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_第1页
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_第2页
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_第3页
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_第4页
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计算行业专题报告-AIGC与数字中国有望开启新一轮景气周期一、IT上云是大势所趋,短期需求仍弱,长期趋势良好1.1、短期视角:经济尚在恢复,应用爆发还需时日,已处景气度提升前夜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变化与云基础设施的投资存在一定的关联度。2015-2018年,在4G用户渗透率快速提升,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速不断提升,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03.0%、123.7%、162.7%、189.1%,阿里巴巴购买设备的资本开支增速也处于高位,但从2018Q3开始,随着移动数据流量的增速下降,阿里巴巴购买设备的资本开支同比增速也逐步下降。在宏观经济承压,应用创新遇到瓶颈的背景下,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速不断下降,云计算发展也有所降速。2019年-2022年,虽然5G走向规模商用,但在缺乏创新应用,以及疫情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的增速不断下降,同比增速分别为71.6%、35.7%、33.8%、18.1%。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较2021年上半年的同比增速(46.5%)下降11.8pct,从IaaS+PaaS来看,2022上半年同比增长30.7%,较2021上半年的同比增速(48.7%)下降18pct。北美云巨头2022年Capex增速保持高位,短期内对2023年展望偏谨慎。2022Q4,北美四家云厂商资本开支395.04亿美元,同比增长8.07%,出现降速情况。亚马逊作为资本开支大户,2022Q4出现2015Q4以来第一次单季度负增长,下降12.37%。谷歌预计2023年的资本支出将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会增加对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对AI及云服务的建设投资。Meta预计2023年资本支出将在300亿至330亿美元之间,比之前预计的340亿至370亿美元有所降低,基本与2022年持平,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的数据中心架构更具有成本效益。2022年全球服务器需求相对较好,但下半年出现放缓迹象。根据Gartner数据,2022年上半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668.9万台,同比增长11.8%,销售额56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超大规模运营商增加现有设备的容量。虽然数据来看,增速依然强劲,但实际增速有放缓迹象。2022Q1,全球服务器出货330.5万台,同比增长20.7%,销售额2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2022Q3,全球服务出货337.4万台,同比增长7.5%,销售额290.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中国市场方面,2022年上半年服务器出货184.8万台,同比增长13.4%(2022Q1为89.7万台,同比增速20.1%),销售额同比增长26.6%至136.6亿美元(2022Q1为65.1亿美元,同比增长34.2%)。同时,信骅科技2022年10月以来,月度营收增速明显下降,2023年前两个月的销售额分别为2.19亿新台币和2.2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分别为-43.67%和-33.2%,其出现明显的下滑情况,反映目前全球服务器市场总体需求仍偏低迷。1.2、长期视角:云计算行业长坡厚雪,发展空间仍大IT上云是大势所趋。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技术大幅提高服务器、存储的利用率,具有弹性配置、按需服务、价格低廉、运维简单等优势。云计算降本增效显著。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95%的企业认为使用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IT成本,其中,超过10%的用户成本节省在一半以上。另外,超40%的企业表示使用云计算提升了IT运行效率,IT运维工作量减少和安全性提升的占比分别为25.8%和24.2%。全球云基础设施支出占IT基础设施支出比例持续提升。疫情在商业、教育和社会活动方面引发重大调整,并影响IT投资结构。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云基础设施投资达739亿美元,同比增长8.8%。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云基础设施投资额达239亿美元,同比增长24.7%,其中公有云基础设施的支出达1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4%;非云基础设施投资额达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6.5%。预计2022年全年,云基础设施服务的支出将增长19.6%,达到881亿美元,非云基础设施预计将增长10.7%至647亿美元。在云基础设施中,公有云基础设施预计全年将同比增长19.0%至609亿美元,私有云基础设施的支出预计全年将增长21.2%至273亿美元。2021年全球云计算市场逐步回暖,国内市场持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回暖,全球云计算市场所受影响逐步减弱,至2021年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3307亿美元,增速升至32.5%,同比上升18.8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云计算市场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全年市场规模达到3229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为2181亿元,同比增长70.8%,私有云市场突破千亿元大关,市场规模为1048亿元,同比增长28.7%。国内IaaS和PaaS市场规模高速增长。2021年,国内公有云SaaS市场规模为370.4亿元,增速略微滑落至32.9%,预计在企业上云等相关政策推动下,在未来数年内随着数字化转型重启增长态势;PaaS市场规模为196亿元,同比增长90.7%,依然保持着各细分市场中最高的增长速度;IaaS仍是国内公有云市场的主要构成,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1614.7亿元,同比增长80.4%,占总体规模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三。中国云计算发展水平较全球仍有较大差距,提升空间大。对标中国和美国的龙头云厂商,2022年(自然年)阿里云收入为776亿元,同期AWS净销售额为801亿美元,阿里云收入仅为AWS的约七分之一;从市场份额来看,2021年AWS全球市场份额为38.92%,阿里云仅为9.55%,阿里云市场份额仅为AWS的约四分之一。美国和中国的IT和互联网发展较好,中国云计算起步虽晚于美国,但发展更快,且具备和美国相当体量的IT和互联网环境,中国有望成为全球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市场。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数据,伴随着经济回暖,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率将出现反弹,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6000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56%;我国云计算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6%。二、数字中国与人工智能为云计算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2.1、政策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发展,云计算是重要基础设施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数字经济政策不断落地和深化,新一代数字技术创新活跃、快速扩散,加速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有力支撑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信通院最开始提出数字经济应划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也即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四个子行业

