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开题报告_第1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2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3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4页
舞蹈开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舞蹈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舞蹈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参考!舞蹈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研究一、选题背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中国学者还没有看到铜鼓对于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把铜鼓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来研究的时候,国际学术界就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中国的铜鼓和铜鼓舞蹈,并且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作为青铜时期的代表文物,南方地区的铜鼓和北方地区的铜鼎都是由新石器时期的铜釜演变而来的,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方的铜鼎在失去作为权力象征的功能后,变成了历史文物静静的躺在了博物馆里,而南方的铜鼓则在权力功能丧失后,回到民间,成为了活着的文化。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祥地,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且形制众多、分布极广,曾在西南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为流行,被视为通天的“神器”、“祭器”、“重器”和“宝器”。铜鼓作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遗留物,不仅是流传千古的文化“活化石”,也是文化传承和历史传承的一个重要标记,而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铜鼓及铜鼓舞蹈就以其独特的辐射性、渗透性,流传至我国各地,甚至世界多国,在铜鼓文化的传播中形成一种民族对话和国际交流,使之到达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共同促进铜鼓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历史证明,文化保护得当,传承力度加强,民族的发展就越快,而其民族的文化影响和政治影响也就愈大。铜鼓舞蹈作为一种活态的铜鼓文化,能直观、生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以铜鼓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应该保持自身舞蹈文化的原生形态,使其展现自身民族文化的主体特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积极保护铜鼓舞蹈这种活态文化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更好的促进中国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交流。由此可见,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研究具有国际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铜鼓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依据。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对一些至今仍使用铜鼓的民族开展深入的田野调查,力求对铜鼓文化和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层解读与探索,进而探究不同民族的铜鼓文化及其铜鼓舞蹈的起源、流传和盛衰的历史轨迹,由此揭示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类型。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深刻研究,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并提出对其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途径,使之发扬光大。所以,本论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它能丰富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它能为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认识和重视,西南铜鼓舞蹈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将会有一个较好的契机和发展,使铜鼓舞蹈重新焕发艺术青春,散发艺术魅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铜鼓是最早产生于公元前7世纪的一种青铜器。铜鼓制作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而成,工艺考究。中国是铜鼓的起源地,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地区,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一直流传至今。在我国,铜鼓流行并分布于西南,即现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南部和湖南西部,而铜鼓最集中的地方则是在广西和云南。