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沈阳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PAGEIIPAGEIII摘要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环境控制,随着计算机自动化和单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实现了无人值守或智能控制。温度和湿度是日常生产中常见的被控参数,因此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对工农业等日常生产的智能化及自动化相当重要。为此,我们引入了89C51系列单片机。本次设计的温湿度控制系统可利用单片机对所采集的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时检测与分析,并作出及时判断,从而实现温湿度控制的智能化及自动化。其中温度数据的采集是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将采集的数据转化为数字量,然后被送入单片机中进行处理。湿度数据的采集是由湿度传感器HS1101完成的,然后经A/D转换后,将数字量送入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语音报警电路和数字显示电路的组合,会更好地是值班人员了解当前的温湿度的具体数值,并提醒维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选题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第二部分为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主要通过对比集中方案来最终确定本次设计所下用的最佳方案。第三部分为主要单元电路的介绍,有温度测控电路、湿度测控电路、数显电路、报警电路、51单片机的外围电路等。第四部分为主要元器件的介绍,有温度传感器DS18B20、湿度传感器HS1101、51单片机。第五部分为总结,是对本文的高度概括。关键字:温度,湿度,智能化AbstractThereisnomodernagriculturalproductionwithoutenvironmentcontrol,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mputerautomationandsinglechipmicrocomputertechnology,manyplaceshaverealizedunattendedorintelligentcontrol.Temperatureandhumidityarecommonindailyproductionwasaccusedofparameters,sotocontrolthetemperatureandhumidityisvitaltotheautomationofindustry,agriculturalandotherdailyproduction.That’swhyweintroducethe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Thedesignofthetemperatureandhumiditycontrolsystemcanusesinglechipmicrocomputertohaveareal-timedetectionandanalysisonthetemperatureandhumiditydata,andthenmakeain-timejudgment,soastorealizetheintelligentandautomaticcontrolonthetemperatureandhumidity.TemperaturedatacollectedbythetemperaturesensorDS18B20transformdataintodigitalquantity,andthenbeprocessedintothesinglechipmicrocomputer.HumiditydatacollectionwasdonebyHS1101humiditysensor,thenafterA/Dconversion,thedigitalquantityintosingle-chipmicrocomputerfordataprocessing.Atthetimeofequipmentmalfunction,thecombinationofvoicealarmcircuitanddigitaldisplaycircuitwillmakeiteasierforrelevantpeopletocheckthecurrenttemperatureandhumiditydataandremindthemaintenancepersonneltotakecorrespondingmeasuresintime.Thearticle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andforeistheintroduction,mainlytotheselectedtopicbackground,significanceandthebriefintroductionto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bothathomeandbroad.Thesecondpartofoverallschemeofthesystemdesign.Thisdesignmainlybycomparingtheconcentratedsolutiontofinalizedwiththebestsolution.Thethirdpartofthemainunitcircuitisintroduced,includingtemperaturemeasurementandcontrolcircuit,humiditymeasurementandcontrolcircuit,digitaldisplaycircuit,alarmcircuitandtheperipheryofthe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circuit,etc.Thefourthparttobeintroducedisthemaincomponent,includingtemperaturesensorDS18B20,humiditysensorHS1101,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etc.Thefivepartissummary,itishighlygeneralizationofthisarticle.Keywords:temperature,humidity,intelligence目录TOC\o"1-4"\h\u21134摘要 I31231Abstract II243191绪论 1154731.1课题背景 1254621.2选题意义 1169651.3国内外发展现状 1134271.3.1国内发展现状 2213861.3.2国外发展现状 2289412设计任务分析及方案论证 4217942.1设计思路 4113252.2系统功能及系统组成 5126202.3系统整体框图 614532.4温湿度控制系统方案比较及论证 655853单元硬件电路的设计 8219473.1温度测控单元 8154653.2湿度测控单元 8283663.3报警电路 9223373.4数字显示电路 10179763.5单片机的外围电路 11191543.6A/D转换电路 12105484主要元器件介绍 14264804.1温度传感器DS18B20 1417284.1.1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概述 14102904.1.2DS18B20的读写时序 15239114.1.3DS18B20的测温原理 16271634.2湿度传感器HS1101 1851714.2.1湿度传感器HS1101的特性 18260434.2.2湿度传感器HS1101的测温原理 181004.389C51单片机 18180744.3.1单片机的发展 1996254.3.2单片机引脚 19223105系统软件整体体设计 21277945.1整体流程图 21115265.2计算机软件系统 22114455.2.1上下位机通信 22248215.2.2单片机和PC通信相连 2317835.2.3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 2430364总结 2517629致谢 2631740参考文献 2717580附录 29PAGEPAGE40PAGEPAGE391绪论1.1课题背景在现代的温室种植技术中,温度、湿度是温室蔬菜能否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现代我国的社会生产虽然规模空前巨大,但是温室的设备计较陈旧,技术比较落后,现阶段,广大农村仍采用煤油温度计的温度采集方式,逼近温度采集较为老套,而且费事费力,不利于温室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不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传统的方法是用与湿度表、毛发湿度表、双金属式测量计和湿度试纸等测试器材,通过人工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的库房进行通风、去湿和降温等工作。