(我们认为数字产业化实际主要涵盖TMT科技行业);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中国信通院在“两化”

基础上又增加了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形成了数字经济的

“四化框架”。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第一个“2”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5”是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后两个“2”分别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以及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近年来我国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到数字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入手,助力打造我国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有望依托政策支撑,迎来行业景气度的新一轮提升。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一系列云计算相关政策,一方面将用于指导云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另一方面也用于规范和引导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水平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2.2、人工智能应用浪潮有望迅速拉动云计算需求提升人工智能(AI)是指由机器展示的智能,即计算机基于大数据模拟人脑的各项功能,例如推理、视觉识别、语义理解、学习能力及规划与决策能力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包括绘画、作曲、剪辑、写作等。AIGC的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90年代从实验性向实用性逐渐转变,但受限于算法瓶颈,无法直接生成内容,从21世纪10年代开始,随着以生成对抗网络(GAN)为代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提出和迭代,AIGC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推动AIGC技术加速落地。1)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AIGC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许多繁琐工作,从而节省人力资本和工作时间,并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产出更多内容。2)改善内容质量。AIGC被认为是继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之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尽管PGC和UGC的内容更具多元化、个性化,但受限于激励措施和创作者自身因素影响,市场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3)促进产业数字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融合部分,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IGC为数字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要素。近期,ChatGPT的爆红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关注。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语言模型ChatGPT。该模型采用对话的形式与人进行交互,可以回答后续问题、承认错误、挑战不正确的前提、拒绝不适当的请求。ChatGPT不仅在日常对话、专业问题回答、信息检索、内容续写、文学创作、音乐创作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还具有生成代码、调试代码、为代码生成注释的能力。ChatGPT用户数攀升。据瑞银集团数据显示,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后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根据SensorTower数据显示,TikTok达到1亿用户用了9个月,Instagram则花了2年半的时间。2023年1月,ChatGPT平均每天大约有1300万独立访客,是2022年12月的两倍之多。ChatGPT运行背后需要强大的云计算算力支撑。OpenAI在2018年推出的GPT参数量为1.17亿,预训练数据量约5GB,而GPT-3参数量达1750亿,预训练数据量达45TB。在模型训练阶段,ChatGPT的总算力消耗约为3640PF-days,总训练成本为1200万美元。