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飞天梦_第1页
人类的飞天梦_第2页
人类的飞天梦_第3页
人类的飞天梦_第4页
人类的飞天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的飞天梦第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当今世界,包括中国“神舟”系列飞船在内的多个国家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了千百年来“人”遨游太空的神话,是奇迹而又不是奇迹,这是科学的伟大成就,它将宇宙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把几千年来人类的幻想变成事实,使人类真正进入太空揭开宇宙的序幕,照中国的古语说,就是打开了天门。第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1、织梦者太空的奥秘,在古代是无从窥探的。但人们不断地发生许多玄想和提出许多疑问。古代的思想家庄子写了一篇《逍遥游》,他描绘太空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知道天是“其远而无所至极”,所以他玄想有一条大鱼(鲲)变为大鸟(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可以高飞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而抵达“天池”。庄子:高飞九万里第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天何所杳,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何阖而晦,何开而明?……”他对于日月星辰的安排,岁时昼夜的运转,天体各星座和地球的关系,都提出很具体的疑问。这些疑问,正是人们的疑问,他自己不能解答,别人也不能解答,因此他只能把遨游太空作为幻想,作为梦游。他说:“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欲释阶而登天兮,犹有曩之态也”(《九章》)。又说:“载营魄而登霞兮,掩浮云而上征”(《远游》)。说明他对太空的向往。屈原:登九天抚彗星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古代人民虽然不能了解天体的情况,但在这个愿望之下,把它构成许多故事或传说。这些神话性的故事,尽管内容不同,但向往于窥探宇宙的奥秘,则是一样。古籍中这类记载很多。第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传说中的航天人嫦娥:外星居住第一人牛郎织女:太空定居的第一个家庭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飞天”神器在晋朝张华的《博物志》里有一则怪异的记载:旧说……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这很可能是中国人第一次想象的“太空之旅”。故事中那位有奇志的男子抵达的是离我们有16.5光年之远的牛郎星(牵牛星),而“印证”此事的严君平是西汉蜀郡的星命学家,所以由此推知,这次的“太空之旅”应该发生在西汉年间。现在我们知道,牛郎星比太阳大1.6倍,亮10.5倍,只有靠“想象力”才能接近。撇开附会于牛郎织女神话的部份不谈,故事对如何进行“太空之旅”的说法倒是颇具创意,“槎”字原意为“木筏”,有不少人将“浮槎”解释成“飞船”,也就是说主角是搭乘“宇宙飞船”或UFO到牛郎星去的。刚开始的“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表示还在太阳系内,而后来的“茫茫忽忽不觉昼夜”则是到了外太空,这也很有想象力,而且似乎也和现在的见解有点吻合。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输般、墨翟以竹木制作的鹊、鸢(鹞),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墨子·鲁问》篇记载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韩非子》载曰:“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坏)。”现在美国华盛顿空间技术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飞天”实践者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Jets)一书中提到,“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一、中国古代的飞天梦第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航天器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宇宙探测器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卫星载人飞船登月载人飞船科学卫星应用卫星技术试验卫星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恒星探测器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箭蓬勃地发展起来。近代的火箭技术和航天飞行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勇于探索的航天先驱者,其中代表人物为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奥伯特。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奥伯特第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一生从事利用火箭技术进行航天飞行的研究。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对火箭飞行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最早从理论上证明了用多级火箭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论点。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美国的火箭专家、物理学家和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戈达德博士在1910年开始进行近代火箭的研究工作,他在1919年发表的《达到极大高度的方法》的论文中,阐述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指出火箭必须具有7.9km/s的速度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并研究了利用火箭把有效载荷送至月球的几种可能方案。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德国的奥伯特教授在他1923年出版的《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中不仅确立了火箭在宇宙空间真空中工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说明火箭只要能产生足够的推力,便能绕地球轨道飞行。同齐奥尔科夫斯基和戈达德一样,他也对许多推进剂的组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V-2的成功在工程上实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航天技术先躯者的技术设想,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火箭专家,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V-2的设计虽不尽完善,但它却是人类拥有的第一件向地球引力挑战的工具,成为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布劳恩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呈球形,外径O.58m,外伸4根条形天线,质量83.6kg,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3个月。按照今天的标准衡量,前苏联的第一颗卫星只不过是一个伸展开发射机天线的圆球,但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天体,把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为人类开创了航天新纪元,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飞跃。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0年3月11日,美国发射了“先驱者5号”探测器,它成为人类第一个深空探测器,从3.6510km远处发回了探测数据。“先驱者号”探测器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1年2月21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1号”探测器,开始了人类对太阳系行星的探测。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十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开始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时代。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1962年8月27日,美国发射的“水手2号”探测器第一次成功飞越金星。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4年11月28日,美国发射的“水手4号”探测器第一次成功飞越火星。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5年3月,前苏联航天员从“上升号”载人飞船上走出舱外,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66年1月,前苏联两艘“联盟号”飞船第一次在轨道上成功交会对接,并实现了两位航天员从一艘飞船向另一艘飞船的转移。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1969年7月20日,美国N.A.阿姆斯特朗和E.E.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在月球静海西南角着陆,成为涉足地球之外另一天体的首批人员。他们在月球上安放了科学实验装置,拍摄了月面照片,搜集了22虹月球岩石与土壤样品,然后自月面起飞,与指挥舱会合,返回地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N.A.阿姆斯特朗E.E.奥尔德林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人轨成功,其质量约18t,总长14m,轨道高度200~250km,轨道倾角51.6度,成为人类第一个空间站,完成了有关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科研计划,考察地球资源和进行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技术实验。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了木星和深远空间探测器“先驱者10号”。它携有表明人类信息的镀金铝板,经过11年飞行,于1983年6月越过海王星轨道,而后成为飞离太阳系的第一个人造天体。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75年6月8日,前苏联发射了“金星9号”探测器,实现了在金星表面着陆。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1975年7月18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与前苏联“联盟19号”飞船在大西洋上空对接成功。

