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_第1页
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_第2页
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_第3页
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_第4页
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纲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块状经济培育发展计划,是加快东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市工业基础和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六六”计划)。一、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创业创新促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崇尚实干抓落实”的工作主题,深入实施“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战略定位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六六”计划的战略定位为:立足浙中城市群,充分利用东阳的产业基础和优势,紧密依托周边的市场及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规模和经济质量的双飞跃,打造浙中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二、基本原则和发展预期目标1、基本原则制定“六六”计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国家、省产业政策,制定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发展重点,从投资、税收、人才等方面实施政策导向,引导和组织企业有序生产及技术开发。——市场配置原则。遵循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形成、发展、升级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关联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带动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发展。

——发挥优势原则。围绕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和方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集聚发展原则。加强布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向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和镇乡工业功能区集中,中小企业、家庭工业向农村创业基地集聚,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的集聚度。

——优化环境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对主导产业与块状经济培育提升的规划、指导和支持,改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品牌、技术、信息资源共享。2、发展预期目标——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壮大。到2010年,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86%以上。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85亿元,年均增长19.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3个,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六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0.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2个。——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建成若干个重要的特色制造中心和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镇乡工业功能区的发展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产业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年均38个以上,工业性投资年均38亿元以上。建立较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争取到2010年,新增一批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国家和省级品牌称号,一批国家和省级商标。三、产业布局和发展架构1、产业区域布局结合各地自然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条件,科学定位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产业同质化。——构建“三区”平台。中心城区以发展第三产业或以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精细化的都市型工业企业为主;开发区整体定位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集聚区、商贸新市的龙头区、城市建设的新城区,其中白云商贸园区重点发展商贸业,江北高新产业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城北工业新区以工业为主;横店电子产业园区有序发展磁性电子、机械制造和医药化工业,确保工业与影视旅游业协调发展。——打造二大产业带。以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一是以怀万线、37省道为纽带,以巍山、歌山为重点,整合城东、六石、虎鹿、佐村等区域打造北乡工业带;二是以画南下线为纽带,以南马为重点,整合南市、画水、千祥、马宅等区域打造南乡工业带。2、产业发展架构坚持“兴工强市”、“一主多元”战略,按照“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的思路,形成以工业为龙头,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重点发展磁性电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美术、食品(火腿)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培育千祥、南市的皮具箱包,虎鹿、巍山的缝配,巍山的金银丝,画水、南市的塑料塑胶,南马、千祥的草(竹)席加工和画水的中国结等六个块状经济。——建筑建材业,充分发挥“建筑之乡”优势,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建筑建材等与建筑相关产业的发展。——商贸业,大力推进“商贸新市”建设,做好世贸城培育期的稳定和提升工作,扎实推进白云商贸园区专业市场群建设,实现市场与产业共同发展。——影视文化业,充分发挥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独特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拉长影视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旅游业,以创建全省旅游经济强市为抓手,加快构筑“南中北联动、文化旅游融合、商贸旅游共同繁荣”的大旅游格局,形成旅游与产业互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香榧、中药材、茶叶、席草、青枣、果蔬食品、两头乌等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四、工作重点1、加强平台建设深化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激活开发区活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强化经济开发区产业支撑。进一步理顺中心镇工业功能区管理机制,盘活土地、资金等要素,着力抓好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和军工小区、南马机械工业功能区、六怀工业功能区等工业功能区建设,完善园区的产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适时扩大扩权强镇实施范围,增强镇乡发展经济主体意识。2、强化项目支撑按照“做大做强一批、引进快上一批、优化升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的思路,着力启动项目建设,加大有效工业性投入。从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中,每年优先筛选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扶持一批重点项目,扶持一批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合力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以项目建设聚集、调动、盘活各种资源和要素。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以商引商,招商引资重点向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倾斜,提高招商引资实效。3、抓大扶中育小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中重点选择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提高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的集中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延伸产品产业链,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主动参与大企业的配套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协作发展能力,带动配套产业和企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群体;同时,要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推动开展全民创业,带动家庭工业和来料加工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链,培育壮大地方特色经济。4、完善创新体系制定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和措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层次的科技经费投入格局,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向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倾斜。加强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科技创业中心和磁性材料区域创新平台,提高行业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项目合作,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从家族式管理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高经营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能力和水平,积极鼓励企业上市,扶持做大做强。