这种人工测试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且测试的温度及湿度误差大,随机性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造价低廉、使用方便且测量准确的温湿度测量仪。1.2选题意义现代以89C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系统是进行大鹏温湿度控制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它不仅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还有利于实现控制过程中的科学和无人化管理,比如,将单片机控制方法运用到温度湿度控制系统中,可以克服温度湿度控制系统存在的严重滞后现象,同时在提高采样频率的基础上可以很大程度的控制效果和控制精度。也降低了对操作者本身素质的要求和体力劳动强度。除此之外,它还能准确、高效、定时、定量地进行温湿度控制,可以节省人力、体力而提高农产物的质量和产量。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在现阶段我国农业中使用为数不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基本停留在人工操作,即使有些使用了自动控制系统,但是也是以经验来自行设定很多参数,使得不能物尽其用而又造成浪费。因此只有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使得在农业生产中更加智能和方便并采用廉价的器材使其价格能够被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索赔接受,才能促进智能温室大棚控制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提高其经济效益。随着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其价格低、可靠性高,给改造农业带来很多便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生产,是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大事。1.3国内外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的温湿度检测使用的温湿度检测元件种类繁多、应用范围也较广泛加之单片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提高,出现了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的研究案例较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在工厂仓库中,对温湿度要求更为严格。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控制系统,将对环境的温湿度监测控制系统作详细的设计与实现。采用高性能的控制芯片89C51高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向模块化、高速化、智能化的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靠近。将此系统应用到工厂仓库中,无疑为货物的存放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3.1国内发展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从欧美、日本等国家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温室,在吸收并总结发达国家先进的温湿度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的科研人员相继对温室内部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及光照强度等环境元素控制技术的综合研究。1987年,中国农科院引进了FELIXC512系统,并且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计算机应用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的郑学坚首先介绍了应用单片机控制人工恒温箱的方法;然后,中国农科院徐世华报道Z80C控制温湿度的软件硬件方案以及利用单片机控制气候箱的模拟实验;陈思聪等人研究了以节能为目标的温室微机控制系统;范云翔等人研制的智能喷水器,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调节水量;上海园林工具厂等单位设计了温室微机控制系统;于海业等人研制的温室环境自动检测系统,可以自动调节温室内的温湿度参数;1996年江苏理工大学研制了一套温室环境控制设备,从而通过对温室内部温湿度的监测,实现对温室内温湿度的综合控制;1997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在温室环境的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温室的单因素监测和控制,没有进行全系统综合的研究。我国地域辽阔,,因此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相差很大,这就使得温室需要研究的环境问题复杂而又多样。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单项研究,涉及到光、热、水、气等环境因素的综合研究还欠缺。现阶段国内温室仍然靠的是认的经验进行单因子控制,进行并加强综合控制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同国外的先进温湿度控制技术相比,我国温室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光、热、水、气等环境因子的综合控制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配套技术,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现代化设施生产、设计的标准语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1.3.2国外发展现状现代化温室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连续生产方式和先进管理方式,高效、均衡地生产各种农作物,并且不受地点和气候的影响。它能够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生产条件,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温室实现控制自动化的目的是加强控制及作业精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因此世界各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温室自动控制设施的关键是环境控制、智能化。利用温室来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其中主要包括的就是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室控制技术随着温室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其中单片机的采用代表着它发展的逐步成熟。英美等发达的西方国家都大力发展集约化的温室产业,温室内温度、湿度等实现单片机的检测与控制。1974年,荷兰首次研制出单片机控制系统CECS。1978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学者研制出微型计算机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目前,日本、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根据温室作物的特点和要求,对温室内的诸多环境因子进行监测与控制。在日本,作为设施农业主要内容的设施园艺相当发达,塑料温室和其他人工栽培设施达到普遍应用,设施栽培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蔬菜、花卉、水果等普遍实行设施栽培生产。针对种苗生产设施的高温、多湿等不良环境因子,日本农业相关部门进行了如下几种设施项目的研究,主要有设施内播种装置、苗接触刺激装置、苗灌水装置、换气扇的旋转和遮光装置的开闭装置、缺苗不良苗的检测及去除和补栽装置、二氧化碳施肥装置等方面得自动化研究。英国农业部对温室的设计和建造也很重视,在英国的希尔所农业工程研究院,科学家们进行了温室环境与作物生理、温室环境因子的计算机优化、温室节能、温室自动控制、温室作物栽培与产后处理、无土栽培相关方面的研究。目前,英国温室大量采用单片机控制与管理,主要控制的就是温度和湿度。伦敦大学农学院研制的计算机遥控技术,可以观测50Km以外温室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并进行遥控。