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药师考试课程讲义基础知识课程讲义_第1页
主管药师考试课程讲义基础知识课程讲义_第2页
主管药师考试课程讲义基础知识课程讲义_第3页
主管药师考试课程讲义基础知识课程讲义_第4页
主管药师考试课程讲义基础知识课程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讲义目录

第一章生理学

第二章生物化学

第三章病理生理学

第四章微生物学

第五章天然药化

第六章药物化学

第七章药物分析

第八章医学伦理学

第一章生理学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的基本功能包括: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膜结构的液态镶嵌模型: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膜结构为液态镶嵌模型,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

蛋白质一大部分物质的跨膜转运有关。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物理扩散

特点:①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②高浓度--低浓度;③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扩散

的方向和速度;④常见物质一如。2、C0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

(2)易化扩散:

特点:①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②不需要消耗能量,也是高浓度--低浓度,属于被

动转运。

分类:①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甘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Na*、Cl\Ca2\K+

等带电离子。

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出的开放与关闭两种状态,包括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

进行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是由离子泵和转运体膜蛋白介导的消耗能量、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低一高)的

跨膜转运。称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的转运,就像从低处向高出泵水,必须有水泵一样,需要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

质帮助,这种蛋白质就称为“泵”,也称“泵”蛋白。泵蛋白具有特异性。

主动转运分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

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为离子泵。在哺乳动物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的离子泵是钠钾泵,简称钠泵,也

称Na+K-ATP酶。

钠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由此造成细胞内的K卡的

浓度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左右,而细胞外液中的Na卡的浓度为胞内1()倍左右。

钠泵的重要生理意义:

①细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具有兴奋性的基础: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

②维持细胞内高K+,是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的,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膜外高Na+状态,为

许多代谢反应正常进行提供必需条件;

③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④Na+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其他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Na+-H\Na+-Ca2+

交换等)的动力;

⑤钠泵的活动对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2)继发性主动转运:许多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时,所需能量不直接来自ATP分解,

而是来自由Na+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在膜两侧建立的Na+浓度势能差,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

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其机制是一种称为转运体的膜蛋白,利用膜两侧Na+浓度梯度完成的跨膜转运。如被转运的物质与

Na+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称为同向转运,如葡萄糖在小肠黏膜重吸收的Na+-葡萄糖同向转运。如被转运的

物质与Na+彼此向相反方向运动,则称为反向转运,如细胞普遍存在的Na+-It交换和Na+-Ca?+交换。

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调节机体内各种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的增殖、分化,协调它们的代谢、功能和行为,主要是通

过细胞间数百种信号物质实现的。这些信号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因子等。

分类:(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包括:①生物胺类激素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组胺、

5-羟色胺;②肽类激素一缓激肽、黄体生成素、甲状旁腺激素;③气味分子和光量子。

根据效应器酶以及胞内第二信使信号转导成分的不同,其主要反应途径有以下两条:

(1)受体-G蛋白-Ac途径:

激素为第一信使一相应受体,经G-蛋白偶联一激活膜内腺昔酸环化酶(Ac)…Mg±-ATP…环磷酸

腺昔(cAMP第二信使)一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PKA)一催化细胞内多种底物磷酸化一细胞发

生生物效应(如细胞的分泌,肌细胞的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细胞内各种酶促反应等)。

(2)受体-G蛋白PLC途径:

胰岛素、缩宫素、催乳素,以及下丘脑调节肽等一膜受体结合…经G蛋白偶联一激活膜内效应器酶

——磷脂酶C(PLC),它使磷脂酰二磷酸肌醇(PIP?)分解,生成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G)。

IPs和DG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发挥信息传递作用。

IP3—与内质网外膜上的Ca?+通道结合…释放Ca?+入胞浆…胞浆内Ca?+浓度明显增加一Ca?+与细胞内

钙调蛋白(CAM)结合,激活蛋白激酶,促进蛋白质酶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

DG的作用主要是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C(PKC)oPKC与PKA一样可使多种蛋白质或酶发生磷酸化

反应,进而调节细胞的生物效应。

2.离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离子通道受体也称促离子型受体,受体蛋白本身就是离子通道,

