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说课_第1页
三年级下册说课_第2页
三年级下册说课_第3页
三年级下册说课_第4页
三年级下册说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偏岭子小学刘艳平

说课标

说教材

说策略三年级数学(下册)学段目标内容标准

本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各单元所属领域及详细解读教学策略评价策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说课标情感与态度学段目标数学思考课程阶段目标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学段(1-3年级)

内容标准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常见的量

六、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加减)八、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加减)二、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连乘)一、年、月、日

探索规律探索摆图形的规律简单的逻辑推理

内容标准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位置测量

三、辨认方向四、毫米和千米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

内容标准统计与概率

五、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综合与实践名山一日游铺地面阳光体育运动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材特点三、单元详解说教材一、教学目标二、说教材知识技能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数学思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描述物体的方向、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在体会分数和平均分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几何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教材特点一、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运算2、利用现实情景,感受并理解数学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新知识学习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三、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生活经验四、重视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三、单元详解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和时、分、秒,并能计算较简单的经过时间,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两年多学校生活体验的基础已学知识认识24计时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认识平年和闰年。本单元知识第一单元年月日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24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并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过时间问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并尝试解释计算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3.能探索并发现月历表中的一些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并解决有关日期的实际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4.进一步感受时间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重点: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正确计算经过的时间。3.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认识大、小月,能正确判断闰年、平年。难点:1.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互化。2.理解“时刻”与“时间”的意义及区别。3.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24时计时法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经过若干天的时间年、月、日平年、闰年(本单元共5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电子表、时钟、钟表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一课24时计时法(1-3页)教学目标:1.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关系,会用两种计时法表述同一时刻。2.在观察、交流电视节目预告的活动中,经历了解24时计时法的过程。3.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有计划地安排时间。重、难点:重点: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难点:学会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相互交换。教学准备课件

钟表教具通过出示电视节目预告表,让学生观察交流从预告表中得到的信息,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目开始的时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程资源,通过交流讨论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还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区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写法。出示教材“说一说”,先让学生读教材上的四种事物上的时刻,然后分别说一说每件事物中的时刻。再通过课后练一练巩固新知。第三课时经过若干天的时间教学目标1.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不在一天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不在内经过时间的过程。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的志向。重、难点重点:会计算不在一天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以及计算过程和结果的书写。难点:理解不在一天内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的计算方法。(强调分段计时)教学准备:课件新课导入时先复习计算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的方法,再播放我国“神州”七号航天飞船载人飞行的情况小资料,再出示神州七号发射时间与返回时间,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21:10发射,2008年9月28日17:37返回,它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做,然后交流做法。本题所求时间跨度较大,而且非整时数,难度较大,所以先让学生试做横跨两天的,有了一定基础,再鼓励试做例题。层层深入,由简到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分析,推理,再交流,讲解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一练中,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独立完成,并及时归纳总结,回顾反思,找出薄弱环节,引起注意。第四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1.知道年、月、日也是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3.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重、难点重点: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认识大、小月。难点: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

新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情境图及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下面每件事需要经过多长时间。并找出上面叙述中提到的时间单位。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入手,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经过的时间,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体会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启发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用年、月、日作单位的事例。课件出示2012年年历,学生观察,说一说1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是多少天。再出示2013年年历进行观察并说一说1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两个年历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完成手中统计表。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中31天的月份,说一说,有什么规律?从而介绍大小月,提出记忆口诀。是学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多位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已学知识内容包括: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名山一日游”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本单元知识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后续知识是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2.在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过程中发展数感,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3.会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2.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3.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4.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5.认识连乘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算理2.理解笔算算理,正确处理进位问题。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4.了解估算结果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5.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会不同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乘法估算连乘(整理与复习、综合与实践本单元共7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计数器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2.结合计算浪费水的问题,经历自主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3.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中水的浪费现象。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笔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正确处理进位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新课导入时课件出示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己阅读,引起学生对浪费水现象的思考,为新知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建立模型时,课件出示例2: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算,2个月要浪费多少千克水?(附3、4月份的月历表)使学生了解“2个月”的含义。学生试做后先小组交流做法和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并投影展示各种方法。重点展示12×61的计算方法。让列竖式计算的学生板书竖式。教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百位上的“7”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说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补充,帮助学生掌握进位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独自完成再小组交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课时乘法估算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乘法的简单估算,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乘法估算方法的过程。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估算意识。重、难点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难点:了解估算的结果和计算结果的不同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