1975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海盗1号”探测器,第一次在火星表面着陆成功。

1977年9月,美国发射了“旅行者2号”探测器,对天王星、海王星进行探测。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81年4月,世界上第一架垂直起飞、水平着陆、可重复使用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标志着航天运载器由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转向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的新阶段,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空间时代又上了一层楼,进入了航天飞机时代。至2000年10月,航天飞机已成功飞行100次。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86年2月,前苏联“和平号”轨道空间站发射成功,它成为目前人类发射的在轨运行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超过15年。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轨道空间站被引入大气层销毁,完成了其辉煌的历史使命。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目前,更大规模的国际空间站在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欧洲空间局的合作下,正在进行在轨组装建设……二、世界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现代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第三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1956年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二阶段(1970年——2005年)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80年代:做出了“新三星一箭一论证”的决策。(1)“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星(2)“风云二号”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3)“资源一号”卫星(4)“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5)开展载人航天技术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预先研究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三阶段(2005年——)21世纪初,国家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嫦娥一号”工程。这将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启动并继续实施被称为“221”工程的五大航天科技工程:(1)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2)载人航天工程(3)探月工程(4)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5)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三、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第三十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第三十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轨道舱:“多功能厅”、航天员的“家”“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几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盥洗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轨道舱留轨利用是中国飞船的一大特色。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返回舱的底座是金属架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返回舱的仪器设备,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面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不被炙热的大气烧毁。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推进舱:飞船发动机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神舟一号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03时41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第四十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神舟一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神舟一号第四十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03秒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22分/108圈神舟二号第四十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试验项目:

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中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还有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神舟二号第四十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五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9分/108圈神舟三号第五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神舟三号第五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神舟三号第五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五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36分/108圈神舟四号第五十五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实验项目:

中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神舟四号第五十六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五十七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航天员:

杨利伟神舟五号第五十八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发射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第五十九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六十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返回时间: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77圈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神舟六号第六十一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谢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神舟六号在两人多天飞行任务、轨道舱功能使用、航天员安全性和飞船持续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神舟六号第六十二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六十三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40分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飞行时间/圈数:68小时30分钟/108圈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七号第六十四页,共七十五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飞行任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