5、突出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宣传,增强企业创牌意识,引导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提升品牌、保护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生产的转变,走品牌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结合全市品牌建设计划,提出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品牌创建目标,分步落实品牌创建任务。全力打造特色区域品牌、行业品牌,实现行业统一品牌和区域品牌共享,提升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品牌竞争力。鼓励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制定技术标准,争创省级以上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提升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6、推动产业转型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产品层次,实现从生产中间体产品为主逐步向终端产品转变。注重引进带动型、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通过技术引进和嫁接改造,推动传统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的改造升级。推动磁性电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缝配等产业开发终端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纺织服装、金银丝、塑料塑胶、皮具箱包等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艺美术、食品(火腿)加工、草(竹)席加工、中国结等实施产品创新,做大产业规模。五、保障措施实施“六六”计划是事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必须进一步完善支持和服务体系,形成全市合力扶持之势,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保障条件。1、组织体系保障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主导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培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协调解决培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主导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培育列为考核内容之一,加大考核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人、目标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件件有实效。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加强考核,确保重点技改项目和新开工项目顺利实施。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企业察实情、鼓士气,关心企业生产建设情况,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帮助调整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和水平。2、政策激励保障加强对上级政策和法规的分类研究,加强产业发展与上级政策的配套衔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出台新的“六六”计划培育政策和激励体系,突出公共技术平台、品牌、技术创新等重点,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简化审批程序,做到执行政策一视同仁,制定的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资金全过程公开,形成公开、公正、统一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对现有的经济政策及时进行梳理,逐步进行完善和提高,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要素支撑保障土地、电力、金融等各种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和企业倾斜,重点保障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企业和项目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整顿、土地和宅基地整理,鼓励建设标准厂房,积极破解用地瓶颈。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社会诚信体系,改善政银、银企关系,为企业打造更强的融资平台,破解金融瓶颈。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强劳务对接服务,破解劳动力瓶颈。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关键技术,挖掘节能潜力。同时,吸引“东阳人”回乡创业,吸引外部要素流入,重点引进带动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带动本地经济和产业发展。4、行业服务保障建立和完善市委企业工委、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架构体系,构建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工委牵头,镇乡街道和部门各司其职,企业家协会、各行业协会等全面参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机制。建立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减少价格恶性竞争,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认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层分类培训机制,每年资助选派部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学习,增强企业家队伍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企业家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5、发展环境保障按照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的总体思路,着力营造“只要你投资,手续我来办”的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和公开机关部门执行政策、处理事务过程,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按制度办事。大力推行行政服务中心“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建立“一条龙审批”、“一站式服务”和“一门式管理”的行政审批运作模式,促进政务公开、阳光操作。同时,调整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的监管和运作工作,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厉打击村霸、地霸、砂霸等影响投资环境的黑恶势力,为企业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抓好万人百企评机关、涉企科室评议和群众满意站所评议等三项评议活动,办好“行风热线”节目,狠抓反面典型,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东阳市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为更好地落实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推动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发展,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东阳市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一、东阳市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三年计划实施领导小组组长:张仲灿江跃进副组长:蔡志成王正明吴康良金福昌(常务)吴国平郭慧强金云平徐东成申屠福华俞流江楼齐林施侍良范冬岩韦国潭周冠鑫吴美荣郭志华蒋银生蔡捷飞成员:朱志杰(市委办)王建良(市府办)顾在响(市委办)胡旭升(市府办)张卫伟(农办)李天明(党校)金德良(发改局)卢一峰(经贸局)李道生(科技局)徐立刚(财政局)金士高(国土局)丁春海(规划局)华伟跃(农业局)郭志明(外经贸局)徐文金(环保局)楼美姣(安监局)顾金松(统计局)严剑平(国税局)吕天宝(工商局)吴厚荣(质监局)厉茂棠(食品药品监管局)郭晓笛(文联)吴梦良(世贸城)张雷(南市街道)蒋凯跃(南马镇)赵耀亮(巍山镇)桑国平(千祥镇)黄正明(画水镇)李敢峰(虎鹿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经贸局,卢一峰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一)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主导产业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磁性电子申屠福华周冠鑫蔡捷飞发改局、经贸局、科技局纺织服装金福昌郭慧强经贸局、外经贸局、统计局医药化工徐东成周冠鑫食品药品监管局、环保局、经贸局机械制造金福昌施侍良经贸局、发改局、外经贸局、科技局工艺美术金福昌范冬岩经贸局、发改局、世贸城食品(火腿)加工韦国潭周冠鑫质监局、经贸局(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块状经济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皮具箱包王正明金云平千祥镇、外经贸局、国土局缝配楼齐林郭志华虎鹿镇、巍山镇、发改局、工商局、规划局金银丝金福昌吴美荣巍山镇、工商局、规划局塑料塑胶吴国平蒋银生南市街道、画水镇、环保局、国土局草(竹)席加工吴康良施侍良南马镇、千祥镇、农业局、农办中国结俞流江蒋银生画水镇、农办、文联(注:各牵头单位中排第一位的单位负责人为相关工作召集人)三、工作职责(一)工业经济“六六”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1、负责研究确定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中长期发展计划和总体规划纲要的审定;2、负责研究制定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扶持政策;3、负责综合协调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各工作组工作,建立完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工业经济协调发展;4、负责督促落实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发展计划、重点事项及部署的重点工作;5、负责每年分别组织召开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发展情况汇报会,分析、研究、解决六大主导产业发展升级和六个块状经济培育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6、负责指导成立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行业协会等组织,引导加强行业内部协调管理;7、其他需要协调研究解决的事项。