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_第1页
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_第2页
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_第3页
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_第4页
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专业自评报告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批高等职业教育星级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实施方案》、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专业评估体系,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中药学专业自评如下:一、专业建设概况中药学专业所在药学系始建于1985年,1999年开设第一个药剂与药品营销高职专业,至2022年共有中药学、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现代医药物流、药品生产技术(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保健食品等多个专业及方向,依据中药产业链人才发展的需要,中药学专业依托药学系雄厚师资,与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质量与安全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享专业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有序开展中药学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自2013年中药学专业开始招生,至2022年每年招生生源相对稳定,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中药学专业的技术人才。目前本专业在校生646人。中药学专业核心教学团队共有21名专任教师,9名兼职教师、校外专业带头人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人;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3人,讲师7人,助教1人。教师均符合专业背景,职称、学历、学科、学缘结构合理。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已形成稳定、高素质的师资队,教学成果显著、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二、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中药学特色,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动手能力强,适应农业、医药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和健康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建设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德技并修为主线,以高等职业院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以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服务中药产业发展为宗旨,按照我校“十四五”规划中办学定位要求,为实现江苏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培养医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成为省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学专业,为健康产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三)专业定位定位于医疗辅助服务岗位,突出中药特色,培养学生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面向农业、医药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和健康服务业等行业的药学技术人员、中药材种植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中药制药人员、检验人员,能够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中药咨询与服务、中药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专业建设的主要成就(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培养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支撑终身发展的能力。掌握中医药学、化学、生物学基本知识,具备中药生产、营销、质检、服务和管理所必须的职业技能,面向农业、医药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和健康服务业等行业的药学技术人员、中药材种植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中药制药人员、检验人员,能够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中药咨询与服务、中药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培养规格2.1素质(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2)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医疗辅助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3)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具有学习能力,良好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2.2知识(1)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药用植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中药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测定的基本知识。(4)掌握中药真伪鉴定、中药加工炮制、中药制剂制备、中药处方审查与调配、中药制剂质量检测的基本知识。(5)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药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知识;熟悉化学操作与分析仪器操作基本知识。(6)熟悉中药材生产加工、医药市场营销、中药贮藏与养护、药学咨询与服务的基本知识;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熟悉中药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基本知识。(7)熟悉本专业所必需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8)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2.3能力(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4)具备医药市场调查分析和医药批发零售能力;具备中药调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5)具有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的能力;具有提取、分离、精制与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能力;具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进行规范化生产的能力;具备对中药生产与质检设备进行规范操作、维护、保养和简单维修的能力;具备事故防范、评价、救助与处理能力;具备维护岗位生产环境洁净的能力;具有解决相关岗位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6)具备中药来源、性状的鉴别、检查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进行常用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检验。(7)具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进行贮藏、保管与养护的能力;具备对中药的生产经营进行质量管理的能力。3.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公共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健康心理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入学教育、军训与国防教育、毕业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红色文化类、传统文化类、美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与方剂学、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药理学。专业核心课: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药剂技术(含中药调剂和中药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中药加工、贮藏与养护。专业拓展课:人体解剖与生理、临床药物治疗学、医药物流实务、中药综合实训、药学文献检索、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用植物栽培实践、职业能力拓展、职业素质培养。本专业开设课程与《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对照,基本符合标准要求。4.