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人画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就作为士大夫的文人看来,绘画无非是“诗余”和“墨戏”。正如元代吴镇所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也就是说,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一种抒情方式。实际上,传统文人意识到自身的精英立场,有意与画工拉开距离,自然把书法、诗歌等众多学问融汇其中。文人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是文化的综合。中国画在造境方面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可以说是笔墨追求,就像中国书法在书写的内容之外还有形式追求一样。文人画并不追求感官上的悦目,而是精神层面的悦心。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不是满满当当,喋喋不休;是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如同诗歌,如同警句,如同箴言,如同小品,一切尽在不言中。文人画中存在着“未定点”“空白”和隐喻,使观者走进来,更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品读,更让人回味,让人用思想和审美去填充空白,构建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明代杨维桢在《绘图宝鉴序》中说,“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中国画发展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其必然性。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外在语言除塑造形态外,笔墨在中国画中更重要的作用是表情达意。在中国绘画体系中,线条和墨色是重要的表述方式。中国画虽然不讲求造型和光线,但线立骨,如同人的骨架,而色彩如同人体的血肉。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传统思想影响。在文人画中,梅兰菊竹无不是画家情感和人格的体现。正如中国画理论家高居翰所说,画家通过笔墨绘画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现实世界。文人画是写意。写意的“写”是主观的抒发,是内在的宣泄,是直抒胸臆的泼洒,是成竹在胸的挥写,也是异想天开的创造;写意的“意”是心之声、心之、心之向往,是意念、意趣、意味,是有限的笔墨产生的无尽联想。文人画不要重复,不要似曾相识,不要陈陈相因。它讲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表述方式、自己的符号和自己的风格。讲究独辟蹊径。这就要求艺术家有独特的视角、独具的个性和独有的审美取向。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中国画家在学习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以意趣盎然、独具匠心、个性鲜明的作品,来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2月30日,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唐、盛于宋的文人画,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全部抒情方式。B.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画中存在着需要观者填充的空白。C.文人画一方面再现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D.文人画在当代应随时而变,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讲好当下故事。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人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与定位,使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B.文人画以留白启人品读与思考,构建起了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C.从梅兰菊竹的文人画中可窥见,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D.由于艺术家视角、个性与审美取向的不同,文人画有了独辟蹊径之美。3.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B.《史记》中记载的田穰苴依旧例、杀宠臣庄贾以祭军旗树威一事。C.过年时,长辈们纷纷通过微信、QO等发红包给家族中的后辈。D.《镜花缘》“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的君子国。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对此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和“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有效的,但如果环境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根据现有资料,乡约滥觞于北宋的吕大钧,《吕氏乡约》乃后世遵奉的依据。《吕氏乡约》建立了以儒家伦理精神为核心并倡导乡村自我约束管理的道德教化体系,提出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大纲目,勾画了儒家式的美好道德乡村。如“德业相劝”中提到“德”,强调要“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要“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吕氏乡约》不仅在道德规范上有所倡导,也明确了道德惩罚的内容,如“犯义之过,其罚五百。不修之过及犯约之过,其罚一百。犯轻过,规之而听及能自举者,止书于籍,皆免罚,若再犯者不免”。正如吕大钧所言:“乡人相约,勉为小善。”不难看出,乡约中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无不倡导修身齐家、孝悌忠信,无不标举礼义廉耻、美化风俗,通过乡约的规范旨在劝人向善,从而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目的。