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_第1页
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_第2页
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_第3页
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_第4页
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希望中寻找医学的希望英国医学博物馆考察记

2005年夏天,作为一名访问者,我很幸运地参加了英国维森康姆医学历史研究所的学术访问,并借此机会参观了一些英国的医疗博物馆。德国与澳大利亚科学博物馆英国维尔康姆医史研究所创办的医学史博物馆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也是我此行拜访的第一个医学博物馆。没想到,参观这个博物馆却费了一蕃周折。到伦敦后才知道维尔康姆医学史博物馆(图1)在几年以前已经并入伦敦科学博物馆内,不再归属维尔康姆医学史研究所,而维尔康姆医史研究所现在已隶属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UCL),更名为维尔康姆医史研究中心(WellcomeTrustCenterfortheHistoryofMedicine)。英国维尔康姆医学史研究所是世界上进行医学史专门研究的顶尖机构,它原是由亨利·维尔康姆(HenryWellcome,1853-1936)个人创办的,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医学史研究的权威机构,而且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医学史原始资料。为了参观维尔康姆医史博物馆,必须首先找到伦敦科学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位于伦敦市区博物馆集中的地带,与伦敦自然博物馆比邻。在硕大的科学博物馆内,医学史展览的入口处醒目地标明由“HenryWellcome和伦敦大学学院维尔康姆医学史研究中心”捐助。这个展览充分发挥了英国的蜡人制作技术,使用真人大小的蜡人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轨迹。从古到今,每个时期至少用1~2个场景来展示。为了营造凝重的历史气氛,整个展厅处在昏暗的背景光线中,反映战场救护、瘟疫流行和外科手术的场面被渲染得惟妙惟肖,仿佛使人回到从前,感受到历史的不幸。但是到了现代展览的部分,背景光线明亮了许多,大概是设计者的有意安排,目的就是要参观者看到现代医学的希望。因为是现代的医疗成果,所以大部分展示都以实物的形式展出。在我的印象中,那个现代化的手术室与今天医院中的手术室几乎没有差别,仪器的报警声和救护车的鸣叫声都逼真地再现在参观者的身旁,导管中流动的红色血液以及蜡人医生严肃的表情使人仿佛置身于紧张的急救中,不少游客参观到这里都不约而同地驻足观看。这里的展览尽可能再现了历史的原貌,原始的检查仪器和医疗工具,诊所的家具陈设,原始的手稿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圣托马斯医院坐落在英国泰晤士河畔的圣·托马斯医院是一家久负盛名的医院,因为这里拥有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这里是护理学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曾经工作和开创事业的地方。1820年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850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赴德国学习护理学。1854至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以其人道、慈善之心为英国的伤员服务,被战地士兵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她被视为英国人民的英雄。她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奠基之作。1860年,她用公众捐助的南丁格尔基金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英国人民为了纪念她,至今在伦敦市区繁华的鸽子广场附近还矗立着南丁格尔的雕像。圣·托马斯医院主楼前是一片绿色的草地,医院的门诊大厅宽阔而整洁,浓厚的现代化气息使人难以发现古老的痕迹。在门诊大楼的后方(相当于医院后院的位置)有一幢古老的楼房,“门诊部入口”的字样依稀可见。虽然这个入口早已废弃,但是从入口处的台阶和入口两旁古老的路灯来看,仍然可以想象当年病人从这里进出医院的情景。圣·托马斯医院因为南丁格尔而闻名,我想医院是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杰出女性的。果然,尽管医院地处寸土寸金之地,但是管理者依然以南丁格尔为医院的骄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丁格尔,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置了南丁格尔的全身雕像。雕像旁摆放了一架钢琴,平时有琴师在这里演奏。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病人置身于医院中,不会对医院产生恐惧,反而会有安然之感。也有许多人因为在这里发现了南丁格尔的雕像,从而引发了参观南丁格尔博物馆的兴趣。在庞大医院的一角,没有与医院的主体结构相连的地方,我发现了南丁格尔博物馆(图2)。这是一个独立的一层建筑,面积不大,位于安静的角落里,到这里参观的游人并不多。在医院的建筑群中南丁格尔博物馆虽然不算耀眼,但是围绕医院的周边,清晰地树立着博物馆的道路指示牌,可见医院是煞费苦心的。南丁格尔博物馆的展览特点是以展板为主,展览入口处摆放着南丁格尔的半身铜像,反映南丁格尔参加战场救护的巨幅油画悬挂于入口处,惹人注目。展览以南丁格尔为中心,展示了英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在展览的橱窗里尽可能配以实物,以显现历史的原貌。圣玛里地区的博物馆在伦敦还有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这就是青霉素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弗莱明的实验室(图3)。