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1页
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2页
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3页
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4页
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现了大批经贸集团,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处于停顿状态,80年代后期又掀起世界范围经贸集团化的高潮。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集团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趋势之一。第1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定义(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

: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条约形式,松散的经济联合,超国家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共同的政策措施,共同的行为准则,较为具体的共同目标,成员国的产品甚至生产要素在本地区内自由流动,促进地区性的专业分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发展生产技术,提高成员国的经济福利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由一体化组织共同行使这一部分主权,实行经济的国际干预和调节以地区经济合作为其核心内容,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的合作。区别特点:打破国界,实行紧密的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共同机构。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划分标准具体分类按一体化程度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按一体化范围部门一体化全盘一体化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一)按一体化的程度划分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含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形式最低级最松散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指各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商品贸易的关税壁垒,使商品在区域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各成员国仍保持各自的关税结构,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形式松散,其基本特点是用关税措施突出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差别待遇。例如:1960年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1994年1月1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是指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以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关税同盟是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组成的关税同盟。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指除了在成员国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共同关税外,还取消了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各自限制,允许劳动力、资本等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甚至企业主可以享有投资开厂办企业的自由。欧洲经济共同体在20世纪80年代接近发展到这一水平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对外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并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消除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1991年已解散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完全经济一体化不仅包括经济同盟的全部特点,而且各成员国还统一所有重大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福利政策、农业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及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并由其相应的机构(如统一的中央银行),执行共同的对外经济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相当于具备了完全的经济国家地位。拥有新的超国家的权威机构,实际上支配着各成员国的对外经济主权。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以及欧洲联盟的建立,就标志着欧共体迈进了完全经济一体化的阶段。(二)按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部门一体化(sectoralintegration),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与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全盘一体化(overallintegration),指区域内各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三)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又称横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现存的一体化大多属于这种形式。如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中美洲共同市场等。垂直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1994年1月1日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联系在一起,使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之间在经济上具有更大的互补性。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趋势

经济一体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最早成立的一体化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大多遭受挫折,一些组织中断活动或解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新的高潮,且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趋势。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截至1996年7月,全球共有112个区域、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名称现有成员国(或地区)总部(常设机构)所在地成立时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奥地利、挪威、瑞典、瑞士、冰岛、芬兰、列支敦士登日内瓦1960.1比荷卢经济联盟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布鲁塞尔1960.11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奥地利、瑞典、芬兰布鲁塞尔1958(1994.1.1)维谢格拉德集团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维谢格拉德1991.2黑海经济合作区希腊、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992.6独联体经济联盟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春斯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莫斯科1993.9欧洲经济区爱尔兰、比利时、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奥地利、挪威、瑞典、冰岛、芬兰

1994.11经济合作组织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德黑兰1985东南亚国家联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文莱、越南雅加达1967.8海湾合作委员会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利雅得1981.5南亚合作联盟区域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加德满都1985.12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埃及、约旦、伊拉克、也门安曼1989.2阿拉伯格里布联盟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摩洛哥1989.2西非经济共同体贝宁、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塞内加尔瓦加杜古1973.4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上行7国,以及多哥、佛得角、冈比亚、几内亚比绍、几内亚、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阿布贾1975.5经济一体化组织概览

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安哥拉、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赞比亚哈博罗内1980.4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上行8国(不含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以及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吉布提、科摩罗、肯尼亚、卢旺达、毛里求斯、索马里、苏丹卢萨卡1981.12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布隆迪、赤道几内亚、刚果、加蓬、喀麦隆、卢旺达、扎伊尔、中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乍得利伯维尔1983.10安第斯集团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利马1969.10加勒比共同体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伯利兹、多采尼加联邦、格林纳达、圭亚那、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牙买加、圣文森特与格林纳丁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蒙特塞拉特乔治敦1983.10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阿根廷、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乌拉圭、智利塞得维的亚1981.3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墨西哥城1992.12中美自由贸易区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圣萨尔瓦多1993.2澳新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堪培拉1990.7亚太经济合作区(亚太经合组织)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墨西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堪培拉1994.11一欧洲经济一体化趋势

法国、原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政府于1957年3月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又称《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在布鲁塞尔正式成立西欧共同市场以来,随着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典、挪威、芬兰的先后加入,这个一体化组织逐渐发展壮大,规模不断扩大,并两度易名(先改名为“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ies,EC),后又定名“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EU),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首先在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了工业品进口关税与限额,实现了对外统一关税。同时实施共同农业政策,实行统一的农产品价格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实行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和设立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1991年12月各成员国通过的《马约》又提出了实现真正的全面的欧洲统一的新目标。欧盟现有成员15个(芬兰、瑞典、奥地利三国于1995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洲联盟),人口34400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6.9万亿美元,已成为目前世界上生产国际化、经济贸易一体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体化组织。1993年1月1日起,除人员流动略有限制外,商品、资本、劳务已实现在区内的完全自由流通。统一市场的建立不仅提高了个别企业的规模经济,而且还提高了竞争程度,增加了整个一体化组织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塞克奇尼(PaoloCecchini)估计,1992年欧洲商品市场统一后,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约占欧共体12国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6%左右,其中0.2%来自取消贸易障碍,2.2%来自专业化分工和生产发展,2.1%来自规模经济,还有1.0%则来自竞争的加强。欧共体也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它与波兰、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签署协定,双方建立了联系国关系。1995年2月1日,欧洲联盟与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四国签订“欧洲协定”又正式生效。一欧洲经济一体化趋势

