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3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3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3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3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3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话题一“六合同风”——古代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关系核心价值·引领民族关系是指民族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关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交融是主流。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交融;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最后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中国古代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民族认同逐渐形成并升华。考试命题重视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发展变化的原因、实质及产生的影响。热点话题·认知1.古代的民族交融(1)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②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④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⑤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⑥明清时期:各民族的交融与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2)特点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3)实质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融合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汉化。2.古代中国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发展阶段民族实体民族精神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说明华夏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大一统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融合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契丹、女真和蒙古接受中原文化,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疆域空前的统一;辽、金、西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同化政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关键能力·测量1.(2022·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韩愈《原道》中记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反映了春秋时期(B)A.中央集权观念不断强化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传统政治制度渐趋瓦解D.民族交融现象比较普遍【解析】材料大意是孔子作《春秋》,对于采用夷狄礼俗的诸侯,就把他们列入夷狄,对于采用中原礼俗的诸侯,就承认他们是中国人,表明孔子以礼仪作为区分华夏族和夷人的依据,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2.(2022·济南市高三三模)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C)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册封和朝贡无法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而元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并形成一定制度,有效加强了对边疆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话题二“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中外交流与对外交往核心价值·引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发展,为今天“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统编新教材主要讲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商业贸易、商路与文化交流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是高考备受关注的热点内容之一。高考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丝路”与“新航路”及“一带一路”倡议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的异同、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挑战。热点话题·认知一、中国人天下观和民族观的嬗变1.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观和民族观(1)主要观点:华夏中心,华尊夷卑,华夷之辨观。(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3)中外关系基础:世界秩序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2.中国古代“华夷秩序”的演进过程(1)秦汉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形成阶段①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力开展对外经营。开辟海陆丝绸之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传播四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王朝将“华夷”观念作为对外交往的原则。②以“华夷秩序”为指导思想的东亚古代国际关系体系,在两汉王朝时期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最初纳入这一体系的国家,有东北亚的日本列岛上的倭奴国,朝鲜半岛上的三韩诸国,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系列小国。(2)隋唐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发展阶段①隋朝的建立,使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与分裂割据而重新统一,为唐代中国的再度繁荣富强创造了条件。②大唐帝国是古代东亚乃至全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发达,国力最强盛的封建帝国。众多国家钦羡大唐的文明富强,纷纷遣使来朝,与唐朝进行政治交往、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加入“华夷秩序”体系。(3)两宋王朝是“华夷秩序”的进一步充实阶段两宋王朝在北方一直受到辽、金、西夏政权的威胁,始终处于守势。然而宋代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南移。海道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并带动了东南沿海港口的兴旺。对外交往也在东南方向得到扩展,使“华夷秩序”得到进一步充实。(4)元朝背离“华夷秩序”蒙元帝国疆域辽阔。盛极一时。但元朝的蒙古统治者虽然保留了“华夷秩序”的外表框架,但却未能真正领会这一体系的内涵真谛,严重背离了文化底蕴深厚的“华夷秩序”。(5)明王朝是“华夷秩序”的全盛阶段郑和七次下西洋,历经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壮举扩大了大明帝国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大明帝国则按厚往薄来的原则厚赠来使,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纷纷被吸引加入到“华夷秩序”中来,从而使东亚这一国际关系网络发展到空前规模。(6)晚清“华夷秩序”的崩溃满清时期,外族入主中原,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满清统治者,背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使中国在自我封闭中日渐落后。而当时16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崛起。17—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完成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以西欧为中心,向全世界扩展。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华夷秩序”逐渐衰败。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华夷秩序”宣告崩溃。二、对外交往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2)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2.条件和途径(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3)呈现的特点①由开放走向闭关: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⑤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关键能力·测量3.(2022·长沙高三月考)公元661年,唐高宗发布敕令,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蕃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这表明唐朝(A)A.民间对外贸易有所发展B.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C.贡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D.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解析】根据材料“针对蕃舶货物,朝廷委托岭南道将蓄舶货物先行收购,收购完毕再‘任百姓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对民间对外贸易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这有利于促进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4.(2022·泸州市三模)宋代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甚至南宋海上战船的主要来源也是征调民船。宋代还积极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上贸易,通过市舶条法实现了与海商的分利机制。这些现象(A)A.助推民间造船热情的高涨B.扭转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C.导致海外贸易主导权转移D.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根据“宋代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宋代还积极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上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而且海上贸易几乎全为民间经营,这助推了民间造船热情的高涨,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专题冲关训练(三)一、选择题1.(2022·黄山市二模)公元前544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C)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解析】由材料可知即便是被视作“蛮夷”的吴国公子也熟知中原文化,表明边远地区对中原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强烈,故选C项;公元前544年处于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并未开始南移,排除A项;“乐舞和诗歌”是指整个华夏文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排除D项。