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汉墓葬(1)-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1页
5西汉墓葬(1)-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2页
5西汉墓葬(1)-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3页
5西汉墓葬(1)-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4页
5西汉墓葬(1)-考古学-山大本科课件与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西汉时期的墓葬一、墓葬的分类1汉代的等级制度简单说来,汉代的等级制度基本上继承了秦代的二十等爵制,更确切的说是二十一等爵制。二十级列侯十九级关内侯十八级大庶长十七级驷马庶长十六级大上造十五级小上造十四级右更十三级中更十二级左更十一级右庶长十级左庶长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七级公大夫六级官大夫五级大夫四级不更三级簪鸟二级上造一级公士

二十等爵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的级别:二十级:为列侯,有封邑,一般是有功的功臣,有一定的官职。三公一级的官吏(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必须是列侯,官秩(zhi)万石。十九——十四级:为担任官秩2000石的官吏.无封邑,包括九卿、郡太守、郡太守副职。十三——九级:官秩1000—600石。县令、县长级。

九以上为汉代的高级官吏,是高级贵族的标志,可以上朝见皇帝。八级——一级:官秩500石~斗食小吏。八级有官者,加一级可升为九级爵;八级无官者加一级不能升上九级,可传与子孙。2汉代其它等级墓葬的分类

甲类墓:大多是木椁墓或石室墓、砖室墓,长度在十几米至几十米以上。随葬品在西汉前期有成套的铜、漆礼器,西汉后期以后,礼器数量减少,多有大量的仿铜、仿漆的陶礼器以及日用陶器、模型等,墓主人为诸侯王和列侯。

乙类墓:为中型的木椁或石室墓、砖室墓。长、宽一般都在五、六米以上。一般随葬有铜、漆礼器一至二套,另有一些玉器、木器、陶俑和偶车马等。墓主人为十九级关内侯到九级五大夫的高级官吏和高级贵族。

丙类墓:小型空心砖墓或小砖室墓。西汉前期一般有仿铜陶礼器一套,不见铜、漆礼器。西汉后期以后则多用日用陶器、仿铜或漆的陶器、模型明器等,另有一、二件俑和少量的车马器。墓主人应为八级公乘以下的诸爵级的低级官吏和无官的百姓。丁类墓:小型土坑或土洞墓。不出仿铜、漆的陶器,随葬一、二件日用陶器。应为那些无爵无官的平民百姓的墓。第二节墓葬的区域特点一、黄河流域:1.甲类墓:土坑竖穴墓——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凿山为陵——西汉前期、西汉后期2.乙类墓3.丙类墓——墓葬形制的变化(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随葬品组合的变化(西汉前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后期)二、长江流域:

1.西汉时期的甲类墓2.西汉时期的乙类墓3.中国古代尸体的防腐技术二黄河流域的墓葬

包括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

(一)甲类墓汉代诸侯王或身份特殊的重臣的墓葬往往为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竖穴墓,或者是大型崖洞墓。

《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死后,宣帝与皇太后亲自参加葬礼,并且还赐给霍光“……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cong)木外藏椁十五具……皆如乘舆制度。”玉衣:在文献中又称“玉匣”,是用金属丝连缀玉片做成的敛服,汉代专为高级贵族所用。据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丝,诸侯王、公主、列侯始封、贵人(公卿大人或显贵之人)等用银丝,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用铜丝。

梓宫:服虔注说是“棺也”,颜师古注说是“以梓木为之,亲身之棺也,为天子制,故称梓宫。”便房:服虔注“藏中便座也”,颜师古注“便房,小曲室也”。黄肠题凑:苏林注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椁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玉衣和黄肠题凑是考古发掘已经明确证明了的汉代高级贵族、诸侯王墓的葬具。

1.土坑竖穴墓延续战国以来的土坑竖穴墓的制度。⑴西汉前期陕西咸阳杨家湾M4、M5

是长陵的陪葬墓,于文革时期发掘。两座南北并列,形制相仿,均有坟丘。墓道呈曲尺形,墓坑与墓道的边壁有多级台阶。

M4墓室平面近方形,边长20米,深24.5米,墓道长80余米。墓室和墓道内有复杂的木构建筑,全部遭焚毁。在墓道内外有用砖或木垒砌成的陪葬坑18个,计车马坑4个,陶器坑3个,兵马俑坑11个祭祀坑车马坑用具坑墓室