吕大钧的思想特别受到了古礼的影响,乡约的原则与《周礼》的教化精神一致,还继承了《礼记》的乡饮酒礼。后世的乡约,基本上都突出了相互礼让的仪式,倡导里仁之美。《吕氏乡约》被视为乡约的鼻祖,融合乡约与乡礼,主张乡人自治和劝人向善,追求美好的道德愿望,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乡约在宋以后颇受社会的关注和推崇,如朱熹就重新发掘了乡约的教化意义,还对《吕氏乡约》作了必要的“增损”,阐扬了乡约的核心精神、组织制度等,使乡约无论作为规约还是组织都更为明晰。朱熹认为,修乡约是要号召人们在乡村真正实行,是为了“彼此交警”和“教人善俗”。朱熹在修订中重点对“礼俗相交”部分作了增补,根据长幼尊卑的顺序,列举了造请拜揖、请召送迎、庆吊赠遗等诸多礼节,各项礼仪的规定都非常具体详实。可以看出,朱熹更加重视乡约的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作用,这也就强化了乡约对社会风俗影响的功能。(摘编自沈小勇《我国古代乡约文化与社会教化》)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与法律有所不同,礼是靠个人习惯来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人不守礼不会受到责难,而不守法则要受到惩罚。B.孔子特别重视服礼的主动性,他用“克”字表明人应该约束自己,人约束自己方能很好地养成对礼的敬畏之感和服膺之意。C.乡约以其种种处世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乡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都有着良好影响,因而在社会治理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D.吕大均制定的乡约之所以能成为后世遵奉的依据,原因至少有二:它是第一个乡约;它建立了较为完成的管理和教化体系。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社会变迁得太快,传统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则社会秩序很难用礼来维持。B.礼治虽是人治,但它不是个人好恶的统治,它是以整个社会历史维持社会秩序。C.历史上的乡约,多强调相互礼让,倡导里仁之美,以劝人向善、改善社会风气。D.从朱熹对《吕氏乡约》的损益,可知其很重视乡约道德感化和礼仪条规的作用。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们是通过熟悉产生信任,故其社会秩序依靠礼仪制度的运行即可维系。B.儒家的理念认为,天地有差,万物有别,长幼有序,彼此之间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不可僭越。C.乡土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特别注重教化,培养人们自愿地去遵守秩序要强于使用强硬手段去约束。D.在乡土社会,人们在执行国家法律的同时,还应制定乡约,以协调生活秩序和人们之间的关系。7.礼和乡约有怎样的异同点,请简要概括。

8.假如你穿越到明朝,做了某地知府,想要把那里治理好,你将怎样做?请依据上述材料作简要说明。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扬着灰尘的路上刘白羽一到黄昏,接近前线的那些公路就紧张忙碌起来了。六月,这个时间,朝鲜是又凉爽又干燥的,灰尘像一团一团烟雾一样飞扬着,运输汽车就从这滚滚灰尘中间穿过去。就在这样一天,我坐着一辆吉普车上前线去。我们的驾驶员是一个活泼、勇猛的青年人。他一次又一次地从路边上超过前面的卡车,超过之后,他就非常愉快,嘴巴就啧啧响着,夸奖他手里这辆小吉普,他还总不断地哼着一个朝鲜歌子,他反复地唱着。下面就是他跟我讲的关于他的战友杨从芳的事情:“那是去年五次战役的时候,……咱们火线上的同志们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跟敌人战斗着,……在最紧张的关头上,前线一连三五个电报拍来,要弹药,要弹药,要弹药。我们三十几台车,装满弹药,出发上前线去了。”“前边的车停着了,——有人下来打着招呼:‘瞧瞧这是不是地方,咱们上点水,加点油呀!’大家就把车都顺在路边,一辆挨一辆停下来。正在这节骨眼上,飞机一下子来了,——嗡嗡响着来了。”“一霎时,一点火光都没有了,连抽烟的也把烟头赶忙塞到脚底下碾碎了。”“谁知道,就在山背后那片稠稠的树林里突、突、突升起一串红信号弹。同志:你是去年到朝鲜来过的,你知道敌人常常拿降落伞空降特务,这些特务们藏在背阴地方,专门给飞机打信号。……飞机马上奔着红信号弹闪亮的地方飞过来,它要是发现这一大批运输车,它不把炸弹扔光是不会松手的,它一定还会用无线电再招呼更多的飞机来呢!”“这工夫,我听见我后边那台车,不知干什么,把火踩着了,突突响起来。”“这台车的车头和我的车头拉平,我看见——那不是杨从芳吗?!他可呼的一声闪过去了。”跟我谈话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谈起这件事,心情一定还相当紧张,他停下来,沉重地喘了口气,才又说下去:“谁也不明白,杨从芳为什么要这样干。”“正在紧张万分,忽然一阵雪亮的亮光在前边唰地亮了起来。是杨从芳,……他开出几十码,刚刚离开我们,他就一下子把他的头灯扭开了,……”我忍不住插问:“这不是很危险吗?!”他的脸色紧张,声音比平时要低要细:“是啊,危险极了——我吓得从座位上跳起了来。他这不是找死吗?”“我看得清清楚楚,那灯光一低一扬地闪动,他这孤单单一台车飞快地往前面那个平坝子上跑去。立刻一阵机枪子弹火亮火亮地跟着撵过去,那一阵扫射可真激烈呀!这时候,我们大家都跳出来,都提着自己的心,紧紧盯着那向远处跑去的雪亮的灯光。飞机疯狂地怪叫着,打得满天都是红火星子,可是这台车的雪亮的灯光还是亮着。灯光一下往上闪去,那是汽车冲上高岗;一下又不见了,那是翻过了高岗;一会又在更远的地方出现。飞机扎下来打了一梭子又翻上天空,转过翅膀再扎下来预备猛扫,这时灯光却不见了,一下子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了。飞机扑了空乱扫一阵,可是它刚飞上天空回头一看,——电灯又亮了,那台车还在公路上飞跑呢。一回又一回,飞机上的美国人完全疯狂起来了,它向下扎得更低,简直灯光里都看得见那斜斜的黑翅膀,紧擦着卡车顶上呼地掀过去,子弹火溜子紧跟着就一阵黑又一阵亮。往后呢,不知道是杨从芳的车打坏了,还是转到山那面走远了,反正雪亮的电灯一霎眼不见了。那飞机嗡嗡——嗡嗡又兜了两个圈子就往远处飞去,慢慢地,天空上连一点颤动声音也听不到了。”“那晚上那段紧张时间,从头到尾也不过十几分钟。飞机飞远了,我们都上了车往前开。”“赶过一个山岗,我看见那面路边上有几棵松树,松树底下有一台车一点动静都没有,黑兀兀地停在那里。”“后面上来的车都停下了。同志们全围上来。我把他肩膀抱着,这工夫我的脸擦着他左肩膀,我觉得那儿一片湿糊糊的,——他负伤了,血还在流呢!……经我这样一摇动,他醒过来了。”这一夜,我们到了前线,我就和我这可爱的同伴分手了。至于杨从芳呢,我始终没有机会看到他。可是我每一次坐在吉普车上或是卡车厢里的驾驶员旁边,我从他们身上,不断看见杨从芳的那种精神呢。我知道,就当我现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在那接近前线的运输道路上,我想得到,他们还是怎样的从滚滚的灰尘中,唱着歌,勇敢地飞快地前进着呢。(1955年6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文本二:车轮滚滚永向前(节选)【注】罗义翀