在服务访问阶段则会有更大消耗,据测算,仅满足当前ChatGPT日常用户搜索访问,使用服务器(GPU)进行处理,对应算力基础设施初始投入成本约为30-40亿美元。2月7日晚,ChatGPT再次因访问量激增而宕机,体现出AI应用对于云计算的海量算力需求。国内AIGC领域百度发展领先。百度深耕预训练模型的主要产品是文心大模型,起源于2019年,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并为多种AIGC应用提供支持。目前,文心大模型已经发布超过十多个大模型,形成了一个大模型家族。2022年8月,百度推出了AI艺术和创意辅助平台“文心一格”,用户只需输入一段简单文字即可快速获取智能生成的AI画作。2023年3月16日,百度正式推出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包括文学创作、商业文案创作、数理逻辑推算、中文理解、多模态生成五大能力。IDC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IT投资额为929.5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增至3014.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26.5%。中国市场,2026年AI投资预计将达266.9亿美元,约占全球投资8.9%,居世界第二位,复合年增长率约21.7%。未来五年,硬件市场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最大的一级市场,占人工智能总投资的50%以上。IDC预测,2026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硬件市场的IT投资将超过150亿美元,接近美国人工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五年复合年增长率16.5%。服务器作为硬件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五年预测期内将占80%以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算力网络基础设施需求有望持续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615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同比增长44%,其中基础算力规模为369EFlops,智能算力规模为232EFlops,超算算力规模为14EFlops,预计2030年全球算力规模将达到56ZFlps,平均年均增长65%。我国智能算力规模持续高速增长,2021年智能算力规模已经超过通用算力。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202EFlops,全球占比约为33%,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增速高于全球,其中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85%,在我国算力中的占比超过50%。2.3、AI或推动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变化,光模块、交换机需求有望明显提升AI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或变为胖树型,交换机及光模块需求因此可能将大幅提升。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依靠强大的AI模型和海量数据,能够在多个应用场景下产生优质的内容,有望推动人工智能更广泛的应用。算力作为AIGC技术的重要支撑之一,是影响AI发展与应用的核心因素。算力基础设施成了目前行业亟需布局的资源,除了CPU/GPU等算力硬件需求强劲,网络端也催生了更大带宽需求,以匹配日益增长的流量。与传统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相比,AI数据中心的网络架构可能存在一些变化。在传统的数据中心中,网络侧主要包括传统三层架构和叶脊架构。早期的数据中心一般采用传统的三层结构,包括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其中接入层用于连接计算节点与机柜交换机,汇聚层用于接入层的互联,核心层用于汇聚层的互联且实现与外部网络连接。但是由于采用的是STP协议,实际承载流量的只有一条链路,因此容易造成带宽浪费的问题。同时随着数据中心内部东西向流量的快速提升,三层网络架构的核心层和汇聚层任务加重,性能提升需求高,设备成本将大幅提升。因此,适用于东西向流量的扁平化的叶脊网络架构应运而生,叶交换机直接与计算节点相连,脊交换机相当于核心交换机,通过ECMP动态选择多条路径。叶脊网络架构具备带宽利用率高、扩展性好、网络延迟可预测和安全性高等优势,在数据中心中实现广泛的应用。AI数据中心中,由于内部数据流量较大,因此无阻塞网络成了重要需求之一。英伟达的AI数据中心中,采用了胖树(fat-tree)的网络架构来实现无阻塞的功能。胖树的网络架构基本理念为:使用大量低性能的交换机,构建出大规模的无阻塞网络,对于任意的通信模式,总有路径让他们的通信带宽达到网卡带宽,架构中用到的所有交换机都是相同的。因此,在英伟达DGXA100SuperPOD的AI数据中心系统中,三层交换机全部为NvidiaQuantumQM8790的40端口交换机,第一层交换机与1120张MellanoxHDR200GInfiniband网卡连接;

