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_第1页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_第2页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_第3页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_第4页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经验总结法、软件工程法等方法,基于对信息化教学需求及“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武术专项课内外教学路径分析,以武术专项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为例。探索以依托武术精神、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情操为思政目标;以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磨练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为技能目标的信息化“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强调开发第三课堂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线下线上无缝衔接,助力第一课堂教学引领,重技能塑匠心厚植家国情怀,推动第二课堂课外拓展,重实践强能力育社会责任。以期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武术教育的显性表达与课程思政的隐性传播共同推进,从科学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拓展到综合素养提升,达到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和思政点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国家赋予的责任,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出信息化、个性化、自动化、合作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新环境。关键词:信息化、课程思政、大学体育、武术、一体化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同样强调要充分重视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形式和丰富课程内容。大学体育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探索与实验,其中“课内与课外互动”的课程理念多年来受到持续关注,逐步发展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立足于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综合素养目的,同时肩负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视频传输、移动终端、宽带网络、软件开发等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条件已具备。“翻转课堂”、“混合教学”、“MOOC”、“雨课堂”等新名词、新概念的先后涌现,逐步形成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线上教学模式,受到师生广泛喜爱和追捧。在针对以往大学体育有序的课堂教学与弹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有效衔接,学生课外锻炼多处于自发状态,网上混杂的教学资源学生难以甄别、筛选等具体问题,以及反思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仓促借助他人慕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事实。传统老旧、单一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促使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与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融合。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武术专项课为例,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需求、内容设计和实践过程分析,从地域性、传承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把握其新时代发展机遇。试图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丰富大学体育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途径的基础上,将德育渗透与技术实践贯穿于课堂内外,实现武术教育的显性表达与课程思政的隐性传播共同推进。从科学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拓展到综合素养提升,达到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和思政点的高度融合,以期构建出信息化、个性化、自动化、合作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新环境。一、信息化教学模式需求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前端分析包括: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可行性分析五个方面[3]。前端分析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与应用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为课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程评价设计以及具体制作应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围绕增强体质健康和提高综合素养目的基础上,需把武术蕴含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理念,磨练意志健全人格,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其教学模式的开发还需立足本校体育工作实际,从学校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两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图1武术专项课育人逻辑链1.落实“课程思政”需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科研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特色育人元素。遵循体育课程与教学资源中的践行规律,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河北农业大学始终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以实践育人统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理念,经过一代代农大人的长期探索和不懈努力,真正走出了一条沿着“太行山道路”不断深化的实践育人之路[5]。“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大学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历经多年发展与积淀,影响着一代代学子的成长历程和价值目标,形成了师生共同追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系统、科学的传承机制,使高校体育教育成为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是持续实现“以体育人、筑体育魂”最终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是对国家层面要求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回应。2.充实理论讲授需求高校体育在重视身体技能教学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借助理论知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设计、引导与督促。受课上时间所限,教师多注重“精讲多练”,课上融入大量理论知识讲授,势必会占用学生练习时长,影响练习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体育理论学习凸显不足。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优势,大胆尝试创新、实践性的教学改革,开展《大学体育理论》微视频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6]。体育理论是一项系统化的讲授过程,体育理论的讲授往往还需要结合运动技能实践,设置专门的理论讲授学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枯燥和理解困难。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增加理论讲授,使学生在练习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效弥补和解决常规线下教学重“技”轻“理”的难题。3.提升学生体质健康需求课上教师示范动作往往瞬间完成,因观看角度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对讲解内容理解不全面、记忆不清晰。学生通过课外线上学习视频可随时随地对课上所学动作细节进行定格、回放,反复观看,强化课上学所学技能,不受场地、时间限制。作为课上内容的延伸,基本技能的讲授外进一步细化技术动作的路线、方向、技法、次数、频率、间隔等,增加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柔韧、灵敏、协调、耐力、力量身体素质练习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便利性,为学生课外锻炼进行科学指导和引领。4.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做好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陪伴者[7]。