由口算导入新课,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并为新知的教与学服务。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并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事情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重点了解“大约”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让学生计算出实际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总结:为什么有的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比较多,怎样做到合理地进行估算。最后得出结果:把92看成90只不过少看了两个9,而把9看成10却多看了1个92,所以把92看成90更接近计算结果。如果实际带钱买票,估算的结果要比实际结果大才行。第五课时连乘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乘运算,能解答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3.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重点:认识连乘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难点:理解同一个问题思考角度不同,解题方法也不同。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新课导入时课件出示农村变化图,使学生了解农村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引出西王庄电话增长情况,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例题。学生读题。交流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出示“议一议”问题,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后,自己尝试分步计算。全班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提取数学信息,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由自己独立思考,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既能展现学生的原始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识,这样,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在“试一试”中,学生尝试应用连乘计算,使学生对用连乘解决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上下三种位置关系已学知识内容包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利用指南针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认识地图上城市的方向和位置等。本单元知识第三单元辨认方向后续知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与图形的重要知识,是人们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和基础。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2.在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记录在方向板中、观察示意图描述物体的方向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了解用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和现象,感受方向和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了解指南针的作用,知道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掌握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2.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3.在地图或平面图上辨认方向。难点:1.能根据一个给定的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2.能在平面示意图和实际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3.能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和位置。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认识东、南、西、北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认识图上的方向(本单元共3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沙漏指南针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学目标1.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2.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重点:掌握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难点:能根据制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教学准备:找一个晴朗的日子,利用上午第一节课在操场上进行

由介绍自己的前后左右导入,通过辨别方向用前后左右有局限性来导出东南西北。让学生来到在操场上辨别东、南、西、北。交流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的时候太阳在南边;太阳从西方落下。再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初步学会确定方向的基本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帮助熟悉四个方向,逐步能掌握和记忆四个方向。让学生利用一个方向找其它三个方向。通过游戏等活动来巩固新知。第二课时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教学目标1.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过程。3.了解指南针的图,知道它是我国祖先在两千年前发明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重、难点重点: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难点:能在平面示意图和实际情景中辨认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教学准备:课件指南针

新课导入时通过“四面八方”这个成语的交流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也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出示指南针,让学生认识指南针以及上面的八个方向,并从指南针上抽出八个方向的示意图。观察交流八个方向的位置和名称有什么关系,理解位置的相对性。通过出示动物园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各个动物场馆分别在花坛的什么方向,以及任选一个场馆作为中心观察点,让学生说出其它场馆在什么方向。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由于参照物的不同,方向也随着发生改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活动,通过学生独立探索、同桌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体验方向的改变是和参照物有关的。第三课时认识图上的方向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上有关方向的规定,能根据给出的“北”方,辨认并描绘(用方位词)某个城市或建筑物所在的方向。2.经历观察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社区示意图,交流图上信息的过程。3.了解用示意图可以描述一些食物或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重点:在地图或平面图上辨认方向。难点:能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和位置。教学准备:课件

