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全文】_第1页
孔子的一生【全文】_第2页
孔子的一生【全文】_第3页
孔子的一生【全文】_第4页
孔子的一生【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的一生【全文】孔子的一生傅佩荣:诸位朋友,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是孔子生平。我们谈到孔子的时候,就想到今天在全世界各地设立的许多孔子学院,外国人也开始学我们的中文,学习孔子思想。我想到我有一天碰到一个美国人,他说他在学中文,我看他年纪很轻,就问他说,你今年几岁?他怎么回答呢,他说而立之年。我听了吓一跳,早知道他要说而立之年,我应该问他贵庚。要不然显得他外国人好像比我们更懂得传统的文化了,他为什么说而立之年呢?因为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这代表他三十岁,我有一些朋友听了这样的话之后就说,那我是不惑之年。我说你真的不惑吗?他说,说实在的,人到了四十岁开始大惑不解。孔子说他四十而不惑,所以今天很多人在谈到年龄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把孔子说他自己到几岁有什么样的境界拿来作为自己年龄的一个代表,事实上我们做得到吗?很少有人做得到。因为孔子的一生就好像登泰山一样,步步高升,但他高升的并不是外在的升官发财,而是内在的自我修练。我们念过最短的自传就只有三十几个字,就是孔子说的,他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这一段。我们今天介绍孔子生平,有许多方法可以来谈。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我不太擅长从历史上各种事迹、背景、考据来说明。我学哲学,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所以我比较习惯从他的思想,从他自己说他自己这一生每个阶段做了什么事,达到什么境界来加以说明。说到孔子,他的时代要先了解一下,他是公元前551年到479年,这个年代怎么去理解呢?在它前面有夏朝四百多年,商朝六百多年,到周朝的时候,从开国到孔子有五百多年了,而周朝分为两部分,西周跟东周。孔子的时代是在后面这一半,东周分为春秋跟战国两个时代,孔子是春秋时代末期,他生命结束的时候,春秋时代也随之结束了。那是一个乱世啊,乱世就是天子失德,因为古代一个天子,天子失德,诸侯争霸、礼坏乐崩、民不聊生。为什么那时候会百花齐放呢?因为天下乱了,每一个人念念书都要问,怎么样从古人的智慧找到一个方法帮助现在的人?人总是要设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严。这些古代的哲学家就在这一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孔子是最特殊的一位,最有成就的一位。我们现在就要说明了,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他不是生下来就了解一切的,他自己说我不是生下来就了解的,我是努力学习,把古人的智慧消化之后才有心得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是你如果进一步去认识他的背景,就觉得他是天下最可怜的人之一。他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被周朝取代之后,周朝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国,所以孔子的祖先在宋国是国君的儿子,但是古代的封建社会,做儿子没用,要做嫡长子,就是长子,并且还要是妻所生的,叫嫡长子,这样才能接位。所以他的祖先没有接到国君的位置,那你没有接到的话呢,只能传五代,五代之后就另外分出去成为家族,所以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国君的儿子,传到第五代分出去叫做孔父嘉,所以后来孔子姓孔是来自于这个背景。那么后来他们一家人被迫害,逃到了鲁国,孔子是到鲁国之后第六代。孔子的父亲是一位县长,陬邑的县长。他的长辈,父亲母亲这一段故事也是很崎岖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力士,非常勇壮,带兵作战非常勇敢,曾经因为他的功绩可以当到县长。他第一次结婚生了九个女儿,孔子的父亲生了九个女儿,在古代的社会他希望有个儿子可以祭祀祖先、继承家业。所以他父亲第二次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孟皮,他的腿有点残障,这也不太理想。所以他到了六十几岁的时候才遇到了孔子的母亲,孔子的母亲还不到二十。他们在一起生下了孔子,但是生下孔子之后,前面已经有两位大娘、二娘,所以他们就受到排斥,母亲就带着孔子回到曲阜,就是他母亲的老家。他母亲一个人把孔子抚养到了十七岁,母亲也过世了,母亲过世的时候,孔子希望把母亲、父亲合葬。但他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他母亲也从来不跟他谈父亲的事。所以孔子从邻居的长辈口中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叔梁纥,是一位县长。他好像忽然发现自己的身世,觉得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是跟贵族有关系。在社会上可以发展,但他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礼遇,这是他的背景。