另外,国外温室正在致力于高速发展。遥测技术、网络技术、控制局域网已逐渐应用于温室的管理与控制中,AlvesSerodio,C.M.J等在ISIE98国际会议中提出一体化的温室网络管理体系模型,可将气候的调节、灌输系统与营养液的供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并可以实现远程控制。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到温湿度控制对温室大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性,其次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更好地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温湿度的检测和控制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数字化温湿度测量方法为一旦环境中的温湿度发生变化温湿度传感器将随着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然后将变化的电阻通过转换电路和转换信号检测与之对应的电压变化,然后把模拟电压信号由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量后送往51单片机,对采集到的信号单片机进行滤波处理并通过查表得到实际测量的温湿度值,之后通过LCD1602液晶模块显示该数值。该系统通过按钮设定最适应的温度和湿度,温湿度传感器向中央控制系统输送监控信号,超过上下阀值时,就会启动声光报警电路,控制系统开始工作,调整温湿度至合适的范围,使系统正常运行。根据不同作物的适宜温湿度进行温湿度调节。如果低于下阀值,则升温;如果高于上阀值,则降温。为满足温室大棚对不同作物的温湿度需求,可设置自动喷雾装置,自行调节湿度。我们可以随时对温、湿度进行调节,对于不利情况能及时作出显示,并通过报警电路提醒用户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最适宜温湿度。2设计任务分析及方案论证2.1设计思路农业大棚温湿度检测系统的制作和调试,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来采集周围环境的温湿度。根据温室大棚不同作物的最适宜温湿度的不同,可适当调整温湿度正常范围的区间值。当达不到或超过范围的通过报警电路进行报警。当在正常范围内则显示出温湿度的具体温湿度值。单片机温湿度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设计,从硬件系统的设计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①温湿度传感器部分;②温湿度控制器部分。对于温湿度传感器而言主要分为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是采取DS18B20,这一硬件有着高精度和高集成以及数字化等优势,并在价格上也相对比较低廉,能够直接的将被测温度转化成串行数字信号供单片机。对其的接口电路设计主要是通过端口方向寄存器以及端口输入方向就能对单片机加以设置。而对于湿度传感器的设计主要是在湿敏电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电容值也会根据外界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HS1101湿度传感器有着通用性和变化范围大以及线性度好的特征,在对电容频率转换电路的设计中,采取HS1101测量湿度过程中主要是将HS1101放置在NE555振荡电路当中,也就是将电容值变化转换成频率信号,在芯片接到电阻时就会构成充电回路。对单片机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分为上位机通信,以及远端模块软件、无线传输模块软件设计。对上位机通信软件的设计上,由于PC自身就有着强大的功能,能够将系统运行当中的各问题都得到有效处理,同时也能够在实际的观测上较为方便。例如对远程模块的设计上,这一模块的总体是采取结构优化设计,然后结合部分功能的不同再进行分成小模块,其中的报警系统设计上,主要是采取多种报警的方式,主要有声音报警和红灯报警以及软件报警,其中的软件报警主要就是在PC端监控开启的基础上,温湿度越界的部分区县就会以红色线条进行表示。通过查阅图书馆相关书籍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根据专业课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系统的、全面的组织材料,确定设计思路。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89C51单片机以及keil软件的使用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湿度传感器HS1101的资料分析与研究确定编程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拟,查看应用效果,最终达到设计的总体要求。2.2系统功能及系统组成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分为4个方面:第一,对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来进行收集和显示。第二,直接通过上位机设置农作物生长所需要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而且还能由主控机对该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温湿度进行修正。第三,在既定的指标越过预先设定的上下限时对系统进行开启。第四,及时的指标信息可以呈献给信息的利用者,使其清楚各个时段的温度、湿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该温湿度控制利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湿度传感器HS1101分别对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信息进行采集,转换成数字量后利用51单片机进行存储与处理,接着通过通信线路把信息传送到PC中,再PC上便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掌控者可以在下位机中设定温度和湿度的上下阀值,通过上位机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如温湿度值不在上下限范围内,则启动报警电路,此时控制系统开始启动,调节大棚内的温湿度,直至温湿度处于预先设置的范围内。上位机使用DELPHI软件编写的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可直接设定温湿度的上下阀值和读取下位机的数据,并对下位机的数据进行操作,调节大棚内的温湿度,形成作物生长的走势图从而通过生长走势图得出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最佳温湿度数值。2.3系统整体框图本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DS18B20采集温度,湿度传感器HS1101采集湿度,经过含有51单片机的检测系统的进一步分析处理,通过RS-232通信线路将信息上行到PC机,在PC机上可对温湿度信号进行任何分析、处理。用户可以通过下位机中的键盘输入温湿度的上下限值和预置值,也可以通过上位机进行输入,从而实现上位机对大棚内作物生长的远程控制。如果环境的实时参数超越上下限值,系统自动启动执行机构调节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状态,直到温湿度状态处于上下限值内为止。如果有预置初值,且与当前状态不相等时,系统也会启动执行机构实时动态调节温湿度状态,直到所处的平衡状态与预置值相等为止。上位上位机51单片51单片机通信接口温度传感器DS18B20报警电路报警电路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HS1101显示电路A/D转换显示电路A/D转换图2.1系统整体框图2.4温湿度控制系统方案比较及论证2.4.1总体方案的选择与论证方案一:由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湿度传感器HS1101实时实地地采集温湿度参数,由A/D转换模块ADC0809对做采集到的温湿度模拟电压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且将已转换成数字量的温湿度数值送入89C51单片机进行存储与处理。在AT89C51单片机内部岁温湿度的数字量进行分析综合后,将温湿度数值送到LED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同时在89C51单片机中,将采集到的数据和预先设定的法制范围进行比较。如果采集到的温湿度值超过了安全线,则语音报警模块开始报警。如果采集到的温湿度值在预设的阀值范围之内,则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本系统可设定温度范围为0至70摄氏度,最小区分度为1摄氏度;可设定湿度范围为0%-90%RH,最小区分度为1%RH,可实时显示当前的温湿度数值。