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第十三讲_第1页
中外民俗第十三讲_第2页
中外民俗第十三讲_第3页
中外民俗第十三讲_第4页
中外民俗第十三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民俗文化第十三讲主讲:赵永义(交通学院)2019年8月河北东方学院HebeiOrientalUniversity第四章中东南少数民族民俗学习目标:1、了解壮族、苗族、侗族、黎族的民族概况和特色民俗;2、熟悉所在分布区的著名旅游景点;3、重点掌握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饮食禁忌和社交礼仪。难点:这些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交礼仪。第一节壮族民俗一、民族概况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第一节壮族民俗1、历史渊源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先秦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已经使用铜铁器,步入了文明时代。第一节壮族民俗2、人口分布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数为16926381人。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第一节壮族民俗3、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第一节壮族民俗第一节壮族民俗二、服饰民俗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比较素,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第一节壮族民俗三、饮食特点壮族的主食是稻米。此外有玉米芋头、红薯、木薯和荞麦,辅以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地区的平原及富裕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一天均三餐,即早、中、晚餐;农家则一天吃四餐。第一节壮族民俗糍粑,南方各族小吃,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贵州、重庆、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区最为盛行,其中又以广西梧州的做法最为特别。糍粑是以糯米、土豆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第一节壮族民俗第一节壮族民俗四、宗教信仰与忌讳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此外,还崇拜龙、雷、水、火等众多自然神灵,并各有崇拜祭祀礼仪。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社公被认为是村寨保护神。祖先崇拜等。第一节壮族民俗忌食青蛙;忌吃死于笼中的鸡;忌食牛肉,以为牛为耕作之帮手,故不忍食之;禁吃狗肉,据传壮族先民中,有人生而丧母,又被后母遗弃野外,家中母犬乳之,才得以成人,故为报狗恩而禁食狗肉(但有些区壮族视狗肉为补养珍品,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和五月初五杀狗,并称为“狗肉节”)。吃饭时,忌将筷子插入碗中,因祭死者才如此;饭热忌用嘴吹,恐将饭粒吹走日后无饭可吃。第一节壮族民俗五、特色民俗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壮语意为天纹之页,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忻城县是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忻城壮锦是精品,作为贡品晋献皇宫。第一节壮族民俗第二节苗族民俗一、民族概况1、历史渊源: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第二节苗族民俗2、人口分布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人民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北京的苗族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苗族还有100多万分布在世界各国。第二节苗族民俗3、语言文字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第二节苗族民俗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第二节苗族民俗二、服饰民俗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第二节苗族民俗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第二节苗族民俗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第二节苗族民俗以重为美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第二节苗族民俗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第二节苗族民俗第二节苗族民俗三、饮食特点苗族人民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第二节苗族民俗四、宗教信仰与禁忌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第二节苗族民俗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第二节苗族民俗苗族人最忌讳听到别人说两个字就是“苗子”。苗子在汉族人的观念里一般都是形容年轻人的词语,而且往往会跟好的修饰词联系在一起。然而却有将近九成的汉族人不知道在苗族人面前提到苗子这两个字非常不友好,因为在苗族人看来“苗子”一词多少带有一些鄙视甚至侮辱的意味。如果有人当着苗族人的面叫人家苗子,那只怕会为自己招致不小的祸端。第二节苗族民俗苗族禁忌包含很多方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就在洗碗方面非常讲究,或许在旁人看来很难接受,但是苗族人却觉得非常理所当然。苗族人吃完饭之后,饭碗一般不会第一时间就拿去清洗,一定要等到吃下顿饭时用新的淘米水来洗碗,这表示一种新米接旧米永远不愁吃的美好寓意。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第三节侗族民俗一、民族概况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有专家指出,侗族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就是“诗意的生存”,侗语“多耶”二字,翻译成汉语就是“踏歌而舞”。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来就喜欢聚集在一起以这种形式歌唱生活憧憬未来。歌者唱完一句,大家就应和一声“呀罗耶,耶罗嗬!”鼓楼、侗寨洋溢着无边的欢乐。第三节侗族民俗1、历史渊源对于侗族的历史源流,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商於(越)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被称为“溪峒”。从古至今,这个地方历代以来都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区。第三节侗族民俗2、人口分布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为2879974人。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第三节侗族民俗3、语言文字侗族的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以锦屏县南部侗、苗、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又因各地语音的不同又各分为4个土语。新中国成立以前,侗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1958年,创制了侗文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以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贵州省榕江县车江话的语音为标准音。第三节侗族民俗二、民族服饰侗族服饰的衣料,过去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已普遍使用机织细布,自织的侗布成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第三节侗族民俗第三节侗族民俗三、饮食特点侗族主要以米为主食,以粳米、小米、包谷、小麦、薯类为辅。按稻米的性质分为糯米饭和粳米饭两种。饭类调制方法分为煮饭和蒸饭两种,糯米饭的蒸煮方法是:头天先将糯米浸泡于水桶,待第二天捞出淘洗滤干水,再放进木甑里蒸熟,即可食用。侗族有一日三餐的习俗,一般是早上出工,到山上干活,把全天的饭做好,早饭后,用饭篓或篮子装糯米饭,加上腌鱼、肉、菜之类,拿到山上,趁中午休息,便在田边地头吃。第三节侗族民俗油茶,由阴米(炸糯米花)、煮熟的豆角(还可以加煮熟的红豆、花生、豌豆等)、油果、茶叶等配制而成。先将大米炒微黄,然后加上特制的茶叶炒香、然后放水一起煮开。油茶煮好以后香味扑鼻,在吃的时候,碗里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