研究者认为,这座墓也有正藏和外藏之分,墓室应该是正藏,而18个陪葬坑应是“外藏椁”。墓中出了十几万斤木炭,推测该墓原有黄肠题凑,也不排除积炭的可能。M4和M5均出银镂玉衣。

《水经注·渭水》条记载:“成国渠东经过渭城北,又东经长陵南,故渠又东经汉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亚夫冢,故渠东南河周氏曲。”有人根据上述记载,推测M4、M5的墓主人为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也有人认为其中一人的夫妻并穴合葬墓。⑵西汉后期土坑木椁墓的代表是北京大葆台1号和2号汉墓。

M1保存较好。该墓最有意义的发现是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M1墓室最外部用大的木构建筑成两层外回廊,外回廊内是用15000余根90厘米长的枋木垒筑的长方形木墙,长16、宽10.8米,木头皆内向。木墙之内用木板从三面围筑棺室。外回廊1外回廊2内回廊黄肠题凑后室前室甬道墓道

棺室的北半部为后室,放置五重的棺。前室放有两个大的漆床及六博棋具、各种器物、食品,是仿生人宴享接待宾客之所。两个外回廊出大量陶俑、陶器、车模型、马骨、车马器,故有人认为这里实际是“外藏椁”,而且它是以黄肠题凑为界,以内为内藏,以外为外藏。在墓道内发现用大的木板构成的椁室,内放三辆实用的真车马。关于便房的位置:有人认为前室既是便房。内回廊有漆器、陶器,有人认为它符合小曲室之说,应该是便房。黄展岳认为,便房实际为“楩(pian2)房”,即是楩木制作的棺房(大葆台汉墓的后室),只用于汉代木构题凑墓。

便房是一座两侧面和后面围以木板壁的房间,它有木板顶盖,正面设置两扇墓门。便房和前堂的木板地面加铺一层木板,高出周围椁室地面。三国魏人如淳注《霍光传》曰:“《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房,柏黄肠题凑。”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今富者锦绣题凑,中者梓棺楩房”。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81-1长沙市文物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墓》,《文物》79-3

大葆台M1被盗,墓主人身份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燕刺王刘旦之墓(死于公元前80年),有的认为是燕广顷王刘建之墓(死于公元前45年),M2为王后之墓。⑶东汉前期

墓葬为砖室墓和石室墓,但仍为竖穴。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墓是首次发掘的汉代诸侯王墓。推测墓主人为光武帝的儿子中山简王刘焉。(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64-2)北庄汉墓平剖面图黄肠石墙由斜坡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回廊组成,均是砖筑券顶。在砖室之外围筑一方形石墙,每边长20米,厚1米,高8.4米,与砖室之间空隙约为0.78-1.15米,相当于简化的外藏椁。该墓早年被盗,棺木已毁。耳室未被盗,出有陶鼎、罐、壶等。黄肠石:构筑石墙的石材,分长方形和方形两种,长度约1米左右。北庄汉墓的黄肠石中有174块石材上有刻铭或墨书题字,内容多是石材的供应的及工匠名,所记地名与《汉书·中山简王刘焉传》所载的刘焉墓所用黄肠木的出地吻合,只不过黄肠石写成“黄肠木”。二、三十年代洛阳东汉王陵被盗,内出很多石条,上有文字,被罗振玉等金石学家收藏,文字记载年号、工匠名、地名等,刻有“黄肠椽”字样。北庄汉墓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东汉诸侯王墓所用“黄肠石”的构筑形制。

可见东汉前期土坑竖穴的诸侯王墓的建筑材料、墓葬形制都较西汉时期发生了变化:木椁墓变成砖室墓,前室和后室正式分开,使用耳室,黄肠木变成黄肠石,但是墓的内涵没变。⑷东汉后期