方案二:采用瑞士Sensirion公司推出的新型的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SHT71作为温湿度检测元件,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SHT71除了集成温度、湿度敏感元件,还包括一个放大器、A/D转换器件和数字接口,可以同时采集温度、湿度数据,51单片机对采集到的温湿度数值进行存储与处理然后送LED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并发出信号对温度控制电路进行控制。综上分析,方案一虽然使用的是模拟式湿度传感器,在和51单片机相连接时需要进行模数转换,使总体设计变得较为复杂,可它更贴近我们所学,可以用到大学期间我们学过的许多知识。方案二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SHT71,虽然省去了A/D变换过程,对我们来说却较于陌生。因此采用方案一。2.4.2显示模块的选择与论证方案一:采用12864液晶模块显示测得的数据,可显示较多组的数据,字体较大,可清晰读数。但12864液晶显示模块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故不采用。方案二:采用1602液晶模块显示所测数据,1602液晶接线简单方便,且价格远低于12864液晶模块。因此,本方案为首选方案。3单元硬件电路的设计3.1温度测控单元3.1.1温度检测系统原理温度检测电路采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为保证在有效的DS18B20时钟周期内,提供足够的电流,用一个MOSFET管和单片机的一个I/O口来完成对DS18B20总线的上拉。当DS18B20处于写存储器操作和温度A/D变换操作时,总线上必须有强的上拉电阻,上拉开启时间最大为10us。采用寄生电源供电方式时,VDD必须接地。由于单线制只有一根线,因此发送接收口必须是三态的。为了操作方便使用单片机的P1.0口作为发送口Tx,P1.1口作为接收口Rx。3.1.2提高测温精度的方法DS18B20正常使用时的测温分辨率为0.5摄氏度,在对DS18B20的测温原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采取直接读取DS18B20内部暂存器的方法,将DS18B20的测温分辨率提高到0.1至0.01摄氏度。DS18B20内部暂存器的分布方式如表所示,其中第7个字节存放的是当温度寄存器停止增值时计数器1的计数剩余值,第8字节存放的是每度所对应的计数值,从而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高分辨率的温度测量结果。首先用DS18B20提供的读暂存器(BEH)读出以0.5摄氏度为分辨率的温度测量结果,然后切去测量结果中的最低有效位(LSB),得到所测实际温度整数部分T整数,然后再用BEH指令读取计数器1的计数剩余值M剩余和每度计数值M每度,考虑到DS18B20测量温度的整数部分以0.25摄氏度、0.75摄氏度为进位界限的关系,实际温度T可用下列计算得到:T实际=(T整数-0.25摄氏度)+(M每度-M剩余)/M每度3.2湿度测控单元把HS1101和NE555同时接入电路中中的设计原理图如图3.所示。NE555电路功能简单介绍为:当6端和2端同时输入为“1”时,3端输出为“0”;当6端和2端同时输入为“0”时,3端输出为“1”。在此电路中,555定时器正是根据这一功能用作多稳态触发器输出频率信号的。当电源接通时,由于6端和2端的输入为“0”,,则定时器3端输出为“1”;又由于C1两端电压为0,故VCC通过R2、R3对C1充电,当C1两端电压达到2VCC/3时,定时电路翻转,输出变为“0”。此时555定时器内部的放电BJT的基极电压为“1”,放电BJT导通,从而使电容C1通过R3和内部放电BJT进行放电。当C1两端电压降到VCC/3时,定时器又翻转,使输出变为“1”,内部放电BJT截止,VCC又开始通过R2、R3对C1进行充电,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振荡。其工作循环中的充电时间T1=0.7(R2+R3)C1,放电时间T2=0.7R3*C1,输出脉冲占空比q=(R2+R3)/(R2+2R3),为了使输出脉冲占空比接近50%,R2应远远小于R3。当外界湿度变化时,HS1101两端的电容值也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定时电路的输出频率。因此只要测出555的输出频率,并根据湿度与输出频率的关系,即可求得环境的湿度。图3.1湿度检测电路3.3报警电路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触发关键是报警系统。当监测到检测空间的温度不在预设的范围之内,单片机的I/O口输出持续一分钟的低电平,触发红色发光二极管持续发光闪烁,同时在三极管的作用下扬声器发出蜂鸣声音。低电平持续一分钟结束,I/O口的电平恢复到高电平,发光二极管不再发光,蜂鸣声音停止。同理,当监控的空间湿度不在设定的范围,I/O电平的变化触发黄色发光二极管和报警器工作。图3.2声光报警电路3.4数字显示电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液晶显示器并不陌生,液晶显示模块已作为很多电子产品的显示器件,如在计算器、万用表、电子表等很多家用电子都可以看到,显示的主要是数字、专用字符和图形,在51单片机的人机交互界面中,一般的输出方式有以下几种:发光管、LED数码管、液晶显示器。显示模块最重要的是人机交互模块,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实时数据,所以在设计这个模块时要充分考虑好它的实际情况。将LCD1602作为液晶显示屏,属于一类点阵型液晶模块,能够将字母、数字及符号清晰地显示出来。该液晶显示屏的容量是16*2字符,芯片工作电压维持在4.5V至5.5V之间。工作电流2.0mA,字符尺寸2.95*4.35(W*H)mm。引脚功能说明:1602液晶显示屏采用标准的14脚或16脚接口,第1脚:VSS为地电源。第2脚:VDD接5V正电源。第3脚:VL为液晶显示器对比度调整端,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弱,接地电源时对比度最高,对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鬼影”,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个10K的电位器调整其对比度。第4脚:RS为寄存器选择,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时选择指令寄存器。第5脚:W/R为读写信号线,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当RS和W/R共同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指令或显示地址,当RS为低电平W/R为高电平时可以读出数据,当RS为高电平W/R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数据。第6脚:E端为使能端,当E端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时,液晶模块执行命令。第7~14脚:D0~D7为8位双向数据线。第15脚:背光源正极。第16脚:背光源负极。图3.3LCD1602的引脚图3.5单片机的外围电路3.5.1时钟电路时钟振荡电路采用内部时钟电路,单片机内部有一个用于构成振荡器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引脚XTAL1和XTAL2分别是此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单片机的这个放大器与作为反馈元件的片外晶振一起构成稳定的自激振荡器,发出的脉冲直接送入内部的时钟电路。单片机的工作过程就是不断执行指令的过程。CPU每执行一条指令,都要经过取操作码、取操作数和执行等几个过程,这些有效的操作都是在CFU时钟脉冲控制下有序的进行,而这些脉冲就是由CPU的定时控制器提供的,因此该温湿度控制仪的时钟电路主要是利用了MCS51单片机芯片内部的一个用于构成时钟振荡电路的高增益反相放大器,XTAL1为该放大器的输入端,XTAL2为输出端,在XTAL1和XTAL2引脚上外接定时元件,内部振荡电路便产生自激振荡,故该系统使用的是内部方式产生时钟,其时钟电路原理如图3.4所示。图3.4时钟电路图3.5复位电路3.5.2复位电路复位电路采用上电复位,上电复位是利用电容充放电来实现的,只要VCC的上升时间不超过1ms,振荡器建立时间不超过10ms,这个时间常数足以保证完成复位操作。复位电路釆用了高电平复位,刚上电时电容两端没有电压,三极管不导通,节点REST被R45拉至高电平,随着电容充电的进行两端电压逐渐升高,直到三极管进入导通状态,R45有电流流过,RESET电压降低,最后三极管饱和,RESET点的电压只是三级管的饱和压降,03V左右,至此完成复位,复位时间是电容充电时间。复位电路如图3.5所示。3.6A/D转换电路被采集的湿度电信号经模数转换电路ADC0809,将模拟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量后,送入89C51单片机内部进行存储与处理。