二美洲经济一体化趋势与美欧跨大西洋

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美洲可能是世界上第二个实现“洲际经济一体化”的地区。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美洲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极不平衡,南美发展较快,1960年形成了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中美洲共同市场两个一体化组织,而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对此并不热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加两国于198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美加自由贸易(US-CanadaFreeTradeZone)协定》。其后,美、加、墨三国政府首脑于1992年12月17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这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协定涉及三国之间的商品、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争端的解决等内容,后来又加上了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补充规定,其中心内容是经过15年的过渡期最终建成包括三国在内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NAFTA)。该协定已于1994年1月1日正式开始生效执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实行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一种新的尝试,是南北合作的一种新尝试。但是由于墨西哥和美加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远,其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环境不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还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1994年12月,美洲34国领导人在美国迈阿密举行27年来的首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各国首脑签署了《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预计21世纪初,一个横贯整个西半球(北起阿拉斯加南至火地岛),具有8.5亿人口和13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美洲经济圈”的雏形,将可能大致形成。美欧还可能建立起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冷战结束后,欧美关系面临新的调整,美国提出了“新大西洋主义”,此后,加强欧美之间的经济联系倍受关注。1991年《华沙条约》解散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与欧洲委员会主席迪洛斯开始就新型的跨大西洋合作交换了意见。1994年12月在马德里会议上,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和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签署了《跨大西洋新纲要》,并就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进行了讨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其他成员国也都表示与欧洲伙伴共同推进贸易自由化。1998年3月11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准备就建立一个新的跨大西洋市场与美国谈判,同年5月,欧委会副主席在华盛顿发表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建立大西洋市场的建议,并对谈判提出了初步设想。可见,美欧双方正积极努力,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十分可能。二美洲经济一体化趋势与美欧跨大西洋

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三亚太经济一体化趋势

亚太经济合作(Asiaand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的建立进展缓慢。近几年它同样明显加快了前进的步伐。1989年由澳大利亚倡议召开的首次部长级会议,以及1992年9月第四届曼谷部长级会议决定在新加坡成立常设秘书处,拉开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序幕。1994年11月在印尼茂物举行了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二次国家首脑正式会议,发表了《茂物宣言》,确定了发达国家在2010年前,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前实现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构想。1995年11月的大阪会议,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通过了《大阪宣言》和《行动议程》,提出了九大原则作为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基础,以便实现长远目标。大阪《行动议程》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由摇摆的阶段进入务实行动的阶段。然而,亚太区域广大,各国经济政治制度差异又大,这就决定了这种经济合作只能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松散合作。与此相对应,次区域经济合作就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澳新自由贸易区。另一个是东南亚经济联盟。此外,南亚各国在1985年也创立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1990年11月在马尔代夫举行了第五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并通过《马累宣言》。1993年4月11日在达卡会议上,各国首脑签署了《南亚优惠贸易安排》。不过,南亚诸国产业结构趋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四非洲经济一体化趋势

在非洲,1964年成立了中非关税和经济同盟,1967年成立了东非经济共同体。近几年来,各种一体化组织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非已有40多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和8个经济一体化组织。1991年6月,非洲32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其代表签署了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到2025年间,分六个阶段逐步建成一个“非洲经济共同体”,最终在非洲实现商品、资金和劳务的自由流动,并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发行非洲统一货币。当然,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原因,其实际进程可能较为艰难坎坷。但面临着沦为“第四世界”的巨大压力和其他地区经济集团化的严峻挑战,到21世纪,“非洲经济圈”的建设有可能获得比较顺利的进展。五中亚、西亚地区与独联体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

