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D.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B.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杌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儿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从前了,腰上的伤口隐作痛。在1936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来得突然又猛烈,袭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为了躲雨,都直往草丛里钻。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赶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吁吁地说:“首长,……这活太重,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你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车头要开啦!”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北京文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关心将军又坚持工作原则的形象刻画出来了。(2)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笑脸各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鹋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C.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字跟在名的后面。B.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D.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丈夫的配偶,本文中是指后一种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方山子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C.作者追述了十九年前方山子游猎的事件,方山子不仅一箭射中飞鹊,还与作者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和古今成败之事。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②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4.(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晚泊湘江怀古贯休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岸湿穿花远,风香祷庙频。只应谀佞者,到此不伤神。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点明了此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和诗作的题材,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歌。 B.首句承接题目,写湘江烟波浩渺,水波荡漾,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C.诗的二、三句写临船有人在一轮明月下高声吟诵,展示的是一幅月夜行吟图。 D.三四两联拿人们纷纷前往三闾大夫庙祭奠与那些奉承献媚的小人“到此不伤神”作对比,表明作者的情感。5.(3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畲田词①王禹偁其三鼓声猎猎酒醺醺②,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其四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注】①王禹偶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时在商州写了这组诗。畲(shē)田:山地,特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山地。②为本地风俗,一家有事于畲田,主人准备酒肉,数百里之乡的乡民都来帮忙,“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种自收还自足”一句连用三个“自”,充满了劳动的欢乐和自力更生的自豪感。 B.“不知尧舜是吾君”一句,表达了山民对皇上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二句,强调了山民们互帮互助、协力劳动的协作精神。 D.这两首诗着力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的良好风尚,殊具特色。6.(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①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注】词人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毕生坚持抗战,为主和派所不容。①催科:官府催交的租税。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的感叹。 B.“一身”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C.“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和“管竹管山管水”的惬意是反语,实际上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7.(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①李嘉祐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只有同时骢马客②,偏宜尺牍问穷愁。【注】①本诗作于公元762﹣764年期间,当时诗人为避战乱,携家旅泊京口。诗人接到好友章侍御问候的书信,有感于眼前之景而作此诗。②骢马客:指章侍御。骢马,青白色的马。(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携家人避乱,行舟至京口时,接到了来自朋友章侍御问候的书信。B.作者发出“厌见”之叹是由于处在行舟途中,每日所见风景极为单调。C.诗中写如今秣陵人口凋零,百业凋敝,又时值秋天,就让人更感凄凉。D.全诗写出了作者深沉的忧思,感情沉郁真挚,富有现实意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8.(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沁园春•长沙》(2)明明如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3),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4),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5),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6)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行》(7)羽扇纶巾,谈笑间,。《念奴娇•赤壁怀古》(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70年前,面对延烧至新中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_____的霸权行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_____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_____。从此,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鉴往事,知来者。70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_____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颐指气使卓尔不凡侧目而视放射B.颐指气使艰苦卓绝刮目相看折射C.不可一世卓尔不凡侧目而视折射D.不可一世艰苦卓绝刮目相看放射(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的乱解一通。(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B.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C.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D.