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铜鼓出现在云南西部地区,从云南楚雄万家坝等地出土的四十多面铜鼓可以强有力的证明:云南的元江流域一一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是万家坝铜鼓的政治中心。而这些原始类型的铜鼓又与铜釜十分相似,因此,这个地区应该就是铜鼓的起源地。广西的铜鼓流行的也比较早,在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广西境内的俚人、乌浒、僚等,都已广泛使用铜鼓,在桂东南、桂西南、桂东北等地都有出土的铜鼓,其中以玉林、钦州、梧州、柳州、南宁地区最为密集。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在古代西南地区广泛使用铜鼓的族群有骆、乌蛮、蛮俚、僚、南蛮、仲蛮、苗、仡佬、黎等各少数民族。铜鼓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到现在,随着各个民族的迁徙、融合、退出,现在还保存并使用铜鼓的民族已经为数不多了,据目前调查研究所知,保留铜鼓文化的民族只有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水族、侗族、泰族,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藏缅语族的彝族,孟一高棉语族的佤族、克木人,以及芒族等。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舞蹈。铜鼓是从用来煮食物的铜釜中演变而来的,当人们吃完铜釜中的食物,填饱肚子后,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就把铜釜翻倒过来,用手或木棍敲打它的底部,使其发出简单有力的声音,人们便踏着节拍,或模仿狩猎、或模仿耕作、或敬神娱神,一起舞之蹈之。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个铜鼓形贮贝器的面上,就有一个敲铜鼓跳舞的图案,从图案上可以看出有两面铜鼓平放在地上,两名男子围绕其中一面铜鼓徒手击鼓,边歌边舞,另外两名女子相对一面铜鼓,一人徒手击鼓,一人边歌边舞。在广西的左江花山崖壁画上也有很多击鼓舞人的图像、围绕铜鼓而舞的图像、还有一些铜鼓自身上有的羽人舞蹈图像,从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遗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铜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战争助威、传信集合、祭祀、丧葬、宴会、乐舞、召集、婚庆、节日等,以及一些其他的重大活动中。早期的原始铜鼓舞蹈以祭祀为主,受制于舞蹈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的类型,核心内容是通过用铜鼓舞蹈与神灵沟通,集中反映出古代先民的文化信仰和宇宙观。在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凡春秋祭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和“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铜鼓赛神的传统习俗,大多与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等宗教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的。《新唐书南蛮列传》、《太平寰宇记》、《贵州通志》、《云南通志》等史书中,就有很多对西南少数民族“击大鼓,吹大角,歌舞以为欢”的铜鼓赛神场面的记载和描绘。现遗存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跳铜鼓舞蹈的习俗,主要用以祭祀娱神、驱邪逐疫、祈求丰收等宗教祭祀仪式中,或是在节庆民俗仪式中祈求神灵的佑护,跳给神看,用舞蹈动作博得神的欢心,以及在各种节庆习俗中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此外,铜鼓舞蹈还是一些民族丧葬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宗教仪式。他们在送葬前连续几天的敲击铜鼓,通过鼓声呼唤亲友参加葬礼,跳铜鼓舞蹈以召唤鬼神前来护祐死者的灵魂。早期的铜鼓舞蹈主要是人们踏着简单的鼓点节奏来变化动作和队形,在舞蹈中虔诚地敬神、娱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铜鼓舞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演变创新,单纯以铜鼓伴奏的祭祀娱神的舞蹈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审美活动,自娱自乐的成分逐渐强化,人们经过逐渐的改革,铜鼓舞蹈也由原始的劳作祭祀舞蹈逐渐转化、发展为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民俗舞蹈、群众舞蹈、艺术舞蹈等多种舞蹈形式。由此可知,铜鼓舞蹈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铜鼓舞蹈大都有特定的内容主旨、仪式程序和象征意义,还有特定的舞蹈场域、队形、动作和表演及主持日的规定和禁忌……,然而,在该舞蹈中所呈现的一切,始终都是以铜鼓为核心的,在铜鼓节奏的指挥下,舞者通过强、弱、快、慢、轻、重、缓、急的鼓点,跳起围绕铜鼓变化着的各种各样用以表达特定意义的舞蹈。