均为有前、中、后三室的砖或石室墓,在三室的两侧往往都开有耳室,相当于外藏椁。代表性墓葬是河北定县北陵头M43。推测该墓可能是刘畅夫妇的合葬墓。

河北定县北陵头M43为一大型砖墓,早年被盗。耳室均为一层券顶,前室二层,中、后室三层,铺地砖有六层。发现两具散置的人骨,两个后室内分别发现银镂玉衣和铜镂玉衣的残片,西后室发现彩绘的漆棺、金器、铁器和玉器,由此推测该墓可能是刘畅夫妇的合葬墓。西耳室出大量车马器和镏金铜器,东耳室出车马器和陶的炊储用器,有人认为两耳室分别属于男、女主人,从中可见还保留有外藏椁的痕迹。望都所药村M2:该村有东西相对的两座大墓,M2是东面较大的一座,封土高13米,面积44×30米,为一大型多室砖室壁画墓,由甬道和13个墓室组成——前室2、中室1、后室2、耳室8。墓多次被盗,遗物已经移位,大体上陶楼、陶鸡、陶狗、陶俑和铜车马器放在前室的各耳室,侍从俑和饮食器模型放在中室、后室及其耳室。发现铜镂玉衣的残片。壁画多已不存。

发现一方砖质的朱书买地券,上写文字“光和五年二月……太原太守中山蒲阴助拨成里刘公……”,由此推测墓主人为太守,刘姓,墓的绝对年代为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2、凿山为陵

(1)西汉前期A江苏徐州地区楚王墓共有8个可确定是楚王、王后墓:北洞山M1、狮子山汉墓、驮篮山M1和M2、龟山M2(南墓)、龟山M2(北墓)、石桥洞山M1和M2,均被盗。

徐州北洞山M1:

a墓道:有南段、中段、北段,为露天开凿。中段两侧开了七个小龛,共出222个陶俑。后段两侧各开一个耳室,出半两钱、漆器残痕;甬道两侧开两个侧室,出金饰品、金带钩、铜带钩、玉衣残片等。中段北段墓门前室后室甬道附属建筑墓道正藏墓道全景

b附属建筑:露天修建,有“四进”,第一进2个房间,出兵器、陶俑。第二进3个房间,出兵器、残舞俑。第三进3个房间,出陶的灶、水井,还出釜、甑等炊储用器。第四进3个房间,出灶、炊器、兽骨、俑。附属建筑的功能相当于外藏椁的作用。甬道c主体建筑:主室有金丝残迹,有侧间,整个墙面和室顶均用黏土活石灰抹平,表面用漆活朱砂涂抹,应为正藏。狮子山汉墓:全长117米,由外墓道、内墓道、天井、耳室、甬道、侧室、棺室、后室及陪葬墓等部分组成。在墓道中段的北侧发现一座陪葬墓,出“食官监印”铜印,墓主应该是负责楚王饮食的官员。天井是汉墓中仅见的一例。从天井向北开凿山洞,洞口接墓门。在天井下墓道两侧凿三个耳室,该墓仅此三耳室未被盗,出遗物20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官印和封泥240多枚,玉器200多件,半两钱20多万枚。推测墓主是第二代楚王刘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下葬年代为公元前175年至前154年。

有人认为该墓前室象征寝室,室内一侧出棺床、镶玉漆棺一具、金缕玉衣,后室则象征宴饮乐舞之室。在狮子山墓地之上还有陵园、寝园一类的建筑遗迹,陵园外有陪葬墓、兵马俑坑。

B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

这一带已发现的可认定为梁王、王后的墓共5座:保安山M1、M2,柿园村汉墓,僖山M1、M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保安山M1位于两座并列的墓葬的北侧,在寝殿的瓦当上有“孝园”文字铭,M2位于南侧,发现“梁后园”铜印。推定M1为公元前144年死的梁孝王刘武的墓,M2为其皇后的墓葬,后者埋葬时间较晚,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模仿主人生前的宫廷建筑。梁孝王陵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诸侯王陵,很多方面都模仿帝陵。前庭侧室石门上刻“东车、西车”——车马厩室东甬道两侧四个侧室出兵器、车马器——前藏室前室甬道的塞石上刻“东宫东南旁第×”,前室应为东宫后室:西甬道各侧室门道塞石上刻“西宫西南旁第×”,后寝之所西甬道各侧室——仅剩车马饰件及半两钱。——后藏室