(二)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牵头领导和牵头单位工作职责1、督促牵头建立六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块状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思路,细化工作实施计划,制定年度工作方案;2、督促落实阶段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镇乡街道,具体落实到人;3、定期组织召开主导产业或块状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会,加强对主导产业发展或块状经济培育情况的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意见建议;4、协调解决影响主导产业发展升级或块状经济培育发的困难问题,加强与部门单位及其他产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5、督促指导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行业内部协调管理;6、其他需要协调研究解决的事项。东阳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计划(2008-2010年)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市创办了生产无线电元件和收音机产品的无线电一、二、三厂和六石街道的三星电子等国营或集体企业,三星温度仪表厂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为我国发射的卫星生产温控元件;1980年,横店集团创办“东阳县横店磁性器材厂”,开创了我市磁性材料产业发展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际磁性材料下游产业向我国转移、全国电子电器行业迅速发展和市内民营资本的大量介入,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进入21世纪,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逐渐稳固,2006年,横店东磁股票在深交所上市,标志着我市磁性材料产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涌现了联宜电机、英洛华电声、得邦电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产品生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市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主要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产业中心之一,多种磁材产量和质量位居国内和世界前列,被外商誉为“中国磁都”;与此同时,电机、电声、照明等电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加快升级与转型,由扩量转向提质,从做大转向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把它培育成我市最具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的支柱产业,特编制东阳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计划(2008-2010年)。一、磁性电子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㈠优势(strength)截止2007年末,全市共有一般纳税人磁材企业122家,个体磁材加工户76家;其中规上企业44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8%,创造工业总产值38.8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7%,完成出口交货值12.9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出口交货值的19%,上缴税收1.9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纳税总额的19%,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利润总额的30%。全市共有电子电器规上企业25家,实现产值15.7亿元,上交税收6000余万元。在2007年度全市纳税十强企业中,横店东磁位居首位,全年上缴税费16266万元;在纳税百强企业中,有磁材企业7家,电子电器生产企业5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努力,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1.企业块状集聚,产业发展规模国内居前我市是国内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也是国内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最密集的三大地区之一。我市磁材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南片以横店东磁为区域中心,主要分布在横店镇,现有规上磁材企业24家,规下磁材企业73家;北片以凯文磁钢为区域中心,基本上分布在城东街道李宅,现有规上磁材企业7家,规下磁材企业17家;在南市街道、湖溪镇、歌山镇、南马镇等地也有零星磁材企业分布。我市电子电器企业主要分布在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如横店镇的电机、电声,歌山镇和白云街道的电线电缆和电子元件,巍山镇、城东街道的灯具,六石街道的电子仪表,南马镇的电器、微电子等。我市磁性材料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电子电器产业也已形成较大生产规模。2.产品门类齐全,主要产品产量世界称雄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磁材产品门类体系,现已能批量生产铁氧体永磁、铁氧体软磁、钕铁硼稀土永磁、橡塑磁4大门类70多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的磁材产品,基本涵盖了家电、汽车、计算机、通讯、医疗、航天、军事等主要应用领域。2006年,全市铁氧体永磁材料产量16万吨,占国内产量的56%,居世界第一;铁氧体软磁材料产量2.85万吨,占国内产量的12%,居全国第一;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产量0.75万吨,占国内产量的18%,居全国第二。从磁材的生产品种和产量规模看,我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磁都”。在我市的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中,英洛华电声是国内电声行业的知名企业,2007年扬声器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得邦电子的节能灯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以上,联宜电机的汽车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3.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伴随着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稳步成长,产业上游的原材料加工、铁氧体预烧料、磁粉生产等行业,下游的扬声器、微电机、电容器、节能灯制造等行业,以及模具、磨料、精加工、表面处理等辅助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全市现有中外合资模具加工企业1家,专业磨料生产企业1家,铁氧体预烧料生产企业5家,塑磁粉生产企业2家,扬声器生产企业25家,微电机生产企业3家、电容器生产企业3家、节能灯生产企业3家,已经形成颇具规模的磁性电子产业群体。4.技术水平领先,龙头企业综合实力业内拔尖在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内部,横店东磁、英洛华磁业、凯文磁钢、英洛华电声、得邦电子、联宜电机等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领军作用非常明显。横店东磁是世界最大的永磁预烧料和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企业,同时还是国内最大的铁氧体软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建有国内磁性行业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所生产的东磁DMEGC牌磁性材料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已连续多年成为金华市和东阳市第一纳税大户,在2008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中排名第4位;英洛华磁业是仅次于中科三环的国内第二大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组建了“浙大—英洛华新材料研发中心”,在2008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中排名第78位;凯文磁钢是以专业生产大弧度瓦形铁氧体永磁材料见长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在2008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中排名第65位;联宜电机拥有国家级电机技术中心和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正着手筹建1个国家级实验室,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拥有专利1200多项,其生产的用于纺织、保健和娱乐的特种交流电机、直流电机在国内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手机震动马达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得邦电子是生产节能灯的国内骨干企业,企业在工艺技术、环保材料研究方面具有特色;英洛华电声2007年的汽车音响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音响整机、数码音响等产品的研制正在抓紧进行,在2008年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榜中排名第60位;大发灯具在深圳设有研发机构,目前一款LED节能产品已初步研发成功。截止2007年底,全市磁性电子行业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各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8只;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我市已成为国内磁性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最多、科研平台和人员最密集的地区之一。㈡劣势(weakness)虽然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除了横店东磁、联宜电机等6家磁性电子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伯坚强磁、富仕特磁业、大发灯具等少数几家成长型企业技术水平较高、研发能力较强、发展前景看好外,其它中小磁性电子企业的产品层次相对偏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当前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中小企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行业多年沉积下来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成为制约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企业结构“中空化”由于前些年缺乏整体规划和严格把关,大量低效产能的小企业涌入磁材行业,导致我市磁材企业梯度结构不尽合理,突出表现为“大企业很大,数量很少;小企业很小,数量很多;中型企业不强,数量不多”。