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3校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3校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3校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3校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3校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广西南宁市3校2022-2023学年高二2月联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细胞外液中Na+和Cl-的浓度D.突触前膜本质上属于细胞膜,分泌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细胞外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维持pH的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详解】A、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定不变,A错误;B、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不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B错误;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正确;D、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细胞膜,以胞吐的形式分泌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C。【点睛】2.在人的内耳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淋巴液-内淋巴液,以含高浓度K+与低浓度Na+为特点。当声波传至内耳时,内淋巴液中的毛细胞受到刺激并打开细胞膜上的K+通道,引起K+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是毛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B.内淋巴液中的毛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C.毛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主要通过K+协助扩散内流完成D.若增加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毛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将降低【答案】D【分析】1、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2、细胞外液包括: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详解】A、由题可知,内淋巴液是一种特殊的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里面有毛细胞生活,所以内淋巴液是毛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内淋巴液含有高浓度K+与低浓度Na+,所以在静息时,细胞膜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B正确;C、由题干可知,毛细胞接受刺激后,细胞膜上的K+通道开启,引起K+内流产生动作电位,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因此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D、如果增加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毛细胞受刺激后,将导致更多的K+内流,使得动作电位的峰值提高,D错误。故选D。3.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闰绍细胞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

递质的释放。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

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b处,a、c、d三点中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的是a点B.图中效应器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C.闰绍细胞的活动可减弱运动神经元兴奋带来的肌肉反应D.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可能会出现肌肉持续舒张的症状【答案】D【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由题图可知,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c→d,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不能传至a,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A正确;B、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图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代表效应器,B正确;C、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防止肌肉过度兴奋,因此可减弱运动神经元兴奋带来的肌肉反应,C正确;D、破伤风毒素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释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能及时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肌肉会持续收缩,D错误。故选D。4.人体内的5-羟色胺(分子式为C10H12N2O)是由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分子式为C11H12N2O2)代谢生成的一种衍生物。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使人产生困倦感。对于外周组织,它具有刺激血管收缩和平滑肌收缩的作用。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羟色胺是以色氨酸为原料经脱水缩合形成的B.人体不同细胞膜上5-羟色胺的受体结构可能不同C.5-羟色胺由突触后膜处释放进入突触间隙D.饮食中色氨酸的含量对人的睡眠没有影响【答案】B【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5-羟色胺是由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分子式为C11H12N2O2)代谢生成的一种衍生物,不是由色氨酸为原料经脱水缩合形成的,A错误;B、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对于外周组织,它具有刺激血管收缩和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说明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则其受体结构可能不同,B正确;C、5-羟色胺由突触前膜处释放进入突触间隙,C错误;D、若饮食中色氨酸太少,则不能形成5-羟色胺,则人不会困倦,影响了人的睡眠,D错误。故选B。5.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明显增加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C.信息分子E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D.信息分子A、B、C、D、E的化学本质均为大分子有机物【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表示淋巴因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不会明显增加,A错误;B、调节方式甲为神经调节,乙为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错误;C、信息分子E为细胞因子,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信息分子A所示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很多不是大分子,D错误。故选C。6.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最容易发生中暑。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A.中暑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B.中暑时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热大于散热C.中暑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加快D.中暑说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是有限的【答案】C【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中暑是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失调,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导致代谢紊乱,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A正确;B、中暑是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失调,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正确;C、中暑是高温导致,机体应该是减少产热,增大散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C错误;D、中暑发生的这些症状都是由于内环境失调导致的,说明机体体温调节功能是有限的,D正确。故选C。【点睛】7.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上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如果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A.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神经递质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神经冲动【答案】B【分析】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时间更长,故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或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使受刺激点不能兴奋,保持静息电位。【详解】AD、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用蝎毒,在a点给予刺激,则a处不能兴奋,b处(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c处不产生神经冲动,AD错误;BC、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有机磷不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所以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c处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C错误。故选B。8.99.7%的宫颈癌都是由HPV病毒感染所引起。宫颈癌疫苗专用于预防HPV病毒,人体接种宫颈癌疫苗将获得相应免疫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HPV病毒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B.HPV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C.注射HPV病毒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D.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答案】B【分析】1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细胞(或是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A、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A错误;B、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C、注射HPV病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C错误;D、HPV病毒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抗原,感染的宫颈细胞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D错误。故选B。【点睛】9.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抗体诊断试剂盒需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内部的核酸研制B.核酸检测法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C.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都会导致肺水肿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答案】A【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血浆中含缓冲物质使pH保持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氧饱和度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核酸检测法常用的方法是荧光定量PCR,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RNA)逆转录为DNA,通过PCR技术扩增DNA,利用荧光定量PCR仪测定样本Ct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患者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法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提取新冠病毒的蛋白质,注入动物体内激发特异性免疫,然后提取抗体并进行荧光标记或放射性性标记等,再将标记的抗体对样本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患者样本中是否含有新型冠状病毒。