中亚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也在迅速发展。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在将来的世界经济合作中,较大可能是其亚洲部分进入东亚经济集团或西太平洋经济区,其欧洲部分和另一些地处欧洲的独立共和国逐步纳入欧洲经济圈。而中亚的一些独立共和国将进而参加土耳其、伊朗等筹划的黑海和里海经济区,如1992年成立的“黑海经济合作区”。西亚经济合作运动发出新的声音。例如海湾合作委员会各国1992年底达成协议,宣布从1993年起建立共同市场,统一进口关税,以保证进口货物在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和阿联酋六国间的自由流动。西亚各国在未来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一种可能是会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另一种可能则是“各奔前程”,各自向欧洲经济区和非洲经济区靠拢。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全球性的浪潮。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正面临巨大挑战及区域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一种倾向。我国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多种松散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努力创造条件,为我国将来进入某个或某些一体化经济组织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一体化的内部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立后,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加强了区域内商品、劳务、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加深了成员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同时集团内的国际分工使销售渠道稳定,这就推动了成员国内部贸易的发展,集团内部贸易在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以欧共体为例,随着欧共体内部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成员国之间贸易迅速增长,其速度大大超过与区外贸易的增长。196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贸易所占比重还小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内部进口与出口分别占共同体国家全部进口与出口贸易的41.1%和46.3%,到1984年,前者已超过了后者。从1985-1989年,内部贸易从3370亿美元增加到6780亿美元,增长一倍以上,同期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增长了46%。区域一体化促进厂商规模经济的取得和提高,使得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从而直接增加了市场容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因取消彼此间贸易障碍而使相关的成本降低20%~30%。1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2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

一体化内部贸易迅速增加的同时,成员国减少与区外非成员国的贸易。如欧共体对美国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11.4%,1987年下降至8.6%;欧共体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其贸易总额的比重则由1985年的30.3%下降到1987年的20.4%。3有利于国家整体贸易地位的提高

原来一些单个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以整个集团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其经济地位提高。加重了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桌上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本身的贸易利益。4成员国经贸政策的自主权相应受到约束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前,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基本具有自主性,完全由自己决定和实施。但在经济一体化集团内,区域性国际协调必然渗透到各成员国经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之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自己的经济主权。二一体化的外部影响积极影响成员国自身会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加速发展,扩大对外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这就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即产生“收入溢出效应”。技术开发领域创造的新成果也会向外扩散,使得区外国家也可受益。不利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加强对区外国家的保护为特征之一。扩大内部贸易是以牺牲与集团外国家的部分贸易额为代价的,使得区外国家本可以进入区内的商品和劳务受到严厉的保护主义的打击,这反映了其固有的排他性和歧视性。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由于贸易转移影响,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外国跨国公司,因受到歧视而改为以直接投资取代出口,在一体化区域内部直接生产。一体化区域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一体化区外的投资相应下降。不利于多边贸易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影响全球贸易环境。第四节

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较多的学者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范纳(J.Viner);利普西(R.G.Lipsey)。按照范纳的说法,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2)对来自成员国以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两种职能:对成员国内部是贸易自由化措施,对成员国以外则是差别待遇措施。研究内容:关税同盟形成后,关税体制的变更——对内取消关税,对外设置共同关税——对国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效果。(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

贸易创造效应(tradecreatingeffect)

定义: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效果:(1)由于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贸易转移效应(tradedivertingeffect)

定义:关税同盟对外实行保护贸易,导致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转向从成员国较高成本的进口,发生“贸易转移”。效果:(1)由于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低成本进口,而以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低成本的供给来源,使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低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产品,增加了开支,造成损失,减少福利。(2)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贸易创造效应

关税100%

$35AB$26(实线:结成同盟前;虚线:结成同盟后)$20C$35AB$26$20C(实线:结成同盟前;虚线:结成同盟后)贸易转移效应(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

1.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自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外部规模经济则来源于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体化组织内的经济发展。2.加强市场竞争,推动利益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摧毁了原来各国受保护的市场,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性。市场竞争将增强比较价格作为相对稀缺性指标的可靠性,从而导致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提高,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3.刺激投资(1)成员国市场变成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增加,企业投资增加。(2)同行业竞争加剧。为提高竞争能力,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增加投资,改进产品质量,以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3)非成员国为了避免贸易转移的消极影响,到成员国内进行直接投资设厂,以绕开关税壁垒。4.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的流动能使物尽其用。关税同盟还能促使企业家精神在成员国之间传播和发扬。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效果对区域外国家影响的效果区域外与区域内国家贸易影响的效果积极效果1.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提高,对第二次贸易扩大的效果贸易扩大效果(域内)区域内的输入需求变为国内廉价品的贸易域内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由于市场扩大,规制的标准化,实现市场份额的稳定促进竞争的效果区域内输入的优惠,加强了对外来输入品的竞争技术、产业网络等利用的可能性增大2.交易成本降低的效果

消极效果3.贸易转换效果

4.交易条件效果(在大国参加区域性集团的情况下)

5.调整障碍效果(在关税同盟条件下)

其他6.投资转换效果由于域内国竞争加强,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区域集团内国家所受影响的效果7.区域性集团内经济结构调整效果由于域内国竞争加强,就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8.关税收入减少

9.行政性成本降低由于贸易政策、制度废止和简化,使成本降低二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由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因此,必须实行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