在全市122家一般纳税人磁材企业中,有规上企业4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仅横店东磁、英洛华磁业和凯文磁钢3家企业,这3家企业合并销售收入占全部规上企业的78%;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下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1家,这41家企业合并销售收入仅占全部规上企业的22%,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仅必成实业、伯坚强磁、东翔磁材、东金磁材、中恒磁性5家企业,其余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2000万元这个档次;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规下企业有79家之多。电子电器行业不象磁性材料行业拥有横店东磁这样的龙头企业,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带动促进的关系,大小企业之间产品没有太大关联度,所以整个行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缺少话语权。2.产品结构“低端化”我市磁性电子产业产品档次总体偏低,中高档产品领域开拓不力,在产品类别和档次上陷入“同质化”泥潭,导致了企业之间的低价无序竞争。在国际市场上,30%的高档产品要占市场销售额的70%。我市磁材行业除横店东磁、英洛华磁业、凯文磁钢等龙头企业能生产与日本TDK等公司牌号标准相当的产品,在国际中高端磁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余企业在产品类别和档次方面“撞车”现象非常严重,在产品类别上高度集中在铁氧体永磁材料领域,全市122家一般纳税人磁材企业中,主要从事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和钕铁硼切割加工的有94家。在应用领域上高度集中在扬声器、吸附磁体、玩具电机、磁选器件等中低端领域,产品牌号集中在售价4000—5000元/吨的Y20、Y25、Y30等中低牌号,售价6000—8000元/吨的Y30BH、Y33、Y35等中高牌号产量比重较小,售价15000—20000元/吨的电机磁瓦等产品目前只有东磁、凯文、富仕特、双洋、格林、飞亚、台联等7家企业能批量生产。钕铁硼稀土永磁产品主要集中在售价8—10万元/吨N33、N35、N38等中低牌号,售价在15—25万元/吨的N42、N48、N52等中高牌号产量较少。众多磁材企业在同一区域集中生产同一领域、同一类别、同一档次的产品,高度“同质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激烈的同业竞争,特别是一些税费负担较轻、管理成本较低的小企业不惜通过竞相压价来抢夺客户和订单。大打“价格战”窝里斗的后果是价格体系遭遇重创,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行业元气大伤,影响东阳磁性行业的整体形象。3.质量提升“乏力化”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研发能力偏弱,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动力不足,在质量提升上面临“乏力化”困境,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后劲。除横店东磁、英洛华磁业、凯文磁钢、联宜电机、英洛华电声等龙头企业外,其余磁性电子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不要说自主开发新技术,就是在性能提升、工艺改进方面也很难有所作为。从客观上分析,我市磁材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基本没有专职技术开发力量,面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存在着需求量巨大的低端磁材应用市场,下游客户对磁材产品性能要求不是很高,造成不少磁材厂家满足于眼前能赚钱,不愿意下大力气去改变产品结构,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从主观上分析,由于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大量投入,加上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还不是很到位,致使我市许多中小磁性电子企业主在产品研发上普遍存有“投机”心理,认为与其自己费力研发,还不如等别的企业研发成熟后去“搭便车”照搬照抄来得省钱省力,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意愿。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我市磁性电子行业特别是中小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行业陷入发展的怪圈: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由于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档次始终上不去;由于产品质量档次上不去,只能打价格竞争牌,虽然产量很大,但赢利水平低下;由于赢利水平低下,企业在研发、装备方面的投入较少,反过来又制约了产品质量档次的提升,使企业发展难以形成良性循环。㈢机遇(opportunity)1.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磁性材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材料之一。在由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修订的《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版)》中,将高性能磁性材料制造列入国家重点鼓励的526种产品、技术之中。在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编制并于2000年修订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中,磁性材料是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和鼓励的重点高新技术产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双加”工程和“国债”项目,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横店东磁先后有2项“双加”工程项目、6项“国债”技改项目实施,极大地加快了工艺装备改造和新产品量产步伐,使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磁材市场需求面广量大磁性材料是电子工业的重要基础性功能材料,随着磁性材料下游行业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磁性材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增加到1000万辆,电动自行车产量将增加到1500万辆,节能灯产量将增加到10亿支,全球硬盘驱动器产量为5亿台,CD-ROM和DVD-ROM驱动器各10亿台,打印机500万台,平板电视产量2亿台……这些行业发展都需要用到大量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磁性材料。更让国内磁材企业振奋的是,由于中国磁材价廉物美,加上其它配套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世界信息电子产业的知名整机和器件生产企业纷纷把产能转移至中国,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磁材应用市场之一,发展磁性材料产业前景非常广阔。3.国内城市化和消费需求升级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还会处于平稳较快发展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不高,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推进城市化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由于全球能源紧张,节能降耗越来越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都为我市照明、节能灯具产品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另外,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价值取向,消费的升级换代将不可避免,尽管能源紧张,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是不会停止的,汽车的生产销售量仍然会增加。这些都为电机、电声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㈣挑战(threat)1.国际磁材生产巨头纷纷在国内投资建厂随着世界信息电子制造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一些世界著名磁性材料制造及应用企业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包括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韩国的梨树、三禾,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等已相继在国内建立了合资或独资磁材生产企业。与这些跨国企业相比,我市磁材企业无论是在研发能力、产品性能、生产工艺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日本TDK公司继率先推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FB5、FB6系列材料后,又在铁氧体永磁材料研发上获得历史性突破,其新产品性能指标已大大接近理论值。又如日本NEOMAX公司开发的世界最高实验室水平烧结钕铁硼磁体最大磁能积已达59.5MGOe,而我市英洛华磁业开发的最高水平N52烧结钕铁硼磁体最大磁能积仅为53MGOe。这些跨国磁材企业挟技术、资金和品牌优势进入国内,在中高端市场上对我市磁材企业造成巨大压力。2.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大举介入磁材生产我市磁性材料产业不仅要面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更要面对省内外众多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和实力型生产企业的直接竞争。铁氧体永磁行业国内的主要竞争区域为安徽、广东、四川等地,强力对手为江门市粉末冶金厂、宜宾金川电子、安徽龙磁等企业;铁氧体软磁行业国内的主要竞争区域为海宁、江苏等地,强力对手为天通控股、南京金宁等企业。钕铁硼稀土永磁行业国内的主要竞争区域为宁波、京津、山西等地,强力对手为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上市公司。此外,磁材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吸引了国内其它地区企业大举介入磁材生产,特别是包头、江西和四川三大稀土资源开采和生产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优势,在大力发展稀土分离提取产业之余,纷纷把发展钕铁硼磁体等功能材料纳入本地区稀土产业链,上游资源产地大举介入磁材生产将对我市发展磁性材料产业带来不利影响。3.原辅材料大幅涨价,企业赢利空间收缩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市场铁矿石等初级产品涨价影响,磁性行业原材料及能源价格呈一路上涨之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涨价更加频繁,仅半年时间一次性烧结料涨幅高达30%,煤炭涨幅高达70%,普工工资涨幅高达30%。加上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社保“五费”支出增加,这些综合因素使企业运营成本大幅上升,我市许多中小磁材企业不堪重负,后继发展乏力。4.质量技术、能耗排放等发展瓶颈制约明显在质量方面,原辅材料的品质及配比、模具精度、装备先进性、工艺科学性、后加工处理水平、员工操作熟练度等因素都会对磁材产品最终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部分中小磁材企业缺乏检验检测手段,管理能力较弱,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导致产品质量性能不够稳定,合格率较低,制约了磁材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在专利方面,我市磁材行业只有横店东磁1家企业拥有16件发明专利,电子电器行业只有联宜电机和得邦电子2家企业拥有6件发明专利,大量发明专利掌握在国外同行手中,在发展上容易受制于人。