【详解】A、由分析可知,抗体诊断试剂盒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研制的,A错误;B、由分析可知,核酸检测法需要进行DNA扩增,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B正确;C、肺炎患者的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进入组织液水分增多,导致肺水肿,C正确;D、由分析可知,血氧饱和度可表示血液中O2含量的指标,其数值正常说明人体血液中O2的含量充足,能保证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D正确。故选A。【点睛】10.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措施或作物生理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将成熟香蕉与未成熟芒果一起放置芒果成熟快,原因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原因是赤霉菌合成过多赤霉素促进水稻生长C.用人尿浸泡树枝,树枝易生根,原因是人体产生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D.玉米种子经流水冲泡后更易发芽,原因是种子中脱落酸减少,解除休眠【答案】C【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详解】A、将成熟香蕉与未成熟芒果一起放置芒果成熟快,原因是成熟的香蕉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催熟了未成熟的芒果,A正确;B、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其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B正确;C、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浸泡树枝,可促进枝条生根,但人体不能产生生长素,C错误;D、玉米种子经流水冲泡后,玉米种子中的脱落酸减少,抑制发芽的作用减弱,解除休眠,D正确。故选C。11.研究证实DADELLA蛋白通过阻断基因的转录抑制花的发育。而赤霉素能结合蛋白从而解除阻断效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B.赤霉素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调节花的发育C.赤霉素能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解除其阻断效果D.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区域【答案】C【分析】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激素名称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应用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乙烯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促进果实成熟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详解】A、植物合成赤霉素的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DELLA蛋白通过阻断基因的转录抑制花的发育,而赤霉素能结合DELLA蛋白从而解除阻断效果,因此赤霉素能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调节花的发育,B正确;C、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可见赤霉素并不能抑制DELLA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D、DELLA蛋白通过阻遏某些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赤霉素能解除细胞中已经存在的DELLA蛋白的阻遏效果,可见DELLA蛋白分子上可能存在具有不同生物学功能的区域,D正确。故选C。1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该区域麻雀的种群密度大约是322只B.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C.黄鹂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黄鹂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由于麻雀被捕后警惕性提高,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大【答案】A【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详解】A、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由于没有给出该区域的面积,因而无法计算种群密度,A错误;B、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不准确,且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B正确;C、黄鹂的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数量大小的指标,不能反映黄鹂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正确;D、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麻雀被捕后警惕性提高,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正确。故选A。13.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荫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理想条件下,t小时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 C.m·23t D.m·(t/20)【答案】C【分析】J型增长是在空间、食物等生存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我们称为理想状态),物种迅速爆发的一种增长方式。【详解】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依据“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oλt和题意可知:No=m个,λ=2,t小时后的细菌繁殖代数即数学模型中的t=60t÷20=3t,所以该种群的菌体总数是Nt=m·23t,A、B、C均错误,D正确。故选C。14.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C.根据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D.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与栖息空间有关【答案】C【分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详解】A、农业生产上,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A正确;B、群落的空间结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对光照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C、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无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C错误;D、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鸟类等)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D正确。故选C。15.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徊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物种丰富度D.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答案】C【分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该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详解】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A不符合题意;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B不符合题意;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不是调查物种的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不能研究其丰富度,该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C符合题意;D、贝类是活动能力极弱的动物,可以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方法与研究目的相符,D不符合题意。故选D。16.若提高细胞外液中Na+的浓度,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是(

)A.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不变B.静息电位变大,动作电位峰值减小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变大D.静息电位变大,动作电位峰值不变【答案】C【分析】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呈外正内负状态。(2)形成机制是:①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能力较小;②细胞膜内外离子由于Na+−K+泵的作用而呈现不均衡分布;③细胞内K+浓度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浓度大于细胞内。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1)概念:是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2)形成机制:峰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大量Na+快速内流形成,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峰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升高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加,动作电位就变大,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17.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B.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接受刺激产生兴奋C.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D.刺激下丘脑前部,动物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后部.动物有寒颤现象,说明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答案】BCD【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的调节中具有以下作用:(1)作为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变化,维持水代谢平衡;(2)传递兴奋: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功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如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储存在垂体;(4)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渗透压调节中枢等。【详解】A、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增大,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A错误;B、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把兴奋传递给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降低血糖,B正确;C、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进而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刺激下丘脑前部,动物有出汗现象,有利于散热;刺激下丘脑后部,动物有寒颤现象,有利于增加产热,因而可推断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D正确。故选BCD。1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在促进茎段伸长方面起协同作用B.图1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茎切段细胞分裂起主要作用C.图2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在A-F点中的F点D.图3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可能为D和A【答案】ACD【分析】1、图1显示:同时加IAA和GA的实验组的茎切段平均伸长量最长,说明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的伸长有增效作用,同时也说明二者在促进茎段细胞伸长方面起协同作用。