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_第1页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_第2页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_第3页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_第4页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产量效应研究

自1997年开始使用bt广播抗虫棉以来,该棉花区已经扩大,现在占大陆棉花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不包括新疆)。转Bt基因棉花一方面能有效地抵抗棉铃虫的危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成本,节省了用工,增加了产量和收入;另一方面能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由于导入的Bt基因在构建时结构不同,受体棉花的遗传基础不同,Bt棉品种的生育特性和棉株性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生产上如仍按常规栽培,品种的产量潜力往往得不到正常发挥,甚至降低。笔者通过2年的研究,并结合江苏棉花大田生产实践,探索了在育苗移栽条件下发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产量潜力,进一步提高皮棉产量的高产栽培途径,以期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抗虫棉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1材料和方法1.1种植群体试验设计试验于2001-2002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栽培生理开放实验室进行,并以江苏省主要棉区大面积栽培相验证。供试品种为江苏省主栽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29和鲁棉研15,2001年设2.25、3.0、3.75和4.5万株·hm-2共4个水平的密度试验,小区面积27m2,重复3次。种植方式采用育苗移栽。2002年设计2个试验,一是以中29为供试品种,设3.0万株·hm-2,施氮345kg·hm-2;4.5万株·hm-2,施氮225kg·hm-2两个密肥处理组合,创造群体果节量相近(340万·hm-2左右)的2个群体。二是仍以2个抗虫杂交种为供试品种,每品种设3个处理,分别为Ⅰ:施纯氮225kg·hm-2,氧化钾90kg·hm-2;Ⅱ:纯氮345kg·hm-2,氧化钾180kg·hm-2;Ⅲ:纯氮465kg·hm-2,氧化钾270kg·hm-2。密度为3.75万株·hm-2,小区面积27m2,重复3次。过磷酸钙施用量相同,均为600kg·hm-2。施肥时期和比例为移栽肥施氮20%,磷、钾各50%;促花肥(第1次花铃肥)氮20%,磷、钾各50%;保花肥(第2次花铃肥)氮45%,桃肥氮15%。生长调节剂缩节安的施用和其他管理措施按高产管理要求进行。1.2成铃率、铃重分布及密度1.2.1叶面积指数(LAI)盛花后每隔5d应用干重法每小区取样5株测定叶面积,获得最大LAI。1.2.2成铃分布于9月20日每小区定株10株,调查果枝、果节数,并按果枝调查成铃数,计算成铃率。1.2.3铃重分布成熟期将每小区的10个定点棉株按成铃部位分收开裂铃,风干后称重并计算铃重分布。1.2.4吐絮期按小区实收计产。2结果与分析2.1果实产量与发票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2.1.1个抗虫棉2.3.表1表明,当群体果节量增大时,最大LAI也随之增大,总果节量和LAI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22**)。总果节量与结铃率的关系则表现为负相关(r=-0.938**),随着总果节量的增大,结铃率相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总果节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成铃率下降速度加快。总铃数、皮棉产量与群体总果节量均呈二次方程关系。