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课前: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同时播放歌曲:刘欢演唱的《你是一面旗帜》导入:

这首歌是由刘欢演唱的,也是我国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世纪行》的主题曲。同样,1999年,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发起了一个评选“千年第一伟人”活动,结果是马克思独占鳌头。随后,英国广播公司(BBC),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只有66年人生历程的德国人,何以能够成为全球人心目中“千年第一思想家”?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近马克思——这位历史、世界级的巨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二、出示目标: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清文脉,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揣摩语言,体悟平实语言饱含的深情。

三、授课过程:1、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预习检测正音悼()词

估量

()芜()杂

豁()然开朗

嫉()恨诬()蔑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给()予答复请大声读出屏幕上的内容。2.由文体引入教学内容从题目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悼词,悼词的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享年及其生前的身份、职务正文: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要求根据刚才大屏幕的提示,我们来梳理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开头——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悲痛

第二部分(2-7)主体——叙述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一生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结尾——论述在当代的影响,表示深切的悼念——哀悼

——板书

(课件)

根据刚才的结构提示,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马克思的贡献都有哪些?提示:(理论贡献)

(1)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三自然段中,把这一规律与达尔文的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类比,说明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但是也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把马克思的“发现人类历史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作类比,有把马克思的发现提高到与达尔文的发现同等高度的作用;即都是划时代的发现。因为,发现有大有小,而作者认为,马克思的这个发现与达尔文的一样,是大发现。若不用这个类比,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作者对马克思的这个发现的重大意义的肯定。)

(2)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其它领域都有独到发现。

(实践贡献)(1)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2)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3)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最伟大的贡献)(“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觉的阶级。)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情感

通过对马克斯贡献的深入了解,我们说,在我们面前站立起来的是一个巨人马克思形象,这样一个伟人的逝世足以引发全世界人民的哀痛,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也莫过于恩格斯。由此可以想见,恩格斯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该是饱含了怎样的深情?而基调却又是那样的深沉而含蓄。请同学们从这些深沉而含蓄的语句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深沉情感的句子,一会儿大家交流。(二)、研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提示:①因为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提示:“最”: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提示: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6\*GB2⑹写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提示: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雨果《巴尔扎克葬词》聂耳的人生则已经画上休止符。不过,他的音乐永远没有休止符。100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雨果《伏尔泰》(三)、研读文章第2-5段,思考:

⑴、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提示: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⑵、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3\*GB2⑶、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第一个贡献是什么?提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5\*GB2⑸、第四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提示: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6\*GB2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

提示: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7\*GB2⑺、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提示:科学理论(四)、研读文章第6-7段,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过渡

⑵、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提示:“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提示: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提示: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5\*GB2⑸、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提示: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6\*GB2⑹、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提示:革命实践

(五)、研读文章8-9段,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提示:“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提示:“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地站在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六)、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五、迁移评价,文化悟读: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他是一个火种点燃一片沉睡的土地他是一个预言划出人类理想的轨迹他是一面旗帜几度沉浮却又几度崛起六、结语:历经艰难困苦,却矢志不逾,马克思的之所以成为伟人,来源于年轻时的人生目标。大屏幕上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中的一段话:大家齐读:出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齐读)

马克思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为人类幸福奋斗牺牲”的诺言,献身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无论是已过去的千年还是正在开始的千年,马克思的思想和主义,将长久地影响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引导着历史的趋向。我们说马克思被评选为高居榜首的千年思想家,当之无愧。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尽管他们在初中也学过演讲稿,但是学生对演讲稿这种文体还不是透彻了解,加上这是议论文式的悼词,内容有点枯燥,学习起来有点兴趣不足。加之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了解悼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其写作和鉴赏技巧。效果分析教学本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课文为悼词,学生对悼词的常见结构并不了解;其二课文是对马克思一生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基于以上的情况,我把本文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结合文体特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2.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3.走进马克思“跨越时空的美丽”人生,汲取精神营养,提升人生境界。教学重点为: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为:以文悟道,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安排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从实际操作来看,本文的教学较好实践了“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人”的教学目标。

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质疑,就是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方面我着力去实践了,我认为这是本堂课的特色之一。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又互相求解。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阅读课的第一个任务――“以文解道”,就在正确的独立思考的方法指导下完成了。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交给了学生最宝贵的金钥匙。

为落实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任务――“以道悟文”,本节课教学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语言的脉络来提出疑问,结合着文章词语的前后搭配关系,即语言的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者在驾驭语言时遣词造句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凝练、传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语言的得体。这样就把语言学习中的四项基本任务――掌握好文章的语脉、语境、语义和语体四个方面的关系抓住了,那个“悟”字,就自然会呈现出来了。语文教学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语文课。

语文课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课对此也有适当的处理。对于这样一篇理论性很强、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我始终以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对革命导师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融汇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整堂课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冗赘的知识讲解,有的是满腔热情、诚挚的爱心――爱文章的思想内容、爱文章的语言文字、爱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整堂课都沉浸在崇高、积极向上的氛围中。

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完文本后,在提高学生文本信息筛选、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我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并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与文本相关的“马克思的自白”、“马克思的墓志铭”、“马克思格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些环节,既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因为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新农村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人物对话到乡间方言俗语,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作为母语,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这节课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既能深入文本,又能跳出文本,不被文本束缚,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总的说来,这节课能较好地驾驭课堂,能很好地调控和把握课堂时间,教学中抓住悼词的文体特点,按照“述哀”、“赞功”、“颂扬”三大要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这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行为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教材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演讲稿,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的实用文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写的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识演说词这种文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

1.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

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

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评测练习一、预习作业:1、解决生字词悼()词

估量

()芜()杂

豁()然开朗

嫉()恨诬()蔑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给()予答复2、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深沉情感的句子并加以赏析二、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思是好朋友。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共同起草的。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他常常跑当铺,把衣服当了钱买面包。由于到期付不出赊购货物的欠款,他常常受杂货店老板的责备。有时候他为了寄一篇文章到报馆去,竟要借钱买邮票。生活这样困窘,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持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运动。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他很大的帮助。

恩格斯曾经在曼彻斯特一家工厂里做过事。有一个时期,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

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侯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去散步。

后来,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这些书信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三、课文导学:(一)、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提示: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⑵、悼词的特点

提示: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

开头: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二)、研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提示:①因为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提示:“最”: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提示: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提示: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6\*GB2⑹写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提示: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三)、研读文章第2-5段,思考:

⑴、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提示: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⑵、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3\*GB2⑶、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第一个贡献是什么?提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5\*GB2⑸、第四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提示: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6\*GB2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

提示: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7\*GB2⑺、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提示:科学理论(四)、研读文章第6-7段,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过渡

⑵、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提示:“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提示: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提示: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5\*GB2⑸、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提示: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6\*GB2⑹、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提示:革命实践

(五)、研读文章8-9段,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提示:“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提示:“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地站在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六)、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四、迁移评价,文化悟读: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例如:他像大海,有着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情怀……课后反思思考一

个性与己任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