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清单重难点技巧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清单重难点技巧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清单重难点技巧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清单重难点技巧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二章地形变化的原因-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基础知识清单重难点技巧梳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标目标】1.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点。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岩石圈的组成组成:地壳+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点类型形成特点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成的岩石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方法技巧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后形成。(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性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②。思考:旅游者常会在长白山天池附近见到一种当地人称的“浮石”,此种岩石多孔而质轻,能浮于水面,请问这种岩石是哪种岩石,它是如何形成的?提示: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含义: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2.循环过程图示(1)岩石类型: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2)地质作用:a上升冷却凝固,b、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e重熔再生。3.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自然的环境。思考: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都可以直接实现吗?提示:物质循环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来,沉积岩可以由岩浆岩和变质岩直接转化而来,变质岩也可以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直接转化而来。岩浆岩可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不可直接转化为岩浆岩。4.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三个突破口①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③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2)两个技巧①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②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5.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变式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包括地质循环和岩石的相互转化,结合起来可用下图表示:方法技巧依据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可总结基本规律如下表: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岩浆应用广东肇庆七星岩由石灰岩山地组成,它们散落在一片湖光碧水中,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图为其发育过程示意图。思考1.七星岩景区的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2.七星岩景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3.七星岩景区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提示:1、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2、从图中可知该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3、七星岩景区的岩石属于石灰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应先是形成沉积岩,可能是流水堆积作用,然后固结成岩,后经地壳运动挤压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而成。答案:1.沉积岩2.侵蚀作用3.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课标目标】1.内外力作用的含义、特点。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特征。4.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典型地貌的成因。【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作用(1)含义: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2)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举例说明)2.构造运动概述分类含义影响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如地势起伏、海陆变迁3.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1)褶皱的特征与应用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其判断的依据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背斜向斜一般形态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据)中间老,两侧新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倒置地形(差别侵蚀)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示(2)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断层地貌的形成受断层位移方向的影响。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异。如下表所示:断层位移方向对地貌的影响图示水平方向为主①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②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3)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质构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如下所示:思考: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上有什么区别?提示:背斜处的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处的岩层向下弯曲。(4)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知识点二、板块构造学说1、观点内容:①岩石圈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称为板块。②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次一级小板块。③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构造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2、地位及应用:①板块构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并称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②解释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的形成,是由板块之间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③解释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以及矿产的生成和分布等。④判断岩石年龄: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形成越晚,反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问题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亚欧板块吗?赤道穿越了多少个板块?提示: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六个。问题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提示: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问题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提示: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思考: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并简述其形成过程。提示: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3、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板块挤压(相对移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等板块挤压(相对移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等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和分布,均在板块交界处。知识点三、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外力地貌。1.风化作用(1)含义:岩石在温度、水、大气及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2)类型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可分为热力风化;冰劈(楔)作用。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③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而产生机械和化学破坏。植物的根劈,穴居动物的破坏。(3)果效: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思考:球状风化如何形成?提示: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形成球状风化。冰楔作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思考:冰楔作用属于何种外力作用中的?在什么地方表现最显著?提示:风化作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常年气温较低,冰雪覆盖。注意:岩石风化之后的产物称之为风化壳。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2.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冲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流水溶蚀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3.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典型景观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思考:从地理的角度看,“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风化等外力作用能侵蚀地表,改变地表。拓展延伸1、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区别风化作用是使岩石破碎,在原地形成碎屑物的作用过程。如热膨胀、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等风化作用都会使岩石分解破碎。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力作用是指风对地表的作用,风吹地面将沙粒吹离地表进入气流中运动,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2.沉积作用规律①含义: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搬运途中,由于搬运能力减弱等原因,不再继续搬运而发生沉淀、沉积的过程。②沉积作用特点eq\b\lc\{\rc\(\a\vs4\al\co1(通常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③风力沉积和流水沉积满足沉积规律,具有分选性。即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冰川沉积无分选性,沉积物杂乱无章。④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的排序,可判断主要风向。颗粒大为上风向,颗粒小为下风向。⑤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3.几种典型地貌分布应用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下面是常见的外力作用地貌景观图。问题1:外力作用是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上面六幅图中表示风化作用的是图________(填字母)。风化在外力作用过程中有何意义?提示:A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问题2:表示冰川侵蚀的是图________,其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哪里?提示:D角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山地区及欧洲、北美洲、南极洲等高纬度地区。问题3:写出图B、C、E、F的地貌名称,并说出它们分别对应的外力作用方式。提示:B——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C——沙丘(风力堆积作用)E——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F——海蚀柱(海水侵蚀作用)第三节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标目标】1.不同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2.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4.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eq\x(\a\al(地势平坦,土壤肥沃))→eq\x(\a\al(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eq\x(\a\al(人口分,布稠密))(2)山区:人口稀少,多分布于河谷或山间盆地。思考:山区的聚落多分布于何处?原因是什么?提示:山区聚落多选址于河谷地带。原因是河谷地带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利于发展农耕。2.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团状(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活动读图思考回答:我国耕地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我国林地分布特征及与地形的关系?提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利用类型耕地草地林地分布规律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区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边疆区和东南部的山地影响因素地形平原、盆地、低缓的丘陵高原、山地山地、丘陵气候年降水量>400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地区差异因降水量南多北少,形成北方旱作、南方水田的耕作模式草地类型和产草量自东向西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东北林区:松林成海;西南林区:树种繁多;东南林区:经济林茂盛3.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地形类型的影响eq\b\lc\{\rc\(\a\vs4\al\co1(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高原:高寒农牧业))(2)坡度、坡向的影响①坡度eq\b\lc\{\rc\(\a\vs4\al\co1(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大于25°: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②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影响植物生长。(3)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也称立体农业。(4)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5)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地区主要部门主要分布区东部地区种植业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林业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渔业沿海、南方地区西部地区畜牧业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种植业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示意图问题探究天门山是张家界永定区海拔最高的山,天门山盘山公路于1998年开始修建,因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所局限,2005年5月竣工通车,被称为通天大道的盘山公路共计99弯,似玉带环绕,弯弯相连,“天下第一公路奇观”横空出世。下图为天门山公路景观图。问题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选择的原因。提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因为山区地表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限制因素多,为降低建设成本和修筑难度,优先选择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小的公路。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区交通线选址的原则。提示:在山区,通常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问题3:盘山公路交通线呈“之”字形,分析该交通线采用这种形式的原因。提示:迂回前行的线路坡度较小,利于施工,便于车辆的行驶。4.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布局。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