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_第1页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_第2页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_第3页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_第4页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演示文稿1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优选)抗病毒药及抗真菌药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病毒定义: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分类:DNA病毒、RNA病毒、DNA/RNA病毒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病毒的危害人类目前发现的病毒有4000多种,各种病毒差异很大,种类很多;约75%的人类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其中很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HIV疱疹天花病毒HSV天花AIDS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SARS非典禽流感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病毒体遗传物质:DNA或RNA蛋白质外壳:为病毒的结构蛋白,保护或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原微生物中最小的一种,体积20~300nm,可通过滤菌器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完整细胞结构,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生和增殖病毒的特点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病毒的生物合成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过程主要有①吸附(adsorption)穿入(penetration)易感细胞②脱壳(uncoating)③合成核酸多聚酶④合成核酸(nucleicacidsynthesis)⑤合成蛋白质及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processing)⑥组装(packagingandassembly)成病毒颗粒⑦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病毒体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病毒的复制过程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0

病毒的生物合成及抗病毒药作用环节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1抗病毒药物影响病毒复制周期的某个环节理想:只干扰病毒复制,不影响正常细胞代谢实际:抗病毒药物在达到治疗剂量时对人体产生毒 性,至今没有一种抗病毒药物可达到理想目的只是对病毒抑制,不能直接杀灭一些病毒性疾病,只能用疫苗预防,没有治疗药物研究抗病毒药物的困难

病毒无自己的代谢系统,必须靠宿主细胞进行复制某些病毒极易变异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2抗病毒药的分类按病毒种类分类:广谱抗病毒药、抗RNA病毒药和抗DNA病毒药。按病毒所致疾病分类:抗疱疹病毒药、抗艾滋病病毒药、抗流感病毒药、抗肝炎病毒药等。按药物来源和化学结构与性质分类: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按作用机制或靶点分类:阻止吸附穿透药(抗体)、干扰脱壳药(金刚烷胺)、抑制核酸合成药(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逆转录酶抑制药)、抑制蛋白质合成药(干扰素)、干扰蛋白质合成后修饰药(蛋白酶抑制药)、干扰组装药(干扰素、金刚烷胺)、抑制病毒释放药(神经酰胺酶抑制药)等。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3常用抗病毒药一、广谱抗病毒药二、抗RNA病毒药抗艾滋病病毒药抗流感病毒药三、抗DNA病毒药抗疱疹病毒药抗肝炎病毒药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4广谱抗病毒药

一、嘌呤或嘧啶核苷类似药:

利巴韦林

Ribavirin二、生物制剂干扰素Interferon

胸腺肽α1Thymosinα1

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

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5利巴韦林又名病毒唑(virazole),人工合成的鸟嘌呤类似物【药理作用】:广谱抗病毒药,对DNA、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能特异性抑制流感病毒蛋白合成OHONHONNHOH2NO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甲型肝炎病毒、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腺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和各种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6尚未完全明了(1)利巴韦林在细胞内磷酸化为一、二和三磷酸ribaverin,其中三磷酸ribaverin为其细胞内主要形式,占80%,其细胞内t1/2<2h(2)一磷酸型竞争性抑制一磷酸肌苷脱氢酶,干扰三磷酸鸟苷的合成;(3)三磷酸型竞争性抑制病毒RNA聚合酶,阻碍mRNA的转录过程(4)ribavirin在细胞内可能有多靶点,其相互间可表现出协同抗病毒作用

作用机制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7①口服吸收好:甲型肝炎、单纯疱疹、麻疹、呼吸道病毒感染②气雾剂喷雾:呼吸道病毒引起的鼻炎、咽炎等③感染早期静脉滴注:流感、副流感病毒肺炎、小儿腺病毒肺炎、拉萨热和病毒性出血热等④滴鼻:甲、乙型流感⑤乳膏剂:带状疱疹和生殖器疱疹⑥滴眼剂:流行性结膜炎、单疱病毒角膜炎等临床应用

