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地翻译_第1页
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地翻译_第2页
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地翻译_第3页
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地翻译_第4页
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地翻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两个英译本中地名及特定称谓的翻译【摘要】《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现有两个全译本,主要作者分别为中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先生和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由于两人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的不同,两个全译本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有不小的差别。本文把前二十五回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分为三类:只表现字面意义的,如“大观园”,由谐音引起双关的,如“千红一窟”,还有含有中国特色典故的,如“潇湘馆”,并对它们的翻译的异同分别做了比较与分析。【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比较,地名,特定称谓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就自提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①提醒读者要仔细体会他“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背后的深意。的确,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指出的“《红楼梦》不是轻易能读懂看清的俗书。其文笔精美之至,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文、史、哲三乘并驾……”。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不会浪费任何一点笔墨,无论是诗词曲赋,乃至人名地名都会有深意。他们中有些只是字面上表现了事物的某些特征,如“警幻仙子宫”、“冷香丸”、“大观园”之类的;有些词语则利用了中文的谐音,产生了双关的效果,如“青埂峰”谐音“情根”,“千红一窟”谐音“千红一哭”;有些则利用了中华文化里丰富的典故,如“潇湘馆”利用娥皇女英的传说,“三生石”用了情定三生之典,这些词语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怎样让外国读者也能很好的理解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幸运的是《红楼梦》已经有了两个杰出的全译本,一种是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翻译的《石头记》(TheStoryoftheStone),这个译本“在传达主题信息和艺术信息方面应该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艺术的再创造,远远超过了其他译本。”③而且,大卫·霍克斯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过,他希望自己的翻译是“enjoyablefortheEnglishreader”④。另一种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杨宪益在谈到自己翻译的经验和体会时一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他一直认为在翻译中最重要的是向外国人如实介绍中国文化”⑤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策略,他们在对这些词语的翻译时有着不同的侧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下面我就对《红楼梦》前二十五回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在两个英译本中的异同分几个方面做个比较。一.原文中只表现字面意义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的译法:在《红楼梦》中,大多数的地名及特定称谓要表达的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比如“大观园”,只是为了说明这个园子“天上人间诸景备”,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奢侈,还有很多大观园中的轩馆名,很有人文气质,也可以给人很多想像和美的享受,比如“藕香榭”、“紫菱洲”,另外还有一些是为了衬托人物性格的,如“冷香丸”体现了薛宝钗冷和美两方面的特征。尽管这类词语不是很难译,两人在处理上还是有些差异。两译大致相同的:书中开篇就提到个葫芦庙,曹雪芹之所以给它取名为“葫芦”,普遍的看法是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体现了贾雨村和那个小沙弥的圆滑世故,也可以说是谐音为“糊涂”之类的,在对待这个词语时,两人都选择了“gourd”,即英语中葫芦的意思,只不过霍译为“Bottle-gourdTemple”,杨译为“GourdTemple”,多余的意思就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了。同样的,在翻译“宁/荣国府”时,霍翻译成“Ning-guo/Rong-guoMansion”,杨翻译成“Ning/RongMansion”,一致的省略去“宁”“荣”在中文中那种喜庆的感觉,直接音译。但在对待“冷香丸”的翻译时,两人又出奇一致的选择了“ColdFragrancePills”这个词,意译了“冷”和“香”这两大表现薛宝钗性格的词,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文本。