通道的开放既涉及到离子本身的跨膜转运,又可实现化学信号的跨膜转导。例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用型

ACh受体为化学门控通道,当与ACh结合后,发生构想变化及通道的开放,不仅引起Na+和K+经通道的

跨膜流动,而且它们的跨膜流动造成膜的去极化,并以终板电位的形式将信号传给周围肌膜,引发肌膜

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从而实现ACh的信号跨膜转导。

3.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酶偶联受体具有利G蛋白偶联受体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和特性,

受体分子的胞质侧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者可直接结合与激活胞质中的酶。

①酪氨酸激酶受体本身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使位于膜内区

段上的PTK激活,进而使自身肽链和膜内蛋白底物中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经胞内一系列信息传递的级

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核内基因转录过程的改变以及细胞内相应的生物效应。大部分生长因子、胰岛素

和一部分肽类激素都是通过该类受体信号转导。

②鸟昔酸环化酶受体与配体(心房钠尿肽)结合,将激活鸟甘酸环化酶(GC),GC使胞质内的GTP

环化,生成cGMP,cGMP结合并激活蛋白激酶G(PKG),PKG对底物蛋白磷酸化,从而实现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概念: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是以细胞外为零电位的膜内电位,绝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稳定的负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①钠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生物电的基础。

②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主要是K+通道开放,K+受浓度差的驱动向膜外扩散,膜内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

白质与K+隔膜相吸,形成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而K+扩散形成的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又

会阻止K+的进一步外流。当达到平衡状态时,电位差形成的驱动力恰好对抗浓度差的驱动力时,两个作

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K+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安静状态下的膜

只对K+有通透性,因此静息电位就相当于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细胞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

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以骨骼肌细胞为例,它由上升支和下降支组成,两者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上升支指

膜内电位从静息电位的-90mV到+30mV,其中从-90mV上升到OmV,称为去极化;从OmV至iJ+30mV,

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

+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为复极化。锋电位后出现膜电位的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①上升支的形成:当细胞受到阈刺激时,引起Na+内流,去极化达阈电位水

平时,Na+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的再生性循环(正反馈Na卡内流),造成膜的快速去极化,使膜内

正电位迅速升高,形成上升支。当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与阻力(电场力)达到平衡时,

Na+内流停止,此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即Na+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相当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与超射值之和。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相)主要是Na+的平衡电位。人工增加细胞外液Na+浓度,动作电

位超射值增大;应用N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TTX)后动作电位不再产生。②下降支的形成:钠通

道为快反应通道,激活后很快失活,随后膜上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顺梯度快速外流,使膜内电位

由正变负,迅速恢复到刺激前的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复极相)。在复极的晚期,钠-钾

泵的运转可导致超极化的正后电位。

四、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特殊分化的终板膜构成神经肌接头。当动作电位传到运动神经末梢,接头前

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末梢内Ca?+浓度升高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突触小

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将小泡中的ACh以量子式方式释放到间隙,ACh与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

并使之激活,终板膜主要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局部

电位,可通过电紧张活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暴发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胞质内Ca?+浓度升高一细肌丝上肌钙蛋白与Ca?+结合…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

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造成横桥头部构象的改变,

通过横桥的摆动,拖动细肌丝向肌小节中间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

横桥ATP能分解ATP,为肌肉收缩做功提供能量;胞质内Ca2+浓度升高激活肌质网膜上的钙泵,钙

泵将Ca?+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钙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3.兴奋-收缩偶联基本过程

概念:将肌细胞膜上的电兴奋与胞内机械性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过程:肌细胞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激活横管膜上的L型Ca?+通道;L型Ca2+

通道变构,激活连接肌浆网膜上的Ca?+释放通道,释放Ca2+入胞质;胞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细肌丝上

肌钙蛋白与Ca?+结合,使原肌凝蛋白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细肌丝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活化位点,肌动

蛋白与粗肌丝肌球蛋白的横桥头部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兴奋收缩偶联因子是Ca2\

Al型题

l.Na*跨细胞膜顺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式是()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载体协助

E.离子泵转运

。[答疑编号moioioi: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电器藏答案

r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JNa+借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