2、图2中,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a侧),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b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a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了根的生长。3、图3中,AC段起促进生长的作用,最适宜生长素浓度是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CD段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详解】A、根据图1中的曲线可知,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使用时,对茎切段促进伸长的作用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生长素和赤霉素的组;单独使用生长素、赤霉素时,茎切段平均伸长量均明显高于不加激素的对照组,故二者在促进茎段伸长方面起协同作用,A正确;B、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C、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a侧),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b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a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了根的生长。若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C正确;D、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生长,侧芽b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点;顶芽a的生长素浓度起到促进顶芽生长的作用,其生长素浓度应小于C点,可能为A点,D正确。故选ACD。19.下列关于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酵母菌数量可能相同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待测样液C.培养过程中pH会逐渐升高.导致酵母菌死亡D.酵母菌需要培养至第7天再进行计数【答案】AB【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详解】A、培养过程中由于培养条件有限,因此其种群数量先变大后变小,所以培养过程中不同时期酵母菌的数量可能相同,A正确;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待测样液至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B正确;C、培养过程中产生了酸性产物,如CO2,则pH逐渐降低,C错误;D、酵母菌需要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并记录,连续观察7天,D错误。故选AB。20.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种群研究的范畴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答案】AD【分析】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在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其所占有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详解】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而非种群,A错误;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正确;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这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种间竞争,C正确;D、同一物种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处于动态变化中,D错误。故选AD。三、综合题21.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从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上分为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两部分,二者关系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写出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2)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__________(填“神经”或“腺”)垂体,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尿量减少,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和管理,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图中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多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激素的受体位于_________(填“细胞内”或“细胞膜上”)。(4)性激素的分泌的调节方式与甲状腺激素相似,若某人检测激素时性激素低于正常值,垂体功能正常,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性腺病变,给该患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写出实验结果并推断可能产生的病变器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感受刺激、分泌激素(2)神经由于大量出汗,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细胞膜上(4)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1)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具有感受刺激、分泌激素的作用。(2)由图示可知,与抗利尿激素释放有关的是神经垂体;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人体的尿量减少,其原因是由于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为保持机体水分,机体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排尿,以保持体内渗透压稳定。(3)在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图中调节性多肽是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于该激素是蛋白质,因此识别该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膜上。(4)性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若某人检测性激素低于正常值,而垂体功能正常,推测可能是下丘脑或性腺病变,给该患者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若性激素恢复正常值,可能为下丘脑病变;若性激素未恢复,则可能为性腺病变。【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甲状腺激素分泌、性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及过程,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22.尼古丁作为香烟中的主要成瘾物质,其进入机体后可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进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长期摄入尼古丁,会形成尼古丁耐受。研究发现,在尼古丁戒断过程中,个体会出现疼痛敏感性升高等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抽烟时,皮肤不慎被香烟烫伤此时其皮肤中的______________会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到时,________会产生痛觉。(2)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_的方式将血清素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当后膜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内Na+浓度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膜外。(3)香烟中的尼古丁由肺部进入人体后,会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因此,吸烟者的血糖浓度可能会______(填“低于”或“高于”)不吸烟者;长期摄入尼古丁,会导致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______(填“上升”或“下降”)。(4)研究发现,血清素能够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号的输入来达到镇痛的效果。据此推断,在尼古丁戒断过程中,人体对疼痛敏感性升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痛觉)感受器大脑皮层(2)胞吐低于(3)高于下降(4)在尼古丁戒断过程中,体内血清素含量下降,对伤害性刺激信号的抑制能力减弱,从而出现疼痛敏感性升高的现象【分析】机体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1)香烟刺激皮肤的(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感觉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痛觉。(2)血清素是神经递质,位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体,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当后膜神经元兴奋时,Na+内流,但是兴奋部位的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3)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尼古丁进入机体后可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尼古丁长期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敏感性下降。(4)在尼古丁戒断过程中,体内血清素含量下降,对伤害性刺激信号的抑制能力减弱,从而出现疼痛敏感性升高的现象。【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2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2,4-D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4)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Ⅱd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3)抑制B(4)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分析】据图甲分析: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据图乙分析:使用CaCl2溶液后,植物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据图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说明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d点所对应的浓度。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由于高浓度的2,4-D可抑制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因此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可能是使用的2,4-D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3)分析乙图可知,使用CaCl2溶液后,植物的生长速率明显减慢,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图示中B点后种子胚轴伸长加快,故可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B点。(4)根据分析可知,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保留顶芽,但加入了细胞分裂素,侧芽长度介于①③组之间,说明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以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24.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项目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__。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该调查方法称为______法。(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3)如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相似。(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答案】(1)种群密度144只/hm2偏大标记重捕(2)8:9(3)10C(4)年龄结构【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一般植物和活动能量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虫卵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其中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草原野兔的活动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