这样的例子还有像“水月庵”两人都把它意译为“WaterMoon”,霍把“庵”译为Piory,字典中解释为“asmallmonasteryornunnerythatisgovernedbyapriororaprioress”⑥,杨译为“Convent”,意为“aChristianCommunityundermonasticvows,especiallyoneofnuns”⑦,都能精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两译不尽相同的:格式和风格不同:由于中文字没有大小写,而英文有大小写之分,也有一些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写地名或着重的字习惯连在文本中,有时会加引号或加粗,这也势必影响到杨的翻译风格,而外国人比较习惯于另起一行,全部用大写,如“太虚幻境”,两人分别译成“IllusoryLandofGreatVoid”和“THELANDOFILLUSION”,“荣禧堂”译为“HallofGloriousFelicity”和“THEHALLOFEXALTEDFELICITY”。在“敕造宁国府”的翻译时,霍的翻译更是显示出浓浓的异国风情,即:NING-GUOHOUSEFoundedandConstructedbyImperialCommand马上可以给人一种赫然的感觉,而杨只是翻译成“NingguoMansionBuiltatImperialCommand”,但和曹雪芹原著中的文风相符合。在翻译“××宫”、“××寺”等的时候,霍氏大多会把palace、temple等放在后面,例如“赤霞宫”译为“SunsetGlowPalace”,“会芳园”译为“All-scentsGarden”,而杨一般会把palace等提前,例如把以上词语翻译成“PalaceofRedJade”、“GardenofConcentratedFragrance”。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翻译家个人行文习惯的问题,我们不必去深究。深层意义上的翻译和字面或读音翻译引起的不同:在《红楼梦》中,有一些词语是有指代的意思的,比如“红”字,不但代表了一种颜色,在书中还可以指代海棠花,如“红香绿玉”中,“绿”和“红”分别代表了怡红院中“蕉”、“棠”两样植物。有时“红”也可以指代女性,如“无非公子与红妆”。又比如说“芳”,不但可以指芳香,有时候也可以指花或女性,比如“怡红院群放开夜宴”。所以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时总会有不同的选择。例如“悼红轩”,这是第一回中曹雪芹为自己书斋虚拟的名字,意义很简单也很明白,就是为薄命女儿们惋惜哭泣的意思。霍译为“NostalgiaStudio”,可以说是和原文隐藏的意思十分符合,而杨译则是“Mourning-the-RedStudio”,很忠实原著,但一些外国读者可能就要思考一下红色和女儿的关系了。同样的,在“红香绿玉”的翻译上,两种译文也是各有千秋。霍译是“FragrantRedandLucentGreen”,杨译是“RedFragranceandGreenJade”。其实原文中“红”、“绿”是形容词做名词。霍译和原文结构比较符合,杨译则利用了中文的通感和比喻,相信读者通过后文的解释,都能领会这层意思的。还有一个例子“十里街”,霍译为“WorldlyStreet”,杨译为“Ten-liStreet”。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他们可能会有疑惑或是很容易把它理解成一条十里长的街,但在中国文化中,很多数字是虚数,所以霍译更明了,但杨译在中国文化传播上则更胜一筹。侧重和理解不同造成的不同: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中国人之间理解有差异,更不用说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外国人之间的差异了。尽管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译者理解的不同,给读者带来的翻译势必也就不同了。比如“大荒山无稽崖”的翻译,“荒”本来就有“没开垦过的、偏僻的、废弃的、冷落的、不合理的、不确定的”等多种意思,“无稽”也有多种意思,因为我们谁也不可能肯定曹雪芹当初就是这个或是那个意思,或是两种意思兼而有之,所以无论是霍译“theIncredibleCragsoftheGreatFableMountains”,还是杨译“theBaselessCliffintheGreatWasteMountains”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当然,如果可以把两种翻译对比起来读,应该就能得到更全面和多元化的理解了。另一个例子是“通灵宝玉”的翻译。霍译为“theMagicStone”,杨译为“PreciousJadeofSpiritualUnderstanding”。霍可能受到开篇介绍石头神奇经历的影响,也有可能为了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侧重于翻译出石头的神奇,杨译则注重这块玉作为宝黛爱情线索的重要作用,翻译出玉在精神理解层面上的意义。还有一个例子“灵河”。“灵河”是佛教中西方的一条圣河,霍可能理解的不很全面,所以译为“MagicRiver”,只取了字面上的意思,而杨译“SacredRiver”则很好的突出了灵河神圣的地位。4.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同:这点中最典型的也是论文中经常会论述的就是“怡红院”的翻译,霍译为“TheHouseofGreenDelights”,杨译为“HappyRedCourt”。霍在其引言中也解释了做出这个重大改变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红”在外国文化中没有在中国文化中那么好的意义,而他觉得“绿”却有相似的意思,可以方便读者理解。尽管也有对这么做有非议的,“‘红色’是《红楼梦》的灵魂,抹去‘红色’无疑是霍译本的重大损失。诚然,颜色的文化内涵在不同语言里存在差异,但用改头换面的方式传译颜色的文化意义是不可取的,所以还是照直译出,另外加注的方式为宜。”⑧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兼容并包,应为它们都是成功的翻译。另一个例子是“登仙阁”。在《前赤壁赋》中曾有“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登仙”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成为神仙的意思,杨译“PavilionofAttainedImmortality”很准确的传达出了这个意思。