在环保方面,随着欧盟ROHS指令于2006年7二、磁性电子产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㈠总体思路未来三年,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要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磁都”这一总体目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整合、转型、升级、拓展”八字发展方针,攻艰克难,破解发展瓶颈,奋力拼搏,加快发展进程,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税费贡献度,为引领东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基于对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为推动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确定未来三年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整合、转型、升级、拓展”。1.整合按照“扶优限劣、汰弱留强”的产业整合原则,加快推进我市磁性电子产业产能和资源的有效整合,使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企业在数量上减少、规模上扩大、实力上增强。首先,要通过制订技术、质量、能耗、排放等行业准入标准,加强税务、质监、工商、环保监管,鼓励优势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和销售网络为纽带,兼并、重组、联合弱势企业等途径,逐步关停一批能耗大、污染重、质量差、竞争力弱的中小铁氧体永磁材料生产企业,严格限制低质产能发展,大力鼓励高效产能扩张。其次,要尝试采取土地厂房折价转让、技术资金参股等形式实现“腾笼换鸟”,把低质产能占用的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等稀缺要素优先配置给质量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企业,以利其做大做强。根据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采用三种模式:一种是以大企业为核心,通过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实现“核心企业—卫星企业”的紧密型发展模式。一种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通过企业联盟合作,实现“竞争—合作”的松散型互动发展模式。一种是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以若干龙头企业为核心的“金字塔”型产销联盟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重组整合,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构筑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不同规模企业梯度、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增强大中小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转型按照“调整提升铁氧体永磁行业,转型优化铁氧体软磁行业,发展壮大钕铁硼稀土永磁行业,稳步发展橡胶塑磁行业”的产业转型思路,实现产业发展重心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型、产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外延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型,产业发展领域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转型。首先,铁氧体永磁行业要在巩固扬声器、微波炉磁钢等传统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向微电机磁瓦等中高端市场发展;铁氧体软磁行业要减少偏转磁心产量,重点转向3G通讯、平板显示器、宽带接入等领域应用的高磁导率、宽频、低功耗铁氧体软磁材料生产;钕铁硼稀土永磁行业要做大产业规模,引导产品应用由移动通信、电动自行车等中低端领域向汽车、计算机等中高端领域转型。其次,要严格控制铁氧体永磁行业新增低端产能,大力鼓励钕铁硼等高新产业扩张产能,引导企业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型;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从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社会效益转型。再次,要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日用品、保健品、工艺品等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引导企业分头专攻某类细分产品,力争做精做细,取得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上马“一呼隆”抢食“一窝蜂”现象。3.升级按照“提升研发和管理能力,提升质量和产品档次”的产业升级方向,推动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由管理粗放型向管理集约型升级,由主打中低端市场向主打中高端市场升级。首先,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要素集聚的优势,瞄准国内外磁材行业前沿技术和产品,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争做行业领军型企业;成长型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具备一定研发和管理能力的优势,围绕比较优势产品,增加科研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争做细分领域的领先型企业;其它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要摒弃“搭便车”思想,围绕中低端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应用开发能力。其次,要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6S”清洁工作法,控制原辅材料和能源动力消耗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第三,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实施质量赶超计划,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在中高端产品性能稳定性、品质一致性、外观完好性等方面的差距;同时,要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加工等形式,引领带动市内其它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档次。第四,龙头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中高端产品生产比重;其它中小企业也要增加现有产品技术含量,逐步减少低端产品生产比重,尽力提升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整体档次。4.拓展按照“产品开发跟着市场走,营销推广围着客户转”的产业拓展方针,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首先,龙头企业要继续做好“材料优先、发展相关”文章,向上游材料行业和下游应用行业拓展,巩固包头、江西、山西、四川等地原材料基地建设,抢占竞争主动权;同时要继续大力发展电声、电机、照明等磁材应用产业,提高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度和整体竞争力。其次,磁材新产品开发要坚持小型、轻量、薄型、片式化发展方向,大力拓展高性能铁氧体永磁材料、粘结铁氧体永磁材料和表面贴装、非晶纳米晶磁芯等低损耗铁氧体软磁材料研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要做好纳米磁性材料、磁记录等前沿产品和技术跟踪研发工作,占领行业竞争高地。再次,由于国际上知名电子企业和电机制造企业对采用磁性材料均有严格的客户认证体系,磁材企业在重视新产品开发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品牌培育和营销推广,深入细致做好客户关系协调和产品认证工作,依托自身技术和服务优势,打响自主品牌,以品牌树立形象,以品牌开拓市场,争取为需求量巨大且订单相对稳定的大中型下游应用企业提供配套服务。㈡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梯度结构比较合理,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档次全面提升,努力把我市培育成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世界处于一流水平,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国性、世界性磁性电子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中国磁都”。2.经济增长目标到2010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9%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3.素质提升目标到2010年,全市磁性电子产业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8家;开发国家级新产品8只,省级新产品15只,新产品产值占比30%以上;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15家以上,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10家以上,通过TS16949认证企业10家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提高到90%以上,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法定机构全项目检测;具有产业化基础的科研创新成果、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的标准转化率达到50%以上;专利转化为标准数8项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标率达85%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10项以上;申报专利6项以上;创浙江省名牌产品2-3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5件,浙江省区域名牌1只。废水、噪声、二氧化硫排放和林格曼黑度等指标逐步达到国家环保要求。㈡空间布局1.磁性材料产业空间布局维持现有横店、李宅“一主一副”磁性材料产业中心格局不变,除横店、李宅之外不再另设磁性材料工业园区,新上磁性材料项目原则上要进入横店或李宅磁性材料产业园区,以利于形成我市磁性材料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集聚效应。⑴横店主产业中心。以东磁磁性材料产业园为核心、横店电子产业园区为基地,形成高精尖企业集聚的我市磁材产业主中心,涵纳全市规上磁材企业50%以上,产值行业占比70%以上。⑵李宅副产业中心。以凯文磁钢出口加工基地为核心,形成涵盖城东区域的我市磁材产业副中心,涵纳全市规上磁材企业30%以上,产值行业占比20%左右。2.电子产业空间布局改变我市电子电器行业空间布局分散的缺点,优化整体空间布局。未来3年,电子电器行业总体布局为“一主二副多点”。“一主”就是把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建成我市电子产业发展中心;“二副”即把城北新区和江北高新园区建设成为我市电子产业副中心;“多点”就是鼓励巍山、南马、歌山等工业重镇发展电子产业。