我们可以想象孔子的母亲是多么样一位勇敢的、坚忍的女性。一个人承担她情感上所发展的后果,如果没有她,我们怎么会有孔子呢?所以孔子的生平,他后来很有成就,别人都称赞他是圣人。他怎么说?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一个人到有这么大的成就,还承认自己小时候家庭地位卑微,所以会做各种琐琐碎碎的事情。这是你的出生背景,重要的不是这个,是你后来的发展,我们常常说“好汉不怕出身低”。孔子也是一个例子。而他的成就更是让人敬仰的,他到底怎么成就的呢?第一个,一定要受教育。孔子小时候既然是这么穷困,受什么教育呢?就是乡村教育。这种乡村教育就在平常农家子弟,或是一般百姓到十五岁为止,每年在秋收之后,就是农历十月之后,农业社会已经没什么事了,就请乡村里面有学问的老前辈来开课。来教这些年轻人,他们所学的最早是两种材料,第一种是文化常识,譬如说你是鲁国人,你就要知道鲁国怎么来的。鲁国的祖先是周公的儿子,叫做伯禽,封在鲁国。那其他各国祖先怎么来的?你要学这些。因为当时春秋时代有各个诸侯国,每一个都有封建的背景,你就要知道每一国的特色。第二个,他要学什么呢?所谓的基本的武艺。因为男孩子过了十五岁之后,就将来准备可以服兵役了,各国之间有各种战争的情况,也有一些需要服劳役的,所以你要学这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孔子到十五岁本来就失学了,所以他说自己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求学,这就是孔子生命第一个转折点。我想很多人听了都觉得说我们都是六岁志学,但是我们是被迫的,一旦从学校毕业就忘记了,就不想再念了。孔子是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不起!学不厌,能够一辈子学习的话,生命才有不断成长的机会,所以孔子他开始自己去找老师,你大学不让我念,我自己来请教老前辈,譬如说他曾经学习音乐,也曾经学习礼,礼跟乐是这个文化上最重要的两个修养的内容。在《史记》上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苌弘。就是他只要打听到谁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他就去向他学习。一般人看到年轻人这么好学,都会觉得很高兴。当时是有大学,但只让贵族子弟去念,孔子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但是大学里面这些人学了之后出来就做官,古代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做官,因为你有专业的知识跟能力才能够替百姓服务。那么孔子后来自己学,学的好的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而他所教的学生的程度、表现也超过正式的大学毕业生。所以形成了一个儒家很好的传统,透过学习、透过教育培养人才。而这个人才呢,是要为国所用的,为造福百姓的。所以孔子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背景,他后来继续发展。比如说,他到二十岁结婚了,生一个儿子,叫孔鲤。有家有眷你就要生活,生活怎么办呢?他家里面很穷困,所以他就做季氏家里面的一个小小公务员,谁是季氏呢?我想简单说一下,当时的鲁国已经四分了,还没有五裂,因为一个国家我们常常说四分五裂。鲁国怎么四分呢?有国君,另外有三家大夫,大夫都是权力很大的,等于是一个国家由一个国君和三个大夫分成四份了,所以这个大夫里面以孟氏、叔氏、季氏最有权力。所以孔子年轻的时候,在季氏这个大夫的家里面做过一个小的公务员。什么公务员呢?管仓库,负责会计。会计的时候,什么东西进来,什么货物出去,都记得很清楚。马上受到重视,这个说明什么,以前的几任都做得不好,东西掉了也不知道,也没有什么登记。所以你只要认真做事,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就是担任最小的公务员,最基层的公务员也是一样。那时候孔子才二十几岁,做得很好之后,别人就让他去负责牧场,牧场不是一般的牧场,里面养的牛羊这些是要用来祭祀的,所以他一负责之后,一年下来,牛羊繁殖增加好几倍,长得又壮又好。代表孔子他做任何事都做得不错。这是他年轻的时候用来谋生,为了养家糊口所做的事情。他后来呢,就以帮助别人举行丧礼为他重要的工作跟他收入的来源,关于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孔子没有收肉干的问题。很多人现在还在说孔子收肉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我这里解释一下,古代贵族子弟上大学,十五岁,送给老师就是束修,十束肉干。这代表一个很薄的礼吧,我来念书,我有诚意,送老师束修。但是后来就把束修代表男生十五岁,古代很喜欢用礼代表年龄,人跟人见面问你几岁,很难问得清楚。你几岁?那个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那个很难记得清楚。譬如说你问我几岁?我说比去年多一岁。去年呢?比前年多一岁。其实人的几岁没有什么重要性,重要的你是不是跨过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那叫做“礼”。譬如古代一个女子,过了十六岁,叫做“及笄之礼”,代表可以出嫁了。男子的话,二十岁,加冠。所以见面就问你加冠没有?加冠就代表二十岁了,可以成家了。所以古代就用这个礼代表年龄,代表你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阶段,可以做什么事。