保安山M2

从徐州和永城发现的楚王和梁王墓来看,这种凿山为陵的崖洞型诸侯王墓,在文景时期就很盛行了,推测它们应该是仿效文帝霸陵因山为藏的葬制。陵园又有陵园、寝园、陪葬坑、陪葬墓等,也应是仿效西汉帝陵。

《史记·文帝本纪》:“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2)西汉后期

河北满城汉墓:

M1墓主为中山靖王刘胜,死于武帝元鼎四年(113BC),M2为其妻窦绾的墓。墓葬发现于满城陵山半山腰,山脚下有18座积石为封的小型陪葬墓。M1、M2为石室墓,规模宏大。M1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

全墓可分为墓道、甬道、南北耳室、前室和后室等部分。●在甬道、耳室、前室原建有瓦顶木结构的房屋,后室为在岩洞中用石板建成的石屋。环绕后室开一周回廊。后室官床上放一椁一棺,墓主穿金缕玉衣,室内放置很多贵重物品,后室象征墓主生前的后寝之所。满城汉墓M1复原图前室放置炊、储器具以及出行仪仗等,表明这里象征墓主生前宴饮待客的前堂。

南耳室象征车马厩:车6辆、马16匹;北耳室象征仓厨库:大量不同类型的大缸,乘装肉、粮食的壶、瓮,大量炊器和食器。南北耳室作用相当于外藏椁,耳室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可以说集中了两汉青铜器的精华。满城汉墓未被盗,出完整的金缕玉衣,大量玉器、陶器数量远远超过铜器。从墓葬的形制以及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这时已经摆脱了先秦的多重棺椁制度,模仿生前所居前堂、后寝、左右仓厨和车马厩的形式设计的,是西汉以来开始的一种新的埋葬形式。错金博山炉鸟篆文壶长信宫灯楚大官糟锺铜器——礼器:鼎、壶、钫、盘。日用器:灯、熏香炉陶器仿铜陶礼器:鼎、盒、钫、匜。仿漆陶礼器:盘、耳杯。日用陶器:瓮、罐、缶、壶(有盖)。五铢钱参考书目:1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报告》,《文物》1977年6期。2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3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11期。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5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二)、乙类墓

发现的数量不多。唐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

墓葬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湖阳公社,为一座中型的砖石结构画像石墓,东西9.5米,南北6米,由墓道、两耳室、前室、回廊、双后室组成,应为夫妇同穴合葬墓。耳室为砖砌,其余为石砌,顶部也为砖砌,可能是穹隆顶。后室布局还保留有木椁墓的遗风。下葬年代在新莽时期。墓门旁、墓室内有壁画,发现石刻文字:郁平太尹冯君孺人车库”(耳室门旁)“郁平太尹冯君孺人藏门合”(回廊旁)“郁平太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柒日癸巳千岁不发”(后室壁)。东汉王室出身于南阳,因此东汉时期高级贵族墓继承了南阳地区的豪族墓制。参考文献: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等:《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考古学报》1980年2期。(三)丙类墓

1953年洛阳烧沟发掘两汉墓葬225座,1959年《洛阳烧沟汉墓》出版,报告对这批汉墓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建立了洛阳地区两汉墓葬分期编年序列。由于两汉时期各地文化统一性的加强,因而烧沟汉墓分期不仅可以作为中原汉墓分期断代的一把标尺,同时对其它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墓葬形制的变化

⑴西汉前期:流行单棺室空心砖墓。

规模较小,为竖井式墓道,在墓道的一端凿一土洞作为墓室,在墓室顶及四壁加筑空心砖者为空心砖墓,相当于椁。墓室高一般不到1米。随葬品放在耳室,棺内放一些随身佩带物品。夫妻流行并穴合葬。⑵西汉后期前段:相当于武帝到昭宣时期。