三、保障计划实施的主要对策措施㈠健全统筹协调机构,强化产业发展组织保障首先,建立磁性电子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确定由一名副市长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发改、经贸、科技、环保、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其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磁性电子产业发展计划的实施,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或困难,确定磁性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制订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并开展督查。其次,建立健全磁性材料各级中介组织。在已建立省级磁性材料行业协会、东阳市磁性材料行业协会、东阳市磁性材料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组织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际磁性协会中国分会和“长三角”磁性材料产学研联盟等行业组织在我市设立秘书处或代表处,为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争取先机和话语权。第三,建立磁性电子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上级相关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磁性电子行业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参与,重点对磁性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划、思路、方向以及重大发展项目提供必要的决策咨询,使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合理性,更加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㈡建立创新发展基金,强化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建立磁性电子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扩大优质生产能力或者淘汰更新落后生产设备、引进进口先进设备的予以适当奖励,对产业整合过程中被关停并转企业予以适当补助,以加快磁性电子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二是以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等形式,支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省级以上新产品开发、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以及检验检测平台、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行业发展协调平台等各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品牌培育、节能减排等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建设;三是鼓励磁性电子企业积极实施产品质量认证,强化品质意识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层层严格把关,认真开展管理评审查找导致产品不合格的原因,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四是支持省级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创业发展环境;五是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开展ISO14000认证,新建、扩建污染治理设施,主动淘汰或减少重污染产品生产;六是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开发原材料等战略资源、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七是鼓励企业多途径拓展融资渠道。利用基金、贴息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与磁性电子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自主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支持有条件的磁性电子企业在国内主板或中小企业板上市和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促进企业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㈢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强化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发挥财政奖励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步伐和对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把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成果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衡量条件;研究制定鼓励磁性电子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新政策,在研发经费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额及先进技术、发明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成本等方面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机制,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采取“一厂一策”扶持政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2007年纳税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2010年前可以实现年纳税销售5亿元以上的企业,市政府与其签订“一厂一策”互动协议,优先保障其发展用地,享受工业用地招拍挂最低标准,除按规定上缴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费用外,免缴项目审批规费;发展目标为年纳税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当年实缴税费(除代缴部分)比上年增长20%以上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的80%额度内,给予企业技术改造补助;发展目标为年纳税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企业当年实缴税费(除代缴部分)比上年增长20%以上部分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企业技术改造补助;对通过调整等途径增加的新增排污指标,优先安排给签订“一厂一策”互动协议有排污需要的企业。㈣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强化产业发展智力保障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东阳技校、李宅技校、横店技校等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定向培养面向磁性电子企业的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把我市建设成国内重要的磁性电子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开展分层次分项目在职员工培训,定期组织技术比武、擂台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在注重自主人才培养的同时,建立有利于高科技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参与我市磁性电子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及外地科技人员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磁性电子高新技术研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引进顶尖人才。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行科研人员相交兼职和交流,实现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提高磁性电子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水平。转变观念,从注重引进人才向注重留住人才转变,以创新和业绩为导向,完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推行期权、年薪制、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比例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和职工持股,积极发展省外劳务协作基地,为我市磁性电子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保障。㈤建设四大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发展环境保障⑴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原设在我市的“浙江省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于2007年10月被撤销后,给我市磁材企业产品质量检测带来不便。目前除了横店东磁外,其他磁性电子企业一般只能对产品的磁性能参数以及尺寸进行检测,而对于原材料的成份分析检测无法完成。而在磁材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除了工艺、装备、操作等因素外,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性能指标检测把关对最终产品质量关系重大。因此,要加快筹建“浙江省金华市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加大检测设备投入,构建我市磁性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磁材企业就近提供方便、准确、及时、系统的检测服务。⑵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依托,利用全省技术标准和WTO/TBT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构建专门的磁性电子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为磁性行业协会、磁材企业等搜集磁性材料行业的国际、国外先进原材料标准、产品标准以及相关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提供咨询服务。在2010年内,争取能有一个“国家磁标委分技术委员会”落户东阳。有效发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功能,争取有更多的东阳企业参与到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取得国内外市场的话语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把拥有的专利转化为标准,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⑶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集磁性材料测试分析、创新资源集聚、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省磁性材料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技术交流、现场观摩、难题攻关,组织参加行业发展报告会、展销会,加强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协会、中国磁性元件与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省内外磁材领军企业的互动交流,加快科技成果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我市磁性电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提高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⑷行业发展协调平台建设。