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8腹泻、乏力、白细胞减少、可逆性贫血等动物实验表明本药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不良反应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19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0干扰素Interferon,IFN1、性质与种类:蛋白质,为一类强有力的细胞因子。目前已被证明有抗病毒作用的IFNs有三种,即IFN-α、β和γ2、产生:几乎所有细胞均能在病毒感染及多种其他刺激下产生IFNα和β;而IFN-γ的产生仅限于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13、药理作用

IFNs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增生作用。IFN-α和β具有抗病毒和抗增生作用,可刺激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IFN-γ的抗病毒和抗增生作用较弱,但免疫调节作用较强干扰素Interferon,IFN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2抗病毒作用广谱:可抑制绝大多数动物病毒,DNA病毒敏感性较低IFNs作用环节:对病毒穿透细胞膜过程、脱壳、mRNA合成、蛋白翻译、病毒颗粒组装和释放均可产生抑制作用病毒对IFNs的敏感性:主要作用环节因病毒而有所不同,不同病毒对IFNs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3抗病毒作用机制

IFNs与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相关基因,导致抗病毒蛋白的合成。已知IFNs诱导的酶有三种:①蛋白激酶:导致延长因子磷酸化,抑制病毒肽链启动②寡异腺苷酸合成酶:激活RNA酶,降解病毒mRNA③磷酸二酯酶:降解tRNA末端核苷,抑制病毒肽链延长

IFNs通过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而抗病毒感染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4临床应用临床用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炎流感、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脑炎广泛用于抗肿瘤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5胸腺肽α1

(Thymosinα1)Thymosinα1为一组免疫活性肽,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调节其功能临床用于慢性肝炎、艾滋病、其他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或辅助治疗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6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来源与性质:是从健康人白细胞提取出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药理作用:可以将供体细胞(donor)的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的受体细胞(receptor),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其作用可以持续6个月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7本药可起到佐剂作用临床应用: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病毒感染、霉菌感染和肿瘤等的辅助治疗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TF)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8一、抗艾滋病病毒药抗RNA病毒药

二、抗流感病毒药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29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I)—RNA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病毒RNADNA正性链DNA互补链前病毒DNA病毒整合酶进入宿主基因组宿主细胞基因复制、蛋白表达蛋白酶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艾滋病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0一、抗艾滋病病毒药目前用于抗HIV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逆转录酶或HIV蛋白酶发挥作用,分三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NRTIs)齐多夫定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NNRTIs)奈韦拉平HIV蛋白酶抑制药(PIs)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1属核苷的类似物,是逆转录酶的抑制剂第一个上市的抗HIV药。商品名:克度、立妥威3’-叠氮基-3’-脱氧胸苷叠氮胸苷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NRTIs)齐多夫定(Zidovudine,ZDV)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2抗病毒作用机制

ZDV进入宿主细胞内,在宿主细胞胸苷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一磷酸ZDV,进而在胸苷酸激酶作用下生成二磷酸ZDV,最后在核苷二磷酸激酶作用下生成三磷酸ZDV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3 胸苷激酶是细胞分裂S期的特异酶,因此ZDV在活化细胞内的抗HIV作用强于在静止细胞内三磷酸ZDV可产生以下作用:①竞争性抑制三磷酸胸苷掺入病毒DNA链;②终止DNA链延长 因此ZDV抑制HIV逆转录过程,使病毒复制受阻而产生抗病毒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4临床应用ZDV为治疗HIV感染的首选药在活化细胞内的抗HIV作用强于静止细胞口服吸收率65%,体内分布广联合用药:鸡尾酒疗法目的:增强疗效、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5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6

不良反应可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或红细胞减少、贫血,发生率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有关,多发生在连续用药6~8周。其骨髓抑制作用可能与一磷酸ZDV可竞争性抑制细胞胸苷激酶有关本药还有一定骨骼肌和心肌毒性,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心电图异常,停药可恢复其他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发热、疲乏等使用本药时应定期查血象和心电图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7I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药

