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4篇-21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4篇-21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4篇-21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4篇-21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4篇-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4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一、创设问题情境,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活动1纸币问题小明手头有12张面额分别是1元、2元、5元的纸币,共计22元,其中1元纸币的数量是2元纸币数量的4倍.求1元、2元、5元的纸币各多少张?学生活动设计:设1元2元分别为x张、y张,如何列方程组?用什么消元法比拟好呢?只设一个未知数,用一元一次方程能否求解?〔能,但不方便。对未知量较多的问题,所设的未知数越少,方程往往越难列。其实题中有三个未知量我们就设三个未知数来解决。〕自然想法是,设1元、2元、5元的纸币分别是x张、y张、z张,根据题意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程:x+y+z=12,x+2y+5z=22,x=4y.这个问题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上面三个条件,因此可以把三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老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活动的根底上,适时给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激发学生探究其解法的热情.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三个一样的未知数,每个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活动2讨论如何解三元一次方程组我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一个未知数,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那么能否用同样的思路,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或两个未知数,把它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一元一次方程呢?观察方程组:①②③仿照前面学过的代入法,可以把③分别代入①②,得到两个只含y,z的方程:4y+y+z=124y+2y+5z=22即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后就不难求出y和z的值,进而可以求出x了.〔问题: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消元法吗?比拟一下哪种方法较好。〕总结: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根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展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使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即板书: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消元〔代入、加减〕消元三元变二元最正确方法:①②③1、有表达式的用代入法;2、缺某元,消某元;3、一样未知数的系数一样或相反或整数倍的用加减消元法。例分析^p:p114习题1二、主体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例题分析^p:解三元一次方程组①②③分析^p:方程①只含x,z,因此可以由②③消去y,得到一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①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②×3+③,得11x+10z=35④①与④组成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把x=5,z=-2代入②得因此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为板书:〔可略〕解三元一次方程步骤、格式:1〕、三元变二元〔有的可直接变一元〕,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或其他简便的方法,把三元变二元的方程组;2〕、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3〕、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三个数写在一起就是所求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小学数学教案篇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5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可以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p、综合的才能。教学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让学生纯熟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二、出示目的: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三、自学指导:1、掌握数位顺序,可以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多媒体课件演示主题图中的中国6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的图片,伴音介绍我国国情,然后通过特写镜头推出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由学生提出问题,得到了那些信息?发现了什么?2、探究交流,获取新知1.以北京市人口数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13819000这个数。2.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问题: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3.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4.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四.达标检测:完成第4页“做一做”。五、.讨论:(1)投影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让学生读一读,并写出读作多少。(2)小组讨论:A.含两级的数怎么读?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读?(3)反应交流讨论信息,由学生总结,并订正例题呈现的数的读法。六、稳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七、本课小结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一的第1~5题。课后反思: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例3教学目的: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才能,会进展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二、出示目的: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三自学指导:(一)、教学例3:1、板书: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问:这些数怎样写?2、问:这些数的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六千八百五十万:68500000三千零八十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学生归纳:有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的4个0。四、达标检测:完成练习第6题五、先学后教:1、谁能说出数位顺序表。请同学上来板书2、二千零五万四千五百四十万六千四百二万零五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3、检验。4、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学生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六、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知识拓展:“你知道吗?”阅读材料介绍了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创造、开展历史。七、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说吗?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比拟数的大小,书第13、14页的例4、5,练习二的第1~3题教学目的:学会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学重点:亿以内为数的比拟,及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教学难点:会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比拟数的大小,二、出示目的:学会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三、自学指导:1、投影出示:在○里填上“>”、“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P19-P21页。教学目的: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展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究“小括号”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复习题: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30+8×45×2+380-64÷829+24÷4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5×3=1581÷9=916+12=2825+15=409-9=028÷7=4(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小淘气是个擅长观察,擅长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学生观察后老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答复)师:刚刚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如今我们一起来看图。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如今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生1:我估计大概需要7条船。我把男生看成30人,女生看成30人,这样用总人数60人除以9,大约需要7条船。生2:我估计大概需要6条船。方法和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是人数多算了,所以我从7条里减掉1条船,大约需要6条船。师:那么到底需要几条船?谁会列式解答?生:29+25=54(人)54÷9=6(只)师:第一步先算什么?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9人。师:说得好!师:谁能用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把分步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生:29+25÷9师: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生2:不行,因为这样就先算女生要几条船,男生没算……(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好铺垫。)师:好,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要先算29+25,就必须给它加上一个符号表示出来。如今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试写并展示:29+25÷9(29+25)÷9师:大家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师:那咱们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为什么两道题的得数不同?多让学生说。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得数不同。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新符号——“()”小括号(板书)。每个数学符号都有它所表示的意义。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以后,大家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今再来看这道题,应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题意呢?(评析结合详细情境,老师将小括号介绍给学生。)师:同桌之间讨论并汇报结果。(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生:(29+25)÷9=54÷9=6(只)答:需要租6只船。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作用?生1: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生2: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生3:小括号里的要先算,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师:老师把大家说的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出示:小括号,本领大,算式有你就变化。改变顺序少不了,先算括号要记牢。学生齐读。(儿歌的编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加深印象。)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说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18-9×2(18-9)×22.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学生说说算法)5×(36-29)(83-35)÷894-(25+19)3.我帮妈妈算一算每桶方便面4元,每袋大米64元,妈妈带了100元钱买了一袋大米,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桶方便面?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经历,发现问题⒈填适当的单位。⑴老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外表面积大约是2()。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⒉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一下。2、体验(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2)实际感受①带着学生到操场进展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老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打个比方,我们的老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