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表现手法课件_第1页
咏史诗表现手法课件_第2页
咏史诗表现手法课件_第3页
咏史诗表现手法课件_第4页
咏史诗表现手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咏史诗的艺术特点。2、品味(pǐnwèi)诗歌的意境。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第一页,共18页。教学目的:第一页,共18页。1咏史诗的定义(dìngyì)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shìjiàn)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第二页,共18页。咏史诗的定义(dìngyì)

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sh2咏史诗的主要(zhǔyào)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píngdiào)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第三页,共18页。咏史诗的主要(zhǔyào)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3咏史诗常用(chánɡyònɡ)表现手法1、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háijiā)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第四页,共18页。咏史诗常用(chánɡyònɡ)表现手法1、对比。通过昔4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为什么?诗人此刻(cǐkè)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

第五页,共18页。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第五页53、拟人。以物作证,这个(zhège)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yèshēn)还过女墙来”。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第六页,共18页。3、拟人。以物作证,这个(zhège)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6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juéjù)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华清宫是唐玄宗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这样不用直抒己见而写作用意自明,且含蓄,耐人寻味。第七页,共18页。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75、衬托。指诗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景物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壮阔之景为周瑜(zhōuyú)的出场作了铺垫,也从侧面衬托了周瑜(zhōuyú)的英雄伟业和豪迈气概。第八页,共18页。5、衬托。指诗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86、用典。使用典故(diǎngù),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diǎngù),也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侘胄没有准备急于收复中原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这首怀古之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第九页,共18页。6、用典。使用典故(diǎngù),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9咏史诗特点(tèdiǎn)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gǎnchù)。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第十页,共18页。咏史诗特点(tèdiǎn)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10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诗不明白说唐玄宗荒淫好色,贵妃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对比,“妃子笑”易使人联想到周幽王为博妃子笑而亡国的故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juéjù)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2、品味(pǐnwèi)诗歌的意境。用写景寄寓(jìyù)感慨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yèshēn)还过女墙来”。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咏史诗常用(chánɡyònɡ)表现手法凡入诗的物象,均浸透了诗人的感情而成为(chéngwéi)意象。D、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蜀相杜甫(dùfǔ)1、欣赏并领会咏史诗的艺术特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仰慕凭吊(píngdiào)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jīdiào)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诵读(sòngdú)指导第十一页,共18页。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11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huànguān)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作者简介第十二页,共18页。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12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kōnɡchénɡ)寂寞回。淮水东边(dōngbiɑn)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青山依旧(yījiù),环绕着六朝故都。潮水一次次地拍打着空城,又寂寞地退了回去。秦淮河水东边那轮明月仍旧和六朝时一样,深夜穿过女墙,照着这荒凉残破的故都。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着国运衰微的感慨。第十三页,共18页。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kōnɡchénɡ)13蜀相杜甫(dùf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tiānxià)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十四页,共18页。蜀相杜甫(dùf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第14《石头城》和《蜀相》的比较(bǐjiào)相同点:《蜀相》和《石头城》都有大量景物(jǐngwù)描写,而且都在景物(jǐngwù)描写中渗入感情。《蜀相》第二联一个“自”一个“空”,写出了诸葛墓的荒凉,也表达了杜甫心中的凄凉;《石头城》的前两句用“故”和“空”二字表现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景象,三四句则让月作见证,强化昔盛今衰的印象。区别:《石头城》完全寓情于景,写得很含蓄,《蜀相》则前四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直接表达了对古代英豪的怀念崇敬,也表现了作者对命运和生民的关心。第十五页,共18页。《石头城》和《蜀相》的比较(bǐjiào)相15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tànxī)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用写景寄寓(jìyù)感慨第十六页,共18页。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16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páijǐ),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第十七页,共18页。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17对《锦瑟(jǐnsè)》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诗的标题“锦瑟”,不仅为诗篇(shīpiān)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B、诗篇(shīpiān)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C、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