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1881-1955)出生在英国,因为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一直坚持自学。20岁时,依靠奖学金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医学。27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考试并获得大学金质奖章,后来留在圣·玛丽医院从事研究工作。正是在圣·玛丽医院的实验室中,弗莱明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如今这个实验室依然保留在圣·玛丽医院内,只是小小的弗莱明的实验室已经成为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了。1993年9月21日,在圣·玛丽医院NHS基金和SmithKlineBeecham私人医药公司的资助下,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圣·玛丽医院位于伦敦帕丁顿区,与帕丁顿火车站紧邻。在医院入口处的墙壁外侧,细心人会发现写有“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字样的小标牌。从门诊入口进入,沿着博物馆道路的指示箭头,在楼梯的拐弯处(呈向外凸出的拱形)发现了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说起来是博物馆,其实就是弗莱明当年工作的实验室,圣·玛丽医院没有做任何声张,只是在弗莱明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录像厅和一个小展室。以前从文献中看到介绍,说弗莱明的实验室是一间阴冷潮湿的地下室,现在身临其境,又经馆长证实,才知道弗莱明于1901年来到圣·玛丽医院工作,1906年开始在赖特(AlmorthEdwardWright,1861-1932)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细菌学的研究。从1919年开始,弗莱明确实在一间狭小、潮湿、脏乱的实验室里工作,并于1928年9月3日在那间实验室里发现了青霉素。后来弗莱明一直在那里工作,直到1933年医院的新大楼落成,弗莱明才搬到现在参观者看到的实验室中。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可能是我见到的最小的医学博物馆了,说它小,因为实验室仅仅能够容纳2~3人同时参观,我和馆长俩人站在实验室里就显得有些拥挤。虽然拥挤,但这个实验室却“货真价实”,因为它保留了弗莱明实验室的全貌。弗莱明使用的试管、培养细菌的培养皿、观察细菌的显微镜、工作用的实验桌椅、查阅文献的书籍、报纸等器物全部被保留下来,惟一的遗憾就是弗莱明发现青霉菌的那个培养皿,实物已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内,这里展出的是复制品。青霉素自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亚大陆硝烟滚滚,大量伤病员急需治疗,战争为青霉素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和舞台。当然,青霉素从发现到提取,直到批量生产投入临床应用,其间的过程是曲折的。青霉素的研制工作曾一度中断,直到英国的药理学家佛洛里(HowardWalterFlorey)和生化学家钱恩(E.B.Chain)在查阅文献时,发现了弗莱明的论文,他们决心将弗莱明的研究继续下去。这在医学史上,被称作“青霉素的第二次发现”。其实,除了这三位科学家以外,牛津大学的青霉素研究小组的年轻人同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们在青霉素的发现史上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参观了圣·玛丽医院内的弗莱明实验室博物馆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了解到许多众所周知的历史之外的故事。真纳roche在伦敦,我参观的最远的地方是位于伦敦南部郊区的一个村庄,那里是牛痘发明者真纳(EdwardJenner,1785-1823)的故乡。从伦敦市区乘火车,然后改乘出租车(因为小村庄没有公交车),终于来到了位于格罗斯特郡、巴克利镇的真纳的家,即现在的真纳故居博物馆(图4)。汽车爬上山坡,呈现于眼前的不是普通农舍,而是一座威严而古老的城堡。从城堡前面摆设的一排小钢炮,还有城堡上方高高飘扬的家族旗帜,足见城堡主人的权势。这座城堡叫做“巴克利城堡”,始建于14世纪,这片地区也因为巴克利城堡而闻名。这座乡间城堡给人的感觉是很牢固,房间和居室的面积都很大。城堡的主人喜欢收藏,城堡里陈列着许多主人从世界各地购进的家什,中式家具在这里也能见到,但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城堡里悬挂的油画,有巴克利家族主要成员的画像,也有英国王室赠送的珍贵的绘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意外地发现了真纳的画像。我猜想,只有与巴克利家族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他们的画像才能够登上巴克利城堡的墙壁,后经同来的牛津大学的医学史系主任MarkHarrison博士介绍,我才知道真纳与巴克利是很要好的朋友。从巴克利城堡参观出来,沿着一条乡间小路,穿过一片墓地(真纳一家人的墓地也在其中),不远处就看见了真纳的家。早在1937年的时候,已有人提出建议将真纳的家改建为真纳故居博物馆,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计划没有实现。1981年真纳基金会和英国免疫学会共同呼吁修建真纳故居博物馆,他们试图买下真纳家的老房子,将其改建为故居博物馆和医学教育中心,但没有成功。1983年日本慈善家RyoichiSasakawa出资,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未能实现的愿望。1985年5月10日,真纳故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座独门的小院,小院一侧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庭院中央是绿色草地,与小楼相对应的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其间隐藏着极富有历史意义的牛痘接种棚。这个接种棚是一位邻居主动为真纳修建的,原因是每个星期四真纳都会在自己家为慕名而来的接种者免费进行牛痘接种,这样每个星期四的早晨在真纳家门口早早地就排起了长长的接种队伍,邻居们为此有些反感,因为他们担心会因此而被传染上天花,他们把真纳的家称作“疫病屋”。