Y铃=-0.0036X2+2.1669X-209.18(R2=0.9177**);Y皮=-0.062X2+37.779X-3839.6(R2=0.9034**)以上关系一致表明,群体果节量都是在300万个·hm-2时,总铃数和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群体(每公顷)最佳果节量是300万个左右。表1也说明,2个抗虫棉杂交种在果节量较低(213~232.5万个·hm-2)时结铃率虽较高,达到41.5%~42.3%,但总铃数不高,只有90.45~90.7万个·hm-2;在较高的总果节量的条件下(370.5~378.0万个·hm-2),由于群体叶面积指数过大(4.78~4.96),成铃率低,仅为25.2%~25.6%,因而总铃数也只有93.7~96.75万个·hm-2。在果节量291~346.5万个·hm-2时,总铃数最高,达110.1~117.9万个·hm-2,此时群体最大LAI在3.58~4.19范围内,比较适宜。2.1.2壮棉株在果枝成铃率和结铃数之间的关系表2表明,总果节量相近(342万个和348万个·hm-2)的2个群体,由于密度和施氮量不同,有效果枝台数不一样。3.0万株·hm-2时,果枝可以达到20台左右(处理1),4.5万株·hm-2时,果枝仅16台左右(处理2)。在果枝台数20及16情况下都容纳340万个·hm-2总果节量,前者空间条件显然比后者好。前者成铃率明显提高,以7~16台果枝的成铃数增多最为明显,表明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时,果枝台数多的壮个体能促进结铃率和结铃数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壮棉株各果枝成铃数的累积频率的概率单位(P,各果枝成铃率累积量的概率转换值)(莫惠栋,1983)和果枝序数(X)的对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P=2.1709+3.3232lgX(r=0.9349**),果枝台数少的个体为P=2.8014+2.9894lgX(r=0.8852**)。由以上关系统计表明,果枝台数多的壮棉株以第8果枝为中心,第4~15台果枝是优势结铃果枝;而小棉株则以第6果枝为中心,3~12果枝为优势结铃果枝。因此,抗虫棉杂交种通过适当减少种植株数,可优化群体,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的情况下,每个果节所占有的空间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结铃,提高成铃率,促进产量的提高。2.2不同密度群体的铃重分布2.2.1不同密度群体棉株的纵向成铃分布从表3可看出,3.0~3.75万株·hm-2的群体,棉株中上部成铃数和成铃率明显高于4.5万株·hm-2的棉株,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中部F=3.45*,上部F=3.12*)。如中棉所293.0万株·hm-2的群体中部成铃数比4.5万株·hm-2高8.7个,成铃率提高17.5%,上部成铃数多3.9个,成铃率提高11.6%,群体总铃数可达110万个·hm-2以上。大群体(4.5万株·hm-2)虽然密度提高,总铃数不高,仅为95万个·hm-2左右,单株果枝只有16台,单株果节只有78.5个,虽群体总果节量多达370万个·hm-2以上,但结铃率只有25%。鲁棉研15表现同样的趋势。可见,适当控制群体发展可促进果枝数增加,改善成铃结构和空间分布,有效地发挥棉株增产潜力。2.2.2不同密度群体的棉株铃重分布表4表明,2个杂交种的铃重在纵向上均随果枝节位的上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状况。但中部果枝的铃重差异不大,上、下两部位相差较大,其中又以密度在3.0~3.75万株·hm-2时上、下部位的铃重明显提高(方差分析,下部F=2.96*,上部F=4.45**)。2个品种的中部单铃重在5g左右(4.81~5.20g),单铃重变异系数为7.82(指10株中部所有铃,下同);下部铃重在4.26~4.86g,单铃重变异系数为15.8,上部的铃重在4.18~4.72g,单铃重变异系数为24.5。表明在纵向分布上,上部棉铃的铃重可调性最大。单铃重在横向则随着果节位外延,单铃重呈线性下降趋势,但密度在3.0~3.75万株·hm-2时可显著提高外围4~5果节位的铃重。经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果节位铃重的变异系数也不一样,第1~4果节位依次为2.58、5.6、6.5和16.2。表明前3个果节位的铃重变异不大,从第4果节向外,铃重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可调性。表4和表3资料说明,通过提高单株结铃数及上层和外围结铃数,可以提高群体的平均铃重。