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_第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_第2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_第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_第4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7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p《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根底上学习的,教材亲密联络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考虑,并在此根底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详细案例,老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到达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学情分析^p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历,但学生比照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详细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比照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考虑、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教学目的1、经历从详细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例5。【教学目的】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展计算。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生的动手理论才能。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拟和记忆,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考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开展。一、激趣引入,稳固旧知老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得意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展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2.口算:33=42=〔计算前两题时,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23=54=14=34=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我们和小熊到它的农庄科技园去参观。1.图1〔在板书上画简笔画〕:〔4棵玉米,每棵结3个〕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列式:34=43=3333=2.图2:小熊掰走了一个。请学生结合图意提出问题:还剩几个玉米?怎样解决?小组商量讨论。可以借助学具。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聆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列式:12-1=3332=332=43-1=233=假如学生列出最后一个算式,告诉学生要先算乘法。老师把学生的方法写在板书上,板书方法:先画一个伸着大拇指的大手,谁考虑出来的方法,就把谁的名字写在手上,然后在大拇指的一旁写出他的算式,有几种方法,就画几只这样的大手。3.图3:小熊掰走两个。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式子独立写下来再互相交流。三、兴趣练习,拓展延伸1.第56页的做一做。第1题,看图列式,用不同方法列式。第2题摘桃子:把式子写在桃子上,指名计算并集体订正。2.开放题:小熊要和同学们做朋友,想知道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们有多少种告诉它的方法?如:数;直接说;乘加、乘减〔每个小组有几人,有几个这样的小组,还剩下几人〕。3.数田格本中同学们所写出来的字数。〔翻开准备好的一页,都是几行零几个,每个人写的行数不同,零几个的个数也不一样〕能解决的可以当堂解决,暂时有困难可以等学完6、7、8的口诀后再解决。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知道运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比数数快得多。四、课堂总结,引导理论老师总结:我们和小熊一起探究数学问题,可真有趣,把你的收获和大家说说吧?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试试去吧。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小学郭丽萍3.4.4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3、通过观察、分析^p、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考虑的条理性。教学重点:1、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教学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拟与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学生对因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法与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而老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中去归纳、总结找公因数的方法。这也是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学法:学法上,可以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而老师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引导、组织学生归纳找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究中去归纳、总结找公因数的方法。这也较好的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先让学生找出4和6的因数,询问学生是怎样找的?并复习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由此,进入新课。1、师:同学们,12和18,你能很快找出它的因数吗?根据学生的答复,呈如今集合圈内。2、师:仔细观察它们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说,发现有一样的因数:1、2、3、6师:那么准,那你们看看它们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找一找,在12和18的因数中有没有一样的因数?一样的因数有几个?生同位交流,共同找出:1、2、3、6。师:像这样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些数是12和18的公因数。此时师出示集合图形。3、师:中间这一区域有什么特征?填的什么数?生汇报:中间所填的数应该即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师:在这些公因数里面,哪个数?生:6。师:对,6在这两个数的公因数里面是的,那么我们就说6是12和18的公因数。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找公因数。师板书课题:找公因数4、师:让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因数,和公因数。在总结的根底上课件出示公因数的概念,并给时间让学生记忆。5、师:想一想,我们刚刚是怎样找到12和18的公因数的?由此总结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板书出来。同时指出在找公因数时要注意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并且能很快地找出来。同时这也就较好的到达了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突出了教学重点:探究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这一层次的设计我准备用时12分钟。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在做书45页“练一练”中的1、2两题(1)利用倍数关系找公因数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45页,独立完成第1小题。8的因数有:1、2、4、8。16的因数有:1、2、4、8、16。8和16的公因数有:1、2、4、8。8和16的公因数是:8老师在做这道题目是可以直接写出最后的答案8?老师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呢?师引导学生观察:8和16之间是什么关系?与它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生汇报:16是18倍数,所以8和16的公因数是8。之后再及时出一些这方面的题练习,找4和8、9和3,28和7的公因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师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小结;假如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2)利用互质数关系找公因数师:请大家独立完成第二题。生汇报5的因数有:1、5。7的因数有:1、75和7的公因数是:1师同上一样引导学生独立观察5和7之间是什么关系?与他们的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分小组讨论汇报。生:5和7是质数,所以5和7的公因数是1。练习:找2和3,11和19,3和7的公因数。并及时的进展总结:两个质数的公因数是1.教材的练习到此完毕,我又补充了找8和9的公因数?再练习,总结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除外)它们的公因数是1.由于学生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互质关?我在此进展了一个小补充: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假如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他们的公因数只有1。这一安排,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根底。(3)、整理找公因数的方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找公因数?生:列举法,用倍数关系找,用互质数关系找师:我们在做题时要观察给出的数字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找出它们的公因数。(老师在讲解找公因数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详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单独的内容联络起来,给出学生统一的解题步骤,这样学生才有章可循。)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也准备用时15分钟。三、以智力陷阱的形式稳固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完成书第46页的3、4、5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要特别的指导点拨。稳固练习准备用时8分钟。四、全课小结用2分种对本节课的知识进展归纳总结。五、作业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根本练习、进步练习和拓展练习,都以课件的形式呈现。较好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展了稳固和进步。板书设计: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找公因数分别找因数公因数公因数倍数关系→较小数互质数、相邻数→1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展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说课的缺乏之处还请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教学目的1.