人才培养模式以德技并修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为宗旨,本着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原则,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改革途径,构建“中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推进“课程设置+实训环境”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对接中医药产业用人的特殊需求,成为省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学专业,为健康产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二)深化“三教”改革1.教师改革整体规划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引,贯彻实施《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中药相关行业的特点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教师改革整体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五育”思政融通。实施“师魂铸造计划”,推进师德师风内涵建设;实施“大师领衔计划”,培养“两双”特色专业带头人、“五个一”能力骨干教师,多维度分层次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打造“教练型”、“双创型”、“服务型”双师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活动一体化、实训系统职场化。实现教师(心灵革命)、教材(内容革命)、教室(技术革命)、教法(方法革命)、教风(评价方案革命)“五教合一”。为实现学院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现代中药学高职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带动教学团。1.1改革举措1.1.1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师魂铸造计划”,推进师德师风内涵建设。常态化推进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培育涵养,通过榜样引领、实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形式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方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学习,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的现代中药学发展背景下,引导教师坚持“四个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1.1.2课程思政建设1.1.2.1德技并修,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并举并重在课程标准的编撰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元素。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做到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必有思政,主讲教师必讲育人;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建立“药德、药规、药技”相融合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1.1.2.2“三全五育”思政融通,课程思政赋能教学全程教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行为、情感以及认知的认同,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顺其自然的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1.1.2.3汇集案例,以点带面,课程思政立体化覆盖在《中药鉴定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中,创设市场中常见伪品的鉴别、并在其中融入遵纪守法等德育元素,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在《中药调剂技术》等专业课程中,引入中药调剂员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规范,引导学生提高职业操守、法律法规的相关意识;在综合实训和企业实习的教学中,强化社会公德、社会职责教育。让学生们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们的优良职业品德、职业责任心及职业纪律性,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以便毕业之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要。1.1.3实践能力建设1.1.3.1实施“大师领衔计划”,能工巧匠引领实践能力提升借助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聘任1名企业家为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引进行业企业领军人物1人,高层次人才1人,5名高层次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能手等作为兼职教师,专兼结合,取长补短,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1.1.3.2师资双向交流互通,校企协同助力实践能力提升建立“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标准化教学与岗位实践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教师企业工作站”,广泛开展师资双向交流,兼职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协同提高。邀请中药学方面省内、省外的知名企业的行家专家来校做教学指导。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选派专业带头人赴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研修访学,选培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赴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院等单位研学。1.1.3.3打造一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带动实践能力建设在省内一流中药学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搭建平台,旨在培养中药学高职人才,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带动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1.1.4教学能力建设1.1.4.1引才引智、校企共育,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开放办学,广纳英才,实施“大师领衔计划”,吸引行业领军人物、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兼职教学,带动教学团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培养“两双”(即双经历、双素质)特色专业带头人、“五个一”能力骨干教师,即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教练型”、“双创型”、“服务型”双师团队。1.1.4.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师资源开发能力充分利用学校便利的网络条件,与学院在线课程中心、超星平台、智慧树在线教育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密切配合,完成《中药鉴定技术》、《药事管理法规》、《中药制药技术》3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重组;校企“双元”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增设《中药基础理论》、《中药调剂技术》、《中药养护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课程,以满足临床中药相关岗位的人才教学需求。1.2经费投入学校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均设有专项经费,为教师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走访研学提供政策保障。1.3改革效果1.3.1专任教师本专业教师参与市级以上行业协会、学术组织、担任学术职务等共计8项,包括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先进集体1个。骨干教师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技能竞赛裁判工作,参与编制大赛培训教材等活动,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1.3.2教学团队成绩近五年,教师团队共主持或参与完成课题建设8项,主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项目1项、负责省“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建设项目1项,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教师参与各级技能竞赛等获国家二等奖以上2项,省级一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26篇;参与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制定3个。1.3.3学生竞赛积极参加全国、全省、行业、企业各级别的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2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项,优秀导师奖1项。1.3.4社会评价据麦可思对学院2019届药学系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5%、对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达到98%、对核心知识满足度达到93%、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5%。