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感染性疾病-麻疹患儿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_第1页
儿科感染性疾病-麻疹患儿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_第2页
儿科感染性疾病-麻疹患儿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_第3页
儿科感染性疾病-麻疹患儿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_第4页
儿科感染性疾病-麻疹患儿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疹

病例分析

患儿,4岁,发热,体温38℃,并有结膜炎,1天后出疹,由面部开始,1天后遍及全身。3天后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最可能的诊断是?概述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疾病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概述

主要症状: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柯氏斑,Koplik'sspots)、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病原学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仅存在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图片来源于网络病原学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图片来源于网络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麻疹病毒呼吸道粘膜及眼结膜引流淋巴结病毒增殖初期病毒血症病毒散布各处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组织次期病毒血症病毒散布全身发热及卡他性炎症麻疹粘膜斑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全身皮疹出齐皮疹开始消退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鼻咽眼入血入血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网状内皮系统、呼吸系统明显多核巨细胞单核细胞增生核内包涵体潜伏期6~18天,平均10天典型麻疹三期: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每期约3天(简记为3、3、3天)“烧3天,出3天,退3天”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典型麻疹1非典型麻疹2临床表现⑴潜伏期:6-18天⑵前驱期:发疹前期,一般3-4天⑶出疹期⑷恢复期⒈典型麻疹临床表现⑴潜伏期大多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或全身不适临床表现⑵前驱期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②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等,特别是流涕、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③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④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图片来源于网络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早期诊断麻疹的依据时间:发热第2-3天,常于皮疹出现2天后消失部位:先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磨牙)的颊粘膜上,1-2天内迅速增加,可遍布唇、颊、龈粘膜形态:帽针头大小,细盐粒样,灰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微隆起,周围红晕图片来源于网络临床表现⑶出疹期①发热3-4天出皮疹,体温升至40-40.5℃

②皮疹形态:不规则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严重时皮疹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皮疹压之褪色,不伴痒感

③出疹顺序:耳后、颈部、面部、躯干、上肢、下肢及足部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临床表现⑷恢复期①出疹3-4天,皮疹开始消退②消退顺序与出疹相同③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⑴轻型麻疹⑵重症麻疹⑶无疹型麻疹⑷异型麻疹⑸成人麻疹临床表现⒉非典型麻疹临床表现⑴轻型麻疹

多见于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临床表现⑵重症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融合成紫蓝色,有黏膜出血,称为黑麻疹,死亡率高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临床表现⑶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无典型皮疹不易诊断⑷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⑸成人麻疹肝损害、胃肠道症状多见,骨骼肌痛麻疹黏膜斑存在时间长,眼部疼痛并发症⒈呼吸系统喉炎、肺炎等多见,其中,肺炎最常见⒉心肌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并发肺炎的患儿⒊神经系统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少见)图片来源于网络并发症⒋结核病恶化

麻疹患儿因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可使体内原有潜伏的结核病灶重趋活动恶化,甚至播散而致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⒌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麻疹病程中持续高热,食欲缺乏或护理不当,可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⒈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实验室检查⒉多核巨细胞检查

于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取病人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直接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或包涵体细胞,阳性率较高。实验室检查⒊血清学检查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病毒特异性IM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出疹早期即可发现阳性。实验室检查⒋病毒抗原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脱落细胞中麻疹病毒抗原,可早期快速帮助诊断。也可采用PCR法检测麻疹病毒RNA。实验室检查⒌病毒分离

前驱期或出疹初期取血、尿或鼻咽分泌物接种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进行麻疹病毒分离。出疹晚期则较难分离到病毒。实验室检查35+流行病学潜伏期流行病学史、接触史

前驱期发热+3C+Koplikspots

多核巨细胞出疹期皮疹的特点

恢复期糠屑样脱皮,色素沉着

ELISA法麻疹抗体(IgM)诊断与鉴别诊断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病原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皮疹特点发热与皮疹关系麻疹麻疹病毒发热、咳嗽、畏光、鼻卡他等,Koplik斑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期为发热的高峰期风疹风疹病毒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并触痛面颈部→躯干→四肢,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症状出现后1~2天出疹幼儿急疹人疱疹病毒6型主要见于婴幼儿,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红色细小密集斑丘疹,头面颈及躯干部多见,四肢较少,一天出齐,次日即开始消退高热3-5天,热退疹出病原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皮疹特点发热与皮疹关系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发热,咽痛,头痛,呕吐,杨梅舌,环口苍白圈,颈部淋巴结肿大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疹,全身皮肤均可受累,疹退后伴脱皮发热1-2天出疹,出疹时高热肠道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肿大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癫样或水疱样皮疹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药物疹原发病症状,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变,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等。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发热多为原发病引起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猩红热图片来源于网络风疹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幼儿急疹治疗

麻疹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大多在发病后的2~3周内康复。010203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注意皮肤和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水,给予易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01一般治疗高热时可酌情使用退热剂,但出疹期应避免急骤退热烦躁可适当给予镇静剂频繁剧咳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WHO推荐给予麻疹患儿补充大剂量维生素A02对症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生素03并发症的治疗预防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⒈主动免疫⒉被动免疫⒊控制传染源⒋切断传播途径⒌加强监测管理⒈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程序规定出生后8个月为麻疹疫苗的初种年龄,18~24月龄儿童要完成第2剂次接种。此外,根据麻疹流行病学情况,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对高发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接种。⒉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⒊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接触麻疹的易感儿应隔离检疫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⒋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易感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