虽然外国没有对应的神仙的意思,但他们有耶稣,所以霍译直接借用耶稣升天的词“Ascension”,译为“AscensionPavilion”,失去了些中国特色,还有可能给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造成中国人也信上帝的假象,但更简洁清楚,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二.原文中含有谐音双关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的译法:在中文中,一个音往往会对应很多字,所以作者可以在文章中创作出很多双关谐音的词增加文章的含蓄性或幽默性,《红楼梦》更是这种手法的集大成之作。如:作者并不点破“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但读者仔细读来就会体会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性。又如“香芋”之典,利用“芋”和“玉”之间的谐音,宝黛之间亲密无间的画面跃然纸上,这就需要翻译家很高的翻译技巧了,霍译和杨译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也可谓各有千秋。下面,我就用这几个例子对两个译本这方面的处理方法进行个比较。首先是“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霍译为“Maiden’sTears”和“LachrymaeRerum”,他采用的是意译,其中“LachrymaeRerum”是拉丁文,“literally‘tearsofthings’,thetragedyofhumandestiny,theinnatesadnessofhumanexistence”,和“万艳同悲”的意思十分相像,而且用拉丁文又和当时太虚幻境的环境十分吻合,也突出了悲剧效果,但是这么翻译和当时警幻仙子宫中欢庆的气氛就不是很符合。杨译“ThousandRedFlowersinOneCavern”和“TenThousandBeautiesinOneCup”,十分直接但却会舍弃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意思,多少会让人感到惋惜。还有“青埂峰”的翻译,其实原文中是谐音“情根”,给宝黛的爱情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杨译为“BlueRidgePeak”(Homophonoforrootsoflove),不但给出了“青埂”的字面意思,还用加注的方法译出了它的深层意思,十分精确。霍译为“GreensicknessPeak”,Greensickness有年轻女性的一种缺铁性贫血症的意思,或者是植物黄萎病、面黄或绿的意思,(irondeficiencyanemiainyoungwoman;characterizedbyweaknessandmenstrualdisturbancesandagreencolortotheskin)。但多少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能是霍对原文的把握有些问题。原文中有很出彩的一段是中午时分,贾宝玉怕林黛玉午睡出病来,用笑话逗林黛玉,两人青梅竹马亲密无间的形象一直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画面之一。这个笑话就是贾宝玉说有个“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腊八时洞里的老鼠去偷果品,一个最小的老鼠说要变成一个“香芋”,混在香芋堆里偷,但一变变成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说林黛玉才是正真的“香玉”。在翻译这段时,霍氏用“SweetPotato”,也就是红薯,代替香芋的意译“taro”,“SweetPotato”本身就是一个双关语,有sweetheart或darling的意思,经常用在很亲密的恋人之间,尽管改变了些原文,把赞扬林黛玉的美貌改变为形容两人关系亲密,但因为很成功的把看似不可译的双关语用英语中对应的双关语表达,并把原文中的幽默效果也传达了出来,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之笔,但他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林黛玉是古典的中国女子,她那么喜欢宝玉,但在宝玉把自己比作张生把她比作崔莺莺时还是会生气,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她是不可能容忍宝玉用那么亲密的词语叫她的,这会让外国读者误解。相对来说,杨译则体现了另一种风格,杨译为直译为“SweetTaro”加注解“Thisisanuntranslatablepun.TheyuinTai-yu’snamehasthesamesoundasyumeaning‘taro’.”很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很清晰,相信读者们还是能很好的理解这个中国的双关语的。三.原文中含有典故俗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的译法:1.原文中含有典故俗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在两译本中都被忽略的例子:原文中提到过比如北邙山,浣葛,三生石,两个人都会忽略掉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典故,比如“三生石”,霍译为“theRockofRebirth”,译出了三生石的一定层面上的典故。杨译为“StoneofThreeIncarnation”,是纯属字面的翻译。但是两人多少忽略了三生石作为爱情的象征,忽略了一些曹雪芹把通灵宝玉放在三生石下的意义。2.原文中含有典故俗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在两译本中的意译和直译加注的不同译法:原文中还有一些词,译者们不愿放弃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和在原文中的作用,用了一些补救的方法,霍一般还是采用意译或干脆音译,忽略掉他认为不重要的部份,而杨一般不忍心舍弃它们的意义,采用加注的方式做出补救。