所以“行束修之礼”就代表十五岁,这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是东汉的郑玄所说的,东汉的郑玄说过,“束修为男子年十五以上”。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我是没有不教的,就这么简单。我说孔子不收肉干还有另外一个理由,就因为孔子在《乡党编》里面,他特别提到,市面上买的肉干,我不吃。这很清楚了,学生送肉干的话,孔子问,妈妈做的还是市面上买的?那市面上买的,孔子又不吃,那怎么办?并且孔子有三千弟子,每一个人送十束肉干的话,三万束肉干。这太…想起来就很可怕。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想清楚,孔子自己十五岁向别人求学,他自己欢迎年轻的学生十五岁向他求学,叫做回馈社会。他也不收什么学费,他自己有生活的来源。那么我们听到孔子替别人办丧事,会觉得很奇怪。这个行业跟我们想象之中好像不太一样,所以我要说明一下。古代最重视的礼仪就是丧礼,丧礼是一个人过世以后到埋进坟墓里面,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很少有人弄得清楚,所以都需要专家,所以古代负责丧礼的主持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上受到重视的专家。所以孔子年轻的时候以这个作为他生活的需求,到三十岁的时候,贵族孟氏家族想让他当家教,因为他们自己是贵族,不懂得礼仪,觉得很丢脸。听说孔子很了解礼,就请他当家教,所以孔子开始收学生了,因为贵族子弟跟他念书,附近的亲戚朋友,年纪最大的是颜渊的父亲颜路。他们是邻居,也来跟他上课,然后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也开始来上课了。所以孔子收学生上课是因为他本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把传统经典了解之后,有自己个人的创见就可以当老师了。学生向孔子学习不是学孔子的思想,是学诗书礼乐这种传统的资料、传统的经典,是学礼、乐、射、御、书、数。这里礼乐出现两次,因为它有理论的部分跟实际练习操作的部分。所以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一路发展下来都非常的稳定,虽然家里的背景开始的时候非常穷困,他也很快透过学习培养能力,走自己的路。但这样还不够,对他来说的话,他对于天下,对于人民有一种责任感,叫做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他开始知道说应该努力去帮助整个社会。但是鲁国本身一方面国势比较弱,内部经常有内乱,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国君被赶出国了,从鲁国逃到齐国,孔子就跟着到齐国去,碰到齐景公。齐景公对孔子很欣赏,觉得他这个人是个人才,想用他,封一块地给他。受到谁反对呢,齐国有名的宰相,叫晏婴。晏婴反对,他认为你把孔子请到齐国来做大官,对齐国内部的政局恐怕会有很多复杂的影响。所以后来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都很难发挥抱负,是因为每一国都有它本身的政治结构,你从外面请一个重要的人物来,那里面怎么去协调呢,它的派系怎么办呢?大家发展有没有阻碍呢?都是问题所以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到过齐国一次,待了两年,看看没有机会,就离开齐国。他离开齐国的时候有一个记载说,决定走的时候,带着一些学生。中午要吃饭嘛,这个米已经去洗了,洗了以后捞起来就走,他不愿意把米煮成了饭吃饱再走,不愿意。他说因为齐国与我无缘了,就走了。他后来离开鲁国的时候,晚年的时候曾经周游列国,离开鲁国的时候是「迟迟其行」,走一段路就停下来,走一段路又停下来,做什么?希望鲁国的国君回心转意,再把孔子请回去。所以学生们就看到老师离开一个国家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说齐国不是我的父母之邦,鲁国是我的父母之邦。离开自己的祖国要有什么样的心情,完全不同。所以后代像孟子,为什么特别推崇孔子?他认为孔子做任何事都恰如其分,叫做圣之时者也。时机的“时”。恰到好处,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外面的人想说他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孔子心中好像许多事情他一看就看透了,他应该说什么,他应该做什么,从来就没有任何怀疑,我们说他三十而立,一路发展。三十而立,叫做立于礼。你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在社会上也有工作。那么你就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跟别人互动,三十而立。那么到四十而不惑,“不惑”什么意思呢?就没有什么疑惑了,如果你想做到没有任何疑惑,有什么办法?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提到迷惑,一段话是说什么?感情的问题。他的学生子张请教说,怎么样叫做迷惑呢?孔子说你爱一个人,就希望他一直活着;你恨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对同一个人,又爱又恨就是迷惑。当时你听了会觉得很奇怪,说孔子怎么对感情有这么深的理解呢?古代人没有机会自由恋爱的。但是孔子也知道,这个感情对一个人的爱恨交加是非常深刻的话呢,往往一时情感冲动就做出许多后悔的事情。所以你要让自己不要迷惑,首先就要化解情感的压力,所以后来在《中庸》里面就会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的情感发出来要恰到好处,这是儒家的立场。