称为经通道易化扩散。

2.下列对阈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能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能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D.能造成膜对C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能造成膜对C「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答疑编号U1010102:针对该题提问]

电显示答案

电除藏答案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使细胞膜迅速去极化接近Na+平衡电位值,形成陡峭的动作电位升

支。能引起这一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3.骨骼肌中能与Ca?+结合的蛋白质是()

A.肌动蛋白

B.肌钙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E.肌球蛋白

二[答疑编号111010103: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f答案解析』每个肌钙蛋白分子可结合4个Ca?+,并通过构象的改变启动收缩过

程。

4.在神经-肌接头处,进入神经末梢的量与囊泡释放成正比的离子是()

A.Ca2+

B.Mg2+

C.Na+

D.K+

E.cr

。[答疑编号111010104: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

化和膜上Ca”通道的开放,Ca?+进入细胞内,Ca?+可以启动突触小泡的出胞机制。

5.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可以将()

A.1个Na+移出膜外,同时1个K+移入膜内

B.3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

E.2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

二[答疑编号111010105:针对该题提问]

1|冷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r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以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2个K+移

入胞内。

6.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血管紧张素

D.乙酰胆碱(Ach)

E.多巴胺

❷[答疑编号111010106:针对该题提问]

电显不答案

号隐藏答案

I1正确答案』D

f答案解析』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末梢中有许多囊泡,小泡内含有大量的Ach。

终板膜上有ACh的受体。

B型题

A.K+外流

B.Na+内流

Cea?+内流

D.Na+平衡电位

E.K+平衡电位

1.骨骼肌细胞的锋电位的超射顶端接近于()

。[答疑编号111010107: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ILL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f答案解析』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峰值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

2.骨骼肌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是由于()

心[答疑编号111010108:针对该题提问]

中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峰值

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外流造成的。

第二节血液

一、血细胞的组成、生理特性、功能及其生成的调节

1.红细胞生理

成年红细胞的数量:

男性为4.5X10I2~5.5X1012/L,

女性为3.5X10I2~5.0X10I2/L»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血沉;

红细胞特性:I渗透脆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即抗凝条件下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率。

男性:0〜15mm

I女性为。〜20mm

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其对低渗盐溶液

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裂溶血。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和C(h,红细胞运输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此外,

红细胞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o

血红蛋白:①合成的原料是■蛋白质和铁;②促红细胞成熟的物质-叶酸和维生素为2。

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加速幼红细胞的增殖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的

成熟与释放,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EP0是机体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雄激素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也可以促进肾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

2.白细胞生理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为«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正常白细胞数是4.0X109~10.0X109/L;

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8%;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中性粒细胞的增高-当体内有急性炎症,特别是化脓性炎症时;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在患过敏性疾病或某些寄生虫病时:

淋巴细胞的增高-当体内有慢性炎症或病毒感染时;

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反应,T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

3.血小板生理

正常血小板数量为100xl09~300xl09/Lo

血小板功能: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和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作用中血小板通过:①粘附②释放③聚集④收缩⑤吸附等,一系列过程参与。

二、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形成一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

〔血液凝固一永久性止血.

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

「①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

«②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加:等缩血管物质,弓I起血管收缩.

2.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因子H、VII、IX、X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参与。因此当机体缺乏维生素K或肝病患者,常伴有

凝血障碍。

内皮相搐内皮下较弟探富

口动凝血过程恬化♦小置

激|所

内u性外务博

电小板贴附

纲织因不■

&.M-M«WttHWWTXA

ADP

«TXAJna

JIX-IXa

用a1・小版贴集雄

板PL,j

Ca,,

粕.