流行双棺室的空心砖墓,开始出现了用小砖作为建墓材料的现象。

刚开始也有单棺室空心砖墓,但是墓室开始加长,到昭帝时期出现了夫妇同穴合葬,单棺室变成双棺室。这种墓已开始用小砖填补空隙,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用小砖作为建筑材料的墓葬。最初的双棺室空心砖墓是两次造成的,即在埋葬第一个死者时建一空心砖墓,到埋葬第二个死者时再扩大,故又称两次造空心砖墓。后来发展为一次造双棺室空心砖墓,两棺之间加筑中墙,平分为左右两室。⑶西汉后期后段:流行小砖券墓。

墓顶为券顶。一般是夫妇合葬墓。墓室的长度明显加长,墓室前尚留有一块空地。

墓室顶部用小砖砌成,有的墓有“J”字形耳室,有的有长方形耳室,每边2个,归属两个墓主人拥有,可能是模仿甲类墓的外藏椁。这时的空心砖墓仿照小砖券墓将墓顶搭成梯形;土洞墓的形制也是模仿小砖券墓,将洞室的顶筑成拱形(土的)。⑷王莽前后:

出现了单穹隆顶的墓。

穹隆顶的墓从剖面看象帐篷形,是用从四个角向内叠涩的办法建造起来的。

这个时期的墓室明显分成前室(方形)和后室(长方形)两部分,往往前室是穹隆顶,后室是小砖券顶。随葬品多放在前室中,有的墓有耳室,个别墓出现了侧室。有的墓在侧室里也埋人,可能与后室中埋的人不是同一代人。⑸东汉前期:与王莽时期类似,仍流行单穹隆顶墓,出现了长的斜坡式或带阶梯的墓道。有些墓在前室旁开侧室,侧室内不仅放置随葬品,而且还停放棺柩,王莽和东汉前期开始流行合葬(前室仍埋人),要把不同时期死的人埋入同一墓室中需要多次打开墓下棺,而且很可能要在墓室中进行祭祀活动,这就要求进入墓室的道路比较方便,于是就出现了长的墓道,一般为阶梯式或斜坡式(以前是竖井式墓道,上下不方便)。

还要求加高墓顶以便祭祀,穹隆顶就顺应这个要求而出现。⑹东汉晚期

流行双穹隆顶墓和横前室的墓,往往根据埋人的多少而在后室或两侧加开侧室。

横前室的墓前室变宽,成为横的长方形。流行几代人合葬的习俗,前室后部开出许多侧室和耳室,放随葬品或停放棺柩。汉代丙类墓形制的这些变化,显然是随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而变化的,总的发展趋势是墓室逐渐加高,由单室发展到前堂后室,更象征人的住宅。随着墓室空间的增大,墓内埋葬的人数和相应的墓室数量也逐渐增加。1、墓室顶部:逐渐增高平顶—→券顶—→穹隆顶+券顶—→双穹隆顶2、墓室平面:前堂和后室逐渐分离,前室作为祭祀空间越来越独立、增大单室—→双室—→前室(方形)+后室(长方形)—→横前室+多侧室和耳室3、埋葬人数:人数逐渐增多单人夫妻并穴合葬—→夫妻同穴合葬—→墓内埋不同代的人—→墓内埋几代的人4、墓道:上下越来越方便竖穴墓道—→竖穴墓道+阶梯—→阶梯式或斜坡式

2、丙类墓随葬品组合的变化⑴西汉前期以一套仿铜陶礼器为主,少数地方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组合为釜、瓮、罐、甑等日用陶器。关中地区往往还出有蒜头壶、茧形壶等秦文化因素的东西,但是汉武帝以后就基本消失了。另外关中地区墓中还出有仓、灶等模型明器,并在武帝以后逐渐流行。关中地区西汉早期丙类墓随葬陶器举例⑵西汉后期前段仿铜陶礼器减少,基本上只有鼎和盒。日用陶器有大、小的壶,罐和瓮等,普遍出现了模型明器,主要是仓和灶。汉武帝前后,陶器类出现新品种——釉陶,胎为普通的陶胎,胎上涂釉,主要是棕黄色,器形有壶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