本温湿度控制系统中,所采用的A/D转换电路是由带有8位A/D转换器、8位多路开关以及微处理机兼容的CMOS组件,是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它由1个8路模拟开关、1个地址锁存译码器、1个8位A/D转换器和1个输出三态锁存器组成。多路开关可选通8个模拟通道,允许8路模拟量分时输入,共用A/D转换器进行转换。三态输出锁存器用于锁存A/D转换完的数字量,当OE端为高电平时,才可以从三态输出锁存器取走转换完的数据。本次设计中因ADC0809的内部没有时钟电路,所需时钟信号必须由外部提供,并送至ADC0809的CLOCK端,ADC0809最稳定的工作时钟频率是400khz~600khz。在本次设计中,使用了74LS90作为分频芯片,将51单片机的ALE引脚输出的时钟频率经四分频供A/D转换电路。ADC0809的工作过程是:首先输入3位地址,并使ALE=1,将地址存入地址锁存器中。此地址经译码选通8路模拟输入之一到比较器,START上升沿将逐次逼近寄存器复位。下降沿启动A/D转换,之后EOC输出信号变为低电平,指示A/D转换正在进行,直至A/D转换完成,EOC变为高电平,表明A/D转换结束,转换后得到的数据存入锁存器,这个信号可用于申请中断。当OE输入高电平时,输出三态门打开,转换结果的数字量输出到数据总线上。图3.6ADC0809与51单片机连接图4主要元器件介绍4.1温度传感器DS18B204.1.1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概述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一线式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将被测温度转换为串行数字信号供单片机处理。并且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9位的温度读数。每一个DS18B20温度传感器出厂时都刻有唯一的一个序列号并存入其ROM中,,因此CPU可用简单的通信协议就可以识别,从而节省大量的引线和逻辑电路。与其它温度传感器相比,DS18B20具有以下特点: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DS18B20在与单片机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就可以实现单片机与DS18B20的双向通信,节省了引线和控制通道切换的逻辑电路,但增强了对时序的要求。DS18B20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测温范围—55~+75摄氏度,固有测温分辨率0.5摄氏度。A/D变换时间为200ms,测量结果以9位数字量串行方式传送。用户自行设定温度报警上下限,其值是非易失性。DS18B20采用三脚TO-92封装,管脚排列如图4.1所示图4.1DS18B20管脚排列图图4.2DS18B20实物图对图4.1中DS18B20的引脚功能说明如下:NC:空引脚,不连接外部信号。VDD:接电源引脚,电源供电3.0~5.5V。GND:接地。DQ: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引脚。注释:DQ引脚的I/O口为数据输入输出端,该引脚为漏极开路输出,常态下呈高电平。4.1.2DS18B20的读写时序对DS18B20的使用,多采用89C51单片机实现数据采集。进行处理时,将DS18B20信号线与单片机的一位口线相连,每片上含有唯一的硅片行数,所以一片89C51单片机芯片可挂接多片DS18B20,从而实现多节点温度检测系统。无论是单点还是多节点的温度检测,在系统安装及工作之前,应将单片机依次与DS18B20挂接,并读出其序列号。其工作过程为:单片机发出一个脉冲,待“0”电平大于480us后,将DS18B20复位,在DS18B20所发响应脉冲由单片机接收后,主机再发读ROM命令代码33H,然后发送一个脉冲,并接着读取DS18B20序列号的一位。然后用相同的方法读取序列号的56位。另外,由于DS18B20的单线通信功能是分时完成的,遵循严格的时隙概念。因此系统对DS18B20的各种操作必须按协议进行,即初始化DS18B20、发ROM功能命令、发存储器操作命令、处理数据。DS18B20要求具备严格的协定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协议由几种单线上信号类别组成:复位脉冲,存在脉冲,写0,写1,读0,读1。所有这些信号除了存在脉冲之外均由总线主机产生。总线主机发送TX—复位脉冲,接着总线主机便释放此线并进入接收方式。单线总线经过5k的上拉电阻被拉至高电平状态。在检测到I/O引脚上的上升沿之后,DS18B20等待15-60us并且发送存在脉冲。(1)写时序当89C51单片机把数据线从高逻辑电平拉至低逻辑电平时,产生写时序。现有两种类型的写时序:写1时序和写0时序。所有时序必须有最短为60us的持续期,在各写周期之间必须有最短为1us的恢复时间。在I/O口线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之后DS18B20在15us至20us的窗口之间对I/O口进行采样,如果为高电平则执行写1操作,低电平则执行写0操作。(2)读时序当从DS18B20读数据时,单片机产生读时序。当单片机把数据线从逻辑高电平拉至逻辑低电平时产生读时序。数据线在低逻辑电平必须保持至少1us;来自DS18B20的输出数据在读时间下降沿之后15us有效。因此为了读出从读时序开始算起15us的状态主机必须停止把I/O引脚驱动至低电平。在读时序结束时,I/O引脚经过外部的上拉电阻拉回至高电平。所有读时序的最短持续期限为60us,各个读时序之间必须有最短为1us的恢复时间。4.1.3DS18B20的测温原理DS18B20内部框图如图4.3所示,它主要包括寄生电源、温度传感器、、64位激光ROM单线接口、存放中间数据的高速暂存器、用于存储用户设定的温度上下限值、触发器存储与控制逻辑、8位循环冗余校验码发生器等7部分。测温原理如图4.所示。低温度系数振荡器是一个振动频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很小的振荡器,为计数器1提供一频率稳定的计数脉冲。高温度系数振荡器是一个振荡频率对温度很敏感的振荡器,为计数器2提供一个频率随温度变化的计数脉冲。图4.3DS18B20内部结构图斜率累加器斜率累加器预置数预置数比较比较低温度系数晶振计数器1低温度系数晶振计数器1预置预置00温度寄存器温度寄存器高温度系数晶振高温度系数晶振计数器2 计数器200图4.4DS18B20工作原理图初始时,温度寄存器被预置成-55摄氏度,每当计数器1从预置数开始减计数到0时,温度寄存器中寄存的温度值就增加1摄氏度,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计数器2计数到0时就停止。初始时,计数器1预置的是与-55摄氏度相对应的一个预置数,以后计数器1每一个循环的预置数都由斜率累加器提供。为了补偿振荡器温度特性的非线性性,斜率累加器所提供的预置数也随温度相应变化。计数器1的预置数也就是在给定温度外使温度寄存器存值增加1摄氏度计数器所需的计数个数。图中比较器的作用是以四舍五入的量化方式确定温度寄存器的最低有效位。在计数器2停止计数后,比较器将计数器1中的计数剩余值转换为温度值后与0.25摄氏度进行比较,若低于0.25摄氏度,温度寄存器的最低位就置0;若高于0.25摄氏度,则相应置1,若高于0.75摄氏度,温度寄存器的最低位就进位后置0.这样经过比较后所得的温度寄存器的值就是最终读取的温度值了,其最末位代表0.5摄氏度,四舍五入最大量化误差为1/2LSB,即0.25摄氏度。温度寄存器中的温度值以9位数据格式表示,最高位为符号位,其余8位以二进制补码方式表示温度值。测温结束时这9位数据转存到暂存寄存器的前两个字节中,符号位占用第1字节,8位温度数据占用第2字节。DS18B20测量温度时使用特有的温度测量技术。DS18B20内部的低温度系数振荡器能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同样的,高温度系数振荡器则将被测温度转换成频率信号。当计数门打开时,DS18B20开始进行计数,计数门开通时间由高温度系数振荡器决定。芯片内部还有斜率累加器,可对频率的非线性度加以补偿。测量结果存入温度寄存器中。一般情况下温度值应为9位,但因符号位扩展成高八位,故以16位补码形式输出。4.2湿度传感器HS1101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原理基本一致,主要是根据某种物质从其周围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后引起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变化,间接地获得该物质的吸水量及周围空气的湿度。电容式、电阻式、湿涨式湿敏元件分别是根据其高分子材料吸湿后的介电常数、电阻率及体积发生的变化而进行湿度测量的。湿度传感器的核心是湿敏元件,湿敏元件一般由基极、电极和感湿层组成。4.2.1湿度传感器HS1101的特性不需校准的完全互换性,自动化焊接,快速脱湿,高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快速响应时间,专利设计的固态聚合物结构,侧面接触封装,适应于线性电压输出和频率输出两种电路,适宜于制造流水线上的自动插件和自动装配过程等。基于这些特性设计触电式湿度传感器,输出的频率信号为数字量,电压信号为模拟量,而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由于设有内外部模数转换器,不必再补充其它硬件就可以采集到数字量及模拟量,其连接方式和温度传感器DS18B20类似。