本专业学生实习期月收入基本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应届毕业生月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2.教材改革的整体规划中药学专业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立足学情、校情,科学制定课程体系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确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引导和支持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积极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校企专家共建一体化教材开发团队,校外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搭建以及课程标准的设置。中药学专业通过校企“双元”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同开发《中药鉴定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实务》《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等特色课程。2.1改革举措2.1.1校企合作双元教材开发为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化以实训教学为主导的课程改革,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依据,将“以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教材内容的主体,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教学需求,把“以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教材中,与行业企业探索“双主编制”,及时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实现教材多功能作用并构建深度学习的管理体系。2.1.2赛课融通,丰富教材资源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的理论考核题目内容,建立《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调剂技术》等核心专业课的考试题库已对接智慧中药职业能力测评题库的题目内容。该课程围绕职业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校级比赛方案设计赛段的竞赛要求,重新构建了课程标准。新建的《中药学综合实训》课程以职业技能大赛的综合能力为考核要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全面评价学生对新时代中药学职业能力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情况。2.1.3适应教学需求,完善教材建设依据“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技能相结合、系统碎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我院中药学专业现已开发多门在线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线上观看职业技能大赛教学实操视频,而且视频资源配套的进阶式测试、阶段性自测、作业及题解、相关技能大赛资料、课程测试与评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线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线下可通过专业实训室的现场实操,加强学生对中药学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专业教师积极组建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团队,依据最新版《中国药典》、最新的法律法规,完善教材内容,以满足中药学专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2.2实施效果中药学专业教师参编的《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实务》、《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教材,均以最新版《中国药典》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大纲及医药行业特性,围绕中药鉴定、真伪鉴别、中药调剂、中药炮制等竞赛模块,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紧扣岗位培养定位,突出实用技能要求。这些教材不仅体现和满足国家职业资格的要求,范围与深度与职业标准、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竞赛大纲相适应。深化产教融合,更新教学理念,实施“三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开展“课程资源重组制”、“混合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团队成员主持建设完成了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1个,省级建设项目2个,院级教学资源库2项,院级以上网络在线课程2门;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3.教法改革总体设计中药学不同于其他传统物流,专业化程度较高,需在途全过程GSP管理。本专业采用“深化内涵、培育特色、突出实践”的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从服务医药产品角度出发,围绕中药学岗位群,形成“药学基础+GSP管理+物流管理+温控技术”的四大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借助校外实训基地沉浸式实训环境,工学交替,丰富教学的内容,实施教学方法改革。3.1改革实施条件3.1.1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具有中药相关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专任教师与行(企)业人员深度互融;培养“两双”(即双经历、双素质)特色专业带头人、“五个一”能力骨干教师,即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教练型”、“双创型”、“服务型”双师团队。创新校企课堂的方式,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中药学专业聘任1名企业家为发展战略咨询专家,15名高层次专家为客座教授。3.1.2产学研用一体化校内实训充分吸引企业资源,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功能水平,建设1124布局(即“一馆一车间,两园四中心”)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一个多功能中药标本馆、一个模拟GMP车间;“两园”分别指中药规范化种植园和上药好护士设备园;“四中心”是指与医药流通职业岗位相匹配的四个实训中心,包括前处理实训中心、药物制剂技术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实训中心和药学服务实训中心。充分拓展实训基地的应用能力,实施“三教”改革,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开展技能大赛,“以赛促教”,提升专业文化;利用实训基地的科研功能,发挥综合技能公共性实训基地的辐射、示范、共享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技术服务项目。3.1.3校外实训基地在省内一流中药学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搭建平台,为精细化人才培养提供条件。现代中药学企业设备庞大,自动化程度高,流通线长,岗位复杂,学生通过实践课程、课间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企业,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形成良好的适岗能力。3.2改革的内容和举措3.2.1开展“订单班”、“学徒班”、二级学院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建立“学徒班”并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有订单班、提升班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改革。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订制化培养中药学高职技能人才,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专业实践课完全在企业开展,实习即顶岗,毕业即就业。3.2.2深化课程改革3.2.2.1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校企共建课程,每门课程由校内、校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形成强强联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型的“实战”授课模式。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应用信息技术培训及比赛,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别的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1个,省级建设项目1个,院级2个。3.2.2.2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药物制剂技术与设备》、《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分析》、《药品检测技术》等课程采用了“混合式教学”,灵活地将网络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监控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2.2.3构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机制以第一课堂为基础,设置创新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综合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依托“智慧校园”,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等。