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开封五中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9月份)(解析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分)“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此场景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游鱼 B.春水 C.麦浪 D.禾苗2.(2分)据报道,在摩洛哥沙漠中发现了一种“翻滚的蜘蛛”,当它遇到危险情况时,首先摆出一种威胁性姿态,使自己看起来尽可能大,但危险如果仍然存在,它就会以侧翻的方式立即跑路。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能运动 B.生物需要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3.(2分)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水稻、玉米、高粱等归为一类,鸡、鸭、鹅等归为一类,狗、猫等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依据为()A.生物的个体大小 B.生物的用途 C.生物的生活环境 D.生物的数量4.(2分)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要有正确态度和方法,下列在调查活动中的表现正确的是()A.甲翻开墙边的砖块,发现一只蜈蚣,又喜又怕,没有作记录 B.乙看到两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就连根拔起,准备带回家栽培 C.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蚂蚱,看到别的同学没有记录,就删掉了蚂蚱 D.丁看见4只麻雀在树枝间飞来飞去,于是将麻雀记录下来5.(2分)《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以下各选项是《声律启蒙》中的诗句,各句里出现的事物有属于生物的是()A.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B.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苔 C.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D.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6.(2分)“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7.(2分)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光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8.(2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A.作出假设→发现问题→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制订计划→交流表达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表达 C.交流表达→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获得结论→交流表达→制订计划9.(2分)沙棘是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叶灌木,用于保持水土、绿化沙漠。这体现了()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10.(2分)以下叙述中,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玻璃瓶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11.(2分)人类可以种出很多种类的蔬菜,那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是()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和生产者12.(2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食物链是()A.树→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树 C.螳螂→蝉→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13.(2分)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哪一项能正确表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A. B. C. D.14.(2分)“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结。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这段文字描写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15.(2分)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16.(2分)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湿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D.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17.(2分)科研小组测得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存留的甲基汞(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含量如下表所示。若这些生物恰好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的组成是()生物ABCDE体内甲基汞的残留量(ppm/Kg)0.0781.9640.35A.D→B→C→E→A B.D→E→B→C→A C.A→C→E→B→D D.A→E→C→B→D18.(2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B.蝴蝶的体色与周围的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肾”之称19.(2分)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丙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丙体内积累最多20.(2分)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水稻→田鼠→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 D.此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阳光下河面如镜,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芦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芦苇的嫩叶……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1)材料中的画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2)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美称,其中影响白鹳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材料中体现的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列举2种)。(3)材料中鹰和野兔属于关系;蝗虫和蟋蟀属于关系。(4)芦苇体内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适应水生生活;鱼儿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存在什么关系?。(5)黄河口植被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6)黄河入海口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有“”之称。22.(14分)建构概念图是学习生物学好的方法之一,让我们一起尝试给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有关知识建构概念图吧!请将图中的概念补充完整:A.,B.,C.,D.,E.,G.。23.(14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能量最终来自。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和非生物成分。(2)在食物网中鹰和蛇之间是关系;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条。(3)由于某种自然原因,蝗虫数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又恢复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24.(16分)[科学探究]生物与生活蟑螂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一般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食物丰富和多缝隙的地方。白天它们躲藏在阴暗的地方,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蟑螂的繁殖能力超强,又常常携带病原体传播疾病,所以被人类视为头号家庭害虫。某生物兴趣小组针对蟑螂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开展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蟑螂,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蟑螂数量并记录。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实验设计体现了原则。(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3)根据蟑螂的行为特点,我们消灭蟑螂应该在(填“白天”或“晚上”)进行。(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蟑螂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该小组作出的假设可能是。你认为还需要改变什么条件?。(5)实验结束后,请你选择对实验后蟑螂的处理方式:。A.放回原来生活的地方B.就地放生C.无害化处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2分)“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春水澄碧,游鱼嬉戏。”此场景中,不属于生物的是()A.游鱼 B.春水 C.麦浪 D.禾苗【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A、游鱼,C、麦浪,D、禾苗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春水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生物的特征。2.(2分)据报道,在摩洛哥沙漠中发现了一种“翻滚的蜘蛛”,当它遇到危险情况时,首先摆出一种威胁性姿态,使自己看起来尽可能大,但危险如果仍然存在,它就会以侧翻的方式立即跑路。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能运动 B.生物需要呼吸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解答】解:摩洛哥后翻蜘蛛遇到危险时,能以侧翻的方式立即跑路,其侧翻时的逃亡速度比正常行走快一倍。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生物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3.(2分)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水稻、玉米、高粱等归为一类,鸡、鸭、鹅等归为一类,狗、猫等归为一类。他们分类的依据为()A.生物的个体大小 B.生物的用途 C.生物的生活环境 D.