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论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等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视野,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度深入到云南、广西、贵州等80多个县乡村寨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查阅文献、实地考察等方式方法,在认真思考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新实证、新材料、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成果的基础上,深度考察滇、桂、黔三省区少数民族中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意义的铜鼓舞蹈,尝试运用舞蹈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图像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最本源的面貌,力求对各族铜鼓舞蹈的发展变异进行深层解析与探索,进而描述不同民族铜鼓舞蹈的起源、发展和创新规律,揭示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发掘西南各少数民族铜鼓舞蹈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规律,从而深入探讨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对其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类终极问题的深刻研究,为深入剖析铜鼓舞蹈的民族文化,开拓新的途径与方向。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插图主要来自蒋廷瑜著《古代铜鼓艺术》、李昆声、黄德荣著《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等著作中的图片,以及杨德鋆著《铜鼓乐舞初探》、陈远璋著《左江岩画舞蹈图像初探》等论文中的插图,由于文章篇幅的原因,文中所有插图不再注明详细出处,在此对原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衷心的感谢!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已在本文“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五、写作提纲摘要3-4Abstract4绪论8-13一、 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8-9二、 研究现状及基本资料9-10三、 研究范围及相关的概念界定10-12四、 研究路线和方法12-13第一章西南铜鼓13-19第一节铜鼓概述13-16一、 铜鼓的起源与分布13-14二、 铜鼓的结构与类型14-16第二节铜鼓的艺术特征16-19一、 音乐艺术16-17二、 舞蹈艺术17-19第二章西南地区古代铜鼓乐舞图像19-42第一节花山崖壁画上的铜鼓乐舞图像19-27一、 舞蹈造型19-21二、 舞蹈队形21-23三、 舞蹈动作23-27第二节铜鼓纹饰上的铜鼓乐舞图像27-37一、 羽毛舞27-30二、 盾牌舞30-32三、 仿生物舞32-34四、 葫芦笙舞34-35五、 徒手舞35-37第三节古代铜鼓舞蹈的艺术特征37-42一、图腾崇拜艺术37-40二、 生殖崇拜艺术40三、 巫文化40-42第三章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记载的铜鼓舞蹈42-52第一节节庆民俗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2-48一、 蚂拐节42-43二、 达努节43-44三、 跳弓节44-45四、 补年节45-46五、 芦笙节46六、 节庆自娱46-48第二节丧葬祭祀仪式中的铜鼓舞蹈48-52一、 勤泽格拉48-49二、 跳铜鼓49-50三、 铜木神鼓舞50四、 贵州布依族铜鼓舞50-51五、 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51-52第四章西南少数民族现存的铜鼓舞蹈52-86第一节壮族铜鼓舞蹈52-63一、 广西东兰壮族《铜鼓舞》52-57二、 云南马关壮族《跳铜鼓》57-60三、 云南泸西壮族《铜木神鼓舞》60-63第二节彝族铜鼓舞蹈63-68一、 广西那坡彝族《铜鼓舞》63-65二、 云南文山彝族《跳铜铜鼓》65-68第三节瑶族铜鼓舞蹈68-76一、 广西都安、巴马布努瑶《跳铜鼓》68-73二、 广西南丹白裤瑶《勤泽格拉》73-76第四节苗族铜鼓舞蹈76-82一、 贵州雷山苗族《铜鼓舞》76-79二、 贵州凯里苗族《铜鼓舞》79-82第五节水族铜鼓舞蹈82-86第五章西南少数民族铜鼓舞蹈的文化内涵86-92第一节民族文化价值86-88第二节舞蹈艺术价值88-89第三节铜鼓舞蹈的保护与传承89-92结语92-95致谢95-96参考文献96-99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康保成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XX)..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XX年。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一个案调查与研究・・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XX年。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XX年。中科院知识产权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XX年。傅谨.薪火相传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蒋志龙.滇国探秘一一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XX年。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张增祺.滇国青铜艺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XX年。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XX年。中国铜鼓研究会编.中国青铜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XX年。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XX年。蒋廷瑜.古代铜鼓艺术・・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XX年。韦苏文.