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_第1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_第2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_第3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_第4页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孔子春秋乱世,诸侯并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荀子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仁政、民贵君轻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秦始皇重法家、焚书坑儒春秋创立,不受重视战国发展,备受冷落秦朝,遭到打击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孔子春秋乱世,诸侯并起仁者爱人1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汉武帝董仲舒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2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什么是“黄老之学”?主要内容是什么?2、黄老之学的特点是什么?3、黄老之学对西汉社会的影响?黄老之学为什么能在西汉初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统治者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法家或者儒家思想呢?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什么是“黄老之学”?主要内容是什么?32、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A.要求统治者以“清静无为”的方式稳定统治B.要求统治者不要统治人民C.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享受荣华D.要求统治者把人民的疾苦放在首位练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对西汉初年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是练1、4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有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到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罢黜百家,采纳6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发边疆三击匈奴出使西域汉武帝,名刘彻,16岁即位,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中国以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要求中央:设内朝地方:刺史制,颁布推恩令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思想上大一统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发展开发边疆汉武帝,名7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背景(1)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观)(2)儒家学说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客观)(3)根本原因: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背景8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内容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9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内容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10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新儒学的内容【伦理学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新王必改制”,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其它学说:三纲五常等下列材料反映了学说之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1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义三纲五常12主要内容目的和作用“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创立新儒学:阴阳家《公羊春秋》学说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知识整理:主要内容目的和作用“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天人13评价积极消极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评价积极消极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2、“限14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问题探究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问题探究2:15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思想来源

内容与统治者关系地位仁、礼、仁政儒学、阴阳、黄老、法家批判暴政、建立理想化社会秩序承认现实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不受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思想来源内容与统治者地位仁、礼、儒学、16【论从史出、辩证分析】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观点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观点二: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请说说你的看法?①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③思想: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④教育: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发展

消极:文化专制,抑制思想的自由发展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论从史出、辩证分析】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①是中国政治17【知识拓展】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知识拓展】18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法家的法治思想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无为而治”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D当堂训练B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的汉初主要统治思想是()19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的主要是()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DCA3、汉代的新儒学被赋予的新含义()DCA20▲高考典题

链接1、(2004·上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D▲高考典题链接D212、(2002年新课程文综)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高考典题

链接D2、(2002年新课程文综)汉武帝“独尊儒▲高考典223、(2004年文综全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高考典题

链接B3、(2004年文综全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23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国力渐强24谢谢同学们谢谢25黄老之学的特点1、从来源上讲: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因此,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2、从具体内容上讲: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黄老之学的特点1、从来源上讲:2、从具体内容上讲:26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休养生息黄老之学儒家、法家都是“有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