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全册)数学说课稿(说课)_第1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全册)数学说课稿(说课)_第2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全册)数学说课稿(说课)_第3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全册)数学说课稿(说课)_第4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全册)数学说课稿(说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nn

全册说课稿

一除法

《分苹果》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的“分苹果”。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

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

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

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了解学生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

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授课目的要求:

1.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探讨“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

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发散性、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从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分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授课方法

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

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

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

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2.激励法;3.多媒体辅助法;4.开放式教学法“教是为了不教”,

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

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授课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

“笑笑过生日”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

“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

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笑笑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了一袋苹果来招待

客人,想让小朋友帮助笑笑来分一分。同学们,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12根小

棒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12个苹果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分苹果。(板书:分苹果)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

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

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

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苹果”,感知“分”的含义,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及两种平均分

的方法。

独立思考(1)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2)12苹果,每2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你想怎样分?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

生的思维很活跃,这样在动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分”

含义,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学会了两种平均分的方法。

活动二:通过帮小熊装苹果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

个活动时,我先让同学们数一数草地上共有多少个苹果,帮小熊装一装。学生用

小棒代替苹果独立分一分,点名汇报。如果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袋。如果每

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

剩()个。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一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

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

活动三:“分松果”,引导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先让学生观察草莓,通

过观察你得知哪些信息。

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分一分同

桌说一说。

活动四: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小兔拔了很多萝卜每只小兔背4根,需要。只

小兔才能运走。如果有6只小兔,每只小兔背()根。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

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相同的物体不同的分法。我先引导学生观

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萝卜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

生在操作中都经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五:还可以怎样排?

借助课件进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一分,排一排,并记录下来。填一填:

每排----人,可以排----排。

每排一一人,可以排一一排。

每排一一人,可以排一一排。

每排----人,可以排----排。

每排一一人,可以排一一排。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作,画一画、分一分中积极

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作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

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

六、归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

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愉快、开放、主动、发展”,以“分苹果”这一富有色

彩的教学情境,即“故事一线牵,知识寓其间”。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

向全体,采用故事情境法,激情法,评价激励法,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究,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时空,开放思维,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每个学生

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搭一搭【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学

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本节课要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书写格

式,还要认识余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

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体会到余

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

情感体验。

3、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

数要比除数小。难点: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逐渐探索规律。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创设情景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摆小棒的形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通过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正方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

中自主探究,多层次思考。

3、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和余数的认识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完全依

赖学生去发现,需要老师的精心讲授。

4、演示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课件。

三、说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

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余数的意义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通过灵活、有趣层次性强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数学

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你们想玩一玩吗?

(二)探究新知。1.认识余数。

(1)课件显示搭正方形的画面以及问题“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

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

一摆,再依据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小组内讨论用竖式怎样表示。【设计意

图:通过摆小棒搭正方形和自主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

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

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

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课件显示搭小棒的过程及横式和竖式:

134-4=3(个)....1(根)

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

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

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X3=12)。“1”表示摆了

3个后还剩下1根(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

能再继续往下分了。【设计意图: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有余数除法竖

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

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

学习过程,教师在课件演示和讲解中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

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

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

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

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同桌合作先搭一搭、并填写表格。

(2)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

“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5)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习,逐步提高要求:第一层是基本练习(智力开门)。

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练一练第一题)

第二层是动手操作,延伸算法(智慧屋)。再次通过动手实践,体会余数的意义。

(练一练第二题)

第三层是改错练习。让学生在判断和改错中强化新知识。(练一练第三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一步加深理

解,达到熟练掌握。】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或评价的本节习题。

《分草莓》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

探究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

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说教学方法:探究、自主合作交流。

五、说教具: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

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

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

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

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下面我将详细说说我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探索发现。小猴子过生日引入主题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探索。

1、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

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2、探究试商的方法:(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4-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具

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

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X7=56比55大;8X6=48比55小。所以商6。列式55+8=6(个)...

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以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3、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

要比被除数小。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

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二乘,商和除数相乘。

三减,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训练达标。1、基本练习:完成“练一练”第

1题。2、课堂检测:完成练一练第2题。3、综合训练:完成“练一练”

第4题。

(四)、课堂小结,强调重点,训练发展。1、回忆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

全班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课本第9页第3题。七、

说板书设计:

分草莓

1、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列式:554-8=6(个)....7个。

租船说课稿

【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一单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分草莓》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

原课本教材是以《租船》为例来解决剩余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在注意应用题教学

中数量关系

的分析、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及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贴近

学生的生活

和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营造

一种以学生

为主体,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应用中巩固,

在活动中深

化,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的设计注重贴近学

生的生活实

际。

3、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

题,培养

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3)

通过合理解

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解决有关“有余数除法问题”的简单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灵活处理有余数除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对余数的“取”

与“舍”

的问题,即对于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学法】

教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知识的引路人,

在教

学设计中,正确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点,进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