中国铜鼓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XX年。张光直.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刘德荣.铜鼓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大道.云南铜鼓..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万辅彬.中国古代铜鼓科学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李春龙.云南史料选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XX年。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XX年。刘建.宗教与舞蹈,.北京:民族出版社,XX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年。李伟卿.铜鼓及其纹饰,.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XX年。舞蹈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浅谈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群舞的功效(一)天鹅湖的创作背景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天鹅湖》是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芭蕾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改编版本最多、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部芭蕾舞剧。《天鹅湖》因其如泣如诉的爱情童话、诗情画意的舞蹈段落、沁人心脾的交响音乐、圣洁典雅的天鹅形象,代表着古典芭蕾的最高成就。在世界芭蕾舞蹈的历史中,俄罗斯芭蕾起步较晚,而且看起来好像是被统治者作为一种“先进的白色文化”,强行从西欧引进一样的不情愿。不过,俄罗斯人一旦建树起自己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精神家园,就充分地体现出本民族特有的大气磅礴、凝重深厚、气势昂扬、热情四射的意蕴,更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尽管迟至16世纪初才形成统一的俄罗斯国家,1721年才定名为俄罗斯帝国,1922年才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联,但是他们左顾右盼、东西借鉴的外国遗产更为丰富多彩,发扬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更为执着,作为世界大国的霸气在文艺方面体现得更为强悍。不管从哪个层面上来看,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都发育得非常健全,其中的芭蕾艺术,尤其是古典芭曹,颇为令人瞩目。(二)天鹅湖的发展历程芭蕾舞是西方文化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芭蕾史,上下500年。在灿若星辰的经典剧目中,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芭蕾经过了一百年时间的洗礼、社会的变迁,审美需求的变化,《天鹅湖》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部是古典的经典之作,一部是现代的惊人作品,它们同样经历了百年发展与变化,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一百年间芭蕾发展、变化的轨迹。“古典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舞蹈技术、编导技法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舞剧的产生,成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和经典作品。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德国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融洽地交织在一起,互相辉映。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20世纪初,当“古典芭蕾”在俄罗斯达到鼎盛时期后开始下滑时,其内部有一批不满于保守现状的精英们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无法实现芭蕾改革的种种理想,只能随着俄国芭蕾经纪人谢尔盖・佳吉列夫,以“俄国芭蕾舞团”的名义向巴黎进军,用大批清新别致的新作品,为整部芭蕾史开拓出了一个“现代芭蕾”的崭新纪元。英国动画冒险舞蹈团于1996年推出新编舞剧《天鹅湖》,由清一色的男演员出演所有的天鹅。此剧一经推出就在伦敦引起轰动,之后陆续在美国洛杉矶和纽约等地上演,其新颖的构思、充满阳刚和活力的表演一下子抓住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的心、演出盛况空前,经久不衰。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可以说是最大胆、最出格的一个版本。这个新编舞剧表现现今时代的故事,天鹅全部是男性担任,音乐虽然是柴柯夫斯基的原曲,但人们所熟悉的古典芭蕾人物形象已荡然无存,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全新的现代城市背景。这出《天鹅湖》上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几年里获得了英国和美国的无数奖项,新版《天鹅湖》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保持了音乐的精髓。伯恩保留并发挥了经典《天鹅湖》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对天鹅形象的抽象化,只穿羽毛短裤的男舞者裸胸赤足,用健美的肢体来表达“天鹅”的神韵。即使有这番标新立异,它仍然在情节上尊重原创,在情感上忠实于音乐,是一出不折不扣创新版的《天鹅湖》。