生物的数量【分析】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农作物、家禽、家畜等。【解答】解:A、B、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实验生物、经济生物、野生生物、观赏生物题干中的水稻、玉米、高粱等归为一类是农作物;鸡、鸭、鹅等生物归为一类为家禽,狗、猫等生物归为一类属于家畜,是按用途不同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生物的形体大小来分类的,A错误,B正确。C.如果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来分类,水稻和鸭、鹅应该是一类,但是,实际分法不同,C错误。D.分类结果的三类在生物的数量上一致或是无法判断其具体数量,D错误。故选:B。【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按要求对生物进行分类。4.(2分)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要有正确态度和方法,下列在调查活动中的表现正确的是()A.甲翻开墙边的砖块,发现一只蜈蚣,又喜又怕,没有作记录 B.乙看到两株从未见过的小花,就连根拔起,准备带回家栽培 C.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蚂蚱,看到别的同学没有记录,就删掉了蚂蚱 D.丁看见4只麻雀在树枝间飞来飞去,于是将麻雀记录下来【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解答】解: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翻开墙边的砖块,发现一只蜈蚣,又喜又怕,没有作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A错误。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连根拔起,准备带回家栽培,但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B错误。C、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蚂蚱,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C错误。D、丁看见4只麻雀在树枝间飞来飞去,于是将麻雀记录下来,符合调查的要求,D正确。故选:D。【点评】调查中如实记录调查过程中的观测的各种生物,是调查的关键问题。5.(2分)《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以下各选项是《声律启蒙》中的诗句,各句里出现的事物有属于生物的是()A.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B.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苔 C.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 D.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解答】解:ACD、此三项叙述的事物都属于自然现象,不属于生物。B、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苔,燕、杨柳、鱼、苔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6.(2分)“冰糖心苹果”产自新疆的阿克苏,果核透明,味道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多达26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影响这种苹果品质的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和光照 B.温度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光照和水分【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解答】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阿克苏地区日照时间长,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充足的光照制造更多的有机物,而昼夜温差大,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会减弱,降低温度,使苹果的呼吸作用减弱,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使苹果中贮藏的有机物更多,味道甜美。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7.(2分)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光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生态因素中,温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中影响红杏出墙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C正确。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8.(2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概括为()A.作出假设→发现问题→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制订计划→交流表达 B.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表达 C.交流表达→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作出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施计划→获得结论→交流表达→制订计划【分析】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解: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2.作出假设: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作出可能的假设。3.制订计划:拟定探究计划,科学地设计实验,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4.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探究方案,对实验现象仔细观察、记录。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实验通常采取多个个体参与或实验重复多次进行。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若假设不正确,需重新提出假设进行新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6.表达与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故选:B。【点评】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解题的关键。9.(2分)沙棘是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叶灌木,用于保持水土、绿化沙漠。这体现了()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适应生物 D.生物适应环境【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解答】解: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可见,沙棘是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落叶灌木,用于保持水土、绿化沙漠,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10.(2分)以下叙述中,可以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一个玻璃瓶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解答】解: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B、一个玻璃瓶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既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故符合题意。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故不符合题意。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11.(2分)人类可以种出很多种类的蔬菜,那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是()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解答即可。【解答】解: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人和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随着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也进入动物体内,人和动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粪便以及枯枝落叶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所以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故选:A。【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12.(2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的食物链是()A.树→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树 C.螳螂→蝉→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解答】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没有生产者,因而在写食物链的时候要加上,蝉吸食树的汁液,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故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黄雀。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13.(2分)在美国的罗亚岛上,狼是驼鹿唯一的天敌,而驼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来源,下列哪一项能正确表示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关系?()A. B. C. D.【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解答】解: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体现在图解上表现为二者同步,即A图;竞争关系在图解上表现为开始比较平缓,随时间推移,数量上出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两极分化,即B、D图。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狼以驼鹿为食,随着狼数量的减少,驼鹿的数量逐渐增加,这是由于狼数量减少,驼鹿会因天敌的减少而数量增加;但驼鹿的数量增多,狼又会因食物充足而数量增加。两者的数量总是维持在动态的平衡状态,即C图。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14.(2分)“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结。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这段文字描写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分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解答】解: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风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结。