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考试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专用)

语文

(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

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

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迂移是变态。大旱大水,

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

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数的

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

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

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

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

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

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

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

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

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

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

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

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

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

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

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

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

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

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

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

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

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

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

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

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

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

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让农民看到

只有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

加强对农民的培育,本着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

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的号南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

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

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下人“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

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

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C.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村庄基础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农民生育观念的转变.

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

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

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被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

4.材料三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5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赞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

而智;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日:黄帝师风后,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

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夫此数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

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义,必先增其智。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

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绡,不离砾石。夫瑚盆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

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健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W[']

之章,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垓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

《乐》,导之?《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

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岂好贫而弗之忧

邪?盖志有所专,昭其重也。是故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声色也,乃将以致其道而勉其德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

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

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途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

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

未必无俗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

心于夫子之遗训也。

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此则

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

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人于道,故圣人之制经.遗后贤也。试使贤人君子替于学问,抱质而行,必

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

(取材于东汉•王符《赞学》)

注释:【1】辅籁:礼服上绣的花纹。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琢不错错:错误

B.墩之以良朋摄:辅佐

C.未必无偿也俗:同类

D.试使贤人君子辱于学问释:放弃

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以:用

B.导之以《诗》《书》以:从

C.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以:因为

D.故圣人之制经?遗后贤也以:来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荐于鬼神,可御于王公

可以供奉给鬼神,可以进献给天子诸侯

B.富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像他们那样富裕安逸而能勤奋精进到这个程度的,是德才兼备的人

C.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

这就是他们开始能做到、后来前功尽弃只能这么幼稚愚昧的原因吧

D.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己

他们很快成就名声并建立业绩,却不停止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第二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10.《赞学》和《劝学》两文分别阐述了学习之道(例如:学习的意义、内容、态度、方法等)的哪些要点?

请分别概括。(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名著阅读(本题共5小题,3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一13题。(共12分)

山寺

[宋]陆游⑴

篮舆‘2】送客过江村,小寺无人半掩门。

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

喜投禅榻聊寻梦,懒为啼猿更断魂。

要识人间盛衰理,岸沙君看去年痕。

注释:【1】这首诗写于陆游出任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时,诗人当时大约四十五岁。【2】篮舆:类似轿

子的一种交通工具。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碰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两句诗交代事情缘起,诗人乘篮舆为客人送行,路过江边的一个村庄,入古寺暂歇。

B.“古佛负墙尘漠漠”句中“尘漠漠”照应上面诗句中“无人半掩门”,说明小寺无人料理已久。

C.“懒为啼猿更断魂”一句是说雨夜中传来一声声凄厉的猿啼,引起诗人的伤感乃至悲伤之极。

D.结尾两句诗,诗人用难以寻找河沙去年的痕迹,来说明人间盛衰的变化,非人力可以改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古佛”“孤灯”“禅榻”“啼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空寂的氛围。

B.“孤灯照殿雨昏昏”一句诗映照出诗人身居边地,无法实现报国理想的落寞心情。

C.诗人叙写送友途中所遇之事,寓理趣于景、情之中,做到景、情、理的浑然一体。

D.这首诗与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豪放诗相比,具有一种言浅情浓的沉郁苍凉的格调。

13.诗句“喜投禅榻聊寻梦”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都写到“梦”,这些梦是否相同?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常触发古代文人深远的情思。在幽美空明的春江月色下,张若虚感叹:”,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在昔日繁华今日荒芜的扬州城中,姜夔感伤:”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家族百年老屋项脊轩前,归有光感怀:“庭有枇杷树,吾

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生活中,人们会在案头或书房张贴警句,以自我勉励。要提醒自己时不我待,莫虚度光阴,可以选择

屈原《离骚》中的“,春与秋其代序”;想鼓励自己坚持志向,勇敢前行,同样可以选择屈原《离骚》

中的“,来吾道夫先路

(3)当我们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不要像《石钟山记》所反诘的“,,可乎”那样,而要亲身

实践,求得真知。

15.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共10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里仁》)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注释:【1】儿:轻微,婉转。【2】劳:忧愁。

(1)请解释“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4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

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

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

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滤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

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

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

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

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

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

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

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殷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

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

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

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

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

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

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

玻瑞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

玻晡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

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赘》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痛,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

窗楔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表愁见*。

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

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

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

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

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

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⑪“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

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

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

确认的。

⑫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

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

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烤秸,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

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⑬“(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

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

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

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

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可期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

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

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⑭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

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瞥中捕捉到一个

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⑮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

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

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J离,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

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

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16.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氐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红:“殷'’读作"yOn”,此处指此时晚霞的颜色已由金色变得深红。

B.大煞风景:“煞”也可以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