比如说“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这句话,霍译为“Youforget,Grannie,whenyougotoheavenyoungBao-yuwon’tbetheonlyonewho’llwalkaheadofthehearse.”,杨译为“IsBaoyutheonlyonewho’llcarryyouasanimmortalonhisheadtoMountWutai”,另有注解“MountWutaiwasaholyBuddhistmountain.”总的来说,霍译用“走在灵车前”形象的完整的表达了原文中隐含的意思,在英文中也已经很委婉了。杨译则把“顶”翻译出来了,尽管加了注,但我相信还是会有一大部分外国读者不能理解。另外还有“赛香炉”、“小终南”,霍译分别是“LittleCenser”和“LittleZhongnan”,失去了原文中描写大观园美景的作用。杨译为“TheCenser”、“AminiatureZhongnan”,外加注释“TheCenserPeakofMountLushaninJiangxiProvince”、“ThescenicZhongnanMountaininShanxiProvince”。尽管不能再现这些名字所赋予的意义,但还是能解开读者的一些疑惑的。至于“曲径通幽”,有些文化的中国人都知道这取自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都可以体会到通向潇湘馆的竹径的幽静曲折,但这个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又是一个理解的难点。霍译“PathwaytoMysterious”,加上翻译了原诗“Apathwindsupwardstomysteriousplace.”,杨译为“Awindingpathleadstoasecludedretreat”,这里我觉得霍译中的mysterious不是很好,杨译中的retreat更符合当时的情境。3.原文中含有典故俗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在两译本中的放入文本中的解释:古人起轩馆名的时候喜欢借用古诗词或典故以增加名字的文化内涵,《红楼梦》十七回中这种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下面我就对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作个比较与分析。在中国,几岁的小孩都会背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以当我们看到贾政听到杏花村这个名字时会想到要挂个酒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这就是一个理解的难点了。杨译为“…Theancienthavealreadysuppliedthemostfittingname—ApricotVillage,……Thisplaceisperfectineveryotherrespect,butitstilllacksatavern-sign.”⑨杨在这里采用直译,忽略了杏花村和酒幌的关系。霍译为“…Inthiscasetheancientshavealreadyprovidedtheperfectname:‘ApricotJiaZhengknewthathewasreferringtothewordsofthefaintingtravelerinDuMu’spoem:‘Where’sthetavern?’Icry,andaladpointsthewayToavillagefaroffintheapricottrees.HeturnedtoCousinZhenwithasmile:‘Yes.Thatremindsme.There’sjustonethingmissinghere:aninnsign.……’⑩霍氏在文中很自然的加入了这个典故的来源,不牵强也不突兀,可以说比杨更胜一筹。就在对待“淇水遗风”、“睢园遗迹”时,杨氏为了保持和原文的风格相近,再次使用加注的方法,在“ShadeoftheRiverQi”后面加注:“AccordingtotheBookofsongs,theareaaroundtheRiverQiinthenorthernpartofpresent-dayHenan,aboundedwithbambooinancienttimes.”在“TracesoftheSuiGarden”后面加注“GardenofPrinceXiaoofLiangintheHanDynasty”。虽然这种方法给阅读带来不便,但绝对忠实于原文。霍译又采取增译,译为:‘WhereBendtheQi!’saidoneofthem,oneofthem,nodoubthavinginmindthesonginthePoetryClassics,whichbeginswiththewords:SeeinthatnookwherebendstheQiThegreenbamboos,howgracefullygrown!‘NorthoftheSui’,saidtheother,evidentlythinkingoftheancientRabbitGarden和“杏花村”之典一样,这个翻译也承袭了霍氏一贯流畅的文风,明了的指出了取“淇水遗风”、“睢园遗迹”的原因:因为它们的竹子都长的特别好。所以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可以互补。4.原文中含有典故俗语的地名及特定称谓的词语在的归化译法:有一个一直被当作典型的例子就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霍译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杨译为“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其实《红楼梦》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馒头庵”的翻译,霍译为“Wheat-cakePriory”,杨译为“Steamed-BreadConvent”。还有遭非议最多的“潇湘馆”的翻译,霍译为“TheNaiad’sHouse”,“Naiad是希腊神话中的水泉女神,住在河流湖泊和泉水中,被描写成美丽快活和仁慈的人物。她们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寿命极长。”⑾还有解释是“TheNaiadswereskilledinmusicanddancing,andweresupposedtohavehealingpowers”。虽然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