如中棉所293.0万株·hm-2的群体,单株结铃数高达38.0个,群体总结铃达114万个·hm-2,平均铃重最高,为4.90g。而4.5万株·hm-2的群体,单株结铃分别只有20.8个,群体总铃数只有93.6万个·hm-2,中下层铃和内围铃占的比例高,但平均铃重低,只有4.19g。2.3不同处理的铃重分布2.3.1不同肥料运筹的棉株成铃模式由不同肥料运筹的棉铃分布来看(表5),随氮钾施肥量的增加,处理Ⅱ单株结铃数明显高于其他2个处理(方差分析F=3.52*),表现为群体中下部铃的比例减小,上部铃的比例增加。由中下部铃所占比例为主(73%~74%)变为基本均匀分布(上、中、下部大约各占1/3)。内围第1、2果节的比例由占70%以上变为60%左右。表明增加铃数是通过增加上层铃和外围铃实现的。表6进一步表明,在3.75万株·hm-2条件下,适当提高氮钾施用量的处理Ⅱ能明显地提高铃重(方差分析F=3.51*),在纵向上尤以上部最为明显;在横向上,以外围第3~5果节位铃重较多。如中棉所29处理Ⅱ上部铃重比处理Ⅰ、Ⅲ分别高0.73g和0.21g,外围4~5果节位比处理Ⅰ、Ⅲ分别高1.27~1.53g,0.58~0.63g。施氮345kg·hm-2、氧化钾180kg·hm-2能培育壮棉株,提高其各部位铃重,特别是上部和外围铃重。3讨论3.1结铃率、栽植密度和产量我国棉花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起,根据棉花植株内围比外围成铃率高、铃重高、吐絮早、中下部果枝铃比上部铃重高等规律,主张在生产上依靠内围铃和中下部铃,走大群体、小个体的密植增产栽培途径。这种途径在南方棉区一直应用到80年代初。当时主要以大田直播为主,一般单株有效果枝14~15台,单株有效果节50个左右,种植密度达7.5~9.0万株·hm-2,总果节量在375万个·hm-2以上。少数采用育苗移栽的棉花,单株有效果枝15~16台,单株有效果节70个以上,密度在6.0万株·hm-2左右,总果节量在420万个·hm-2以上,高的甚至达到450万个·hm-2以上。以上无论哪种情况,单株结铃率都较低,一般在25%以下,总铃数只有45~60万个·hm-2,即使是高产田块,总铃数也只有75万个·hm-2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棉花上的推广应用,南方棉区的有效果枝最高可达18台以上,单株有效果节平均80个左右(70~90个),移栽密度逐渐下降。如江苏省在80年代后期为6.0万株·hm-2到90年代的5.25万株·hm-2,至1995年以后,平均密度只有4.5万株·hm-2左右。近年来抗虫棉杂交种的应用,密度进一步下降,低的只有3.0万株·hm-2左右,群体的有效果节也由80年代初的450万个·hm-2左右降至现在的300万个·hm-2左右。但成铃率却在逐渐提高,由80年代的25%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5%左右,高产田块已达40%以上,个别最高产田块达45%以上。总铃数已由80年代的80万个·hm-2增加至现在的90~100万个·hm-2左右,高产田块已达120~150万个,大面积皮棉产量也由900kg·hm-2增至1200kg·hm-2,高产水平也由1500kg·hm-2增至现在的1800~2250kg·hm-2。因而形成了成熟的小群体、壮个体的高产栽培途径。本研究从抗虫杂交种在不同的密度、氮钾肥料下高产成铃特点出发,并结合生产上丰产方的群体密度、果节量、成铃率和产量的验证(表7),进一步明确了优化群体、壮个体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优壮高”途径。这里的“优”,一是指群体的总果节量(300万·hm-2左右)比以往的375~450万个·hm-2相对优化;二是指在满足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群体起点,优化密度。“壮”是指在有效生长期内,充分发展个体,尽可能提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用壮个体达到群体适宜总果节量和适宜LAI的要求。“高”是指结铃期群体有高的成铃率和高的产量器官积累量。3.2对成铃率和铃重的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应用优化群体、壮个体的栽培途径,抗虫棉杂交种的高产潜力从3个方面上得以充分表现:(1)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即适当减少群体株数,培育壮个体棉株,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