赵佳庆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正在激烈地展开,前线急需粮食弹药。志愿军汽车一团八连司机杨从芳接到任务,与战友们趁着夜色出发,拉着粮食开往前线。子夜时分,车队开到了芒岩里小山冈附近。前方道路狭窄,一辆弹药车坏在了路中间,堵住了七八台车,围了一圈司机在帮忙修理。后方又上来了30多台车,一条“长蛇”蜿蜒了一里多长。“啪、啪、啪”远方的夜色中,传来三声防空枪声。这是在敌机飞临时,团里向几条重要运输线路派守的哨兵鸣枪示警,提醒区域内车辆注意隐蔽。但此时的小山岗已被围得水泄不通。空中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照明弹已经落到了临近山头,车队危在旦夕。杨从芳果断发动汽车向着敌机方向冲去。下一颗照明弹亮起前,他打开大灯,高声呼喊着:“为了前线胜利!”,将3架敌机引向平原封锁区……【注】本文系作者为报道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而采写的新闻通讯,2020年10月22日发表于《解放军报》。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以“嗡嗡”形容飞机声,用“突、突”形容信号弹的发射声,两处拟声词的运用渲染了战场氛围,让人如临其境。B.文本一通过“我”的插问和对青年驾驶员的神态描写,中断了杨从芳故事的讲述,这样处理能舒缓小说叙事节奏,冲淡紧张气氛。C.文本一描写敌机攻击时,运用拟物和拟人手法,这既能表现青年驾驶员讲述的生动,也能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讲述者对敌人的憎恨。D.两个文本关于杨从芳智斗敌机的叙写,在若干细节上有出入,如车辆装载的物品等,这正说明文本一作为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10.关于文本一中的青年驾驶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杨从芳,他的战斗经验和应变能力可能要稍微逊色,但这无损于他的军人本色。B.他是作者正面描写的人物,是杨从芳形象的“影子”,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C.他是杨从芳故事的见证人和讲述者,在小说中具有作为线索、推动情节的作用。D.作者有意不交代青年驾驶员的姓名、籍贯等,这样处理使这一人物更具普遍性。11.文本一首尾都写到运输汽车在前线公路上前进的场景,这一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2.文本一与文本二对杨秋芳故事的叙写,由于文体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写作特色,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选自苏洵《六国论》)(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1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1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表示尊称的词语很多,如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如子,郑伯说“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烛之武曰“君知其难也”;如竖子,亚父曰“竖子不足与谋”,此外还有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大人、兄台……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C.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D.《鸿门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反映了项羽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15.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B.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16.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7.苏辙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和舍弟题书堂杜荀鹤[注]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注]杜荀鹤(约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初读感觉平淡质朴,细品就会发现诗中蕴含着人生智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B.首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战乱中仍不废读书,故修缮读书堂,勤学以加强修养。C.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就写出了书堂周边环境的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D.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步”,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19.本诗尾联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把新鲜嫩叶做成绿色的食物,端上自己的餐桌。这美丽的绿色,

。其实,叶绿素不仅对植物有意义,

。研究发现,叶绿素类物质的健康作用相当广泛——叶绿素有抗氧化作用、抗突变作用,甚至有抗癌作用。叶绿素含量越高,说明这种蔬菜合成营养成分的能力越强,它的营养价值也越高。比如说菠菜、空心菜、小油菜、小白菜、芥蓝、芥菜、油麦菜、茴香菜、茼蒿菜、芹菜叶、丝瓜尖、红薯叶、香菜、韭菜、荠菜……凡是叶子深绿色,而且叶子和叶柄比例大的蔬菜,都算绿叶蔬菜。食品分析研究早就发现,叶绿素的含量和很多营养素的含量有正相关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