-Xa

Vi

PL、

attftMlla

忏堆或白原1*IfttSA

*体«体

凝血过程:

①内源性激活途径:指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从激活因子刈开始,再激活因子X的过程。

当血管内膜受损时.,胶原纤维暴露,或有异物附着时,Xlk-XHa-在Ca?+参与下,XIa--IXa与因子VIII、

Ca2\PF3组成因子Mil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共同激活因子X成Xa;

②外源性激活途径:指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的情况下,由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m,与血浆中的网

子VII、ca2+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激活因子X成Xa。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一抗燃血豳III;

蛋白质C系统一蛋白的C;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通过与凝血酶和湿血因子FIXa、FXa、FXIa、

FXL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m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作用可增强2ooo倍。

肝素主要有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

浆中含量甚微。

蛋白酶C由肝脏产生,其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合成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后的蛋

白酶C可水解灭活凝血因子Va和Villa,抑制因子Xa和凝血酶的激活,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

性抑制剂。

A型题

1.肾脏分泌的一种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物质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

B.雌激素

C.肾素

D.生长素

E.甲状腺素

❷[答疑编号111010201:针对该题提问]

序显示答案

JI上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肾脏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是促

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

2.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

A.血小板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答疑编号111010202:针对该题提问]

但显示答案

-■|卜...........

等隐藏答案

r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血小板具有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多种凝血因子的特性,

是生理止血必须的血细胞。

3.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抑制血小板活性

B.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C.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D.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E.去处Ca2+

。[答疑编号111010203:针对该题提问]

吟显示答案

上隐藏答案

f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W的活性而发

挥间接的抗凝作用。

第三节血液循环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1.心肌工作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通常将心室肌细

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五个部分。

(1)去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起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造成细胞膜部分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约-70mV)时,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出现再生性Na+顺其电-化学梯度从膜外

向膜内快速再生性内流,使膜进一步去极化,膜内电位由原来的负电位向内电位转化,直到接近Na+平

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和3期三个

阶段。

①复极1期:又称为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

②复极2期:复极化的过程非常缓慢,动作电位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

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K+外流和ca2*内流同

时存在,K+外流倾向于使膜复极化,Ca?+内流倾向于使膜去极化,两者所负载的跨膜正电荷量相当,因

此膜电位稳定于1期复极所达到的电位水平。

③复极3期:复极的速度加快,又称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K+外流。

(3)静息期:又称复极4期,此期膜电位稳定在-90mV。但因为动作电位期间有Na+、Ca?+进入细

胞和K+流出细胞,造成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改变,便使钠-钾泵活动增强,逆电-化学梯度转运Na,出细

胞和K+入细胞;Ca?+主要由Na+-Ca2+交换体主动排出细胞,少量Ca?+被细胞膜上的Ca?+泵主动转运出细

胞,以维持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稳态。

2.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自律细胞是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特性的细胞,包括

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1)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和4期。

除4期外,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态和离子基础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不同点是4期存在缓慢自动去极化-包括一种K+外流的逐渐减弱和一种主要由Na*内流(I。的逐

渐增强-达到阈电位,便引起新的动作电位。

在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发挥主要作用的离子电流是起搏电流If

(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

①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约-40mV的绝对值均小于浦肯野细胞;

②0期去极化幅度较小(约-70mV),时程较长,去极化的速率较慢,当膜电位由最大复极自动去极

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活膜上的L型Ca2+通道,引起Ca2+内流,导致0期去极化。

③无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只有3期,主要K+外流;

④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于浦肯野细胞,主要机制是由于Ik通道的时间依从性的关闭所造成的K+

外流的进行性衰减,其次是If电流和Ica-T»窦房结细胞存在T型Ca?+通道。当4期去极化到-50mV时,

该通道开放,引起少量的Ca?+内流(lc-T),构成4期自动去极化后期的一个组成成分。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如成年人心率为

75次/分钟,则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

2.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

变化。

(1)心室收缩期:分为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

①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后,室内压迅速升高,超过房内压时,心室内血液推动房室瓣使其关

闭,防止血液不会到流入心房。但室内压尚低于动脉压,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

闭的腔。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开启的这段时间,心室容积不会发生改变,称为等容收缩期;

②射血期:当心室收缩使室内压升高超过主动脉压时,动脉瓣被打开,血液由心室射入动脉,进入

射血期。在射血的早期,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较多,血流速度也很快,心室的容积明显缩小,这段

时期为快速射血期,此期内由于心室肌强烈收缩,室内压继续上升并达到峰值,主动脉压也随之升高。

快速射血后由于心室内血液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强度减弱,心室射血速度逐渐减慢,因此射血期的后期称