师生互动教

学,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高参与探索的

欲望。学法:1、指导“探索实践”。让学生在探索、研究活动中感悟根据实际

情况而定的对于

商的“进1法”和“去尾法”。

2、引导“思”鼓励“问”。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创

新。

3、组织小组学习,重视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说教学流程】

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一开始,我创设了“投篮比赛”的

教学情

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件给出人数相同时男女生队的比赛结果,

引导学生观

看课件,了解情况。接着,我提出“谁胜谁负”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同时

要求学生做小

裁判,同桌合作观察思考该怎样比。再集体交流订正,得出“当参赛人数相同的

时候我们直

接比较投篮的总个数就能比较出胜负”这一结论,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接

着创设新的情境一一两队的人数不一样。让学生比一比,哪队能被评为优胜队

呢?通

过讨论,使学生发现其中的隐蔽条件,深刻体会到两组人数不一样,不能比两个

小组的投篮

总个数或以投篮个数最多在哪一组来评选优胜队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队平均每人

投篮的个数

比,比较合理,体会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新知探究。课件演示:“移

多补少”的方法,但是数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数目大了,移多补少就

很麻烦了,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让学生同桌讨论,集体反馈交流,课件演示,

引导比较。

以男生队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称,“4+7+5+4+5”表示什么?“5”表示什

么?“5”呢?

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环节设计通过小组操作、讨论,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内涵就是“移

多补少”,从而揭示平均数的含义。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又巧妙设置

认知

冲突,“这平均数除了通过移动得到,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迫使学生打破

已形成的思维

定势,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为此再次组织同学进行

小组探究,

从讨论、反馈中,得出如何来求平均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合作交流,

更重要的是

学会自主探索。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紧接着,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在

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为参加“新苗杯”校园小歌手比赛选手统计成绩

2、了解生活中的平均数设计这些题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渗透统计与平均的思想,

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提

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你表现

得怎么

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他们

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以数学故事《危险吗?》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平

均数”概念

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以提升“数学交流”

的能力。

也让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比如说:“游

泳池的平均水

深是132厘米,并不是说游泳池的每一处都是132厘米,同时渗透不私自到水边

游泳的思想

教育,为本课的教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纵观这堂课的设计,我让学生始终

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每个教学

环节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方向与位置

东南西北。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58页到59

页。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来描述事物的位置。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与以前所学过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一些区别,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

用。本节课并非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

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辩认方向,建立东、南、西、北的方

位观念,感知方向的相对性。

2、认识在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并应用四个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关系。

能力目标:1、在指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条件下,

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培养学生的方向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以小动物迷路为线,教会学生辩

认方向方法,用所学的知识帮助

小动物回家。让学生学以致用的

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

神,建立自信。

4、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在给定一个方位的情况下辨认

出其它三个方位。

5、教学难点

从实景中的方位感转移到纸面上的方位感。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校园平面图表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动物迷路的情景)

问题:怎样才不会迷路呢?

引入课题:东南西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由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

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使体会到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根据指南针指针所指的方向来辨别南方。根据北斗七星

来辨别北方等等。

活动二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创设情景: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教室的东南西北吗?

问题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的是

什么方法?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

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

些什么吗?

(通过儿歌来帮助学生找到南北两个

方向:早晨起来前面是东,后面是

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创设游戏:让学生边示范边说一说。

当你面向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左面是()>右面是

()o

当你面向北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左面是(),右面是

()o

当你面向西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左面是()>右面是

()o

当你面向东方时你的前面是(),

后面(),左面是(),右面是

()o

活动三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说校园中的学生以升旗台为中心,

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这个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

图方向不一致,同学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

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的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

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明白了地图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

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探究。

升旗台

第三个环节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帮助小动物回家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西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南面面。

我的家在苹果树的东面。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继续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

容,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在

合理选用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注重让学生体验“从实景到纸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

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辨认方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

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

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

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

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

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

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

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四、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

“方向板”做实践性练习。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

动。

五、教学准备:课件、方向板。

六、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

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平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习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

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

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

“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

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

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

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

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

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

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

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

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

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

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

出示中国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

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

方向。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七:说板书:

辨认方向

三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

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

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

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

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

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

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

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

“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

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

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

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

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

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

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干”的引入中加入“9加

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

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

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

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

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

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

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

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

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

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

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

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

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

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

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

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

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

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

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

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

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99——100,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

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

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

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

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

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

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

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

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

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

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数一数(一)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数一数(二)》

纪茹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数一数(二)》,下面我就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各环节的设计、

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几方面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

一、教材分析:

《数一数(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习千以内数

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万的,相对于“千”,“万”是一个更大的计数单位,对学生

来说更为抽象,所以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对“万”进行初步的认识,对“万”的深

入理解和感受将在四年级上册进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千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把认识数的范围从千

以内扩展到万以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千以内数的

基础,学起来比较轻松,但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也不够

丰富,所以在“万”这样的大数的具体认识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在对教学

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的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达到目标,考虑到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为: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借助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探究计数单位万,再通过数正方体的过