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这段文字描写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5.(2分)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C.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总和 D.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定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据此回答。【解答】解: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选:C。【点评】熟练掌握生物圈的范围。16.(2分)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湿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D.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解答】解:A、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A正确;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正确;C、动物、植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D、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导致丙大量减少,乙缺少天敌,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而丁缺少食物会大量减少,D正确。故选:C。【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7.(2分)科研小组测得某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内存留的甲基汞(一种有毒化学物质)含量如下表所示。若这些生物恰好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的组成是()生物ABCDE体内甲基汞的残留量(ppm/Kg)0.0781.9640.35A.D→B→C→E→A B.D→E→B→C→A C.A→C→E→B→D D.A→E→C→B→D【分析】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解此题的关键是从表格信息中提取有利于解题的信息(生物富集关系),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从而得出答案。【解答】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依题意,由表格可以推出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A→E→C→B→D。故选:D。【点评】掌握生物富集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18.(2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够运动的物体就一定是生物 B.蝴蝶的体色与周围的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肾”之称【分析】(1)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4)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解答】解:A、能够运动的物体不一定是生物,如汽车是能够运动的物体,但不是生物,A不正确;B、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C不正确;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不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19.(2分)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它们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丙 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D.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丙体内积累最多【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丁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甲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乙属于第三级消费者。【解答】解:A、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A正确。B、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错误。C、图中丙是生产者,丁、甲、乙均是消费者,C错误。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在“丙→丁→甲→乙”食物链中,乙的级别最高,有害物质含量最多。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食物链的特点。20.(2分)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 B.水稻→田鼠→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C.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 D.此图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解答】解:AB、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①水稻→田鼠→猫头鹰;②水稻→田鼠→蛇→猫头鹰;③水稻→鸟类→蛇→猫头鹰;④水稻→蝗虫→鸟类→蛇→猫头鹰;⑤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水稻→田鼠→猫头鹰,AB正确。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该食物网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猫头鹰体内积累的毒素最多,C正确。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此图中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D。【点评】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及生物富集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口景色迷人。风吹芦苇,绿波荡漾,水草依依,随风摇曳;阳光下河面如镜,欢快的鱼儿在水草间自由嬉戏,清脆的鸟鸣从芦苇丛中阵阵传出;野兔贪婪地享受着美味,不时晃动着警觉的耳朵;当鹰在天空出现的瞬间,水鸟、野兔迅速地躲藏起来,顷刻间,这里变得十分静谧;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芦苇的嫩叶……上述情景是黄河口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一幕。(1)材料中的画线部分体现了生物具有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美称,其中影响白鹳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材料中体现的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哪些?阳光、空气(或水)(列举2种)。(3)材料中鹰和野兔属于捕食关系;蝗虫和蟋蟀属于竞争关系。(4)芦苇体内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适应水生生活;鱼儿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存在什么关系?生物适应环境。(5)黄河口植被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影响环境。(6)黄河入海口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分析】(1)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解答】解:(1)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芦苇的嫩叶,体现了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美称,其中影响白鹳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材料中体现的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水等。(3)材料中鹰吃野兔,二者属于捕食关系;蝗虫和蟋蟀都吃植物,二者属于竞争关系。(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芦苇体内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以适应水生生活;鱼儿身体呈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适于水中生活。这些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5)黄河口植被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调节气候等。这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6)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所以,黄河入海口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最壮美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故答案为:(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态因素;阳光、空气(或水)。(3)捕食;竞争。(4)生物适应环境。(5)生物影响环境。(6)地球之肾。【点评】此题的知识点较多,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22.(14分)建构概念图是学习生物学好的方法之一,让我们一起尝试给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有关知识建构概念图吧!请将图中的概念补充完整:A.生物圈,B.空气,C.绿色植物,D.消费者,E.细菌、真菌,G.自动调节。【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解: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B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D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E细菌、真菌)组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物圈,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只有C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故答案为:生物圈;空气;绿色植物;消费者;细菌、真菌;自动调节。【点评】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3.(14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在食物网中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和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3条。(3)由于某种自然原因,蝗虫数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减少。一段时间后,草的数量又恢复并趋于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或光能)。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