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上科学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_第1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_第2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_第3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_第4页
新教科版六上科学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教科版六年级上4.7《能量从哪里来》教学设计课题能量从哪里来单元4学科科学年级6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2.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3.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科学探究目标1.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思考问题。2.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探索生活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2.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重点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难点小电动机中能量的转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知道哪些?2.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能量之间是如何进行转换的呢?预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能音响:电能→声能蜡烛:化学能→光能和热能风力发电机:风能→电能3.能量无处不在,时刻在发生转换。那么能量从哪里来?回答回答思考复习导入讲授新课一、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上1.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它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根据图示讨论:•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给植物的?•阳光在植物的生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太阳的能量是通过光合作用传递给植物的,阳光可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2.资料: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储存起来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至此太阳能就转化成了生物能。3.我们每天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身体需要能量。维持我们各项活动的能量从哪里来?明确:食物。4.食物中的能量又是来自哪里?参照食物链,描述太阳为我们提供能量的过程。明确:植物经过光合作用,产生化学能,储存起来;植物被鹿吃了,一部分的能量就转移到鹿的身体里,被鹿储存起来;鹿被狮子吃了,一部分的能量又转移到了狮子的身体里,被狮子储存起来。就这样,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级一级地进行转移。食物链实际上也是能量链。5.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转换了的能量通过复杂的食物关系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逐级传递,由此说明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自然界中,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形成与太阳有关。像风能、水能等也是由太阳光加热地球上空气和水,产生循环的结果。人类使用的能源几乎都来自太阳,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我们常用的能量大多是太阳能转换的结果。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能太阳能灶:太阳能→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能6.资料这是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它巨大的机翼上有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吸收足够的太阳能并将其转换成电能,维持电动螺旋桨的运转,使飞机能在高空中飞行。二、电能是从哪里来的1.生物活动需要能量,用电器工作需要电能,那么电能从哪里来?明确:电池、电厂、发电机等。2.1832年,法国人毕克西发明了手摇式发电机,广泛应用于野外作业、野外考察、拯救行动、生存训练等。我们尝试用手摇式发电机来发电,点亮小灯泡。(1)实验材料手摇式发电机、小灯泡、底座、导线。(2)实验过程①把手摇发电机用导线和灯泡底座连接,安装小灯泡。②先慢一点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③再快一点摇,观察小灯泡的变化。(3)实验发现摇得很慢时,灯泡不亮;摇得快,灯泡才会亮,摇得越快,灯泡越亮。(4)思考:摇得慢时没有产生电流吗?明确:只是电流太小不足以让灯泡亮。手摇发电机转得越快,产生的电流(电能)越大。(5)观察手摇式发电机内部结构,能发部分的外形像什么?明确:小发电机。3.小电动机能发电吗?设计实验。(1)实验材料小发电机、导线、小灯泡、灯座等。(2)实验方法①如图,用导线将小灯泡和小电动机连接起来。②用手使劲搓小电动机的轴,使小电动机转动,观察小灯泡是否被点亮。(3)提示:如果不能亮,是因为没有发电,还是电流太小?(4)我们有办法使小电动机转得更快一些吗?提示:用棉线绕在轴上试一试。明确:借助棉线使电动机转动更快更久,从而让发出的电可以点亮小灯泡。从而证明手摇发电机中的转动就可以发电的部件是电动机。4.转动小电动机轴可以发电,但是时间很短暂,如果让小电动机一直连续转动,那么是否就能源源不断地发出电来。明确:当小电动机用来发电的时候它就是发电机了,发电站就用发电机来发电。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绝大部分来自发电站。三、研讨1.我们知道哪些发电的方法?能量又是怎样转化的?查阅资料,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能量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明确:(a)能量具有不同的形式;(b)能量的形式可以发生变化,能量也可以从一个物体转换到另一个物体上;(c)电能是来自于其他形式的能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方便使用的电能。四、课堂练习看下图中电能最初从哪里来?图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明确:太阳。太阳能→植物果实储存的化学能→人体储存的化学能→自行车的动能→发电机的电能→电炉的热能→水蒸气的热能五、作业布置组装一辆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并测试一下。讨论阅读回答交流阅读阅读回答阅读手摇发电实验小电动机发电实验查阅资料回答独立完成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单元总结培养科技发明兴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它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六年级上1.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课题怎样放得更大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6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学情分析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重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难点放大镜之间距离的调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这是某同学分别用5倍、10倍和20倍的放大镜观察国槐树虫卵的情形,你有什么发现?发现:图像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思考:想观察更清晰的图像怎么办?2.请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你观察到了什么?明确:表面是由许许多多隆起的皮丘和凹陷的皮沟组织成的。还有许多凹下去的小孔,及长毛的开口即毛囊口,毛囊口内长有毫毛。3.人体的皮肤是由细胞组成的。用放大镜能观察到吗?明确:观察不到。思考: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回答,思考观察,交流,思考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讲授新课一、探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实验器材: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卡纸、直尺、铅笔、美工刀、双面胶(一)相同倍数的凸透镜组合1.组合过程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③上下移动第二个凸透镜,观察到最大的清晰图像。④反复移出、移进第二个放大镜,比较观察到的图像大小。2.动画演示。3.温馨提示:操作要领◆平行放置◆上下移动◆清晰的像4.观察发现①两个放大镜比一个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会更大。②组合时两个放大镜要平行摆放。③在先固定一个放大镜的情况下,从下边放第二个放大镜。④组合时要调整位置,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二)不同倍数凸透镜组合1.两个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怎么组合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效果最好?请用倍数不同的图透镜组合观察直尺1厘米的格子,有什么新发现?实验交流:①5倍在上,10倍在下,图像放大效果最好。②5倍在上,20倍在下,图像放大效果最好。2.观察发现上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小于下边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效果好。(三)固定凸透镜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明确:(1)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怎么测量两个凸透镜的最佳距离?①测量两个镜框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②测量两个镜框上边缘与上边缘之间的距离③测量两个镜框下边缘与下边缘之间的距离(2)将测量好的距离在卡纸上裁剪好。(3)将裁剪好的卡纸固定在两个放大镜的外围,用双面胶进行固定,留一个缝,让放大镜的手柄露出来。(4)用这样组合固定好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就比较方便了。◆跟视频学习制作。(四)观察1.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蚜虫、食盐和面粉,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观察记录:食盐:每个颗粒都是规则的立方体。面粉: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的。蚜虫:有触角、足和翅膀。2.用自己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更多的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二、研讨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明确: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三、拓展:阅读资料,梳理显微镜发展历程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显微镜的发展史,科技进步史:显微镜价值: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四、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近期,开封市迎来了新冠疫苗接种的高峰期。在疫苗问世前,科学家借助()观察到了新冠病毒,并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2.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物体会用到下面哪种工具()。A.平面镜 B.护目镜 C.显微镜3.下列方法中,能使观察到的物体放得最大的是()A.调整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之间的距离B.移动放大镜与观察者眼睛的距离C.移动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4.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要选用两个()的放大镜最好。A.一样大,放大倍数也相同 B.一样大,放大倍数不相同 C.都可以(二)判断题1.光学显微镜是一种能把物体放得最大的仪器。()2.把两个放大镜叠在一起,就能看到更大、更清晰的物体图像。()3.普通的显微镜看不到微小的病毒。()4.制作简易的显微镜应选取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凹透镜。()5.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视野更大。()6.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其实就是两个凹透镜。()五、作业布置查阅资料,了解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认识器材组合观看交流实验观察交流测量固定看视频制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回答阅读资料比较,交流阅读,分析练习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不同倍数的放大镜怎样组合效果更好。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