新课导入时师生交流对首都北京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北京在石家庄的哪个方向吗?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知道北京的位置。引出课题:认识图上的方向。课件出示示意图,学生观察示意图中的兔博士网站,然后交流自己对兔博士网站的理解。通过对网站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观察示意图,交流蓝灵鼠提出的问题。找好观测点正确描述方向。看平面图描述行走路线时出示社区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等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体会并认识了厘米和米,知道分米,能进行米、分米、厘米间的简单单位换算等已学知识内容包括:认识毫米,测量较长一段距离,体会并认识千米,了解速度并解决和速度有关的问题,长度单位的整理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本单元知识第四单元毫米与千米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毫米;了解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2.在运用恰当的数和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估测并用自己的方式测量长度的过程中,发展数感。3.了解速度,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4.积极参加测量活动,有与同伴合作测量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知道可以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2.知道1千米=1000米。3.理解路程和速度的含义,能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难点: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3.理解、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认识毫米实际测量体会并认识千米(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本单元共5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直尺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认识毫米教学目标1.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2.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3.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教学准备:课件

由复习描述1米、1分米、1厘米的概念导入,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宽以及厚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重点注意学生测量时是否从0刻度开始的。指导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1厘米时,就要用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总结出厘米与毫米的进率,交流、讨论,生活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利用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掌握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第二课时实际测量教学目标1.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方式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2.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较长距离以及获得自己步测数据和经验的过程。3.再用不同方法测量操场周长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重、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一段路程的长度。难点:正确估测出一段路程的长度。教学准备:皮尺

新课导入时通过复习学生对1米的长度认识,引出学生对10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的不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感知10米的长度时: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两列学生中间量出一段10米的距离。让10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米比一比;再让10名学生肩并肩和10米比一比。每个小组先用皮尺量出10米的距离,然后每个学生走一走,看看自己走完10米长的距离需要多少步。来深刻体会10米。通过学生测量自己一步的长度,自己1分钟大约走多少米,测量操场的周长,在三个活动中让全部学生参与测量活动,体会不同的估测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第三课时认识千米教学目标1.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情,经历认识千米、体会千米长度的过程。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从图里收集数据信息。重、难点重点:知道1千米=1000米。难点: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

新课导入时交流上一节课的作业—教材37页“练一练”的第2题记录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出示问题: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根据学生自己记录的结果,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全班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在教师的介绍下,使学生明白1000米=1千米,结合生活经验体会1千米的长度。在了解标准操场一圈的长度后,让学生结合熟悉的地方(本校操场)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图片和文字,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自读资料中,学习认识“里”。在二年级学生经历地“最喜欢的儿童节目调查”,并能用画“正”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已学知识结合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结合本单元内容,还安排了“阳光体育运动会”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本单元知识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调查、测量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简单的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信息。3、了解可以用数据调查统计的方法,分析、决策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4、了解数据可以描述和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5、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能用画“√”的方法记录收集的数据。2.认识复式统计表,能用不同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3.能用调查统计的方法确定比赛项目的合理性,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难点:1.能正确在统计表中填写收集的数据。2.能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解决问题和整理与复习本单元共5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调查统计活动测量统计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单元详解单元目标统计表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调查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可以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能用统计表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2.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调查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3.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体会调查数据在说明问题中的意义。重、难点重点:能用画“√”的方法记录收集的数据。难点:能正确在统计表中填写收集的数据。教学准备:课件调查表

课件出示各种水果图,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喜欢吃的水果。问:我们班喜欢吃哪种水果的学生最多?学生猜测,意见不一,引出课题——调查统计活动。在例1中先用画“√”的方法收集数据,让学生参与画“正”字的方式整理出统计表,进行分析数据,得到有关信息,可以更好的进行判断,解决问题。分组合作,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根据统计结果和水果价格制定合理方案,例:选两种价格最便宜的;选两种同学最爱吃的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例2进一步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通过观看有关资料,使学生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第二课时测量统计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可以用“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能分段整理数据,并把结果填在统计表中。2.结合测量身高和体重的调查活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3.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特征的活动中,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重、难点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用不同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难点:能运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统计数据。教学准备:学生身高、体重数据、统计表