Non-nucleosidereversetranscriptaseinhibitors,NNRTIs奈韦拉平nevirapine地拉韦定delavirdine依法韦伦efavirenz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8作用机制及特点它们结合于逆转录酶活性区域附近,改变逆转录酶构象而抑制该酶活性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有关毒性作用和耐药性产生方面也相近。大多此类药物尚在临床试验观察阶段此类药物的特点有:

①不需要磷酸化;②仅对HIV-1有效,对HIV-2无效;③对肝药酶有抑制作用,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④易出现耐药性,且本类药物间有交叉耐药现象

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39奈韦拉平Nevirapine特异性抑制HIV-1逆转录酶,对HIV-2逆转录酶和动物细胞DNA聚合酶无抑制作用体外抑制HIV-1复制的IC50为0.002~0.27μg/mL极易产生耐药毒株,但与ZDV无交叉耐药现象常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于治疗HIV-1成人和儿童患者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用nevirapine、ZDV和双脱氧肌苷三药合用治疗HIV-1成年患者,52%的患者血浆HIV-1RNA低于每毫升400个拷贝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0奈韦拉平Nevirapine最常见的有药疹(>40%)、发热、疲劳、头痛、失眠、恶心、肝酶增高可显著性降低血浆乙炔基雌二醇水平禁止与利福平、酮康唑合用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1IIIHIV蛋白酶抑制药沙奎那韦(saqu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英地那韦(indinavir)安泼那韦(amprena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2HIV蛋白酶抑制药1.选择性抑制HIV蛋白酶:蛋白酶是HIV基因产生的一种特异的酶,能将基因表达产生的多聚蛋白裂解,变成各种有活性的病毒结构和酶。抑制该酶的活性会产生无感染活性的未成熟的子代病毒前4药选择性抑制HIV-1蛋白酶,后者对HIV-1和HIV-2蛋白酶均有抑制作用,它们对HIV-1病毒复制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单药治疗4~12周可使患者血浆HIV-1RNA水平下降100~1000倍。本类药物对人细胞蛋白酶的亲和力很弱2.干扰病毒复制的晚期,与NRTI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3.病毒易产生耐药性,但比NNRTIs慢共同特点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34.均被细胞色素P-450(CYP3A4或CYP3A)代谢,可使很多药物的血药浓度明显增高或降低5.不良反应:身体脂肪重新分布(出现水牛背、躯干肥胖、面部和外周萎缩)、胰岛素抵抗、高血脂、恶心、呕吐、腹泻和感觉异常等HIV蛋白酶抑制药共同特点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4AIDS的治疗有关问题

1.及时治疗一般认为血浆HIVRNA每毫升超过2万个拷贝,或血浆CD4细胞低于350/mL就应开始治疗

2.联合用药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抗HIV药物单用时效果不佳,病毒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很多抗HIV药物的临床研究是在多个抗HIV药物合用的情况下进行的。

1995年以后先后提出了所谓“鸡尾酒疗法(cocktailtherapy)”和“高效抗逆转录靶点疗法(HARRT)”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5AIDS的治疗有关问题

2.联合用药逆转录酶抑制药和蛋白酶抑制药分别干扰HIV复制的早期和晚期,因此两类药物合用可双重干扰HIV复制而产生协同作用;

ZDV和司他夫定在活化细胞内的抗HIV活性强,而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和拉米夫定在静止细胞内的抗HIV活性较强,此两类合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因此临床联合用药常采用:活化细胞内作用强的NRTI+静止细胞内活性强的NNRTI+蛋白酶抑制药。抗HIV疗效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案为:ZDV(或stavudine)+didanosine(或lamivudine)+indinavir(或nelfinavir、或saquiavir、或ritona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6

AIDS的治疗有关问题

3.监控血液病毒RNA水平,确保疗效

抗HIV药可抑制HIV复制增殖,延缓艾滋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挽救不了患者生命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临床疗效是以血浆HIVRNA受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开始治疗后2~4周测量血浆HIVRNA水平,然后每3~4个月测量一次,以监测确保血浆HIVRNA有理想的下降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7