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展简便计算。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才能,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究、概括才能。教学重、难点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展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展正向和逆向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出例如4。(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板书:(50+30)×7550×75+30×75=80×75=3750+2250=6000(只)=6000(只)(2)比拟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老师板书:(50+30)×75=50×75+30×75(3)在计算中比拟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算一算,比一比。(3+2)×35=3×35+2×35=3×(4+6)=3×4+3×6=(13+12)×4=13×4+12×4=比拟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板书:(3+2)×35=3×35+2×353×(4+6)=3×4+3×6(13+12)×4=13×4+12×4老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老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答复)老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4)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或a×c+b×c=(a+b)×c二、课堂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1.使学生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2.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保护人民币。3.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当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才能,进步社会交往和社会理论才能。通过认一认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8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等、笔、橡皮、尺、练习本等假设干。每人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教学设计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答复。〕看一段录像。老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浸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课件出示配音〕: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学得好。1.师:我们如今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看,问: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a.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课件显示放大“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____数字“10”和汉字“拾”,____单位“圆”〔大写〕。课件显示放大“10元”〔新版〕,师: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师: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师: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师: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b.区别纸币和硬币。课件显示5角纸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由和硬币,区别不同。课件出示反面,师:反面是什么?〔国徽。〕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要成心损坏它。2.随意点一张人民币〔大额人民币。〕,集体答复。20元、50元〔新、旧版〕,100元〔新旧版〕。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们拿出来。活动形式:2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按规律分一分。◆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按质地分:纸币、硬币◆按数大小分。◆按新版、旧版分。师:请同学到展示台上展示。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看教科书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师: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换钱游戏:进展简单的计算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课件显示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个1角。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活动形式:2人一组,可以左右2人一组,也可以前后2人一组。反应:请2组,分别反应2题。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明明:“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请同学答复。明明:谢谢你!如今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2、3、4……10〔集体数〕10个1角钱。1元=10角〔板书〕。理论活动〔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1.老师领学生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位同学可以互相帮助〕。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师: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助。〕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3.〔课件显示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选4名售货员,开场自由下位买。浸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小结〔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全体学生:聪聪、明明再见!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的:⑴使同学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⑵通过操作、探究、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开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交流才能。⑶通过学习,进步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流程:一、说圆环。⑴剪圆环活动。出示一个同心圆环;让同学用一张白纸剪出同样的一个圆环。⑵说剪圆环的过程。让同学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二、算圆环。1、教学例10出例如10和图。师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同学汇报和交流方法。同学自主尝试练习。交流解答过程。同学交流(同学作品放在视频投影仪上向全班介绍):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步骤,可先算大圆面积,再算小圆面积,最后用减法算圆环面积;全班介绍,老师板书解答的全过程。2、教学“试一试”出示题目和图形,理解题意。同学独立计算。交流解题方法,注意提醒同学半圆的面积必需把整圆的面积除以2。3、教学“练一练”考虑:(1)求涂色部分的面积,需要计算哪些根本图形的面积?(2)计算这些根本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3)第一个图形,两个根本图形有什么练习?第二个图形呢?(4)同学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反应时,注意加法求组合图形面积和减法求组合图形的不同。三、稳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先说说每个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再让同学独立完成。完成后展示同学作业,并交流方法。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同学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直观判断的方法。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同学通过计算检验所作出的判读。3、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1)观察图,理解题意。(2)指导分析^p。4、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师问:你能估计出每种花卉分别所占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指导用画出辅导线的方法,来估计每种花卉所占圆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同学独立计算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完成后交方法。四、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五、课堂总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缓刑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六、作业练习十九第6题、第8题.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的: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络。2、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4、经历与别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才能。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快乐地笑了。)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二)讨论探究1.提出问题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师:你对他们的答复满意吗?(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____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2.探究加法的计算方法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可以说出结果。)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恳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助。(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老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师:同学们真聪明!可以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师:刚刚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师:刚刚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