儒家不是不谈感情,谈感情,感情发出来要适当。所以孔子他培养自己到四十而不惑,他是一方面透过学习,了解人间所有的事情,所谓的不惑并不是很难的,人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迹可寻,有因必有果,由果也可以找到因。那么你自己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想到,来龙去脉应该怎么去安排,你看到别人发生什么事,也可以想象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一个人如果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到了四十的时候了解人情世故,他慢慢就可以避免迷惑的问题了,叫做四十而不惑。但真正的不惑,具体来说,是什么呢,就是他可以做到按照周朝的人文理想来发展,我们刚刚前面提过,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但是孔子也说,他说夏朝、商朝到周朝的时候,文化发展非常好,叫做“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要追随周朝的道路。所以孔子他决定追随周朝的道路,他本人祖先是商朝人,他不受这个祖先的限制,他认为周朝的文化更好,为什么?因为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经常梦见周公,我们现在人把这话当做打瞌睡,老师跟学生说,你怎么梦见周公呢?学生知道打瞌睡被老师发现了。这其实是孔子用的话,他说我已经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大概我最近身体也不行了,志气也慢慢地衰了。他觉得自己老了,就是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代表孔子崇拜周公。周公制礼作乐,什么叫制礼作乐呢?在周朝开始的时候,就靠礼乐的制作让天下安定。所以礼跟乐的制作,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必须有天子的位置,你还必须有圣人的德行。这两个配合起来,天子加上圣人就是周公,他治理卓越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孔子很向往这样的一种境界,但他并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了解到自己这一生对人生要如何的看法,应该往哪里发展,但是在鲁国你要从政的话,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鲁君跟三家大夫一直在斗争。所以孔子一直拖延、拖延,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有机会,他在五十一岁的时候正式出来做官,鲁定公让他做中都宰,中都宰就是中都县的县长。古代当县长就已经成为大夫,不过是最基层的,你要当到中央级的话,才变成这个…慢慢进入权力核心。所以孔子开始是当中都县的县长,一年下来,这个县变成模范县,全国都跟他效仿,跟他自己制订的一些典章制度,收税的方式全国效仿,做太好了,立刻升官,担任小司空,司空是负责古代建设方面的,工程方面的部门,他是副长官。结果几个月下来又做得太好了,又升司寇,司寇是负责司法的。所以孔子没有当过教育部长,却当过司法部长,负责管法律如何执行的,维持社会治安的。他当司寇的时候就发生很多事了,比如说他当司寇的时候,整个鲁国就开始上轨道了,治得非常好。后来鲁君跟齐国的国君相会的时候,孔子跟他去,表现极其卓越。他等于是帮助鲁君跟齐君来谈判,得到许多外交上的成功,把齐国侵占鲁国的几块地全部还给鲁国,这是孔子的贡献。让鲁君在齐君前面完全不受委屈,就回国之后就摄行相事,代理总理了。等于今天的代理总理了,所以孔子最高的官就做到这个位置,做得太好了之后,鲁国大治,他当代理总理三个月,鲁国大治。怎么叫“鲁国大治”呢?司马迁用八个字形容:路不拾遗,男女分途。东西掉地上没有人去捡,男生跟女生走在路上分两边。这个社会实在是很安定。但是社会安定繁荣开始往上发展的时候,孔子很有企图心,就任命他的学生子路担任季氏的家臣。然后开始怎么样?要让鲁国本身统一,因为鲁国分成四分,他要统一。当时都靠城墙,一个城墙很高,里面有一些武器,别人就对你无可奈何,那三家大夫各有城墙,各有武器,所以孔子开始叫子路把这些城墙都给我拆低一点,不要那么高,太高了打不进来,不行。这兵器不能太多,结果呢,三家大夫里面两家就认了,一家还是起来反抗。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没有成功之后,很多反对的力量就出现了,所以政治非常凶险,你不成功的话,马上就有敌对力量。孔子那时候也是一样,所以孔子在鲁国慢慢就发现,批评他的人越来越多,齐国在鲁国旁边,两国经常在竞争,他们的祖先本来是好朋友,鲁国的祖先是周公,齐国的祖先是姜太公,两个是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的后代,齐国有齐桓公,春秋时代的霸主,鲁国一直没有出现这么伟大的国君。鲁国有个鲁桓公,齐国有齐桓公。名字一样的,但是呢,鲁桓公对鲁国造成的反而是一个分裂,就是说鲁桓公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当了国君,后面三个就分为三家大夫,一直传到孔子的时候还是一样。所以呢,齐国就派了,根据司马迁所说的,八十位美女,一百二十匹好马送到鲁国来,那时候鲁国的执政的卿叫季桓子,就跟鲁定公每天观赏美女表演唱歌、跳舞,又看这些马去赛马,真漂亮。