男版《天鹅湖》的幕布设计得颇为别致,幕布上画着“Swan酒吧”的砖墙,看上去十分厚重,然而灯光一打便立时成为透明薄纱。而原剧中群天鹅优雅舞蹈的竖琴音乐,在男版《天鹅湖》中用一群天鹅休憩的片段。灯光变暗,刚才气势汹汹攻击王子的天鹅们已经安静下来,进入梦乡;王子登场,望着无垠的月色,美丽的天鹅,完全心醉神迷。女版的《天鹅湖》“鲜明的仙凡场面”与男版《天鹅湖》的舞美相比则是另一个看点。故事发生的地点,服装和布景的色彩,不同幕次间的基调和节奏诸方面,均富于鲜明的对比。其中的一、三幕都是宫廷场面,前者是花园,后者是舞会,都是火红热闹、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现实世界;二、四幕是天鹅湖畔,都是朦胧月色下扑朔迷离的虚幻世界。灯光设计上,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更加渲染了对比鲜明的仙凡场面,使宫廷的华美舞会场景与天鹅湖畔朦胧凄美的场景转换更加炫目。经过了一百年的洗礼《天鹅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印证了时代的变迁,同时也证明芭蕾舞编导的创编思维的进步。如果说彼季帕和伊万诺夫的《天鹅湖》是19世纪末的一个经典之作,那么英国编导马修•伯恩的男版《天鹅湖》就是20世纪末一个颠覆经典的“经典”。与以往的女版《天鹅湖》相比,马修•伯恩的《天鹅湖》是当下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审美的变化。这也是推动芭蕾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作为又一新版的《天鹅湖》,马修•伯恩的《天鹅湖》是成功的,它没有“古典芭蕾”原有的那份与生俱来的高雅,也没有那过于迷人的古典童话故事。他突破了华丽而又代表着纯洁的芭蕾服饰,赤裸着上身,把一切都放在了现代的故事背景中。从1885年到1996年,一百多年来芭蕾史的辉煌可谓是璀璨不灭的,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女版《天鹅湖》可以说是第一个成功的版本,也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然而在百年之后,马修•伯恩的新编之作男版《天鹅湖》的成功更加说明了《天鹅湖》这个剧目本身对观众的吸引力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马修•伯恩的《天鹅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必然产物。“天鹅”的成功变身和剧情的大胆设计让观众的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两版《天鹅湖》的成功不仅仅是证明了芭蕾的发展,还更加说明了当代社会人们思维和需求的变化与进步。(三)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群舞是一种舞蹈形式,一般指3人以上表演的多人舞。从表演的性别上可分为男子群舞、女子群舞和男女大群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情节性群舞和抒情性群舞,群舞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舞蹈作品。而笔者的选题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群舞的功效,其中还包括了舞剧段落的分析以及芭蕾的发展史等等研究。笔者之所以会选择《天鹅湖》这部舞剧,是因为这部舞剧对笔者来说意义非凡,笔者第一次观看天鹅湖全剧时是在中专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到北京大学百年纪念礼堂,观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那时的笔者还不清楚芭蕾舞剧到底是什么概念,只是知道“四小天鹅”就是芭蕾舞,穿着脚尖鞋立起来就是芭蕾了。而当笔者真正观看了《天鹅湖》全剧时,笔者就被他深深吸引,一直到今天《天鹅湖》仍然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部舞剧。就算是不从事艺术的人,对于“天鹅湖”的名字也算是如雷贯耳了,虽然真正看过这部舞剧的人没有多少,但是这足以证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天鹅湖”就是芭蕾的代名词。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四幕中的群舞。(四)本课题的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绪论将是研究的背景,其中包括了芭蕾舞蹈史,对于天鹅湖作品的简单介绍,分析芭蕾舞的特定审美等等。文章的主轴部分主要是对于天鹅湖中二幕和四幕的群鹅舞段和三幕中的代表性的舞段等等群舞舞段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将包括:群舞的作用,群舞舞段的动作设计,动作的细节和表现力,舞段在全剧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群舞舞段对于整部舞剧诗意氛围的构成,丰富舞剧风格元素等方面的功效。本文主要采用科学分析法对文章进行研究。结语在19世纪的芭蕾舞剧史上,1895年首演于圣彼得堡的《天鹅湖》可谓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同时又开启了20世纪世界芭蕾历史的崭新篇章。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个版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舞蹈片段,还因为在整个20世纪里,所有致力于芭蕾舞剧《天鹅湖》复排、改编的编导们都以它为基础:或是发扬光大,或是背道而驰,或是把它的成功经验同现代的编舞技法联系起来,从而为整个世界大舞台,创造出一道又一道的美丽风景。凭借更新的观念和独特的创意,1895年版的《天鹅湖》无可争议地成为古典芭蕾的扛鼎之作、舞蹈艺术的至尊经典。即便是在对它大肆批评和完全否定的年代里,人们也无法抹杀它对《天鹅湖》史、芭蕾舞史所做出的卓绝贡献。因此,1895年不仅是《天鹅湖》的重生之日,也使全世界每一位芭蕾观众能对它耳熟能详、如痴如狂。参考文献钱世锦《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