AIDS的治疗有关问题4.坚持持续治疗:

许多AIDS患者难以坚持多药物合用疗法,不能严格坚持这种治疗是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8二、抗流感病毒药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AmantadineandRimantadine扎那米韦Zanami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49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AmantadineandRimantadineamantadinerimantadin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4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0抗病毒作用两者的抗病毒机制可能有两方面:作用于具有离子通道作用的M2蛋白而影响病毒脱壳和复制;也可通过影响血凝素(hemagglutinin)而干扰病毒组装此两药仅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Avirus)有效,金刚烷胺抗病毒浓度约为0.03~1.0μg/mL,金刚乙胺的抗病毒作用强度比金刚烷胺约强4~10倍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1药物代谢动力学此两药口服均易吸收,体内分布广泛两者常规口服量血药浓度在0.3μg~0.8μg/mL。金刚烷胺绝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浆t1/2为12~18h,老年人和肾功能低下者血浆t1/2

延长金刚乙胺代谢物60%~90%从尿中排出,血浆t1/2

为24~36h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2临床应用与疗效仅用于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预防有效率为70%~90%发病48h内治疗用药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1~2天,并可加速患者功能恢复金刚烷胺还用于震颤麻痹症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3不良反应一般有轻微胃肠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经过敏、注意力不集中、头昏)金刚乙胺不良反应较轻大剂量或金刚烷胺血药浓度为1.0~5.0μg/mL时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毒性作用,可出现精神错乱、幻觉、癫痫发作甚至昏迷和心律失常在老年人,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可增强金刚烷胺引起神经毒性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金刚烷胺对大鼠有胎毒作用和致畸作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4扎那米韦Zanami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5扎那米韦Zanamivir1、为治疗流感病毒A和B感染的新药,体外实验表明,对amantadine和rimantadine耐药病毒仍有抑制作用2、抗病毒机制: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该酶裂解末端唾液酸残基(terminalsialicacidresidues),破坏病毒血凝素可识别的受体3、神经氨酸酶所引发的这种酶反应是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关键过程。因而本药使病毒难以从感染细胞释放出来,从而阻止病毒在呼吸道扩散抗病毒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6本药对流感病毒A和B的神经氨酸酶有很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在0.2~3ng/mL即可竞争性抑制该酶在高于此浓度的106倍时才可影响其他病原体和哺乳类细胞的该酶扎那米韦Zanamivir抗病毒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7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一般采用鼻内用药或干粉吸入用药干粉吸入滞留在口咽部和下呼吸道的量分别约为80%和15%。吸入用药的吸收率<20%,吸入10mg后血浆药物浓度约为35~100ng/mL约90%的代谢物从尿中排出体外口服吸收率低(约5%),故口服无效t1/2

口吸入和静脉注射分别为2.5~5h和1.7h扎那米韦Zanami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8临床应用与疗效用于流感的治疗和预防越早使用疗效越好早期治疗可降低疾病的严重性,可使流感感染病程缩短1~3天;可使下呼吸道并发症发生危险性降低40%扎那米韦Zanami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59不良反应局部使用一般患者耐受良好曾有报道,zanamivir可引起喘鸣、支气管痉挛,患有哮喘或气道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患者可出现肺功能状态恶化临床前研究未发现本药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扎那米韦Zanami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5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0抗DNA病毒药