就不再理孔子了,孔子每天把政事批好之后送给他们,他们也不看,就拖着,就搁着。孔子发现自己不受重用了,接着在下一次祭祀的时候,按照古代的礼仪祭祀完毕以后要把祭祀的肉分给大夫们,结果那一次没有分给孔子,孔子知道说这个鲁君大概不想再看到他了,因为你祭祀完毕之后,你祭祀用的肉没有按照规矩来分,这等于是一种暗示。所以孔子在五十五岁结束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从此到六十八岁才回来,所以他有十三年的时间在很多地方奔走,在卫国、在陈国也都住了一段时间,十三年。所以他的生平,你今天去看的时候会发现,他生平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因为你只有五年时间做官,做得很好了,但是成绩还没有出来就受到很多反对的势力来抵抗,外国的力量来牵制。所以他真正的成就不在政治上,真正的成就在于什么?思想上。他能够把古代的思想掌握住,发展出新的想法,他说他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所谓的知天命,有些人这样理解,说孔子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研究易经,懂得算命。事实上算命是天命的一种,天命包含两个意思,第一个叫做命运,第二个叫做使命。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有命运,比如说你出生的背景,生长的环境,遇到什么老师,这一生的发展叫做遭遇,所有的遭遇都属于命运,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就这样发生了。但是还有第二个,叫做使命,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当然是指使命而言,所谓的使命,我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知识分子念书人会有使命感呢?因为他了解过去的世界如何运作,他看到今天很乱,因为了解过去怎么样才能上轨道,所以他这个了解就构成一种责任感,我因为知道所以觉得自己有责任,就好像我常常把国家比为一辆游览车,天子他就是司机,要开车载老百姓去一个好地方享福,车开到一半,天子心脏病发倒下来,请问在车上谁有责任开车?不是有钱,不是有势的,是懂得开车的人。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到孟子,都是认为自己懂得开车,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于说我们有没有给他机会开车呢,对不对。像孔子,他开车开了五年,结果不让他开了,鲁国本来可以做得很好的,进而让天下都可以安定,孔子对于政治很有信心,好了,一个国家让我来做的话,三年就会有成绩的。如果让我有机会治国的话,不会让这个周朝这么衰弱的,他是有一个天下一统的观念,但是很可惜,他在这一生当中没有这个机会。他在后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都相当的不顺利。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发生很多事情,因为到各国去,走动的时候有不同的情况,有的地方很欢迎你,有的地方很猜忌你,怕你来了之后给别人制造许多阻碍,比如说他到了卫国,到卫国的时候,卫国本身分两派,有一派就想拉拢孔子,希望孔子支持他们。因为孔子是国际有名的学者。那另外一派就自然而然起来反对他,最有名的就是子见南子这一段,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国君夫人,有正式的身份。她发帖子给孔子,孔子能不去吗?按照礼的规定,就只好去了。去的时候子路很不高兴,子路个性很强的,他说这个女生名声不好,老师最好不要理她。因为南子是有名的风流成性的,子路怕老师在名声上会吃亏。但是孔子说别人按照礼来请我去,我当然要设法按照礼来跟她见面。结果见面了,见面之后呢,卫灵公跟南子后来就请孔子到街上逛一逛,让他坐后面的马车。等于是卫灵公想借孔子来增加自己的声望,说你看,那个国际有名的孔子也跟在后面走啊,代表孔子是支持我的。果然被利用了,所以后来孔子跟子路还说,我实在是没有做错,我做错的话,让天来讨厌我吧。孔子还对天发誓。所以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委屈,碰到许多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个国君叫楚昭王,楚国的国君,当时各国都是诸侯称什么,称君。只有楚国在南方称王,楚国认为说我跟你周朝是分开的,所以你周朝有王,楚国也有王。那楚昭王就对孔子很欣赏,派人去请他。请他在路上,楚昭王就死了,所以孔子还是没机会。可以说是他这个做官的运不怎么理想,但重要的不在这里,是他个人在这种考验里面不断成长的完美的人格。我们刚刚念到孔子的生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他五十以后出来做官。六十岁是一个问题了,什么问题?一般你念《论语》的《为政篇》第四章,上面所写的是“六十而耳顺”。问题来了,耳朵怎么顺呢?我研究《论语》也几十年了,我就很大胆的按照很多专家的研究,把耳朵去掉,六十而顺,顺天命。我这样做再来介绍孔子生平,我要解释一下。因为你把古代的字随便减掉一个要负责任的,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我也了解。所以我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耳朵的“耳”呢,并没有特别地重要,在《论语》这本书里面,耳朵的“耳”出现四次。两次呢,都是语助词,“前言戏之耳”,“女得人焉耳乎”,那个耳没有意思。