程感受“万”这一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

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为了能凸显“有效教学”的理念,更好的达成学习目标,特结合高效课堂中学生

普遍的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温故知新

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认识万的概念,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环节上,我先安排复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万的认识打下基础,接着

引出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二)导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计数器拨出9999,提出“个位再添一个珠子是

多少”的问题,引出了万以内数的认识。接着我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让学

生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并了解“万”与“千”的关系,对大数产生

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九千九百七十七数

到一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数数任务,既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又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检测反馈,巩固提升

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教科书23页“练一练”第2题,第3题。通过学生的

独立思考,交流展示,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做完练习后,我收集了一些生活

中的大数,这样既让学生休息了,同时体会到大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数

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

六、总结收获、小结全课

本节课临近尾声时,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堂所学和所得,我让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

畅谈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

总结.,使学生既认识了自我,建立了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全面发

展。

七、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教材23页第4题。要求:同桌合作:我说

你摆,利用附页2中的图做一做(鼓励学生结合同伴合作数小方块的操作活动,

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

八、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只有一句话:10个一千是一万。既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拨一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拨一拨”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的内容,课本第32页至33页。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数的读和写法是在学生已掌握一

百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

力。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拨一拨”、“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

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

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课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

念,我将本课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能够正确数出向前一位进“1”后的整十、整百、整千数。

3、情感目标: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

数、写数的学习兴趣。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拨一拨》

说课稿《拨一拨》说课稿。

5、教学重点: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6、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掌握数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向千位进

一的方法以及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

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究通过“数

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

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

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总之,在教法中体现了:

①情景引入法;②观察操作法;③启发式教育在学中体现了①自主学习;②合作

交流互补法;③练习促进法。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维、

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独立探索,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

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实践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以交流合作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教师给予鼓励,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动手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预期学生达到如下效果: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当作了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师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活动过程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个人活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计数

器,先让他边说边拨,读一读、写一写《拨一拨》说课稿教案

学生在合作中分享佯互相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

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励了学生的参与,培养了学

生的主动性。

但在这节课教学中,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在突破教学难点中,没有达到预期的

目的。

《比一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一比》。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板书:

比一比

第一,说教材

这次说课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一比》中第一课时内

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能比较百以内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和知识基础。教材编排一开始就出示四幅图片一一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

出相应的海拔高度,直接呈现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

万以内的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安排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和挑战性的习题,

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教学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

到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根据《比一比》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第二,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入手,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I这种学习方

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

动、贴近儿童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第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

我创设“数学王国将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较数的大小比赛”的情景来引入“比一比”

的课题,国王请各位同学当小裁判,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来进行旧知识的

复习。然后我又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现在

正是春游的季节,让老师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下祖国的名山吧!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看课本中情景图给出的四座大山,生读四座山的高度,然后提出

“谁最矮”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板书:谁最矮)学生可能一眼就看出

了谁最矮,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会启发他们看看四座山的高度分别是几位数?其

中有三个数都是四位数,只有香山是三位数,从而得出香山是最矮的。这时,学

生轻易就能根据以往的数学经验,知道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

解决了“谁最矮”这个问题之后,我仍然选择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谁最高”

这个问题(板书:谁最高),此时学生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比较的对象位数相同。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从而得出结论:三个数都是四位

数,先看最高位”

在找出“谁最高”“谁最矮”这两个问题后,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黄山和泰

山谁高?谁矮?(板书:谁高谁矮)针对这个问题,我安排学生先尝试独立解决比

较的问题,再组织集体交流.这个时候,学生又面临一个更新的挑战:比较的对象

位数相同,最高位也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我会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首

先自由讨论,慢慢理出比较的思路:看下一位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以后,我再让学生先独立将四座山的高度按照从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出来,这时,我会适当地引导学生阅读前面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并梳理

进行多位数比较的思路:先按数位比,再从高位看起。

(三)分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上述比较大数的方法以后,我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去解决“练一练”中的第1,2,5题。其中第1,2题是为了巩固“万以内的数的

比较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这两个知识点;而第五题则是为了

鼓励学生在新的情景中,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四)课程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一定会很轻易地将上面四座山进行比较的

规律说出来的。这时,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全文

第四,板书设计(略)

本节课,我将用最简单的文字体现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四测量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崇文校区任瑞林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一一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

“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

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现实情境,安排了两次估

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

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对米以内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长

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

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2、通过实际测量,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4、通过学习解决一些关于测量方面的知识。

5、借助具体的活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感受一分米和一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提高估测能力.

难点:建立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

知规律,我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

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

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

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

本节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一体,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

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通过估测、测量让学生体验1毫米和1分米的长

度,然后是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找长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体,这

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

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巩固反馈,学以致用;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的身高1米56厘米。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让学生也模仿

我的样子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接着提问:刚才我们的谈话中用到了几个长度单

位?学生回答出米和厘米后,请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并

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其上公开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