昨天我们都已经把自己的身高、体重测量好了,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和体重在这个年龄段里面是否属于正常范围?(生答)今天我们大家就共同根据测量的结果完成这个统计活动。板书:测量统计活动。根据学生已做好的准备工作,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根据学号把自己的身高数据填写到统计表相对应的位置中,或自己报出数据教师进行填写。投影出示教师填写好的统计表,让学生按5厘米一段整理全班同学的身高,填写在教材46页表中。说明:因为人数不多,120厘米以下和141厘米以上,就不再分段了。学生观察统计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从表中自己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指名回答。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的过程,感受统计表的优越性。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已学习了具体的量:元、角、分,米、分米、厘米已学知识小数的初步认识,比较小数的大小,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本单元知识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在把商品的价钱、物体的长度改写成以“元”或“米”为单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以及安排快餐的过程中,发展数感。3、能从给出的情景中提出小数加减计算的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4、了解小数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小数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认识小数,能正确的读、写简单的小数,体会小数的意义。2.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3.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4.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1.能正确的读出小数,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比较小数的大小。3.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能用所学到的小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小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人民币与小数长度与小数比较小数的大小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6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计算器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三课时比较小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与小数大小的比较有关的实际问题。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在比较小数大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感。重、难点重点: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买东西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超市?(价格便宜、消费者信得过的、离家近的……)现在老师这儿有两个玩具店,如果要买玩具应该怎样选择?(课件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就研究跟选择有关的问题。板书:比较小数的大小谈话导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小数大小的比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根据情境图,出示问题(1)买同一种玩具,你会到哪家玩具店?为什么?学生先观察两个玩具店情境图,说一说都有哪些玩具,它们的价格有什么不同,(前面已经掌握人民币与小数,而且也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哪个玩具店便宜)学生回答时重点解释为什么?(2)用“>”“<”表示每组小数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填写,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学生只要借助商品的价格比较出来就可以。如果有学生说出先比较整数部分,在比较小数部分时,教师给予鼓励)例4是比较六年级三位同学的成绩,提出了两个问题,以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她们排出名次。前面例题已经经历了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到用符号表示的过程。所以,在此安排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第四课时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不进位、不退位)教学目标1.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位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课件

情景用旧知引入新知去超市购物,买鸡蛋花了4元3角,买青菜花了2元5角,谁能帮我算一算,买这两种商品我一共花了多少钱?根据已学知识,学生们很快就能算出结果。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想法。我们再把上面的价钱改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再来计算共花了多少钱,应该怎样计算呢?用问题引入课题。课件出示例1,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试着计算,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获得积极地学习体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提出竖式计算方法,然后进行讲解。对于问题(2)学生在已经掌握整数加减法列竖式的基础上,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并没什么难度,问题(1)中学生们通过交流,总结已经掌握列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减法竖式中,根据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第五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笔算一位小数的加法(进位)和减法(退位)。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重点:掌握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难点:整数减一位小数。教学准备:课件

竖式计算1.2+5.6=9.5-0.4=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新授课做铺垫。课件出示情境图买鸡蛋和豆腐一共花了多少钱?在上一节课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整数加法的进位。所以根据知识的迁移,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并没有难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多少钱?让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重点提示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右边的5减8不够减怎么办。在第三问妈妈付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中,整数减小数在本节中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在安排上,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分散难点,这样,比老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得多。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后面补充了把整数改为一位小数,化解难度。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等已学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还设计了“铺地面”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本单元知识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多边形面积后续知识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能用合适的单位测量图形基物体表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2、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估计、测量面积以及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4、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理解面积的含义,能恰当地选用测量单位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3.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1.会比较物品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体验在同一测量单位下量出结果的一致性。