有一次耳是耳朵,师挚演奏音乐的时候,有一个乐师演奏音乐的时候,“洋洋乎盈耳哉”。哎呀,这个声音充满我的耳朵。另外一次就是耳顺了,所以耳朵的重要性看不出来,在《论语》里面看不出来。那怎么办呢?你就找,找资料。在孔子之后有谁呢?有《孟子》、《中庸》、《大学》、《荀子》、《易传》,至少这五本书是儒家的经典。很抱歉,这五本古代的经典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提到耳朵的问题,这不是很值得怀疑吗?如果孔子的耳顺是六十岁这么重要的境界,后面为什么没有人提呢?相反地,他们提到很多什么顺天,顺天命,顺天休命,全部是顺天命。因为「顺」这个字在古代的用法很简单,下对上叫做顺,比如说我子女对父母亲,要顺父母;臣对君,要顺君;我对天,我要顺天。没有例外,弟弟对哥哥要顺从兄长,顺这个字一律是下对上。所以古代既然只有这里出现耳顺,其他地方都没谈到,并且很多地方谈到顺就是顺天命,所以我可以很合理地说,孔子在六十岁的时候所达到的是什么?顺天命。因为他做什么呢?各位看,五十六岁到六十八岁这个期间在周游列国,周游列国就是顺天命,因为他好几次都把天提出来特别说明。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当你有各种遭遇的时候,你就要问,为什么我有这种遭遇?如果是我的责任,我就要改;如果不是我的责任,就代表恐怕要另外寻找理由。他因为在顺天命啊,所以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有一次他们到了一个国家的边界,这个地方的封疆官员就把孔子的学生拦住,说我要跟你们的老师见面,你们通报一下。他说有名的君子经过这里,我都要跟他谈一谈。因为他守这个边疆等于是海关,我要跟你谈一谈。结果他跟孔子见面了,谈了之后,出来讲一段话,说各位同学,你们何必担心老师没有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今天我们说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就从这句话来的,“木铎”。为什么上天把你们老师当做木铎呢?木铎什么意思?古代的铎有两种,一种是木铎,一种是金铎。金铎就是金口铜铃,打仗的时候用的。打仗的时候里面这个铃铛也是铜做的,敲起来声音很刺耳,就代表打仗了,空袭警报了,这些。那么木铎是金口木舌,就是里面的铃铛是木头做的,所以敲起来声音比较沉稳,“咚咚咚”的声音,有人要行教化的话,就敲这个声音。别人听了就知道,有人要来讲道理,甚至说故事,都可以。所以木铎这句话到今天还是用来称赞老师的,说老师就跟木铎一样,他是来教化百姓的。首先出现就在这里,上天要以孔子作为木铎,我们要问为什么?这个人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跟孔子谈的时候发现孔子在顺天命。更明显的例子是有两次,孔子差一点被杀。他经过匡这个地方的时候,匡人把他围起来,为什么围起来呢?因为匡这个城的百姓以前被镇压过,被阳虎镇压过,阳虎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带着学生到匡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讲了一段话被听到了,什么话呢?学生说,以前我跟着阳虎来这边,就从这个城墙打进去的。旁边听到的时候,就说阳虎来了,我听到有人提到以前阳虎攻打我们的事情。他们就把孔子跟学生们包围起来,情况非常危险。根据后来庄子的描述,说这个时候弟子们非常害怕,又到了晚上,月黑风高,万一这些人冲进来随便乱杀,那不就冤枉死了嘛。孔子说不要怕,拿出琴来开始弹琴,琴的声音传到外面,外面那些民众听到说,里面怎么有人在弹琴呢。这不像阳虎嘛,阳虎是一个粗人,他怎么会那么镇定,还弹琴呢。就派人打听,说哎呀,原来是误会。然后他带头的一个大哥就进来道歉,说认错人了,你们可以走了。说孔子在匡被围是这样的背景,这样的故事。他临危不乱,知道说是误会。所以设法让别人自己了解。后来到另一个地方是“蒲”,“蒲邑”,也是一个城。他们又被抓了,因为你周游列国的时候,别人想你大概是奸细吧,别国派来的间谍,是不是卫国派来的?你从卫国过来,两国正好准备打仗,那我就把你抓起来,说你这个人恐怕有没有什么搜集情报了这些,所以孔子又被抓了。那他们就跟孔子说,你要走就算了,因为孔子学生们有些也很厉害,有些也有武装的,你要抓我们,我们要跟你们决斗。所以他们说,这样好了,我们签个约,你们离开我们这个城之后,不准回到卫国。最后孔子只好被迫签了约。签约之后呢,一离开这个城,孔子说立刻去卫国。子贡说什么,子贡说老师,你不是跟别人签了约,说你离开之后不去卫国嘛。孔子说什么,我是被威胁所签的约,神明也不会允许。看到没有,这叫做随时要变通。所以你看到孔子的生平就觉得这个人真是很有意思。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也知道各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变,他绝对不是一个书呆子。我们说看到孔子道貌岸然,其实他文武各方面都很厉害。曾经有人说,说你们老师什么都懂,但是没有特殊的成名的专长,就好像你现在参加奥运,你参加哪一组啊,哪一个项目的比赛?所以别人就问了,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说,我要靠什么成名呢?靠射箭吗?靠驾车吗?我靠驾车好了。这个孔子射箭真好,驾车也不错。他驾车一定特别好,为什么?他得到他爸爸的遗传,身高192公分,人高马大,这样子的人驾起马车来非常雄壮威武。所以孔子在文武方面都是可圈可点.那么他后来离开这些是非之地,周游列国的时候好几次都迷路了。迷路的时候碰到谁呢?碰到隐士,就是隐居的人。这些隐居的人对孔子其实很了解。