4.2.2湿度传感器HS1101的测温原理HS1101测量湿度过程中主要是将HS1101放置在NE555振荡电路中,也就是将电容值变化转换为频率信号,在芯片接到电阻时就会构成充电回路。HS1101是电容式湿度传感器,由于电容不可直接测量,故选用555多谐振荡电路检测到频率,然后由51单片机计算出电容值,再根据电容值计算出相应的湿度值。在湿敏电容的555振荡电路中,通过对电容的变化和电压频率信号的处理,也可以直接对计算机进行采集测量。集成电视的555芯片外接电阻和与湿敏电容构成充电回路,通过对芯片内部的晶体管控制构成对C的放电回路,形成多级的振荡电路,电阻在电路中还具有一定的短路保护作用和平衡空气湿度的作用。4.389C51单片机本系统采用的89C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OS的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ISP的可反复擦写1000次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9C51引脚结构,芯片内集成了8位中央处理器(CPU)和ISPFlash存储单元。AT89C51单片机具有如下特点:40个引脚,4KbFlash片内程序存储器,128b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32个输入输出口,5个中断优先级,两层中断嵌套,两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看门狗电路,片内时钟振荡器。功能强大,性价比高,可灵活应用于多种控制领域。4.3.1单片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微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单片机也就产生了。刚开始推出的只是4位单片机,但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发展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三、四年就会更新一代,更新后处理速度加快、功能加倍、集成度也增加一倍。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其发展速度可见一斑。从8位单片机推出以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单片机阶段;第二阶段为单片机的发展阶段,并使单片机的功能得到了完善;第三阶段发展出现了高性能的8位单片机及初步发展了16位更高性能单片机;第四阶段为目前在各类电子器件中使用的的高性能单片机,对单片机的研宄已经非常成熟。单片机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向着更大容量、更高性能、更低功耗、外围电路更加多样化与功能化等方面发展。温湿度的检测与控制最早也最广泛的是应用在农业中的温室大棚,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将此技术应用的在农业中,对农作物的生产、畜牧业养殖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传感器、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温湿度测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精度也越来越高,稳定性也越来越好。国内的测控技术与国外相比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国内也有许多机构已经在传感器测试装置的研发上不断探索、研发、创新,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的缩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技术一定也会排在世界的前列。随着社会的发展,温湿度测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也会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4.3.2单片机引脚51单片机有4个I/O端口,每个端口都是8位双向口,共占32根引脚。每个端口都包含一个锁存器、一个输入驱动器和输入缓存器。一般情况下把4个端口称为P0~P3.在无片外扩展的存储器系统中,这四个端口的每一位都可以作为双向通用I/O端口使用。在具有片外扩展的存储器系统中,P2口作为高8位地址线,P0口分时作为低8位地址线和双向数据总线。在作为一个通用I/O口输入时,都必须先向锁存器写入“1”,使输出驱动场效应管FET截止,以免误读数据。各自特点如下:P0口为双向8位三态I/O口,它既可作为通用I/O口,又可作为外部扩展时的数据总线及低8位地址总线的分时复用口。作为通用I/O口时,输出数据可以得到锁存,不需外接专用锁存器;输入数据可以得到缓冲,增加了数据输入的可靠性。每个引脚可驱动8个TTL负载。P0口既是一个真正的双向数据总线口P1口为8位准双向I/O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一般作为通用I/O口使用,它的每一位都可以分别定义为输入线或输出线,作为输入时,锁存器必须置1.每个引脚可驱动4个TTL负载。P2口为8位准双向I/O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可直接连接外部I/O设备。它与地址总线高8位复用,可驱动4个TTL负载。一般作为外部扩展时的高8位地址总线使用。P3口为8位准双向I/O口,内部具有上拉电阻,它是双功能复用口,每个引脚可驱动4个TTL负载。作为通用I/O口时,功能与P1口相同,常用第二功能。控制线一共有六条: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编程线,配合P0口引脚的第二功能使用。在访问片外存储器时,CPU在P0.0-P0.7引脚上输出片外存储器低八位地址的同时在ALE/PROG上输出一个高电平脉冲,用于把这个片外存储器低8位地址锁存到外部专用地址锁存器,以便空出P0.0-P0.7引脚线去传送随后而来的片外存储器读写程序。在不访问片外存储器时,CPU自动在ALE/PROG上输出频率为fosc/6的脉冲序列。该脉冲序列可用作外部时钟源或作为定时脉冲源使用。EA/Vpp:允许访问片外存储器/编程电源线,可以控制8051CPU使用片内ROM;若EA=1,则使用片外ROM。PSEN;片外ROM选通线,在执行访问片外ROM的指令MOVC,8051自动在PSEN上产生一个负脉冲,用于为片外ROM芯片的选通。其它情况下PSEN线均为高电平封锁状态。RST/VPD:复位/备用电源线,可以使8051CPU处于复位工作状态。5系统软件整体体设计5.1整体流程图开始开始初始化初始化读取温湿度数值读取温湿度数值声光报警检验数据是否正确声光报警检验数据是否正确单片机处理,将温湿度存入寄存器单片机处理,将温湿度存入寄存器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显示当前数值显示当前数值向串行口发送温湿度数据向串行口发送温湿度数据图5.1系统流程图5.2计算机软件系统5.2.1上下位机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数据传送可以采用串行通讯和并行通讯两种方式。由于串行通讯方式具有使用线路少,成本低,特别是在远程传输时,避免了多条线路特性的不一致而被广泛采用。串行通讯本身又分为异步通信和同步通信。RS-232接口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信接口装置。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制订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RS-232接口标准采用25个引脚的连接器。RS-232接口的特点:(1)接口的信号内容实际上RS-232的25条引线中有许多是很少使用的,在计算机与终端通讯中一般只是用3-9根引线。(2)接口的电气特性在RS-232中任何一条信号线的电压均为负逻辑关系。即:逻辑T,-5——15V。逻辑“0”,+5—+15V。噪声容限为2V。即要求接收器能识别低至+3V的信号作为逻辑“0”,高到-3V的信号作为逻辑“1”(3)接口的物理结构RS-232-C接口连接器一般使用型号为DB-25的25芯插头座,通常插头在DCE端,插座在DTE端.一些设备与PC机连接的RS-232-C接口,因为不使用对方的传送控制信号,只需三条接口线,即“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和“信号地”。所以采用DB-9的9芯插头座,传输线釆用屏蔽双绞线。(4)传输电缆长度由RS-232C标准规定在码元畸变小于4%的情况下,传输电缆长度应为50英尺,由于RS-232-C接口标准出现较早,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又因为与TTL电平不兼容故需使用电平转换电路方能与TTL电路连接#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波特率为20Kps.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这神共地传输容易产生共模千扰,所以抗噪声干扰性弱。