为减慢射血期。在缓慢射血期,心室内压和主动脉压都逐渐下降。

(2)心室舒张期: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

①等容舒张期:射血后,心室肌开始舒张,室内压下降,主动脉的血液向心室方向反流,推动动脉

瓣关闭。此时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故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又暂时成为一个封闭的腔。从动脉

瓣关闭直至房室瓣开启的这一段时间内,心室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但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

②心室充盈期:心室肌进一步舒张,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血液冲开房室瓣快速进入心室,心室

容积迅速增大,称快速充盈期。以后血液进入心室的速度减慢,称减慢充盈期。在心室舒张的最后0.1s,

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由于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10%〜30%。

心动周期中心腔压力、瓣膜及血流方向变化

心动周期心房、心率、动脉内

房室麟动脉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

分期压力比较

房缩期房内压>室内压V动脉压开关心房f心室噌大

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关血存于心室不变

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关开心室f动脉遍小

等容舒张期房内压v室内压<动脉压关关血存于心房不变

充盈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开关心房f心室噌大

(3)心排出量(心输出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①每搏输出量:指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搏出量约70mlo

②每分心排出量: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最基本的指标。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x心率。

成人男性安静状态下约为4.5〜6.0L/min,女性的心排出量比同体重男性约低10%。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心脏的神经支配:

①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内受

体结合,加强自律细胞4期的I.使4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使房室交界处细

胞,Ca2+内流增多,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而使传导速度加速;提高肌膜和肌质网Ca2+通道开

放,导致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

②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递质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

提高心肌细胞K+通道的开放,K+外流增加,促使静息电位增大,故兴奋性降低;自律细胞K+外流衰减

减慢、最大复极电位增大,抑制4期If电流,导致心率减慢;抑制Ca?+通道使Ca?+内流减少,使房室交

界处的慢反应细胞动作电位0期的上升幅度减小,传导速度减慢;

③肌浆网释放Ca2+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

(2)血管的神经支配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一与a受体结合一血管平滑肌收缩(强)

皮肤血管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分布较少。在同一器

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

2)舒血管神经纤维主要有

①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平时无紧张性活动,只是在动物处于情绪激动和发生防御反应时才发放冲

动,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②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分布于少数器官,如脑膜、唾液腺、胃肠道的外分泌腺和外生殖器等,

调节局部血流量。

2.颈A(动脉)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负反馈调节

SP(血压)T-A管壁被牵张T一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受剌激T一经窦神经和主A神经f延髓

孤束核、心血管中枢T心迷走神经紧张性3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1-心肌收缩力1,心率1,

心排出量1,外周阻力I,故SP回降至正常水平。

SP1-心肌收缩力T,心率3心排出量3外周阻力3SP回升.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典型的机制,感受血压变化的范围为60〜180mmHg,对lOOmmHg动脉血压

的快速变化最敏感,因此该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对动脉血压快速变化进行精细调节,维持人体正常动脉血

压的相对稳定。

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

①肾上腺素可与a和p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在心脏,肾上腺素与比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和变力作用,使心排出量增加;

在血管,肾上腺素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a和B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的情况。在皮肤、肾脏和

胃肠道的血管平滑肌上a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数量上占优势,这类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收缩;在骨骼肌

和肝的血管,氏肾上腺素能受体占优势,这类受体被激活时引起血管舒张,全身总外周阻力降低。

小剂量的肾上腺素以兴奋比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骨骼肌和肝脏血管舒张,大剂量的肾

上腺素则引起体内大多数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大。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

加,总外周阻力降低,脉搏压变大,故常作为强心剂。

②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仇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静脉注

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故临床用作升压药。

A型题:

1.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是()

A.等容舒张期

B.快速充盈期

C.快速射血期末

D.心房收缩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答疑编号U101030L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卜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心室充盈期血液进入心室,心室容积增大,在心室舒张的最后0」s,

下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期开始,由于心房的收缩,可使心室的充盈量再增加

10%〜30%。

2.心率超过180次/分时,每分输出量减少的原因是()