我自己在研究孔子思想,常常觉得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因为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各位想想看,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代表什么意思?他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还有一批弟子常常跟在身边的,他说没有人了解他。这时候我们就要问了,他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他?是他讲的东西太深了,还是说他的学生不太愿意去了解他。恐怕原因都有。在整部《论语》里面,只有一个人知道孔子这种心声,而这个人正好是一个隐士。是谁呢?叫做“荷蕢者”,这个人没有名字,你跟他交换名片,他说我没有名片。那你是做什么的呢?挑竹篓子的。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有一个人挑竹篓子经过他门前,孔子在家里面击磬,磬是一种石头做的乐器。这个人就说,有心哉,击磬乎。他一听孔子击磬就知道,这个人心里面有各种想法不能实现,很委屈。至少他认为自己很委屈,他就听,听的时候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没有人了解你就算了嘛,何必勉强。所以孔子自己说没有人了解我,这个路边经过的人也听出来孔子说他心里面认为没有人了解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在今天重新地去介绍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因为他的思想太丰富、太深刻了,要了解起来不容易,要花很多心思去想。他带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候,这些隐士表现也相当特殊。有一次他带着子路坐着马车找不到渡口,你要过河,你需要找渡口。他要子路去问。他一个人站在车上拿着缰绳,子路去问了,这时候有两个人在耕田,子路问他说,请问渡口在哪里?那个人不理他,就看见孔子了,说那个人是谁?因为孔子人高马大,长的样子很特殊。子路说是鲁国的孔丘。别人说孔丘啊,他早就知道渡口了。这句话很有意思,明明我不知道这条河怎么过,渡口在哪里。但是为什么这个人说孔子知道渡口,他们都知道孔子很了解人生的渡口在哪里,人生如果要过河的话,孔子不知道怎么过河吗?当然知道。所以他们故意给你打哑谜,你问我在哪里渡这个河,我说你早就知道了,因为你所了解是人生的问题,你明明知道人生更重要,渡条河算什么,但是人生那么复杂你都了解,渡河怎么不了解呢?就不理他了。子路只好再问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人说,你是谁呀。他说我叫子路。他说,你是鲁国孔子的学生子路啊,很有名。他又怎么样做呢?他就跟子路说,你跟着孔子逃避坏人没用的,跟着我们算了,逃避坏的世界。因为你光是像孔子逃避坏人,这国有坏人,我不要;去那一国,那一国也有坏人呢,那每一国都有坏人,你们到处奔走也没用啊。那不如跟我一样,耕田,逃避坏的世界。子路听了也没办法,只好回去跟孔子报告。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在这个时候表现得相当难过,“夫子怃然曰”,“怃然”就是神情很沮丧。孔子很难得沮丧的,但是这个时候就很明显了,孔子很沮丧。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他说我们人类不能跟鸟兽生活在一起,你要我隐居,跟鸟兽生活在…跟动物生活在一起,这不行啊。我当然是跟人类在一起嘛,天下如果上轨道,何必我们来到处奔走呢,对不对。所以我们今天这种情况是我们早就知道的。所以儒家的特色从孔子开始就是有一副热心肠,很不忍心看到这个世界在纷纷扰扰,老百姓在受难,在吃苦。所以才要带弟子们到处,希望有机会能够得君行道,给百姓们带来幸福。所以孔子他在生命的这个阶段,虽然是非常落魄,但是也多彩多姿,正好把他生命的真正的精神检验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孔子六十而顺是顺天命,他顺天命的过程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子跟别人来往。他第一次被围,有危险是在匡;第二次是在宋国,说起来也是很反讽的,在他的祖国宋国,宋国的大司马桓魋知道孔子以前骂他,决定要报复,听到孔子在宋国讲学,就立刻派兵追杀,准备杀孔子。结果孔子正好在宋国的边界跟学生们在一棵大树下讲学,听到桓魋追来,立刻就跑了。跑了之后,跑出国界,桓魋追不到,为了泄愤,就回头把孔子讲学的那棵大树,孔子在树下讲学嘛,就把大树砍掉。所以碰到像这样的人也没有办法,你只有逃了,生命不能白白葬送。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碰到这时候他也说了,他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上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能对我怎么样?这句话也很费解,凡是谈到天的地方都值得思考。怎么思考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没有德行?生下来没有。譬如说很多年轻人,有没有德行,要慢慢修养。所以孔子修养得非常好,你要问,为什么你要有这么好的修养呢?他说是上天的缘故。所以儒家的思想,不讲天人合一,讲天人合德。天人合一是出自庄子,道家的思想。天人合德代表什么?我生下来就有向善的力量,向善的能力。我很努力行善,我行善之后能够择善固执,最后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叫做天人合德了,等于是我这一生有一种道德的潜能,我不断地实现出来以后达到完美的境地,到达无私,最后到至善。