传输距离有限,最大传输距离标准值为50英尺,实际上也只能用在50米左右。5.2.2单片机和PC通信相连在检测系统中,下位机处理过的数据通常都需要不断地传给上位机,而上位机也要不断往下位机发送命令,控制下位机的工作进程。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计算机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讯。进行串行通讯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电脑的串口是RS232电平的,而单片机的串口是TTL电平的,两者之间必须有—个电平转换电路,可以采用专用芯片进行转换。为实现通讯正常,上位机与单片机约定如下:波特率:9600bps,信息格式:1个起始位,8位数据位,1个停止位,无奇偶校验位:串行口操作模式:标准异步串行通信,串行口模式1;传送方式:PC机采用查询方式接收数据,单片机采用中断方式接收信息。在Windows环境下VC++6.0提供了完备的API应用程序接口函数,程序员通过这些函数与通信硬件接口。通信函数是中断驱动的:发送数据时,先将其放入缓存区,串口准备好后,就将其发送出去;传来的数据迅速申请中断,使Windows接收它并将其存入缓冲区,以供读取。发送过程较易实现,接收处理方式主要有查询和中断两种方式#釆用查询方式时,CPU要不断测试串口是否有数据,以防止接收串口数据出现错误、遗漏,因此效率低;而采用中断方式则无需测试串口,一旦有数据传至,CPU终止当前任务,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操作。所以,中断方式具有效率高、接收准确、编程简单等优点。为了实时响应串口事件,必须在主线程之外创建一个辅助监视线程。为防止各线程的共享资源访问出错,在程序中的各线程的动作应同步化,这可利用MFC提供的同步化事件对象实现。综上所述,在开始通信前,首先要初始化串口(包含选串口、设置串口掩码、设置缓冲区大小、设置波特率等串行参数>、创建同步事件、创建线程并让辅助线程处于发信号状态,在主线程执行其他操作时,通信监视线程监视串口,一旦输入缓冲区内有数据立即向主线程发送WM_COMM_READ消息,然后由消息响应函数做进一步处理,一次通信即完成。利用微机RS-232口进行串行通信的一般步骤如下:(1)打开串口在32位Windows中,串口和其它通信设备都被作为文件进行处理,在使用前必须先将其打开。为了保证串口通信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口打开时一般都设置为非共享模式,串口一旦被打开后,其它的应用程序将无法打开或使用它,(2)配置串a在使用串a进行数据通信前必须对其进行配置,串a配置主要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奇偶校验、发送缓冲区大小、接受缓冲区大小等。(3)超时设置在串口通信时如果数据传输突然中断,对串口的读写操作可能会进入无限期的等待状态,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设置串a读写操作的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超过后,串口的读写操作将被主动放弃,这样即使数据传输突然中断程序也不会被挂起或阻塞。数据读写串口打开弁配置好后即可对其进行读写操作了,对串口的读写操作可釆用查询、同步、异步和事件驱动等方式。关闭串口在串a使用完成后应将其关闭,否则如果没有关闭串口,该串口将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其它的应用程序就将无法打开或使用它。5.2.3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上位机监控软件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串行通信:完成上位机的通信配置,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信。数据显示:提供三维立体图、曲线走势图和表格三种方式显示。数据存储:对实时数据(包括最大值、最小值、乎均值)按用户要求存储到数据库的一张历史数据表中;迤可导出数据到文件,以文本方式保存到一个文本文件中。数据查询:允许用户根据情况对实时数据、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或进行走势曲线分析。数据打印:根据用户要求,以表格方式打印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亦可打印走势曲线。异常报警:当实时温湿度数据超越设定的上下限温湿度数值时,报警铃响。系统设置:为保证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良好地运行,允许用户对系统的测量时间间隔、温湿度上下限、存盘时间间隔、登录用户名、口令等参数进行设置。5.3系统的PID算法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控制算法,是稳定控制和良好调节的关键。本系统是单片机直接控制的闭环控制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对被控量(温度、湿度)按照一定的采样周期T进行采样,控制量经控制算法算出,以此控制量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核心是单片机,软件算法流程图,如图8所示。闭环温度、湿度控制程序,由求偏差变化率Ec和偏差E、增量PID控制算法、数据量化算法等程序模块组成。首先数字化的实际转速被单片机读取,并相比较于设定的转速,单片机再根据得出的差值,调用PID程序,计算和输出模拟电压,通过控制变频调速器调节被控对象电机转速的大小,同时找寻最佳条件,改变PID参数。PID的计算公式为U(K)=U(K-1)+Kp[E(K)-E(K-1)]+KI*E(K)+KD[E(K)-2E(K-1)+E(K-2)]=U(K-1)+PP+PI+PDK=T/TK,KD=TD/T式中T一采样周期;Kp—比例系数;TD—微分时间;TK一积分时间。图5.3PID算法子流程图 图5.2软件算法流程图总结这次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毕业设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终于较好的完成了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温湿度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尤其在农业大棚中实现温湿度控制的自动化后能使整个系统更加高效、可靠、经济地运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我根据现阶段温室大棚发展的水平,和自己的创新,使此次设计更具有实用性。然而现阶段,广大农村仍采用煤油温度计的温度采集方式,逼近温度采集较为老套,而且费事费力,不利于温室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不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因此发展并推行新型农业问世大棚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AT89C51单片机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检测设计,认识温度、湿度系统下的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单片机AT89C51集成系统的主要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了解在温度控制和湿度控制系统中对于各部分程序的硬件和程序的处理方法,将温度和湿度进行精准测量控制,保证AT89C51单片机的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检测,因单片机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了系统的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合理的完成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转换,通过运用温度传感器DS18B20、湿度传感器HS1101完成信号的有效采集和处理,保证单片机系统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单片机AT89C51控制设计完成温度和湿度的数据管理,建立起一种集成化、封装式的稳定高精度测量芯片,以质量好、价格低廉、容易开发的多种特点,形成现代单片机系统技术的应用,保证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对于电子产品利用的需求,通过芯片的电脑识别系统,完成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保证集成化系统的可控性。致谢四年的大学生活接近尾声,为期13周的毕业设计也已经接近尾声。