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10.(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你还在我身旁戴畅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种子从远处飘回,聚成伞的模样,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你还在我身旁。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的一等奖,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获奖理由。要求:不少于2点理由,50字左右。11.(5分)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态,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四、写作(60分)12.(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一首诗《痕迹》是这样写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你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痕迹就是事物留下的行迹,它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见证。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1-2022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这个字人人散而远之,但就它的字形结构看,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役使”这种行为是人类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是人类智慧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古代,牛早已成为可供人们役使的一种富力。比如在“犁”字中,“牛”表示犁这种农具以及用农具耕田都与役使牛有关。《诗经》有一句:“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皖”的意思是明亮。“服箱”是驾车、拉车,因为“箱”最初指古代的大车,这两句诗说的是天空中闪闪发光的牵牛星它虽然名叫“牵牛”,却并不是被用来驾车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牛已经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用于负重、运输的一种重要工具了。大文豪苏东坡在一首题为《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的词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首词既写了春天的景色,同时也是一幅立春时节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的“春牛”,是传统民俗中人们用泥土、芦苇或纸于立春前一日做成的“牛”,在立春那天用“春杖”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劝农和催耕,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比较有趣的是“耕牛”从古至今指的都是耕田的牛;可是与之相对的“犁牛”,在许多古代的工具书中却被解释为“杂色牛”。因为《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犁牛之子骅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句中“驻”原本指赤色马,随之也指赤色牛等,后来还表示赤红色。我国古代有崇尚“正色”的传统“赤”与“青、黄、白、黑”同属五种正色,所以,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因此,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有杂色皮毛的公牛,生下来的小牛犊却毛色赤红,人们可能因为小牛犊出身卑微而不让它当主角,可是圣明的山神水神也会像人一样舍弃它吗?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由这句话后来还引出了“犁牛骅角、犁生骅角”等成语,大意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卑微的父辈,却生下了鹤立鸡群的儿女。实际上,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勤劳坚韧的耕牛,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的得力助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耕牛也正在让位于人称“铁牛”的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见证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气象与辉煌。从另一个角度看,“犁牛骅角”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种写照。中华祖先筚路蓝缕,从在大自然中寻觅食物,到草创农耕文明,学会种植、发明农具、蓄养牲畜和兴修水利,一步又一步、一代接一代地建立并发展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全国人民更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抚今追昔,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让中华民族如山如阜,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张一清《“耕牛”精神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疫”字让人敬而远之,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B.在宋代,立春之日有鞭打“春牛”,以示迎春、催耕、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C.“耕牛”与“犁牛”不同,“耕牛”是耕田的牛,“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D.耕牛的毛色与样貌同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一样,都非常重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从农耕时代讲到农业现代化时代,抚今追昔,展现了我国“耕牛”精神的代代传承。B.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兼顾论述逻辑与文化底蕴。C.文章第二段以《诗经》中诗句为例,得出牛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重要工具的结论。D.文章第四段引用孔子关于小牛犊出身卑微的话,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耕牛是灿烂的中华农业文化的助推者,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新农业的辉煌的见证者。B.现代化农业中将不再有耕牛的一席之地拖拉机等一系列农业机械正逐步取代耕牛。C.中华祖先建立并发展中华农业文化的过程正是坚忍不拔的“耕牛”精神的真实写照。D.今天中华民族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是因为它的字形结构中,有让人避之不及的‘疒’”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中“除了避之不及的‘疒’,它里面的部分其实是‘役’的省略,表示‘疫’的意思同‘役使’有关,因为古人认为,瘟疫大都是恶鬼驱役坏东西兴风作浪”的论述,可知该项对原因的分析是不全面的。C.“‘犁牛’的品相更加高贵”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四段论述“赤红色的牛马被视为品相高贵”,可知品相更高贵的是赤红色的牛马,而非“犁牛”。D.“都非常重要”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五段论述“耕牛外表的毛色与样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服务于农耕等事务的能力与态度”可知,耕牛的能力比样貌更重要。故选:B。(2)D.“表明了作者‘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四段“这句话表明了孔子‘不以出身论英雄’的主张”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3)D.“我们不再需要勤劳坚韧的‘耕牛’精神”说法绝对,也不符合文意,“耕牛”精神需要代代传承,见材料出处“《‘耕牛’精神代代传》”。