3.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不同物体的面积。

4.理解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5.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6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认识面积测量面积认识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周长和面积的综合复习(综合与实践)铺地砖(本单元共8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尺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1课时认识面积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的含义,会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个小方格进行面积的比较。2..经历认识面积、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重、难点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难点:会比较物品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教学准备:课件大小不同长方形纸通过复习周长,引出面积,用手边画边描述手中长方形纸的周长。再用手摸一摸这张长方形纸的表面是指的哪儿?采用直观图形,初步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在探索面积含义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指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此时要注意提示学生表述的语言要准确。例:课桌面是长方形的而不能说课桌是长方形的。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和图形,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表面,通过比较,感知面的大小。采用描述的方法借助具体实例理解什么是面积。课件出示例1,比较两片叶子的面积大小以及方巾和手绢的大小比较简单,直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再出示两个图形,比较面积大小,先让学生观察,得出不同结论,产生认知冲突,趁机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学生用剪下来的附页中的图形,小组交流合作,亲身操作,找合适的方法。投影展示画法,全班交流,通过观察比较、重叠比较、画方格比较等得出结果,然后提出“说一说”的问题,达成共识:用画方格的方法最简单,最准确,而且都适用,这也为后面学习计算图形的面积做铺垫。在总结方法时,尽量老师提醒过程,学生说出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第五课时长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出不得空间观念。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应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教学准备:课件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由谈话导入:怎样求一个物体表面的面积(摆小正方形)如果要求一个长方形体育场的面积我们还用这种方法会怎样?(麻烦,不准确,有误差……)为了更简便更准确的来计算物体表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建立模型中,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及总面积,再展示拼出的图形。根据摆成的长方形,说出长、宽、面积各是多少,师生共同并完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试着总结,再交流。出示例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逐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第六课时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总结,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间的联系。重、难点重点:掌握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难点:理解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每人一张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彩纸。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迁移连接,为新课做铺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介绍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是——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例3问题(1)(2)(3)这部分内容并无难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剪掉的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正方形的面积。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看成长和宽都是5cm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总结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全班交流。出示例4,学生自己读题并计算茶几的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独立完成,体会用公式计算的规范和简单。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平均分,学习并掌握了除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已学知识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小于10)本单元知识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单元详解单元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2、会比较分子是1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会计算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4、在借助图形面积大小认识分数及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和平均分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几何观念。5、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两个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6、知道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分数描述,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有关分数的问题。7、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分数的特点,了解分数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重点:1、让学生经历有生活中熟悉的一半到二分之一,在抽象出分数二分之一的过程。2、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3、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4、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5、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1、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正确的书写分数。2、弄清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3、理解“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4、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道理。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简单分数加减法整理与复习(本单元共5课时)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单元详解单元目标长方形纸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单元详解单元目标

新授知识点重难点

教具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重、难点重点: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分数的含义。难点:会用几分之一表示图形的一部分,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彩笔

用“帮迷糊老师分6个苹果给三个人,分三个梨,分一个西瓜,怎样分公平?”这个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和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来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明白当不能用整数表示一个物体时,还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分数。多媒体课件出示分桃子情境图,让学生把三幅图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先观察,再指名讲,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一半就是二分之一。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分数。课件出示例1中的盘中食品和问题:把盘中的三种食品平均分给2人,每个人分到多少?对于个别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做一做”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折长方纸,进行平均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在交流个性化做法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逐步清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几分之几表示的意思,能用几分之几表示图形的一部分。2.在观察、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重、难点重点:会借助直观图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表示的意义。难点:弄清几分之几和几分之一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小猪猪过生日,妈妈给它买回一个大蛋糕,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5份,小猪猪吃一份正好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它吃2份,正好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创设情境,巩固已学知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件出示(1)题的示意图,让学生回答1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口述(2)题,并课件出示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1份表示什么?接着出示表示的示意图,学生观察后交流这个示意图涂色部分为2份。2份就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口述(3)题,让学生说说用几分之几表示,学生读出来,然后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利用介绍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义。借助直观示意图,并通过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