一、抗疱疹病毒药

阿昔洛韦

Acyclovir

伐昔洛韦Valacyclovir

碘苷Idoxuridine

阿糖腺苷Vidarabine二、抗乙型肝炎病毒药

拉米夫定

Lamivudine

泛昔洛韦Famciclovir

喷昔洛韦Penciclovir

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1一、抗疱疹病毒药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2又名无环鸟苷,人工合成无环鸟苷类似物抗病毒谱较窄,为抗DNA病毒药,对RNA病毒无效。单纯疱疹病毒的首选药,对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带状疱疹病毒作用较弱。不良反应少阿昔洛韦(Acyclovir)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3碘化胸苷嘧啶衍生物,抑制DNA病毒,对RNA病毒无效局部用于治疗眼部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的感染,对急性上皮型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最好全身应用毒性大,限于短期局部使用长期用药可影响角膜正常代谢。点眼可致局部痛痒、眼睑过敏、睫毛脱落和角膜损伤等碘苷(idoxuridine,疱疹净)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4为人工合成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在细胞内转变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vidarabine,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而干扰DNA合成临床静滴用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局部外用于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良反应有眩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偶见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较少等。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阿糖腺苷(vidarabin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5二、抗乙型肝炎病毒药肝炎病毒有很多种类,较常见有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在我国HBV感染者和携带者高达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000万临床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有IFN-α、拉米夫定、胸腺肽α1

、泛昔洛韦和喷昔洛韦等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6拉米夫定Lamivudine为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HBVDNA多聚酶作用经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酶类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型,进而竞争性抑制HBVDNA多聚酶,并引起DNA链延长反应终止本药细胞内t1/2约为10~19hHBV对本药可产生耐药性本药对人类α和δDNA多聚酶亲和力很低,对β型中等,对γ型较高还可抑制HIV逆转录酶药理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7临床应用与疗效主要用于乙型肝炎和AIDS有研究表明服用本药治疗乙型肝炎(100~300mg/d,3~12个月)可降低HBVDNA水平,病人生化指标趋于正常,肝脏组织学有所好转,有效率可达60%左右,而安慰剂对照组有效率约为30%拉米夫定Lamivudin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8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轻而少,据报道大于推荐剂量可引起头痛、恶心、失眠、疲劳和胃肠反应甲氧苄啶抑制lamivudine经尿排出拉米夫定Lamivudin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69第二节抗真菌药AntifungalDrugs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6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0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1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种类多,有12万种以上,许多真菌能引起植物病害,多数对人类有益,

仅少数对人体有害,在已知的几千种酵母样菌和霉菌中,据WHO统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270种,其中,只有皮肤丝状菌和念珠菌经常传染给人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2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广谱强效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广泛使用癌症患者放疗、化疗留置V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烧伤病人器官移植患者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增多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3

分类

致病菌侵犯部位发病率危险性浅部感染各种癣菌皮肤、毛发、指甲高小全身感染白色念珠菌深部组织低大新型隐球菌和内脏器官常危害生命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局部感染念珠菌口腔、肠道或阴道中中鹅口疮、真菌性肠炎及阴道炎常见真菌感染类型及特点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4浅部真菌感染

常见病,各种癣菌引起,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由于居住环境较差、气候潮湿卫生习惯不好,生活质量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表浅部抗真菌药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5花斑癣发头癣甲癣(灰指甲)皮肤癣真菌所致疾病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6须癣体癣手癣足癣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7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发病率低,但危害性大,可危及生命发病率愈来愈高,也愈来愈严重。原因: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菌群失调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白血病、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摧毁免疫力深部抗真菌药治疗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8鹅口疮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79抗真菌药分类按结构分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素、灰黄霉素唑类(吡唑类):

米唑类: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 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嘧啶类:5-FU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7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0抗真菌药作用机制1.干扰真菌核酸代谢:灰黄霉素、氟胞嘧啶灰黄霉素还可以抑制微管形成、抑制有丝分裂2.影响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两性霉素B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②抑制麦角固醇合成:唑类、特比萘芬terbinafine人体细胞也含固醇类,如选择性不高则对人毒性大,可局部外用,如两性霉素B、咪唑类;三唑类相对不良反应少,最有发展前途,特比萘芬不良反应也较轻,肝衰竭、血液毒性罕见。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故对细菌无效。真菌系真核生物,细胞膜上有固醇。外层无细胞壁,但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结构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1麦角固醇的合成过程角鲨烯羊毛固醇14-去甲基羊毛固醇麦角固醇角鲨烯环氧化酶P-450依赖性14-α-去甲基酶

14位还原酶和7-8位异构酶特比萘芬唑类阿莫罗芬amorolfin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2