答案:(1)B(2)D(3)D【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2.(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杌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儿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从前了,腰上的伤口隐作痛。在1936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来得突然又猛烈,袭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为了躲雨,都直往草丛里钻。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赶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吁吁地说:“首长,……这活太重,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你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车头要开啦!”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就是这样走着的;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北京文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关心将军又坚持工作原则的形象刻画出来了。(2)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劳动场面描写属于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所写内容、刻画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突出主题等方面考虑。(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写作作用的能力。筛选整合穿插革命战争回忆的信息。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解答】(1)C.“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错,依据文本“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可知当小李知道将军参加劳动时,感动意外,内心是感动、激动,甚至有一丝紧张,并非恐慌与担忧,选文曲解文意。故选:C。(2)从氛围角度,所写劳动场面热烈忙碌,这是渲染氛围,林将军来此劳动,这就是为林将军参加劳动营造环境。从结构角度,题干指向内容在小说开头,多半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阅读文本后,发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有林将军回忆九年前攻打此地的情景、来到工地却找不到工具、雨中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等。从感情基调和人物角度,根据注释,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本文塑造的是林将军和战士小李两个普通劳动者鲜明丰满的典型形象,林将军是身经百战、淳朴谦逊、富有高度革命责任感的老前辈,小李是天真活泼、爽朗热诚、对同志无比关怀,对革命前辈无限敬仰的生气勃勃的战士。小说中的林将军,身经百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仍表现出了共产主义精神,展现了革命传统在以小李为代表的新一代身上发扬光大,使人们感受到千万个普通劳动者身上迸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据此归纳整理,组成规范的答案。(3)依据文本“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可得出答案“攻取山岭,保全古陵”。依据文本“在1936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提取关键词句“战斗”“打断了一条肋骨”,可得出答案“战斗中负伤”。依据文本“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为了躲雨,都直往草丛里钻。要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提取关键词句“草地”“战士们”“队伍又前进了”,可得出答案“带领战士们过草地”。分析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写对革命战争的回忆的作用,其实就是分析历史与现实交织写作的作用,可从主题、人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主题角度,穿插写将军曾经攻取这一带山岭时,为保全古陵焦虑,至今那几个山头的标高还依稀记得,表现将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现在曾经的军事重地成为人们热火朝天劳动的建设工地,当雨来临,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需要马上装料,将军喊了一声,带头冲进雨中劳动,人们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文本在此处穿插写革命战争年代将军在雨天带领战士们过草地的回忆,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人们的跟随也说明奋斗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对主题起到深化作用。从人物角度,将军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根肋骨,劳动时却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过草地时将军带头前进,工地搞建设突遭大雨,将军带头冲进雨中装料,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突出将军永葆革命本色,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答案:(1)C(2)①渲染劳动场面忙碌的氛围,为将军参加劳动提供环境背景。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将军回忆九年前的情形以及他们找不到工具等情节铺垫。③为全文奠定了千万个普通劳动者身上迸发出来的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积极昂扬的感情基调,为塑造将军和战士小李两个鲜明丰满的普通劳动者典型形象埋下伏笔。(3)第一问:①攻取山岭,保全古陵。②战斗中负伤。③带领战士们过草地。第二问:①把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既表现出老一辈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又突出这种精神在新社会新一代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这就深化了作品主题。②当前的水库建设与过去的革命战争联系起来写,现实与过往交替出现,使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体现了人物永葆革命本色的宝贵精神,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感人,更有立体感。【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笑脸各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鹋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C.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陈慥季常,是人的名和字。古代同时称人的名和字的时候,字跟在名的后面。B.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在古代特指黄河,后来“河”渐渐成为河流的通称。C.公侯是指有爵位的贵族和高官。古代爵位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D.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丈夫的配偶,本文中是指后一种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方山子本名陈慥,虽然生活在宋代,但是戴古代的方山冠,因此人们很少称他的名字,而叫他方山子。C.作者追述了十九年前方山子游猎的事件,方山子不仅一箭射中飞鹊,还与作者在马上谈论用兵之道和古今成败之事。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②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俯而不答”的意思是“低头不回答”,结合语境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方山子”而不是“余”,且“故”的意思不是“故意、特意”的意思而是“原因、缘故”,故需要在“余告之故”与“俯而不答”之间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呼”是及物动词,其后的宾语是“余”且又是“宿其家”的主语,故需要在“仰而笑”与“呼余宿其家”之间断开,由此可以排除C、D。