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不要让偏激为道德守夜_第1页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不要让偏激为道德守夜_第2页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不要让偏激为道德守夜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不要让偏激为道德守夜为什么一位著名学者总能成为“道德八卦”的焦点?余秋雨的“假捐门”闹得沸沸扬扬,至今没有定论.“咬”出余秋雨去年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捐款20万元假捐的人,是《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余秋雨以“咬余专业户”反击。认为捐款属实。而萧夏林一再追问让余秋雨拿出证据.余秋雨有没有假捐,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这20万元,对余秋雨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萧夏林将余秋雨赶上了道德的辩论场,余秋雨很可能在这场“辩论"中落败,影响他的声誉。有些评论认为,萧夏林和余秋雨是“冤家路窄”,萧夏林此举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借用媒体的“求新”、“求异"以及名人效应,进行道德审判,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当他在道德审判余秋雨的时候,其实应该问一下自己,自己在大地震发生后为灾民捐了多少?这样的争论非常好,因为它触及了一个话题:当法律不在场的时候,谁来为道德守夜?显然,舆论是一个很好的“守夜”者。如果说十几年前。名人可以凭借其权力和威望,以及被人为掌控的报刊,免受“失德"行为的追问。但是,当网络媒体兴起之后,这种追问就再也堵不牢了。你可以封杀报纸杂志。但是你永远封杀不了网络,它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网络既可以让名人站在公众面前,接受公众的追问。同样,“追问名人者”也需要接受公众的追问。这就是网络的好处,人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剑。如果你做错了事。就有可能被公众追问。这是一种道德威慑,最终舆论成为道德的守夜者。但是,舆论为道德守夜。存在着诸多“硬伤”。比如,萧夏林认为余秋雨假捐,如果事实不符,这对余秋雨是不公平的。萧夏林将承担怎样的责任?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所有批评者都是有理有据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极有可能让这种“监督”沦为发泄私人恩怨的一种工具。去年的陈冠希“艳照”事件之所以闹得如此之大,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报纸杂志,特别是网络的道德追问,最后这起事件被人称之为“逼死人的道德监督”。问题在于这种道德追问。升格为无以复加的“道德审判”。陈冠希固然身上有污点。但是大家个个摆出一副道德裁判者的姿态,肆意凌辱他人的隐私,还想方设法到网上去下载艳照,欣赏一下,然后摆出一种“你不道德.我就敢犯法"的姿态,实则这也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违法了.南方某所学校,出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拍下学生约会的照片,然后公布.结果导致一位女生跳楼自杀,这是一种超道德的审判,经不起良心的推敲。现在有一个新词,叫“网络道德”。其实这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慎独”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时,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这个要求适用于每一个人。在一个网络发达,自言表达的时代,“网络道德"其实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在网络上,我们总是看到谩骂、诋毁,以别人的隐私为乐,从整人中感到快乐,少了一种教育人、帮助人、真诚待人的气度。一个人犯了错。在道德家眼里。总是不可饶恕的。不能原谅的.其实,当我们发现别人犯了错。如果能真诚指出来,恐怕对方也能接受,而采取舆论审判的方式,以极其偏激的方式和语言,摆出一种置人于死地的架势,真的是值得商榷的。网络上的追问也好。搜索也罢,都是一把双刃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