从整体来看,一周一次的体育课难以满足学生全部体育需求,更无法有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丰富体育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平台和提供资源,实现课外体育项目学习的多样化以及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互补,促进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参与不同运动项目,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教师还可通过分析内容点击率、观看时长及互动效果寻找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并以此为评定更新教学内容的参考,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课外体育参与度。二、武术专项“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分析武术专项课是以掌握武术基本功、动作组合、武术套路及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武术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主要教学任务的公共必修课程。武术最首要的教育就是“为武之道,以德为本”[8],这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课程中围绕“德—技—能”三个主体,突出“技法—理法—哲思”的武术专项教学特色。“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课程中注重从武术当代伦理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技”是以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不同知识点、技能点向学生传递学科素养所倡导的求真务实与专注执着。“能”是以紧扣“责任担当”的时代需求,为学生创造多方位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社会、国家赋予的责任。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体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之中[9]。武术专项课在学生掌握武术理论知识、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锻炼方法基础上,不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传承与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河北农业大学知识分子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体现[10]。1.挖掘武术理论思政元素,发扬崇德尚武、爱国为民的“武德精神”2.发挥身体技能思政元素,感受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太行山精神”三、借助信息化技术“课程思政”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分析武术专项课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借助信息化技术整合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资源,第一课堂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科素养为主,第二课堂以课外辅导、校园社团、创新创业等平台的延伸、拓展为主,同时进一步建设以网络平台为依托的第三课堂。1.开发第三课堂线上教学资源,线下线上无缝衔接储备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体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课程体系的内部交叉较为复杂,面对的教学群体和对象的跨度也很大,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资源的类型和数量必须要有增量储备[11]。线上教学资源的制作首先要围绕教学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具体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在实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上所学内容基础上,分层细化理论与技能讲授。针对以往教学视频资源制作粗糙、画面呆板、观赏性差等问题,笔者使用AE制作动画特效,再将拍摄和收集的素材导入Pr剪辑合成,从而制作出动感十足、视觉冲击力强的教学视频。其制作灵活,投入低,便于借鉴推广,手机拍摄、绿幕背景不易受场地、设备限制,使用家用电脑可完成后期特效制作,一定程度上可满足观看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针对具体部分可随时修改,避免从新整体录制。本文以笔者设计、拍摄和制作的系列化课外线上教学视频为例,总结视频资源制作的详细工作流程。细化多种编辑软件制作工作流程,将制作高质量持续化、系列化推进。首先依据总体规划做好教学设计及分镜头脚本编写,包括镜头内容、景别、长度和解说等。同时收集和制作素材建立资源管理项目库,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字幕、特效,并创建各组成部分的顺序集合。然后提升镜头罗列、素材剪辑、颜色修正、特效、片头片尾等制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还有声音降噪、音量增减、背景音乐、淡入淡出等方面编辑并添加字幕。最后是渲染工作区及整体预览,提高视频的辨识度,设置好输出格式、参数完成最后视频导出。2.助力第一课堂教学引领,重技能塑匠心厚植家国情怀信息化教学资源依托武术文化形态,融入理论讲授,弥补常规线下教学重“技”轻“理”难题。其中以武术历史、武德观念、武术礼仪、技法原理、训练原则为理论模块;以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队形队列、身体素质为技能模块;以竞赛规则、竞赛组织、执裁为拓展模块。并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教育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树立“武以德立,以德为先”的武术教学理念,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不断升华。运动作为难美项目的展示作用。在传播思想方面,教师根据不同套路技术、文化特征、节奏风格等特点,结合思政目标设计每次个人或集体表演需要反映什么,传播什么,具体表现出什么,具有何种含义,所有设计及表达要目的明确,主题思想贯穿于始终。在展示过程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依据对主题的理解,要具有鲜明主题特色和时代情感,整体富有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在展示效果方面,如欢快劲爆的变化节奏使人心情澎湃,舒缓平静使人心灵沉静,抽象变化激发观众想象创造空间,这也符合学生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的特点。同时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选择分散难点、简化突出要领、分解递进、重复练习和小组竞赛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持之以恒的去体悟。再借助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通过“讲”“学”“练”“赛”“演”进阶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羞涩、惧怕、抵触等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踏出坚定的步伐,塑造挺拔的身躯。3.推动第二课堂课外拓展,重实践强能力育社会责任我校武术专项班承担着每年校运会团体操的表演任务,每场表演几百名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在无数个清晨与傍晚,师生需要反复练习,精雕细琢,互帮互助,克服困难,发挥出团队合力。团体操的每次展示无论对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起到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团体操的创编与表演更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线上学习平台,从展示历年我校运动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为学生建立直观印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开始,同时不断启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倾听学生观点,集思广益。比如我们在学习平台讨论团体操主题时,学生提出我们来自祖国各地,有缘来到河北农业大学一起学习一起锻炼,应该互相鼓励奋斗。我们就采纳确定以《奋斗》作为表演主题,师生共同研究设计了操场南北各百人组成奔跑造型,摆臂迈步前进落成弓步冲拳图案。另外团体操排练困难的地方在于涉及复杂队形变化和造型图案,我们用软件绘制队形变换过程,从整体造型到确定每一名同学位置,极大提高了排练效率。再配合解说词“梦想是生命中耀眼的阳光,为了梦想而奋斗的青春是最完美的风景,看!场上同学们呈现的是奔跑的追梦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天南海北,因怀揣强国之梦而齐聚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武术传承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智慧与文明,一代又一代人在习武过程中强健体魄,明理益智,用一拳一脚踏平泥泞,披荆斩棘,奋勇向前!”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的表演时间,大家却以最优异的表现得到大家认可,赢得好评,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四、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优化路径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为“课程思政”进一步融入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带来了机遇和助力。充分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把握好体育课内外各环节课程思政融合契机,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身体打磨。并结合我校特色深入挖掘“以太行山道路做骨,以太行山精神铸魂”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将其中蕴含丰富的内容与素材与体育教育实践规律相结合,共同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1.加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渠道建设课程需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围绕“德—技—能”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