故选:B。(2)D.“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丈夫的配偶,本文中是指后一种意思”表述错误。结合语境“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可知,“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孩子。故选:D。(3)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表述错误。结合“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可知,方山子出身并不贫寒,相反而是出身世家。故选:A。(4)①“谪居”,贬官居住。“过”,经过。“适”,恰巧、正碰上。“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而在此”。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②“阳”,假装。“狂”,疯癫。“傥”,或许、兴许。译文: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答案:(1)B(2)D(3)A(4)①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②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8分)4.(3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晚泊湘江怀古贯休烟浪漾秋色,高吟似有邻。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岸湿穿花远,风香祷庙频。只应谀佞者,到此不伤神。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点明了此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和诗作的题材,有利于读者理解诗歌。 B.首句承接题目,写湘江烟波浩渺,水波荡漾,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湘江秋色图。 C.诗的二、三句写临船有人在一轮明月下高声吟诵,展示的是一幅月夜行吟图。 D.三四两联拿人们纷纷前往三闾大夫庙祭奠与那些奉承献媚的小人“到此不伤神”作对比,表明作者的情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C.“写临船有人在一轮明月下高声吟诵”分析有误,“高吟似有邻”写的是诗人在月下高声吟诵有关屈原的诗歌,诗人似乎听到还有其他人在吟诵诗歌。故选:C。【点评】(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义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5.(3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畲田词①王禹偁其三鼓声猎猎酒醺醺②,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其四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注】①王禹偶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时在商州写了这组诗。畲(shē)田:山地,特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山地。②为本地风俗,一家有事于畲田,主人准备酒肉,数百里之乡的乡民都来帮忙,“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种自收还自足”一句连用三个“自”,充满了劳动的欢乐和自力更生的自豪感。 B.“不知尧舜是吾君”一句,表达了山民对皇上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二句,强调了山民们互帮互助、协力劳动的协作精神。 D.这两首诗着力用平易通俗的民间口语,描绘商州的农村生活,歌颂当地农民的良好风尚,殊具特色。【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译文:其三:在猎猎声响中喝酒喝得足足的,登山砍柴烧灰直到被云雾缭绕。自种自收而能够满足自家吃用,连尧舜是我们的国君都不知道。其四:耕完北山的田就去耕南山的田,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哪会有偏心?希望种田人都像我们这样合作,这样天下就不会有荒废的田园。赏析:《畬田词五首》展现了山民畬田的劳动场景,描述了劳动的欢乐,对相助力耕的淳美风俗予以热情赞颂。五首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其中,第一首描绘了齐力垦畬的情景,表达了山民纯朴的愿望。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互相劝勉,齐力向前,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劳动图景,充满自信的语调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第二首叙写了一家畬田而四邻相助的淳美风习。第三首抒发了劳动的欢乐和对自食其力生活的自得之情,表现的是诗人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推崇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第四首抒写了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其中,前二句,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畬田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特点,表现了山民的勤奋和愉快心情,朴素的诗句,道出一个深刻的哲理:团结互助,共同劳动,不仅能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可以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第五首描述了畬田时乐歌相和的欢乐景象,总结全篇。其中,第一句真切地刻画了劳动场景的欢快热烈。【解答】B.“表达了山民对皇上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和愤懑之情”错误,“不知尧舜是吾君”突出的尧舜的贤德爱民,与百姓在一起。故选:B。【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6.(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早趁催科①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注】词人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毕生坚持抗战,为主和派所不容。①催科:官府催交的租税。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的感叹。 B.“一身”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C.“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和“管竹管山管水”的惬意是反语,实际上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译文: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的消失了。近来我的身体非常孱弱,就像入秋的蒲柳,过早地衰老了。如今,对于我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赏析:全词仅用一句将过去淡淡揭过,而以大量的篇幅写现在。说过去的事如烟云一样地过去了,说得多么的轻松,其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他出生时,他的家乡已沦陷于金人十二年。他十五岁时即接受祖父辛赞的委托,到当时金首都去刺探军事情报,以作恢复的准备。二十一岁就聚有义士二千余人,后投入义军耿京的部队,为耿京掌书记。就在他二十二岁时,代表耿京奉表南归。在他回山东复命时,途中得知叛徒张安国杀耿京以降金,义军云散了。辛弃疾立即驰赴海州,仅以数十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献俘行在,一时名震朝野。四十岁即已任至湖南安抚使。他一生为了恢复祖国的统一,屡建奇功。但也因为他毕生坚持抗战,所以也为主和派所不容。风风雨雨四十年,历尽诬罔屈辱之艰辛,然而他只用“云烟”二字,写得十分轻淡。其实这淡,正是未能忘情的压抑之浓。真的淡了,那就连这“云烟”二字都不用提了。“蒲柳”是谦词,说自己经不起衰老,但同样也是不满之辞。抗战的英雄为“蒲柳”,得意的投降派倒是什么长青之松柏了。可见其慨深厚。既不得用,那么还能干点什么﹣﹣最好是醉、是游、是睡。