所以孔子在他生命的危险的阶段,都毫不犹豫的把天抬出来,叫做什么?宣布他的信仰。孔子是有信仰的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得罪天的话,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我们今天听到「天」没有感觉,为什么?是因为今天是一个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我们听到天的话,就想到上有天,下有地,它是一个自然界。但是在孔子心中,这个天永远不是单纯的自然界,因为古代的人把国家的领导,把帝王称作天子,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天子。如果帝王称为天子的话,天绝不是一般的天空,一般的自然界,天代表人类生命的来源,给人类一个最高的使命的,这才是真正的天。就好像我们念《中庸》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什么,“天命之谓性。”这个天不是天空,这个天代表最高的生命的来源,最高的主宰。所以孔子心中有他的信仰,对天的信仰,所以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要对天负责,人生的事情常常在变化,但是你如果掌握到你信仰的来源,生命就有它的力量,可以择善固执,可以说杀身成仁。孟子后来说舍生取义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后来到晚年的时候,你如果思考一下他的遭遇,真是不幸啊。他在周游列国期间,六十七岁,他的夫人过世了。夫人过世他来不及回去,还好他的儿子替妈妈办的丧事。六十八岁的时候才回到鲁国。回到鲁国的时候是谁执政呢?季康子,前面是季桓子,后面是季康子。季桓子留下遗嘱给季康子说,你执政一定要请孔子回来,孔子是我们鲁国的国宝。但是太晚了,结果季康子才几岁呢?季康子才二十几岁,年轻人,就已经当了国家的执政者。他讲请孔子回来,立刻有人反对,为什么?反对的人说,从前你的父亲请过孔子,后来不能够继续用他,被人家嘲笑。现在你再请孔子,万一他做得很好,你又不能继续用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就最后请孔子的学生叫冉有,孔子的学生,去替他帮忙。但是这时候请孔子回国,担任国家顾问。所以孔子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担任顾问,但是担任顾问没有权力,也不能做什么事。他在鲁国待了几年,七十岁那一年,他最欣赏的学生颜渊死了;在这个之前,他的儿子死了;在这个之后,子路也死了。所以换句话说,他在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他最好的两个学生都比他先过世,这对于一个老人家来说的话,这是很大的打击。所以你看孔子的生平,所以后来看整个的发展,三岁父亲过世,十七岁母亲过世,六十七岁夫人过世,到七十岁的时候儿子过世。他有个哥哥,还记得吗?叫孟皮,也比他早过世。他哥哥的女儿还是由他负责来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嫁出去,嫁给他的学生。所以他整个的一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会觉得这个人一生真是遭遇很坎坷、很崎岖的,算是相当不顺利的。但是这完全没有影响孔子他本身的成就,他的成就在于什么地方?在于能够把一个平凡的生命过得非常的不平凡,掌握到人生的生命的发展,在内而不在外。我内在能够让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路上去,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七个字怎么解释呢?“从心所欲”就是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逾矩”就是没有违背规范。等于是他怎么做都不会违背规范,怎么做都可以叫做自然去做,“不逾矩”叫做应该做的。所以他自然去做的事都是应该做的,应该做的时候做得很自然。我想这也可以作为我们互相勉励的一个目标了,我们现在这种修养是:只要自然去做的都是不应该去做的,应该做的时候做得很不自然。代表我们还差得很远,还要向孔子慢慢地学习。所以孔子到晚年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凄凉的情况,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样的特别的痛苦,他也能够让情绪调和得恰到好处,到最后呢?人生总是难免要结束的,孔子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他过世以后故事才刚刚开始。有一个人的生命总结之后,你才发现说盖棺论定了,发现这个人太特别了,了不起。他培养的学生很多人才,一个子贡就可以让鲁国发展得很好。我们将来会有机会谈到孔子的这些杰出的学生,再详细介绍。孔子过世以后,很多人当然认为,这个老人家过世了,那要换下一代学生了,很多人就认为子贡应该算是不错的,但是子贡对老师非常肯定跟推崇。我们到曲阜都会参观“三孔”,到了孔林,就是孔子的坟墓跟他后代子孙的坟墓区。在孔子的墓的…它的右方,我们看的时候是左方,有一个房子,前面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子贡庐墓处”,就是子贡替孔子守墓的地方,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