版社打包(TCP协议组)分检选路(IP协议组)不同路由(低层协议)TCP/IP示意图(高层应用)第三十三页,共77页。第三十三页,共77页。

3)TCP的作用:*在发方将(高层应用)数据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对每个分组加上序号、接收方地址(即用户B的地址),以及差错控制信息.*在收方对分组是否出错进行检查,发现出错时要求重发该分组,并按序号恢复原始数据.第三十四页,共77页。第三十四页,共77页。4)IP的作用:对每一个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将它们送至收方.路由器是实现IP协议,为数据分组选择路由的关键部件,它相当于交换网中的交换节点.第三十五页,共77页。第三十五页,共77页。Internetrouterrouter局域网1局域网2用户A用户B第三十六页,共77页。第三十六页,共77页。

5)IP网络中数据传输具有特点:*路由器根据IP分组中的目的地址来选择路由,各个分组长度可以不同,同一用户信息的各分组又可以选取不同的路由传送.*路由器对输入的分组不进行流量控制,仅按先到先服务的原则使后到的分组排队等候,因而路由器转发分组的时延将随业务量而变.第三十七页,共77页。第三十七页,共77页。

*当资源不足时就丢掉来不及处理的IP包.在IP的目的地,终端的TCP层会检验出IP包的丢失,从而要求源端重发.这也表现为时延.*路由器对输入的IP包不纠错,接收端的TCP层发现错误后也要求源端重发该IP分组,这同样表现为时延.第三十八页,共77页。第三十八页,共77页。由此可见,路由器越多,时延越大,抖动越多.

因此,人们称之为“尽力而为”的服务方式,它不能保证QOS.它可以传送数据业务,但不宜传送实时的话音、视频和多媒体业务.

第三十九页,共77页。第三十九页,共77页。

6)IP技术的新进展(1):*路由器的处理速率大大提高,Tb/s级的路由器即将商用.

第四十页,共77页。第四十页,共77页。InternetPSTNPSTNrouterrouter网关A网关B电话PC机PC机PC机

第四十一页,共77页。第四十一页,共77页。IP技术的新进展(2):*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把声音、音像或动画等信息由音视频服务器同用户计算机连接、实时传送,用户只需经过几秒或几十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观看,这不仅使启动延时大大缩短,而且还不需要太大的缓存容量.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就称为流媒体.流媒体技术改变了过去必须先下载、再播放所需长时间、大存储的要求.第四十二页,共77页。第四十二页,共77页。流媒体涉及的关键技术:采用高效的压缩算法,以便降低数据传输速率.采用缓存技术,以便弥补延时和抖动,保证数据包顺序组装和连续播出.采用合适的传输协议,包括实时传输协议RT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实时流协议RTSP和资源预留协议RSVP等.第四十三页,共77页。第四十三页,共77页。由于上述技术和协议的飞速进步,从而使IP网可用于IP电话、IP视频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IP网络有可能“包打天下”.第四十四页,共77页。第四十四页,共77页。关于ATM技术:

1)ATM传送的分组长度固定,由5字节的信头和48字节的信息共53字节组成,称为信元.2)ATM交换机利用用户信令控制来建立连接.当输入呼叫量超过网络资源时,交换机不予受理.对于已接受的呼叫,能很好地保证服务质量.因此它非常类似于电路交换机.第四十五页,共77页。第四十五页,共77页。3)因此,ATM既能很好地支持实时业务,如电话、视频、多媒体业务等,又能支持各种速率的数据业务,因而人们称之为面向连接的交换.

ATM是支撑B-ISDN的最重要的技术,我国ATM通信网络已初具规模.

第四十六页,共77页。第四十六页,共77页。

结论:

ATM和IP技术都可能支撑未来的宽带多媒体传输和交换网络,两者都在迅速发展,鹿死谁手尚难预测.人们普遍对IP技术看好,认为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第四十七页,共77页。第四十七页,共77页。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将获得广泛应用

第四十八页,共77页。第四十八页,共77页。1)第二代移动通信(2G):2G面临的主要课题:提供全球化漫游和多媒体业务.目前第二代移动电话的体系有两种:CDMA网络和GSM网络,但这两个网络之间难以实现漫游,不能满足全球通信的需求;同时,数据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使多媒体通信成为大众渴望享受的服务,并成为现代通信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第四十九页,共77页。第四十九页,共77页。2)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主要特征:3G应是一个全球化系统,应具有世界统一的频段,应能达到全球的漫游.3G应能提供宽带的多媒体业务,包括视频的2Mb业务.(IMT:InternetMobile/MultimediaTelecommunications)第五十页,共77页。第五十页,共77页。

3G应能从第二代系统平稳过渡.3G应能与发展的固定网业务同步发展,完全互通.当前,移动通信业界的共识是: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向IP化方向演进,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将是一个全IP的分组网络.第五十一页,共77页。第五十一页,共77页。

3)由2G向3G的过渡:3G的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涉及地面技术的标准有10种,包括我国提出的TD-SCDMA技术.众多的标准使之难以大规模发展.同时,“杀手应用”也是制约瓶颈之一.3G何时能得到大规模的市场认同,众说纷纭,其关键是是否有“杀手应用”.但一致的看法是应加速应用GPRS技术.GPRS被称为2.5G移动通信系统.