A.快速充盈期缩短

B.减慢充盈期缩短

C.等容收缩期缩短

D.减慢射血期缩短

E.快速射血期缩短

❷[答疑编号111010302: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r答案解析』回心血量绝大部分是在快速充盈期进入心室的,心率超过180次/

分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每分输出量减少。

3.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血管升压素

E.血管紧张素n

❷[答疑编号111010303: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导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交感神经节前神经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4.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5秒,则()

A.窦神经传入冲动增加

B.颈动脉体受刺激增加

C.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

D.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

E.血压升高

。[答疑编号111010304: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卫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壁的扩张程度成正

比,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使动脉壁扩张程度下降,颈动脉体受刺激减少,窦神经

传入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血压升高。

5.心输出量是指()

A.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B.每分钟•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C.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D.每次心脏搏动一侧心房射出的血量

E.每分钟左右两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答疑编号111010305: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号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6.主动脉对于维持舒张压有重要的作用,其原因()

A.口径大

B.管壁厚

C.管壁有良好的弹性

D.血流速度快

E.管壁光滑

J[答疑编号111010306:针对该题提问]

吟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r答案解析』主动脉管壁厚,富含弹性纤维,有较高的顺应性和弹性,血液进入

从心室射出后,一部分贮存在大动脉内,在舒张期由于大动脉弹性回缩作用,继

续向动脉系统流动,形成舒张压。

B型题:

A.由Na.内流产生的

B.由Ca2+内流产生的

C.由C「内流产生的

D.由K.内流产生的

E.由K+外流产生的

1.窦房结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

。[答疑编号111010307:针对该题提问]

吟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r正确答案』B

2.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

。[答疑编号111010308: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r正确答案』A

第四节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摄取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排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

CC)2O

呼吸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换气

一、肺通气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0

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的形式和过程

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的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

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

吸。

一般情况下,为腹式和胸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

动的,呼吸频率为12〜18次/每分钟。

当进行运动时,或者当吸入气中C02含量增加或含量减少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这种形式的

呼吸运动为用力呼吸。这时不仅参与收缩的吸气肌收缩数量更多,收缩更强,而且呼气肌也参与收缩。

2.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1)潮气量

每次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400〜600ml,一般为500ml。

(2)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约2500ml。肺活量反

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3)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吸量

用力肺活量(FVC):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过去称为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

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正常人第1秒钟的FEV,约为FVC的80%;第2秒钟的FEV2/FVC约为96%;第3秒钟的FEV3/

FVC约为99%。其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是临床反映肺通气功能最常用的指标。

(4)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①肺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

②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真正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二、肺换气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每种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是的分压差。

吸气初: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呼气初: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2和C02在血液和肺泡间的扩散极为迅速,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1/3时,已基本完成肺换

气过程。

A型题:

1.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氧气进入肺的过程

E.肺内二氧化碳出肺的过程

❷[答疑编号111010401: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2.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B.呼吸膜的通透性

C.气体的分子量

D.气体的分压差

E.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答疑编号111010402: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B型题: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每分通气量

D.肺总量

E.肺泡通气量

1.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为()

。[答疑编号111010403: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2.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是()

。[答疑编号111010404: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第五节消化

r消化方式:

I机械性消化

化学消化

一、胃内消化

1.胃液的成分和作用

[壁细胞分泌一一盐酸和内因子;

W主细胞分泌一一胃蛋白酶原;

〔黏液细胞分泌---黏液和HCO;*

(1)盐酸,也称胃酸,主要作用有: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pHV5.0的酸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最适pH为

2〜3;

②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③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④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⑤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2)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际、豚和少量多肽。

(3)胃黏膜细胞分泌两种类型的黏液

①迷走神经兴奋和ACh可刺激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黏液,起润滑胃内食糜的作用;

②胃腺开口处的表面黏液细胞受食物刺激分泌大量黏液和HCO],覆盖胃黏膜表面形成凝胶层,构成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及高浓度酸的接触。

(4)内因子能与食物中维生素BI2结合,形成一复合物,易于被回肠主动吸收。如果内因子缺乏,

可使维生素吸收障碍,将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引起贫血。

2.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①胃的容受性舒张(特有的):吞咽食物时,食团刺激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引