这虽不无愤慨,但对老人倒也不失是一帖安心养性的良方。下阕,他要儿子们在农事了了之后,及时完粮纳税。他虽以方帅而退居林下,丝毫不弄特权,教育子辈不忘国家,故嘱咐纳粮宜早。剩下的要量入为出,勤俭持家。题作“以家事付之”,这种嘱咐,足见稼轩之为人。嘱咐过了,事情有了交待,但作为“乃翁”还是要管点事的。那就管管花木,管管山水。这阕词外表写得悠闲自得,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感到它骨子里正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对于一下子从火热的事业中退下来的这位老人来说,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态度和管竹、管山、管水的生活情趣固然是可取的,然而,他那一颗激荡的心,却不能如此安顿。所以这种悠闲所掩饰的那一番几乎使他隐了一辈子的痛苦,更令人感动。这是一个战士休闲时的心态,是以休闲而唱出不甘休闲的变调。身闲而志不闲,这才是处于静态的战士的本色。【解答】D.“反语”在诗歌中无体现。故选:D。【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五、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9分)7.(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①李嘉祐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只有同时骢马客②,偏宜尺牍问穷愁。【注】①本诗作于公元762﹣764年期间,当时诗人为避战乱,携家旅泊京口。诗人接到好友章侍御问候的书信,有感于眼前之景而作此诗。②骢马客:指章侍御。骢马,青白色的马。(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人携家人避乱,行舟至京口时,接到了来自朋友章侍御问候的书信。B.作者发出“厌见”之叹是由于处在行舟途中,每日所见风景极为单调。C.诗中写如今秣陵人口凋零,百业凋敝,又时值秋天,就让人更感凄凉。D.全诗写出了作者深沉的忧思,感情沉郁真挚,富有现实意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本诗是写诗人感时伤怀,体现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并非欣赏风景。(2)诗人李嘉祐为避战乱、居家旅泊京口而作。“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写出当时北方战火尚未熄灭,南方动乱又起,今江苏、浙江一带大多男子被征发;丁壮不存,田野荒芜,无物可收。身为一州之长的李嘉佑都在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当然更难以为生了。答案:(1)B(2)诗人通过对动乱时期男子被征发,常年在外,生死不知以及田野荒芜等的描写,体现出诗人为生活困顿而愁苦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8.(9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8)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万类霜天竞自由(重点字:竞)(2)何时可掇(重点字:掇)(3)暧暧远人村(重点字:暧)(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事)(5)万里悲秋常作客(重点字:常)(6)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唯)(7)樯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樯、橹)(8)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社)(9)满地黄花堆积(重点字:积)【点评】《短歌行》中的名句辑录:1.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明明如月,何时可掇”。3.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乌鹊南飞,绕树三匝”。4.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5.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7.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8.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9.(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70年前,面对延烧至新中国国境线上的战火,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者_____的霸权行径,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_____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让全世界对中国_____。从此,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鉴往事,知来者。70年斗转星移,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举世瞩目。今天,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争,赢得的和平环境、巩固的安全基石、激发的民族自信、奠定的大国地位,都在历史大潮中_____出愈加夺目的光辉。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我们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颐指气使卓尔不凡侧目而视放射B.颐指气使艰苦卓绝刮目相看折射C.不可一世卓尔不凡侧目而视折射D.不可一世艰苦卓绝刮目相看放射(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彩的眼睛忽然发光了。B.儿子遇害后,痛定思痛的约翰决心找到更好的应对儿童失踪的办法﹣﹣推动立法,建立更有效的寻找失踪儿童的机构。C.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D.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的乱解一通。(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B.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C.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促进人类更好地和平与发展。D.对这场战争来说,我们要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2)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适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标点符号的积累记忆,同时在此基础上汲取在平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经验和教训,为高考总分的提升提供保障。(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根据病句类型的特征去排除错误选项。【解答】(1)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不可一世,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语境修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霸权行径,应选“不可一世”;卓尔不凡,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艰苦卓绝,艰苦卓绝。语境是形容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苦,应选“艰苦卓绝”;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语境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看法,应选“刮目相看”;放射,指由一点向四外射出。折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反映。语境与“光辉”搭配,应选“放射”。故选:D。(2)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表示语音的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话题的转换;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B。(3)原句语病有:介词误用导致不合逻辑,将“对于这场战争来说”改成“对这场战争”;“汲取历史”搭配不当,改成“汲取历史经验”。全部改对的是D。故选:D。答案:(1)D(2)B(3)D【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