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酮康唑

氟康唑阻断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下生成14-α-去甲基羊毛醇阻断麦角醇的合成

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阻断细胞1,3-β-D-葡聚糖的合成两性霉素B与细胞膜上的麦角醇结合,破坏细胞膜通透性

5-FC、灰黄霉素阻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核酸合成DNA合成羊毛甾醇麦角醇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细胞壁细胞膜角鲨烯特比萘芬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3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4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多烯类抗生素,国产名庐山霉素结构中有一氨基和羧基,故兼有酸碱两性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5广谱抗真菌药,几乎对所有真菌有效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敏感作用机制: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细菌无此物,故对细菌无效

人肾小管和红细胞膜上有类固醇(肾损、溶血)真菌很少对本药产生耐药性,耐药机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减少药理作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6体内过程口服及肌注不吸收,一般采用缓慢静脉滴注给药蛋白结合率大于90%,在体内消除慢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真菌性脑膜炎时须鞘内注射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7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

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滴注用于全身真菌感染局部用于浅部真菌感染临床应用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8不良反应1.注射相关的不良反应:初次注射:寒战、呕吐、体温升高、静脉炎;防治:100%发生,可先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生理量)预防静脉注射:过快可致惊厥、心律失常鞘内注射:惊厥、化学性蛛网膜炎毒性较大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8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89

2.缓慢出现的不良反应肾脏损伤:氮质血症,可伴有肾小管酸中毒、K+和Mg+排除增多。氮质血症的发生与肾脏灌注减少和肾小管损伤有关。肾小管损伤常发生在用药时间长,累计剂量超过4g情况下贫血:可能与肾小管损伤,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红细胞膜损伤有关肝功异常、过敏反应、神经毒性较少见不良反应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89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0防治措施:先给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同时给皮质激素补钾应用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钾、心电图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不良反应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0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1脂酯型两性霉素B(liposomalamphotericinB)

80年代开发,改变毒性,不提高药效,延长使用时间,可增加剂量,提高疗效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D)脂类制剂在人体内更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丰富的器官,减少了在肾脏的分布,从而减低了药物的肾毒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即刻反应,改善了患者的耐受性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1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2含脂类两性霉素制剂治疗念珠菌病患者的有效率优于曲霉菌;用药剂量为两性霉素B的3~5倍;价格是两性霉素B的10~14倍;不宜作为一线用药,仅适用于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脂酯型两性霉素B(liposomalamphotericinB)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2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3多烯抗真菌药,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似两性霉素B;对阴道滴虫有抑制作用。毒性更大,仅作局部用药;临床上仅用于防治消化道念珠菌感染(po)及口腔、皮肤念珠菌感染及阴道滴虫病(局部外用)。制霉菌素(nystatin)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3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4药理作用:仅能抑制各种浅表癣菌

药动学特点:口服易吸收,油脂食物促进吸收。分布全身,脂肪、皮肤、毛发、指甲含量较高。外用无效临床应用:各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头发和指甲感染。对头癣疗效好毒性大,现被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取代。

灰黄霉素(griseofulvin)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4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5二、唑类抗真菌药

①咪唑类(imd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

咪康唑(miconazole)

酮康唑(ketoconazole)等②三唑类(triazole):氟康唑(fluconazole)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5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6唑类抗真菌药的共同特点1.抗菌谱广,对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均有效2.抗菌机制相同: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膜通透性改变3.很少产生耐药性4.在肝代谢,抑制人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影响体内甾醇类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的代谢5.不良反应相同:轻微胃肠不适、肝功异常等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6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7唑类抗真菌药的不同点1.有些唑类全身用药毒性反应众多,临床仅能用作局部用药,如克霉唑2.与咪唑类比,三唑类在体内代谢较慢;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性较高;对人的毒性作用较小;疗效较好3.各药的药理学特征有所不同,临床用途和特征有所差异本文档共110页;当前第97页;编辑于星期六\5点52分98

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广谱抗真菌,治疗多种浅、深部真菌病。在酸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