3.3改革效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育人,而且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努力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建立“药德、药规、药技”相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内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6.91%,就业质量高于省内平均水平。“课程资源重组制”使课程内容结合更加紧密;“混合式教学”灵活地将网络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的指导性和监控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试题库的建设,真实的反映了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的要求,增加教学测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对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资源库建设项目一个,省级建设项目一个,院级二个,上述资源已运用到教学中,特别是疫情期间,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开设第一课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综合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近年来人才质量的提升得到企业的认可,知名企业与专业群形成紧密的校企合作,以校企融合、育训结合等模式开展订制化人才培养。(三)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共享实训基地布局,满足中药学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组建1234布局(即“一馆两园,三车间,四中心”)的实训环境,包括:一个数字化智能中药标本馆、“两园”指中药规范化种植园和上药好护士设备园;三车间包括中药加工车间、中药前处理车间和模拟GMP车间;“四中心”是指中药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实训中心、药学服务实训中心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本专业具有40余所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提供中药鉴定、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营销、中药制剂、药学服务与咨询指导等相关实习岗位、配备一定数量的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管理,制定实习生日常管理制度,学院为实习生购买了商业保险等作为安全保障措施。1.实训教学条件中药实训中心始建于2016年,包括三个部分:中药标本馆、教学实训中心、中医药传统文化长廊,是集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中药文化与科普宣传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是学生实训、见习、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馆中应用现代化方式展示了中药文化,中药标本馆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本馆藏有中药材标本千余种,共分浸制标本展示区、贵重药展示区、关药标本展示区、固化标本展示区、饮片标本展示区、生药标本展示区、药食同源标本展区、药用动物模拟生态园、经典中药方剂标示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基地拥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配备了与中药相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包括:二维码信息检索系统、真伪中药鉴别查询系统、数字化炮制场景媒体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功能。基地的环境、场地、布局以及设备配置等各项指标均满足《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对实训基地的要求,在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师生技能竞赛、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2.实训教学管理专业设有健全的实训室和实训教学设备管理制度,规范仪器设备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运行环节。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根据教学计划,承接并安排实训教学任务,负责各实训室仪器设备的调度、租借、使用和管理,保障正常实训教学的进行。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并贯穿在日常实训教学中,以及实训教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理措施。(四)质量保障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1.质量保障体系1.1质量保障体系构成在保障完成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中药学专业将过程管理作为质量保障的重点,从专业内部制定自我评估制度,增加反馈、调节、改进三方面的保障环节,将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闭环(PDCA循环),并按照学院制定的《药学系专业诊改一览表》进行周期诊改,不断完善专业诊改内容,使人才质量得到提升,形成自主螺旋循环提升的诊改模式。1.2质量保障体系职责分工组长:药学系主任、药学系书记副组长:药学系副主任、药学系副书记、企业专业带头人秘书:药学系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成员:各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中药学专业老师、中药学专业外聘专家工作职责:制定中药学专业建设规划,提交年度工作总结;指导监督医药物流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向各专业教师进行反馈;组织指导系教学督导组开展工作;组织指导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为深化教学改革、根据教学质量监控情况,提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学标准等,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2.质量监控情况2.1强化学习,理论引领承担诊断改进具体工作的是质量的直接生成者——领导小组成员及骨干教师,诊改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因此,为加深对诊改工作的理解、统一建设标准、明确工作职责,专业群将诊改培训列入质量管理的常态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对象组织不同内容的分类培训。本专业自成立以来,组织专业带头人/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参加国培项目3项,每年安排至少2名专业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2建立听课制度充分发挥听课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教务处长、教学督导组成员、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都定期深入课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每月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开展研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2.3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根据学院每学期末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普遍评教,教师评学活动,由学院教学督导组进行数据的汇总、统计与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的反馈,教研室进行教学分析,座谈提出整改方案。2.4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按专业、年级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组织,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意见,及时改进教学。2.5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学管理工作质量评估、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生学业质量测评等方面。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以系(部)、教研室自评为主、学院抽评为辅,注重实效。2.6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是落实学院对教师教学工作实施的全过程、定量化的检查、考核制度。考核人员包括学院领导、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务处成员、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考核内容包括课前准备(教案、讲稿)、课堂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考核方式包括定期检查教学日历、教案、讲稿、学生作业,随堂听课,不定期抽查辅导答疑,召开学生座谈会,组织学生评教等。