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材料与解析素材3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材料与解析素材3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材料与解析素材3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材料与解析素材3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中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材料与解析素材3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材料一

这个提纲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资产阶级世界观来看待当前学术批判的形势和性质,根本颠倒了敌我关系。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高潮。这个高潮有力地冲击着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还保存的一切腐朽的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这个提纲,不是鼓舞全党放手发动广大的工农兵群众和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继续冲锋前进,而是力图把这个运动拉向右转。这个提纲用混乱的、自相矛盾的、虚伪的词句,模糊了当前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特别是模糊了这场大斗争的目的是对吴晗及其他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中央和中央各机关,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这样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批判。这个提纲不提毛主席一再指出的吴晗《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问题,掩盖这场斗争的严重的政治性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

材料二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文化大革命的首要问题。

党的领导要善于发现左派,发展和壮大左派队伍,坚决依靠革命的左派。这样,才能够在运动中,彻底孤立最反动的右派,争取中间派,团结大多数;经过运动,最后达到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

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极端反动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充分地揭露和批判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罪行,把他们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

【解读】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通知》罗列了《二月提纲》的所谓十大罪状,严厉批驳了其中提出的有破有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正确观点,要求实行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通知》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左”倾错误的纲领。它的通过和贯彻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随之,1966年8月1日至12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于北京召开。出席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141人(有26名中委和候补中委被“决定”不参加会议,13名中委、候补中委请假)。各中央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负责人、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首都高等学校“革命师生”的代表共47人列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是继《五一六通知》以后,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个“左”倾错误的纲领性文件。

《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显示:①它们完全抹煞建国以来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成就,歪曲国内阶级形势和党、国家的状况。②提出文化革命的目的是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批判所谓混进党、政府、军队和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实质上是林彪、江青、康生一伙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干的是否定党的领导、搞垮军队、打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勾当。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毛泽东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反而被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利用,结果通过八届十一中全会,完成了正式的组织手续,“文化大革命”就强加给全党全国了。

会后,刘少奇、邓小平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人相继受到审查和批判。全会调整后的中共中央机构并没有正常运转。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说的,“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文化大革命”的夺权与全面内乱

这个革命的大风暴是从上海开始的。上海的革命群众把它叫做伟大的“一月革命”。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立即坚决支持,号召全国工人、农民、革命学生、革命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学习上海市革命造反派的经验,号召人民解放军积极地支持和援助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

毛主席的这个伟大的号召,立即得到了广大革命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热烈响应。无产阶级革命派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对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被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盘踞的堡垒,正在一个一个地夺取,一个一个地巩固。“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

──《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红旗》社论1967年第3期)

【解读】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题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社论宣布“一九六七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

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以“中央文革小组调查员”的身份到上海策划夺权。1月4日,夺了《文汇报》的权,5日,又夺了《解放日报》的权。6日,张春桥、姚文元等借全市各造反组织的名义,召开了“打倒市委大会”,批斗了陈丕显、曹荻秋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人。会后,市委、市政府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权力落到张、姚等人手里。《红旗》杂志发表《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的社论。

资料显示:①“一月革命”成为“文化大革命”中“从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手里,自下而上地夺权”的典型。②“一月革命”所主张的是全面夺权,矛头指向地方党政各个部门,结果各级行政部门陷于瘫痪,公检法等部门无法正常工作,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

在上海“一月革命”的带动下,各地造反派闻风而动,使夺权之风迅速刮遍全国,大动乱的局面更加严重,全面夺权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人民群众与干部队伍的严重分裂。与此同时,一些极端分子、社会渣滓以及大大小小的野心家,趁机伸手抢权。这种错综复杂的斗争,使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3.“文革”期间民主法制被践踏

我一共被斗过20次左右,比起彭德怀来算是少的。三个总部、空军、海军、各兵种、各军事院校、国防科委等重要军事机关,都轮流斗过我们。开斗争会时都是以彭德怀为主,他站在中间,我和谭政站在他的两边,张爱萍、杨勇又站在我们的旁边,还有王尚荣、肖向荣、刘志坚、刘震、吴克华、雷英夫、李聚奎、饶正锡等十余人有时也在场陪斗,廖汉生、苏振华也可能在内,不过我记不清楚了,因为一则不准我们东张西望,二则除我们几个主要斗争对象外,其他陪斗人员常有变化。彭德怀名气大,除军队外,还被地方上拉去斗争。北航、北师大等大专院校以及地方上其他机关也来揪斗他。……专案组不管我说明的情况,在3月对我搞起“逼、供、信”,甚至采取车轮战法,通宵达旦,不许我休息,大有非逼我承认是假党员不罢休之势。有时甚至采取打、骂、侮辱等手段。