以浙江省磁性行业协会为主体,对外为企业加强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的联络牵线搭桥;对内以行业协会理事会为主体,发挥其对会员企业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调处会员企业矛盾与纠纷,协助解决技术和经营难题,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质量竞争,限制恶性价格竞争,杜绝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不良行为,保障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㈥实施四大重点工程,强化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保障⑴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增强我市磁性电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磁性电子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磁性电子产业化创新体系。选择1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重点磁性电子企业,建立健全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建立新的技术协作组织模式、新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⑵核心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核心企业培育工程,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核心磁性电子企业,带动产业链形成,支撑产业规模扩张,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和专业化产业基地,选择一批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磁性电子企业,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其转移,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品配套、扩张生产规模;通过促进重组、并购、强强联合或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通过促进中小磁性电子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培育核心磁性电子企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承接和吸纳国内外磁性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的转移,引导建设若干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核心磁性电子企业群体。⑶品牌创建工程。积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互动促进,展现“中国磁都”的品牌形象,提升我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利用“东磁”、“LINIX”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KAIVEN”、“东行”等一批省级名牌、著名商标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中小企业加入生产分工和协作体系;二是加快磁性行业协会的“浙江省磁性材料商标品牌基地”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实现基地企业共享,争创浙江省磁性材料区域名牌;三是打响“中国磁都”品牌,利用“国家级磁性材料产业基地”和浙江省磁性材料行业协会等名号和组织资源,以及正在积极争取的国际磁性材料行业组织中国分支机构和“长三角”地区磁性材料产、学、研联盟等组织落地东阳的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性磁性材料产品展销会以及国际性磁性材料产业报告会、研讨会等途径,整体提升我市作为“中国磁都”的品牌形象。⑷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走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设计、制造、装备水平,降低原辅材料、能源消耗,减少烟尘污水排放,督促引导企业加快环保窑炉的改造,加快推广节能型、环保型窑炉。目前,东阳市磁性材料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在三家企业进行试点,要积极支持该中心工作,力争在近两年内完成我市面上企业窑炉环保改造工作,提升我市磁性电子产业的环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东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升级计划(2008-2010年)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纺织、服装、针织内衣、织带、印染和床上用品)是我市工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继承传统的发展历史,到大量解决社会剩余劳动力就业,都充分体现了其发展的深远意义和作用。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聚集了一大批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经营人才、生产资金及技术力量,为东阳的纺织服装产业夯实了发展基础,在推动我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我市纺织服装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布局重心,便于纺织服装产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特制订本计划。一、纺织服装业的基本现状(一)产业基础我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564家,其中规上企业144家,2007年底总产值32.29亿元,出口交货值12.49亿元,上交税金1.29亿元,年平均从业人员1.77万人,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6.3%、13.2%、18.7%、16.1%、19.0%。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初步形成了纺织、织造、印染、家纺、服装的产业链,形成了以服装加工,针织面料、针织品制造为主的三大类支柱型产业。服装加工:全市共有186家,其中:规上企业60家,总产值18.68亿元,上交税收8080万,利润总额5783万元,从业人员9543人。总产值上亿元企业有5家,产值达9.65亿,分别分布在南马、歌山、湖溪和白云街道。骨干企业有新亚实业、同力服装、红海服饰、夏而服饰、程氏实业等。纺织面料生产:全市共有33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总产值4.19亿元,上交税收1174万元,从业人员1564人。分别分布在白云、江北、城东等地。骨干企业有恒升化纤、太平洋纺织、永达化纤等。针织品制造:全市共有209家,其中:规上企业34家,总产值5.01亿元,上交税收2262万元,从业人员3932人。主要分布在白云、六石、横店、吴宁和江北。骨干企业有水中花针织内衣、俞氏服饰、横店集团针织、卓林服饰和蓝宝石纺织等。(二)产业发展优势1、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建有专业的批发零售市场。全市规上的纺织服装企业有144家,其中:白云商贸园区就有70家,占48.6%;江北高新产业园区有17家,占11.8%;歌山镇有10家,占7%。园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东阳世贸城中的针织内衣服装专业批发零售市场,以及60%针织商品份额出自于东阳企业的义乌针织品市场,起到了信息带动和市场导向作用,形成了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的良性互动局面。2、生产能力相对较大,与国内外品牌企业联系紧密。我市06年纺织服装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4.78亿,占整个金华市纺织服装业产值的近四分之一。07年总产值32.29亿,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6.3%,比06年增长26.7%。纺纱达19184吨,印染布达3402万米,服装产量达6819万件。日产可达1万件服装生产能力的企业就有同力服装有限公司、新亚实业有限公司和红海服饰有限公司等。并且我市的同力服装、新亚实业等企业都与国外、国内的品牌企业联系紧密,接单加工生产,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3、产品外销数量较大,且中高档产品大多销往欧美。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大多数属于外贸出口。外销比例一般在40-60%以上。出口交货值06年达9.44亿,07年出口交货值达12.49亿,比06年增长34.2%。占全市出口交货值的18.7%。其中出口交货值上亿元的企业就有新亚实业有限公司、同力服装有限公司和红海服饰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的产品,大多属中、高档产品,大多销往西欧、北欧和美国,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口碑与声誉。4、品牌意识逐渐兴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和免检产品。我市服装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批省级以上的服装名牌,积累了不可替代的资源,使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服装企业,成为推动我市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迈步的中坚力量,其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品牌4只,其中:程氏实业有限公司“香蕉Banana”列入金华市著名商标、省著名商标、金华市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新亚实业有限公司其注册商标“NA”列入金华市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水中花、浩男、帝尔神、骆豪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还有红海服饰、鸿基实业等企业正着手创建自主品牌。(三)纺织服装业存在主要问题:1、企业家数众多,规模偏小,缺乏行业龙头企业。我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564个,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44个,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上亿元产值的企业仅有5家,占纺织服装规上企业总数的3.5%,行业的整体规模尚不够大,未形成一个较大的企业集群,更没有带动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又好又快发展“领头雁”。2、科技含量较低,档次不高,面对市场应变能力弱。我市现有的规上企业大多数是加工企业,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更新跟不上,生产工艺落后。