第二层交换机下传端口与第一层相连,同时可以和其它SuperPOD的第二层互联进行扩展,上传端口与第三层互联;第三层交换机只有下传端口,与第二层相连。此外,存储侧独立组网,与计算侧网络架构分开,也需要一定数量的交换机和光模块。因此,相比较传统数据中心,AI数据中心中的交换机及光模块数量大幅提升。三、“东数西算”拉动产业投资,海底数据中心有望加速产业化3.1、“东数西算”统筹全国算力网络建设,有望拉动投资需求2021年5月,发改委、网信办、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构建数据中心集群。国家枢纽节点间将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根据《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节点,用户规模较大、应用需求强烈,要重点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满足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城市内部加快对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升级,优先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需求。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节点,可再生能源丰富、气候适宜、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潜力较大,要重点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夯实网络基础保障,积极承接全国范围需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为实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就要在集群和集群之间建立高速数据中心直联网络,构建形成以数据流为导向的新型算力网络格局,助力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支撑大规模算力调度。从数据中心网络时延的产生来看,主要分为传输时延(受制于物理距离)和传输节点时延(受制于节点数量和单节点转发时延),减少长距离传输时延的方法主要是路由优化,提供更短的光缆路由。传统上我国通信网络主要围绕人口聚集程度进行建设,网络节点普遍集中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数据中心对网络依赖性强,随之集中于城市部署。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就要推进网络一体化建设,夯实西部地区的网络基础保障,围绕集群建设数据中心直连网,增大网络带宽,提高传输速度,降低传输费用,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建设。3.2、云计算需求可能将回暖,有望拉动IDC市场需求在数字中国和人工智能推动云计算市场回暖的背景下,IDC作为云基础设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也有望进入需求释放阶段。在过去两年半,受多重因素影响下,云计算需求景气度下行,但IDC建设与供给未出现明显放缓,2021年和2022年分别新增机柜数量120万架和150万架,因此短期内出现供需失衡情况(核心区域供需状况相对良好),部分地区上电率情况一般。所以IDC公司2022年业绩普遍承压。当前,我们认为国内IDC行业有望边际向好。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平台经济发展恢复,AI等拉动,IDC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叠加2023新增供给量有望较2022年减少(例如三大运营商2022年新增IDC机柜15.6万架,2023年计划新增11.4万架)。展望未来,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业务方面仍将实现快速增长,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在AIGC领域有望实现突破性进展,都将对包括IDC在内的云基础设施产生较大新增需求,相关IDC厂商有望获益。3.3、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有望推动海底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运算所用的GPU服务器的功率密度将大幅提升,以英伟达

DGXA100服务器为例,其单机最大功率约可以达到6.5kW,大幅超过单台普通CPU服务器500w左右的功率水平。在此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新建超大功率的机柜,另一方面为降低PUE,预计液冷温控渗透率将加速提升。我们认为,海底数据中心可能将迎来产业化的关键节点。一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已于2022年12月14日批准发布标准T/CA303—2022《水下数据中心设计规范》。二是中国及全球近两年海上风力发电取得大发展,海底数据中心可就近消纳海上风电。三是东部沿海城市算力及IDC需求旺盛,海底数据中心可就近满足需求。四是AIGC需要单机柜功耗可能达几十kW,海底数据中心单机柜功率可达35kW左右,利用海水冷却,无压缩机运行,单舱PUE可以低于1.10,且无需冷却塔,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五是全球在海底数据中心布局领先的是微软,2015年开始启动测试,两次测试都成功,2022年美国subseacloudus计划推出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四、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发展具备独特优势,规模高速增长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阿里云作为国内公有云份额第一的厂商,云计算收入增速明显下降。2021年,阿里云(自然年,非财年,下同)收入为723.58亿元,同比增长29.7%,2022年收入为775.92亿元,同比增长7.0%,而2020年及之前可以超过50%。形成显著对比的是:虽然阿里云发展降速,但202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同比增长近71%,IDC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4.7%。因此,中国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如电信运营商2022年云计算收入增速均超100%。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天翼云、移动云分别位列中国公有云市场第2、5位,市场份额为14%、8.4%,同比提升0.7pct、1.2pct,我们预计2022年运营商云计算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电信运营商资本开支加码云计算。三大运营商2022年资本开支约3519亿元,同比增长约3.7%,但5G资本开支已在下降,预计增量主要来自云计算业务等。其中,中国电信