(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

第五十二页,共77页。第五十二页,共77页。

4)GPRS的特点:

GPRS是基于GSM的新型移动分组数据承载业务,是移动通信向分组化发展的里程碑.

GPRS的最高速率可达115kbps,可以满足用户上网的要求.

第五十三页,共77页。第五十三页,共77页。GPRS支持Internet的IP协议及X.25协议.在GSM系统中,新引入了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它可以与多种数据网络连接,并可把GPRS信包进行协议转换,传送到远端的TCP/IP或X.25网络.第五十四页,共77页。第五十四页,共77页。若干个GPRS用户可共享一个无线信道,而一个移动数据用户也可同时利用多个信道,因而GPRS用户的实际数据通信速率十分灵活,可以低于100bit/s也可高于100Kbit/s.

结论:GPRS将会得到厂商和用户的支持,技术也已成熟,可望快速发展.第五十五页,共77页。第五十五页,共77页。5)其它无线新技术:例如蓝牙技术(bluetooth),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其特点:近距离:10m频率2.45GHz:公用、免费、免申请蓝牙程序写在一个9mm×9mm的微芯片中,该芯片嵌入各种信息设备,支持它们相互通信传输速率<1Mbps第五十六页,共77页。第五十六页,共77页。5.宽带接入技术展望用户接入,即“最后一公里”已成为网络最后的瓶颈,引起了人们广泛地注意.基本思路:在铜线接入上展开带宽;把光纤接入作为最终的接入手段.第五十七页,共77页。第五十七页,共77页。1)N-ISDN技术

利用N-ISDN技术扩展带宽---“一线通”方案,速率可为2B+D,B代表64K,而D代表16K,即144Kb/s,最高可达2M,从而实现了“一边上网一边打电话”.第五十八页,共77页。第五十八页,共77页。特点:多功能---利用一对电话线即可享用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及数据通信等业务.传输速率高.使用方便,上网通话互不干扰.速率灵活,64K,N×64K,2M第五十九页,共77页。第五十九页,共77页。AO/DI(alwayson/dynamicISDN)----永远动态在线ISDN技术由美国提出,已开始迅速普及.挖掘D信道潜力,将其作为低速数据专线.通过D信道,可收发E-MAIL、信息浏览等,而且永远在线.需高速率时,可自动由D信道扩展到B信道,即16K~128K,甚至144K.第六十页,共77页。第六十页,共77页。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数字用户线系统(XDSL)是一种有效的宽带接入技术,它有十几种花样,ADSL是当前最为常用的一种,称为非对称用户线技术.

ADSL:asymmetricaldigitalsubscriberlines第六十一页,共77页。第六十一页,共77页。

特点:

无须改动铜缆网络设施,利用现有的双绞线就能提供宽带业务.其下行速率可达8Mb/s左右,上行速率可达144Kb/s或384kb/s,可支持因特网和电话业务,以及视频点播(VOD)业务.实际速率取决于用户线的线径与传输距离.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互不干扰.第六十二页,共77页。第六十二页,共77页。成本偏高.

对用户线的要求较高,实际能开到1.5Mb/s速率以上的用户线通常仅35%左右.用户侧设备稍为复杂,需专人安装.由此产生了改进型的ADSL,称为无分路器的ADSL,即UADSL.第六十三页,共77页。第六十三页,共77页。

ADSL系统参考模型话音分离器ATU-RATU-C终端各种业务电话业务ATU:ADSL传输单元C:局端R:用户端第六十四页,共77页。第六十四页,共77页。

ADSL的频谱分配话音上行下行频率第六十五页,共77页。第六十五页,共77页。

UADSL的特点:下行速率降低到1.5Mb/s,其复杂性和功耗大为降低,传输距离也延长到5.4km.

用户处不再用电话分离器,简化了用户侧设备.从而省去了专人安装测试用户侧设备的麻烦,降低了成本.标准化程度高,便于不同厂家产品的互连和大规模推广.

UADSL技术有可能成为今后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第六十六页,共77页。第六十六页,共77页。宽带无线接入---LMDS

LMDS---本地多点分配系统,是一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它使用频段高、传输容量大、使用手段灵活、能提供多种业务手段,所以很有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