于是脾气古怪的佛里曼(ReverendFerryman)没有与真纳商量,就在真纳家花园的一角搭建了一个特殊的棚屋。这个棚屋只有一个房间,一根烟囱,没有门,只有一个出入口。棚屋周围的墙被一排树干覆盖着,使整个棚屋看起来像一个小木屋。进入博物馆的正门口,右侧第一个房间是录像室,与之相对的左侧是工作人员的工作室,中间的走廊是纪念品的售卖厅,走廊的尽头是通向二层的楼梯。右侧入口的第二个房间就是博物馆的主展室。展室布局简单,没有蜡人等大型的展品,木制框架的展览柜内摆放了真纳使用的接种工具、生活用品、研究过的动物标本、出版的书籍、发表的论文等。与真纳密切有关的人物,如他的老师约翰·亨特(JohnHunter)、蒙塔古夫人(M.W.Montague)、拿破仑等人物的介绍也出现在展室里。二层的展厅主要是以牛痘疫苗为开端,介绍了利用牛痘疫苗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天花的过程和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成果。眼见为实,真纳博物馆内陈列的真纳的头发、真纳生前戴过的戒指、真纳的书房、作为牛痘疫苗来源的第一头奶牛的牛角,还有小院中的接种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实地考察使我增加了对真纳这位英国乡村医生的了解。他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医生,他不仅是牛痘术的发明者,同时还是牛痘术的积极推广者,他不遗余力地出资出力推行牛痘接种术。与此同时,他是一位称职的好医生,尽其全部所能帮助贫穷的病人。他是一位极具同情心的人,他可以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而在寒冷的冬天为乡亲们寻找过冬的劈柴。他为了使第一个接种牛痘的人菲普斯(JamesPhipps)过上温饱的生活,而不惜自己花钱为他造房子。他的许多事迹鲜为人知,拜访真纳的家乡使我有机会真切感受到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医生为人类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数据库可以加入我国的医学博物馆,使其“四化”英国之行带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英国人重视历史。一家医院、一个实验室、一所普通的住宅都可以变成博物馆,成为后人参观和学习的好地方。南丁格尔生前所在的医院,历史很古老,虽然今天已有新的门诊大楼落成,但是古老医院的痕迹依然可见,而且保留较好的病房仍然在使用中。总之,医院的原则就是能够利用的,绝不浪费。这些保留下来的老医院、老房子、老实验室都是历史的无言见证,充分显示了一个国家深厚的医学文化底蕴。其实,有时候办展览并不一定需要太大的地方。我去英国伦敦皇家妇产科学会参观那里举办的“妇产科诞生500周年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英国伦敦皇家妇产科学会位于伦敦著名的玫瑰园附近,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只有一座主楼,但机构设置齐全,有图书馆、会议室、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各负其责,这里经常召开妇产科学术会议。如果不是事先预约,我来这里还真的找不到“妇产科诞生500周年”的展览在何处。为了节省空间,学会将展览设在了通向地下一层的走廊处,没有大型的展览橱窗,只是在走廊墙壁的上方赫然写着“妇产科诞生500周年展览”的字样,同时画出了妇产科发展500年的年表,大部分展品都以抽屉的形式隐藏在走廊的墙壁内,所以很多来这里开会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个专题展览。这里的展览空间虽然不大,但科技含量绝对不低,电脑触摸屏不仅可以帮助参观者了解展览的全部内容,还可以把感兴趣的内容利用电脑直接发送到自己的电子信箱里。参观之后,对我的最大触动就是一定要保护好中国的医学文物,有些医学文物,由于没有及时地被收藏保护起来,已经令人心痛地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人类的悲哀。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把智慧提高一些,早些将这些医学文物收集保护起来,中国的医学文化就会更丰富更灿烂。也许我们在物力和财力上比不上国外的同类机构,但我们至少应该树立一些文物意识,把那些有历史意义的老医院、老实验室,著名医学专家的著作、手稿等物品保存下来,建立中国的医学博物馆是保护医学文物的一种较好手段,因为医学博物馆是传承医学文化、展示人类医学文明的最好载体。博物馆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蕴涵着深刻的博物馆文化。这种文化凝聚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涵义。博物馆中的文物是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但博物馆决不是单纯的文物的收藏所,也不应成为高深莫测的象牙塔,而应得到充分的利用。对博物馆中的文物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及文物本身反映的时代精神是博物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学院教育与科普宣传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博物馆发挥着科普宣传的社会效应。医学博物馆的社会效应可能更显著,因为医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博物馆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值得人们去做深入的研究,医学博物馆的功能也是如此。博物馆还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这一点在中国的医学博物馆中应犹为突出。近代中国存在中西医学两大体系,西方医学伴随传教士来华被带入中国,其思想方法和临床治则与传统中医学迥然不同,中西医学的差异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得到表达。可是目前在中国国内,虽然建成了一些医学博物馆,但主要介绍的是中国传统医学(史)的发展,没有反映西方医学的发展轨迹。中国的医学博物馆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