各项检查、考核都要填写量化考核表,期末汇总。3.持续改进3.1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建立教学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保证有效地将来自各方的评价结果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药学专业按专业、教师、学生分类进行质量分析,在诊改前、诊改中、诊改后分别针对本专业的规划、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组织诊断,及时发现实施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3.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根据专业课整体发展需要制定毕业生跟踪调研制度,毕业生调查每年1次,调查时间为每年9月至11月。毕业1-5年的学生,调研内容涵盖毕业生在校期间素质分析、择业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及岗位的评价,对专业培养在工作中影响程度的评估,以及对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课程体系合理性、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就业工作的评价及建议等方面的内容。采用访谈、线上调研、电话等形式完成调查问卷,根据调研反馈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3.3社会评价机制本专业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进行外部评估,促进学生培养的持续改进。培养目标的校外评估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每三年年邀请毕业生校友代表参与座谈)、用人单位座谈会(每年校园招聘会时和日常实习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专业通过发放“企业满意度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召开企业座谈会的形式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平时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以体现。(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1.1整体规划设计中药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以服务中医药产业发展为宗旨,本着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原则,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学团队等改革途径,构建“中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推进“课程设置+实训环境”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对接中医药产业用人的特殊需求,成为省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学专业,为健康产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自2013年中药学专业开始招生,至2022年每年连续招生,招生生源相对稳定,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中药学专业的技术人才。近三年中药学招生情况:2020级92人,2021级91人,2022级100人,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283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药企、医院等。1.2合作机制为了提升高职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医药服务产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与企业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课程和教材开发、共同协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1.3合作内容1.3.1构建“深化内涵、培育特色、突出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广泛调研及不断探索,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改革途径,构建“中药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推进“课程设置+实训环境”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对接中医药产业用人的特殊需求,成为省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药学专业,为健康产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1.3.2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依托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与省内外知名中药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一流的中医药行业大师担任企业“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伙伴中选择、聘请具有中药专业行业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长期而相对稳定的聘用机制。同时,与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室,既专业教师“走出去”,又把企业专家“请进来”;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学技并重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4实施效果1.4.1以中药文化传承为引导,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对接岗位为依托,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打造以中药文化传承为引导的德育大课堂,使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热爱中医药事业。1.4.2以赛促教,师生参加技能大赛取得良好成绩中药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及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2.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聚焦高技能培养2.1全学程技能培养情况充分利用江苏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和资源,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中医药服务人才,做到了“目标共定、方案共制、课程共开发、教学共育、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考核共评”,实现了教学环节与企业行业一线“零距离”、“短距离”的对接,实行“校企双课堂”,对接江苏中医药产业人才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1.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学程技能职业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的理念,通过中医药文化节活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平台等营造育人文化环境,赋予校园内每一个地方德育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大课堂: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融会贯通的“德育”大课堂,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建设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智育”大课堂,建立“体育强健”大课堂,通过与行业技术大师和劳模的深入交流打造“美育浸润”大课堂,开展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益劳动活动的“劳育”大课堂。2.1.2对接医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衔接中医药产业链,以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药品生产与经营专业群)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造“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双元教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开展技能大赛,岗课赛证融通;孵化创新创业,开展技术服务,校企共育共享;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一老一幼”。建设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人员为“专业带头人”,实行校企双专业带头人模式,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2.1.3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全学程创新中药技能培养建设5G+信息化教学环境,打造新型教学空间,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与线下混合、现场与远程混合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为培养具有较强中医药调剂、炮制、制剂等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与企业岗位情境相近的学习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5G互动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以数字化为手段,开发课岗融通的课程资源。