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定稿)_第1页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定稿)_第2页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定稿)_第3页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定稿)_第4页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定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州市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说明: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遗址的“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周边各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器和玉石器,有长江中、下游以及甘肃、青海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是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这最能体现()A.区域间文明的交流B.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C.奴隶制社会的残酷D.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3.周公在摄政期间,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加强对分封诸候的控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即所谓“周公制礼作乐”。在周公的推动下,西周时期()A.政治文化认同加强 B.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宗法制度走向完备 D.家国一体局面形成4.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民为本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教化民众5.西汉初期,洛水以东的地区实行小亩制,即百步为一亩;洛水以西的地区实行大亩制,即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晚年,改革亩制,统一实施大亩制,且仍保持从前三十税一的税率。这一举措旨在()A.思富养民B.加强地方管理C.开源节流D.统一经济政策6.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这反映出当时北魏()A.社会矛盾尖锐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C.民族交流频繁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7.一同学绘制了中国某一时期的朝代结构图,请判断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A.社会大变革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B.文化多元与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专制强化与社会停滞8.有人描述唐代三省长官的工作:每天上午三省长官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D.实现了权力制衡9.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10.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反映了()A.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 B.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C.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 D.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11.右图是南宋李嵩《观灯图》,描绘元宵节期间,人们提灯、赏灯、看灯的情景。该作品反映了()A.世俗画成为当时的主流B.普通市民社会地位提升C.坊市制促进夜市的繁荣D.社会发展影响民风民俗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13.元朝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这一措施旨在()A.壮大地方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C.发展地方经济 D.促进区域平衡14.朱元璋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时称“殿阁大学士”。其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势力B.应对繁忙政务C.掌握决策大权D.打击宦官专权15.下表为唐至清朝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据此可知()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经济水平影响文化教育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C.政治局势决定教育发展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16.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说:“16、17世纪,欧洲人在与中国人的贸易中,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据此可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实行赋税制度改革 B.欧洲生产技术的落后C.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17.清朝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C.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的原则D.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8.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时期“夷”内涵的解读出处1643年“夷族”“夷类”,指传教士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辟邪集》1832年“barbarians”(野蛮人)《中英外交文书》1843年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海国图志》1858年将“夷”,改称为“洋”《天津条约》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 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 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19.太平天国时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A.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B.各阶级奋斗目标逐渐趋同C.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愿望 D.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20.有学者说:“没有洋务派的积极倡导和经营,在古老的中国要出现近代工矿企业、近代电讯交通、近代科技教育,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而且很难保证不会出现‘权操诸人’的‘不变亦变’的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洋务运动()A.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方式 B.遏制了列强势力的扩张C.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増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22.1912年,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以“临时”二字贯之,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A.分权制衡的理念 B.维护主权的决心 C.民主共和的精神 D.天下为公的思想23.1913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民政长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由此可见,民国政府()A.照搬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C.意识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24.近代史有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B.社会转型中的辛亥革命C.北洋军阀割据的黑暗统治

D.儒学复兴运动遭遇挫折25.1916年,山西商人乔殿森集资在太谷东关创办了利川衣厂。该厂系诸人合资而成,同时根据员工表现、业绩给予顶身股,年终按股分红。试办数年后,产品正式行销出口,效益颇丰。该厂“效益颇丰”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形势影响B.国民政府重视C.经营理念创新D.商帮通力合作26.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他们希望()A.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扩大民主思想的影响C.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争取列强的外交同情27.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C.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D.对社会性质作出了正确判断28.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放假日期放假事由及天数1月1日1月2、3日3月12日3月29日7月9日8月17日10月10日11月12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放假一天新年放假一天总理逝世纪念放假一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放假一天国民革命军誓师纪念日放假一天孔子诞辰纪念日放假一天(限于学校)国庆纪念日放假一天总理诞生放假一天上述节假日的设立意在()A.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 B.建立政府和人民一致的意识形态C.突出总理对民国的“缔造之功” D.借立法体现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29.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发动起义,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变了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的开创关键在于A.注重群众路线 B.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坚持独立自主 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0.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这一规定A.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 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C.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明宣德、正统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设置总督、巡抚这样的临时官员,到各地方代表中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人们认为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其次,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以后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面临的挑战。(12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922年上海《申报》创刊50周年,报馆借机延请各界名人对最近50年世界及中国的变化进行一次总结,梁启超应邀撰写了《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的文章。梁启超把近五十年的中国人的进步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到同治年间借了外国兵来平内乱,于是曾国藩、李鸿章一班人,很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