2021年产业数字化投资173亿元,同比增长30.5%,2022年其产业数字化投资再加码,达到271亿元,同比增长57.1%,算力网络投资约140亿元(增加16万云服务器);中国移动

2022年为1852亿元,较2021年的1836亿元仅增长0.9%,其中5G相关的移动通信网投资均下降,但业务支撑网投资明显增长19.6%,预计主要投向云计算等业务;中国联通

2022年算网方面的投资约124亿元,同比提升65%。2023年,三大运营商继续加码云计算投资,中国移动算力投资预计将增长34.9%,中国联通算力网络投资预计将增长20.2%,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投资(含云计算)将增长40.2%。大力投入之下,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国电信天翼云2022年实现收入579亿元,同比增长108%,公司预计2023年天翼云将突破千亿元收入;中国移动的移动云收入2022年达到503亿元,同比增长108.1%;中国联通的联通云2022年实现收入361亿元,同比增长121%。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大厂相比,其发展云计算业务具有云网融合、客户关系良好、渠道覆盖完善、安全可信等优势,而且因底层的IDC、带宽资源自有,客户渠道可复用,因此预计盈利能力可能也较强。优势一:电信运营商可以真正实现云网融合、多云接入,为政企客户提供敏捷上云服务。什么是云网融合?云网融合中的“云”是指云计算,“网”是指通信网,云网融合是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所带来的一种新技术形态,在发展上分为协同、融合和一体三个阶段,最终使得相对独立的云计算资源和网络设施融合形成一体化供给、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的体系。随着计算资源向云端迁移,数据在云上云下自由流动时,网络承担着将中心云算力输送至每个边缘节点的责任,是决定产业互联成效的关键因素。政企客户为什么需要云网融合?云网融合为政企客户上云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通过统一的云网运营平台帮助企业快速开通云网,让企业实现敏捷入云,通过网络切片差异化保障企业内不同的云业务,从而不但可为用户提供稳定的业务体验,还能解决企业一种业务配置一条专线带来的运维复杂、成本高等问题。此外,用户可通过统一的云网运营平台一站式订购云和专线,去除了中间多个流转环节,解决了业务开通慢等问题。电信运营商具有云网融合的独特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完整的“网、云、边、端、安”能力。网络方面:

网络资源系运营商独有,可以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有线、无线网络的覆盖,能满足云向边缘的延伸和扩展,确保

“网随云动”。此外,电信运营商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灵活的网络带宽适配以保证用户对传输速率的需求。云计算方面:虽然运营商云计算业务较AWS、阿里云等起步晚,但是依靠其IDC、带宽资源及IT积累,云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运营商在云生态方面支持多云接入,可以为政企客户提供自主研发或第三方的公有云、私有云、专属云和混合云的全栈服务能力。在多云接入方面,运营商拥有天然优势,几乎可以整合所有第三方云,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但第三方云公司之间因竞争关系,往往互斥,但政企客户一般需要多云备份,因此存在接入2家或以上云计算公司的需求。此外三大运营商在31省市及边缘节点均有云资源池的布局,可实现云与边缘计算的超低时延服务和超强算力下沉,以满足产业互联网对于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实时控制的要求。优势二:电信运营商IDC数量多、分布广,核心节点+31省市均有布局,可为客户提供本地化服务。我国IDC市场中,电信运营商占据主要份额。截至2022年底,ODCC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IDC份额约50%,其中中国电信占比约21.1%,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分别为14.7%和14.4%。根据《中国数据中心第三方运营商分析报告》数据,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宝信软件、光环新网等Top10企业占据第三方IDC市场份额约45%。根据三大运营商的公告数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IDC数量分别为51.3万、46.7万、36.3万架。总体来看,三大电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