这一段通常总是十几个人围攻。有一天,忽然来了二十多个人,威风凛凛地摆出要打人的架式。先由两个人抓住我膀子,使我动不得,只能任他们摆布。我见情况不妙,不愿受辱,就使劲挣脱出一只手,抓住桌上的茶杯狠砸自己的头,砸得头上鲜血直喷,人马上休克了。他们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只好偃旗息鼓而去。

──黄克诚《黄克诚自述》

【解读】黄克诚(190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1959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职务,长时期受审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打击迫害。1994年10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克诚自述》,其中一部分就是黄克诚回忆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具有代表性。

资料显示:①在“文化大革命”的一定阶段里,是一个没有法制观念和法制规范的时期,“专案审查小组”成为量刑、定刑机构。②国家政权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严重削弱。大批解放军高级将领挨整、批斗、靠边站,作为政权支柱的人民解放军被搞乱了。③群众组织都可以抓人、审讯,而辩护则被说成是对抗,是“罪上加罪”的“证据”,私设公堂、刑讯逼供、随意逮捕的现象极为普遍。④铸成许多冤假错案,大批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干部被揪斗、关押、刑讯,以至于被打伤、打残,甚至含屈离开人世。

“文化大革命”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空前大破坏。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成了不起作用的空文,各项法律荡然无存,执行机关被砸烂,国家主席和各级领导干部被随意揪斗关押,打、砸、抢成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这是对民主法制最粗暴的践踏。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4.“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

(1978年)5月5日,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收到我的报告和所附的四封信后,随即找到中组部的一位局级调研员唐佩荣(后调社科院研究生院当秘书长),要他查查过去毛主席批过的党的文件中,有没有关于搞错了的右派分子甄别平反的批件,唐佩荣追查了1957年以来的中央文件,查到有一件中提到,个别确实搞错了的右派分子可以“纠正”。耀邦说:“‘纠正’就纠正。”并且要唐佩荣打电话告诉广播局党组,温济泽写的报告和乔木等四同志的信,中组部正准备批准,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要求他们当天就答复。广播局党组答复同意,中组部很快就批了下来。

5月26日,院党组要科研局召集会议,由政治部一位同志传达《中共中央组织部(78)干审字63号文件》:

同意你们5月5日关于温济泽同志问题的报告,根据廖承志、胡乔木、吴冷西、熊复等有关同志证明,并征求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意见,一致认为,1958年定温济泽同志为右派分子的主要依据是不正当的,温在思想、工作上有错误,但不属反党反社会主义性质。因此,按照中发(78)十一号文件精神,对广播局机关党委原《关于开除右派分子温济泽党籍的决定》应给予纠正,恢复温济泽同志的党籍和组织生活,恢复原级别。

中共中央组织部1978年5月26日──温济泽《第一个平反的“右派”──温济泽自述》

【解读】“文革”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将“左”的错误推向极端,大肆迫害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而在“文革”前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因为“左”倾错误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牵扯人数也在百万人以上。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内外广大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提出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毛泽东倡导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1977年12月,中央组织部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开了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局面。中央和全国各地陆续为一些著名人士平了反。

温济泽,1914年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温济泽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等职,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特别在对国外广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和开拓工作,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文革”结束后,在全面“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他成为第一个平反的“右派”,在《自述》中,温济泽对此有较多的追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资料显示:①全面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和落实各方面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勇于改正错误的重要标志。②“拨乱反正”,既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又是拨“左”倾错误之乱;既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也要纠正“文化大革命”前的“左”倾错误。

平反冤假错案,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开展的,有步骤地处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从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撤销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和有关的错误决议,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从而使建国以来这起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到1982年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三百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信任,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恢复与建设。

5.法律制度的尽快完善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从建国以来,还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林彪、“四人帮”钻了这个空子,在所谓“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幌子下,想抓谁就抓谁,对广大干部和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这一教训使我们懂得,一个国家非健全法律和制度不可。完善法制我有这样一些考虑:

──这种法律和制度必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它们是人民制定的,代表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利益,人人必须遵守和执行。

──它们一定要具有极大的权威,只有经过法律程序才能修改,绝不能以任何领导人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检察机关和法院一定要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事实真相,一定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一定要有一批大无畏的不惜以身殉职的检察官和法官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一定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叶剑英《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制》(1979年2月15日)

【解读】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79年后,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工作,叶剑英当时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他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尽快完善我国的法制》的谈话。

资料显示: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由于历史的、思想的主客观原因,在建国之后的法制建设中,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以致民主与法制不健全,酿成“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②健全的法律与制度是必须稳定、连续的,要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保证法律与制度的健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程序,切实保证案件审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需要具有独立性的检察机关与法院和一批忠于法律和制度的检察官与法官。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国家没有健全的民主体制和程序,法律就得不到贯彻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如果民主缺少具有很大权威的法律作保障,它也很难实现,就会出现权大于法、一切都是个人说了算等弊端。

6.立法的根据与原则

立法需要有两个根据,一是实际情况,二是宪法。立法前后又有两段工作。法律制定前,要做准备工作,授权决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律制定后,实施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法律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不能规定太细,太细了就难以适用全国。为了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一个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一般还需要制定实施细则,作出具体规定。全国性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制定;地方性的实施细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宪法已经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彭真《关于立法工作》(1985年1月23日)

【解读】彭真是新时期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奠基人,1979年6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刚设立的法制委员会主任,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拟定了我国第一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重要法律,迈出了加强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一步,开创了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新局面。1980年,彭真主持宪法修改工作。1983年6月在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在彭真主持下,我们国家不仅制定了一部好宪法,而且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一批经济的、行政的重要法律立法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立法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重要环节,彭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关于立法工作》是一篇重要的法制建设文献。资料显示:①法律的制定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在立法之前,需要详细的调查研究工作。②法律都是比较概括的,原则的,而社会生活却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的法律解释制度,要建立适应具体情况的法律效力等级体系。法律应当有从宪法、基本法律和专门法律直到省会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系统。③明确立法权限的划分,省级人大与省政府之间以及中央和省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它的常委会之间立法权界限要按照宪法的规定执行。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彭真的立法思想,直接推动了新时期的立法工作,截至2000年,全国制定了三百八十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八百多件行政法规和八千多件地方性法规。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7.基层民主的“海选”制度

由吉林省梨树县创造的“海选”办法,各地竞相效尤。所谓“海选”,就是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按照候选人的条件,每人一张空白选票,自主填写村委会各类职务候选人的姓名,然后采取投票方式计算每一个初步候选人得票多少的提名方式。由于这种提名方式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从一产生就受到农民广泛拥护,它与山西省河曲县创造的“人人提名、一视同仁、投票决定”的“两票制”一样,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80%以上的农村采用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其中梨树县还发展了“海选”方式,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白钢《1998—1999年中国村民自治步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解读】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从而充分肯定了村民自治,并为村民自治进一步指明道路。1998年是中国村民自治法制极为关键的一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各地在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各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发展了各种村民选举制度。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创造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海”,东北话是大的意思,“海选”这个十分大气而又略带乡土气息的词汇,准确完整地概括了农村选举中“普选”的丰富含义。

资料显示:①不确定候选人的“海选”选举方式,选举程序简单,选举成本较低。②村级“海选”可以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使村民们投票更能代表自己真实的意愿。③村级“海选”有利于竞选者将承诺提前,只要竞选者平时多为村民多办实事,自然会得到村民们的拥护,而被村民们最终直接“海选”出来。

“海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由原来单纯的生产者,成为从事不同职业的生产经营者、商品生产者。在信息发达的大环境中,他们接受民主与法制的影响,民主意识大大增强,要求民主选举干部、民主管理村务,要求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章建制,堵塞漏洞,加强民主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海选模式”应运而生,为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供了一种有效形式。“海选模式”的产生,是中国农村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海选模式”的推广,有力地推进中国农村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的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一九五六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方针。在当前新的长征中,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实行互相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对于增强和维护安定团结,共同搞好国家大事,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由于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工作做得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同时,由于我们党的执政党的地位,我们的一些同志很容易沾染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习气。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更加需要听取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