起胃平滑肌紧张性降低和舒张,以容纳咽入的食物。

②胃的蠕动:始于胃的中部,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形式,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每分钟约3

次,每次蠕动约需1分钟到达幽门。

生理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机械与化学性消化,并促进食糜排入十二指肠,是胃

排空的主要动力。

二、小肠内消化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物(Na+、K\HCO3\CD和多种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竣基肽酶;

胰脂肪酶:胰脂酶、辅酯酶和胆固醉酯水解酶等;

还有胰淀粉酶。

胰液的作用:

①HCO.3一的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最适

pH环境;

②胰淀粉酶分解淀粉、糖原等碳水化合物为二糖和三糖;

③胰脂肪酶与辅脂酶一起水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④胰蛋白酶原被肠液中的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又激活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和糜蛋

白酶共同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胆汁中除97%的水外,还含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色素等有机物及Na+、Cl\K+、HCO3一等无机

物,不含消化酶。

①弱碱性的胆汁能中和部分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

②胆盐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中起重要作用:

•是乳化脂肪,增加脂肪与脂肪酶作用的面积,加速脂肪分解;

二是胆盐形成的混合微胶粒,使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一酯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处于

溶解状态,有利于肠黏膜的吸收;

三是通过胆盐的肝肠循环,刺激胆汁分泌,发挥利胆作用。

3.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

①分节运动(小肠特有):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即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

间隔一定距离的环行肌在许多点上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

而原来舒张处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小肠内的食糜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混合。

主要作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使食糜与肠黏膜紧密接触,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②蠕动发生在小肠的任何部位,但传播速度较慢,每秒钟仅0.5〜2cm。其作用是将分节运动的食糜

向前推进,到达新的肠段再进行分节运动。

A型题:

1.消化道共有的运动形式()

A.蠕动

B.螭动冲

C.集团运动

D.分节运动

E.容受性舒张

。[答疑编号111010405:针对该题提问]

J♦显示答案

9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2.胃的容受性舒张()

A.扩大胃容积

B.研磨搅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态

D.减慢胃的排空

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

.1答疑编号111010406:针对该题提问]

金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A

3.胃液中内因子的作用()

A.抑制胃蛋白酶的激活

B.促进胃泌素的释放

C.促进维生素BI2的吸收

D.参与胃黏膜屏障

E.激活胃蛋白酶原

6►[答疑编号11010407:针对该题提问]

电显示答案

任=

9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C

4.不属于胃液成分的是()

A.盐酸

B.内因子

C.黏液

D.竣基肽前

E.胃蛋白酶原

。[答疑编号111010408: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D

5.消化道中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在()

A.口腔

B肩

C.小肠

D.升结肠

E.横结肠

。[答疑编号11101()409:针对该题提问]

±显示答案

上降藏答案

f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在口腔,没有营养物质被吸收。胃的吸收能力也很差,仅吸收少量

高度脂溶性的物质如乙醇及某些药物。小肠吸收的物质种类多,量大,是吸收的

主要部位。大肠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6.胃的蠕动的作用()

A.扩大胃容积

B.研磨搅拌食物

C.保持胃的形态

D.减慢胃的排空

E.促进胃内容物的吸收

。[答疑编号111010410:针对该题提问]

/显不答案

ILL隐藏答案

『正确答案』B

第六节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的定义及正常生理性变异

1.体温的定义: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和直肠的温度代表

体温。人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体温的正常生理变动:

①昼夜变动:一般清晨2至6时体温最低,午后1至6时最高,每天波动不超过1C;

②性别差异:成年女子的体温高于男性0.3℃,而且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前日最低;

③年龄:儿童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体温较低;

④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进食等情况也影响体温。

二、产热和散热的基本过程

1.产热过程:安静时,肝脏是体内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产热量最大,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运动时骨

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量增加40倍,成为主要产热器官。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两种方式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①战栗:指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

收缩。战栗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代谢率可增加4〜5倍。②代谢产

热(非战栗产热):指通过物质代谢产生的热量,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体液因素,如果机体暴露于寒冷环境中儿周,甲状腺分泌大量

的甲状腺激素,使代谢率增加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