以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和中医药行业技能标准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大赛中的精华,选取处优良点,改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以达到真实反映医药物流优越性,使得学生在实训中不断进步的教学改革目的。利用教学资源库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考核法,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考核方式。2.2教学资源配置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由数字化中药标本馆、名老中医学术推广平台、中医药信息资源平台组成,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推广。建设5G+信息化教学环境,打造新型教学空间,构建带有安全保护的WiFi环境,方便实现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同时,网络环境能保证实训教学软件及设备的正常运行。中药标本馆内共有标本情况如下:药用植物浸渍标本、贵细药材展区、三位一体的“关药”展区、固化标本展区81种、腊叶标本展区144幅、生药标本展区360瓶、饮片标本展区480瓶、矿物药标本展区20种、药食同源标本展区111瓶、经典方剂展区40方,实训室内建有AR植物互动媒体系统、3D药用植物生长过程系统、真伪中药鉴别查询系统、数字化炮制场景媒体系统等,实现5G互动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以数字化为手段,开发课岗融通的课程资源。2.3考核标准在全学程教学考核环节,以国家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和中药专业相关技证书为依据,突出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鼓励实施灵活考核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实践课程,推行考核方式改革,建立课程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并探索实施“社会+企业+校内”的综合考核模式,保证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对接性。2.4技能竞赛中药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江苏省及全国职业院校中药传统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整合大赛中的精华,选取处优良点,改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使得学生在实训中不断进步的教学改革目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5创新创业培养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综合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依托“智慧校园”,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等。(六)服务健康江苏,强化深层次多元化的技术技能服务1.专业与江苏产业契合情况1.1政策助力进一步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目前,江苏省中药学发展处于起飞状态,其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其医药产品的供应要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1.2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我国医药市场的规模化为江苏省带来中药行业无限前景,“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将成未来发展热点,随着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下老百姓健康需求的变化,医改攻坚带来的医疗服务格局调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潮流的涌现发展,必将为医疗服务提升优化释放出巨大空间。1.3专业设置聚焦健康江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07月29日《江苏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江苏省医药产业将完成培育产业集聚区、推动重大药品产业化等10个重点任务,将集中力量培育南京、大连、本溪、丹东、锦州、西丰等六大医药产业集群。2022年1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实施《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瞄准急需紧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建立需求清单,在此背景下,本专业立足于“建设南京、服务江苏”,持续推动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满足人民群众医药消费的多元化药学服务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中药学技术技能复合型技能人才。2.专业在辽招生、就业情况依据中药产业链人才发展的需要,中药学专业依托药学系雄厚师资,与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中药制药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质量与安全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共享专业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有序开展中药学专业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中药产业链的上游职业领域是中药前处理加工,中游职业领域是现代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量控制,下游职业领域是药品经营管理和中药用药服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2013年中药学专业开始招生,至2022年为止每年招生生源相对稳定,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优秀的中药学专业的技术人才。近三年中药学招生情况:表1近三年中药学招生情况年份计划招生数(人)实际录取数(人)实际报到数(人)省内报道数(人)省内报道比例(%)2020101101947074.5%20219191916773.6%20221061061006565.0%表2毕业生在辽就业情况年份毕业生人数(人)就业人数(人)就业率(%)省内就业人数(人)省内就业比例(%)2020797594.946586.672021776798.706281.58202211911092.449182.733.专业对辽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服务情况中药学专业所在药学系紧密围绕医药行业发展及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点面向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进行专业群建设,培养医药产业链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药品生产与流通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专业依托专业群优势,开展了相对应的社会服务与促进产业发展等活动。3.1创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平台,发展中药强省3.1.1中医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药学系每年举行中医药文化节,由药学系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组织,邀请企业代表与药学系教师出席参与活动,在此学生展示了扎实的中药技能基本功和中医药知识相关的文艺活动,深受学生和企业代表的欢迎。利用药学系的资源优势,依托药植园资源,制作“中药标本墙”、“中医文化墙”,并定期更新,将专业性、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让参观者亲身接近中草药,生动地展示其独特魅力和科学内涵,开展了一系列中草药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将科普活动辐射至全市乃至全省,通过中医药职业启蒙教育、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主题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服务,传播中医药。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推进中医药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助力中药强省建设。3.1.2江苏道地药材——关药文化推广“关药”为江苏道地药材,是江苏中药文化的名片,通过中药品种展示、中药应用知识讲座、关药品种简介、关药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等环节推广关药文化,强化关药品种保护意识,扩大关药品牌影响。3.2专业教师社会培训服务取得突破本专业教师参加药学系社会培训服务团队,到公司负责《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药工艺》《制药机械》课程讲授。2018-2020年度,自考报名人数为1018人,培训人数:2018年,毕业192人;2019年,毕业179人;2020年,毕业189人,自考科目六科:药事管理学、分析化学、数理统计、药理学、中药制药工程设备与原理、中药制剂分析。同时,药学系社会培训服务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企业员工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