这里首先向我的指导老师郎东阁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同时也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本次设计是我们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学习,所以我十分重视设计的全部过程。本次设计我能够顺利的完成。首先我要感谢带我们这组毕业设计的导师朗东阁老师,虽然他工作极其繁忙,但他从来未忽视我们,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有问题,他都会认真耐心的给我们讲授,还借给我们相关的辅导材料及查阅资料;其次感谢我们系的其他老师,对我的设计都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感谢我们这个小组的全部成员,在一起的共同探讨与研究,团结向上互相帮助。总之,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到学校,本次毕业系统设计过程,我受到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没有你们,我的毕业设计就坚持不下来。感谢你们,有了你们,使我受益匪浅。才使我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圆满的完成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测试。参考文献[1]李光飞(2005).单片机课程设计实例指导(第2版).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张志良(2005).单片机原理及控制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3]刘笃仁、韩保君(2003).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4]刘华东(2006).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5]沙占发(2002).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6]贾伯年(2000).传感器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7]周志文(2007).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8]夏路易(2002).电路原理图与电路板设计教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9]赵亮、侯国锐(2003).单片机C语言编程与实例人.人民邮电出版社[10]吉雷(2004).Protel99从入门到精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1]张毅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陈贵友、柴远斌.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4]吴汉清,常用的典型单片机资料[J].无线电,2007,(11):50,57[15]Atmel.Atmel89C51,MicrocontrollersHardwareManual.2010[16]Vizimuller,P.basicknowledgeoftransducers[J],WorldCement.2000[17]Tulone,S.madden.Quoromsystemsfornetworks[J].2007

附录#include<reg51.h>#include"key_contrl.h"#include"lcd1602.h"#defineLCM_datap1#defineBusy0x80externinttemp_value,humi_value;externintflag;externinttemp;sbitred=P2^6;sbitblue=P2^7;sbitLCM_RW=P2^4;sbitLCM_RS=p2^5;sbitLCM_E=P2^3;sbitbeep=P0^6;externinttemph,templ,disp_mode,huih,huil;externchartel,teh,hh,hl;voidalarm(){beep=0;Delay5Ms();Delay5Ms();beep=1;Delay5Ms();Delay5Ms();}voidWriteDataLCM(unsignedcharWDLCM){ReadStatusLCM();LCM_Data=WDLCM;LCM_RS=1;LCM_RW=0;LCM_E=0;LCM_E=1;}unsignedcharReadDataLCM(void){LCM_RS=1;LCM_RW=1;LCM_E=0;LCM_E=0;LCM_E=0;while(LCM_Data&Busy);return(LCM_Data);}voidLCMInit(void){LCM_Data=0;WriteCommandLCM(0x38,0);Delay5Ms();WriteCommandLCM(0x38,0);Delay5Ms();WriteCommandLCM(0x38,0);Delay5Ms();WriteCommandLCM(0x38,1);WriteCommandLCM(0x38,1);WriteCommandLCM(0x01,1);WriteCommandLCM(0x06,1);WriteCommandLCM(0x0C,1);}voidDisplayOneChar(unsignedcharX,unsignedcharY,unsignedcharData){Y&=0X1;X&=0XF;if(Y)X=0X40;X=0X80;WriteCommandLCM(X,0);WriteDataLCM(Data);}voidDisplayListChar(unsignedcharX,unsignedcharY,unsignedcharcode*Data){unsignedcharListLength;ListLength=0;Y&=0X1;X&=0XF;while(Data[ListLength]>0x20){if(X<=0XF){DisplayOneChar(X,Y,[ListLength])ListLength++;x++;}}}voidDelay5Ms(void){unsignedinttempCyc=5552;while(tempCyc--);}{unsignedinti,j;for(i=0;i<x;i++){for(j=0;j<500;j++)}}voiddisplay_temp(void){DisplayOneChar(0,0,'');DisplayOneChar(1,0,'');DisplayOneChar(2,0,'T');DisplayOneChar(3,0,'e');DisplayOneChar(4,0,'m');DisplayOneChar(5,0,'p');DisplayOneChar(6,0,':');DisplayOneChar(10,0,C);DisplayOneChar(9,0,0Xdf);DisplayOneChar(7,0,temp_value/100+0x30);DisplayOneChar(8,0,(temp_value/10)-(temp_value/100)*10+0x30);DisplayOneChar(11,0,'');DisplayOneChar(12,0,'');DisplayOneChar(13,0,'');DisplayOneChar(14,0,'');DisplalyOneChar(15,0,'');DisplayOneChar(0,1,'');DisplayOneChar(1,1,'');DisplayOneChar(2,1,'H');DisplayOneChar(3,1,'u');DisplayOneChar(4,1,'m');DisplayOneChar(5,1,'i');DisplayOneChar(6,1,'d');DisplayOneChar(7,1,'i');DisplayOneChar(9,1,'y');DisplayOneChar(10,1,':');DisplayOneChar(11,1,humi_value/100+0x30);DisplayOneChar(12,1,(humi_value/10)-(humi_value/100)*10+0x30);DisplalyOneChar(13,1,'%');DisplayOneChar(14,1,'');DisplayOneChar(15,1,'');}voiddisplay_temp(void){DisplayOneChar(0,0,'');DisplayOneChar(1,0,'T');DisplayOneChar(2,0,'h');DisplalyOneChar(3,0,':');if(flag&teh){DisplalyOneChar(4,0,0x20);DisplayOneChar(5,0,0x20);}else{DisplayOneChar(4,0,temph/10+0x30);DisplayOneChar(5,0,temp%10+0x30);}DisplayOneChar(6,0,0xdf);DisplayOneChar(7,0,'C');DisplalyOneChar(8,0,'');DisplayOneChar(9,0,'T');DisplayOneChar(10,0,'h');DisplayOneChar(11,0,':');if(flag&tel){DisplayOneChar(12,0,ox20);Di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