国内一般在义乌市场,国外多在相对落后的中东国家。多数服装企业没有专门的设计研发机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产业升级缺少技术平台,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为中低档产品,产品附加值低。3、经营方式落后,附加值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从我市几百家纺织服装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基本上仍在依靠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暂时代劳获利,而非品牌的附加值。没有专业的营销人才、营销策略,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显现不出品牌效应,如,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其内涵远远不够。使得依靠劳动密集型生存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势渐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减弱。4、服务体系滞后,资源紧张,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与产业集群相匹配的行业协会、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法律税务、技术研发、人才培育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如,纺织与服装、印染与纺织之间链接不够,信息互通不够。产业升级、企业成长,个人发展所需的服务保障远远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制约着企业发展。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差异化发展,全面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业市场竞争力。发展目标:逐步把我市建成省内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服装出口贸易基地,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西服、针织内衣生产基地。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配角型向主角型演变,从加工型向品牌型蜕变。到2010年,年增速达15%,纺织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①以白云商贸园区基地为重点,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培养3-5家骨干龙头企业,到2010年,白云商贸园区的纺织服装产值达20亿元。②以亿元企业为基础,努力做强做大。力争2010年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国家级知名品牌8个。③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到2010年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70家。④以世贸城市场为支撑,带动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重点发挥世贸城针织内衣专业市场和全省十大服装专业街之一的振兴路服装专业街对纺织服装行业推动作用。三、产业发展重点1、借鉴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档次。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模式,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保证标准体系认证,在制度和技术上与国际接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积极开展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突破后配额时代安全和环保两大贸易壁垒,努力朝着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加工柔性化、设备和管理数字化的目标迈进,用信息技术全面改变服装“传统工业”的内涵,迅速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延伸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费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档次,摆脱目前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层次偏低的状况。2、引进专业人才,充实中坚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人才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发展命运。纺织服装企业要切实加强管理人才、研发人才、营销人才、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各企业要把人才引进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来抓,与对口高校、院所建立人才代培基地,特别是规模较大企业要引进一批职业经理,又要选拔企业内优秀人才送到高校培训,充实中坚力量,造就一批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人才队伍。3、发挥各企长处,叫响企业名号。纺织服装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应该把培育品牌和发展品牌作为一项艰苦而持久的系统工程。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服饰文化的培育、优质的产品产量、周到的售后服务来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打响自己的名号,做好特色企业,让同行知道,东阳有许多不错纺织服装企业。4、整合企业资源,力争做强做大。在我国已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开放是资金、技术等要素积聚的重要渠道,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是产品市场拓展重要手段。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走新型工业道路一条重要捷径,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努力拓展我市纺织服装发展空间。加快中小企业联合协作,以产品类同为基础,取长补短、互营互利,充分调动各企业积极性;达到共同发展之目的。在相对集中生产地区,以项目为抓手,抓住国际纺织服装向国内转移的有机时机,通过内引外联、合资合作,提升我市纺织服装工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实现我市纺织服装工业的新跨越。四、产业发展对策1、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将给服装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因此,纺织服装企业一定要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发展方向,调整好自己的市场战略、创新营销渠道,开发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创造需求,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1)注重品牌与质量相匹配战略。市场的竞争就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就是产品质量的竞争。纺织服装企业要始终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强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以质量打响自己产品的品牌,以品牌赢得竞争的优势。在继续发展贴牌加工,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提高自创品牌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将发展思路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努力塑造企业信誉和知名度。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工业虽然增长较快,但主要是以休闲装为主的贴牌加工,创新设计不足,目前服装产品尚无中国名牌。要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在市场竞争力上必须利用市场多元化趋势,注重利用市场细分化出现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发展自主品牌,着力打造以新亚实业的“新亚”、程氏实业的“香蕉”、帝尔神服饰的“帝尔神”、水中花针织内衣的“水中花”、浩男服饰的“浩男”、夏而服饰的“夏而”、骆豪服饰的“骆豪”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努力做到品与名相符,质与牌相匹配,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2)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在当前银根紧缩,成本快速上扬的严峻形势下,要增加企业赢利能力,必须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载体,重视管理战略,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要通过管理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在营销、财务、生产、人才资源、研发等重要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与国内大中型服装企业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增加企业赢利能力,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有效整合各种业务流程,促进资金、信息、物流、人流等内外有序高效地流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化解企业外部的不利因素影响,增加企业赢利能力。(3)注重企业产品差异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时尚化、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正在逐步形成一种趋势,这对我们纺织服装同质化发展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新产品和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加强产品的功能性,差异化和市场差别化,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以适应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服装产品。2、以完善政策扶持为已任,进一步鼓励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通过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群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吸引企业在一定空间地域内的产业聚集。(1)加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的资金投入。政府技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纺织服装企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项目的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