2.(2022·大连市高三二模)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西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军屯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B)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屯戍政策之下,“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就使得西域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的进步,进而会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民族的交融,故选B项;A、C、D三项均表述错误,排除。3.(2022·大连市一模)《汉书》载:“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葡萄)、目宿(苜蓿)种归。”《大唐西域记》记述:公元1世纪时,桃在印度被命名为“至那果”,意即“中国果”。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D)A.中华文化优秀 B.汉初国力强盛C.民族关系融洽 D.丝绸之路开通【解析】结合所学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题干宛、印度与汉朝有物种交流相吻合,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天马、蒲陶(葡萄)、目宿(苜蓿)、桃子等物种交流,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A项;“汉初国力强盛”不符合史实,经历秦末战火,汉朝社会经济残破,排除B项;“民族关系融洽”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为了结交西域诸国合击匈奴,排除C项。4.(2022·怀化市高三一模)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D)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氐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氐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故选D;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C。5.(2022·鞍山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与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归属于题干中的模式三,即都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并且其统治范围不仅包括内地,还包括边疆地区,这两个政权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但是这些政权之间不仅有战争,还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项;在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了“五胡十六国”局面,但是这些政权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B项;“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于两晋时期,但是此时国家的经济重心并没有实现“南移完成”,排除C项。6.(2022·沈阳市高三三模)唐王朝因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但是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这强调了唐代羁縻州制(C)A.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 B.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C.兼具特殊性与共同性 D.实施有效的集权统治【解析】题干提到唐王朝在羁縻州“并不全面推行内地行政制度”,体现了唐王朝看到羁縻州与内地州县的不同之处,“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现了唐王朝也注意加强对羁縻州与内地一致的管理,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给予羁縻州及其首领的自治权力,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羁縻州的风俗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唐王朝对羁縻州的政策的成效,排除D项。7.(2022·南昌市二模)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C)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女性来到唐朝天子面前,为天子跳舞,成就了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域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唐朝时期商路的便利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交汇融合”“广受欢迎”“国力”,排除A、B、D项。8.(2022·辽宁高三模拟)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C)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解析】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辽在草原民族居住地区设立了节度使,排除B;D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使得各民族分布的地区都能获得发展和更好的治理,这有利于维护其统治,故选C。9.(2022·常州市5月高三模拟)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下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C)A.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监察体系严密高效【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八思巴文虎符是元代驿站通行证,材料中文物的发现说明西藏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利于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10.(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它是丈夫想要表达对于妻子的钟情与爱意而举办一场宴饮。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反映了当时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和正统的道德。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这一现象说明(C)A.理学成为辽和金的官方哲学B.妇女冲破汉唐儒学束缚C.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D.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解析】根据材料“开芳宴也是宋金墓葬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多见于北宋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中小型墓葬内”“此后契丹人和金人的墓室之中也出现‘开芳宴’壁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原地区开芳宴的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材料中只说了中原地区开芳宴的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开来,少数民族地区一定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并不能直接说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并没有冲破汉唐儒学束缚,排除B项;“市民工商业者力量壮大”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而材料只是讲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排除D项。11.(2022·衡水市高三二模)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总结:“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宋代市舶司地位的变化(A)A.顺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B.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C.重构了地方行政制度 D.扩大了海外贸易范围【解析】宋元之际的市舶司由“州郡兼领”到“转运使兼提举”、再到“专置提举”,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当时随着海外贸易的发达,中央政府日益重视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说是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而做的改变,故选A项;题干中提到的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这是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和加强管控的手段,而体现不出重农,排除B项;题干中的市舶司设置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而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C项;题干中市舶司一直存在,只是其管理的机构权属发生了变化,所以与海外贸易范围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12.(2022·济南市十一校高三2月联考)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敕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抒诚来朝,咸赐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政府(A)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解析】朱棣敕谕中“朕……,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说明朱棣把“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当成其属下进行训令,“若有抒诚来朝,咸赐皆赏”这完全是居高位者对下属的“赏赐”,据此可知,在该时期,明朝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对周边国家宣扬国威,故选A项;B、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均排除。13.(2022·潍坊市高三3月高考模拟)《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这反映了清政府(A)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D.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一词在1689年《尼布楚条约》到1842年《南京条约》间未被使用,与清朝认为自己为天朝上国,尊华而卑夷的观念密切相关,故选A项;《南京条约》后清朝屡次被击败,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天朝形象崩溃,排除B项;《南京条约》后,中国主权不断沦丧,排除C项;“积极融入”不合史实,应为“被迫融入”,排除D项。14.(2022·哈三中高三三模)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比如汉唐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胡瓜、胡桃等,魏晋时期从海路传入的海棠,宋明从番邦传入的番茄、番石榴等,明清时期传入的洋葱、洋芋等。这些作物的传入(D)A.推动中西文化深入交流B.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C.得益于开明的对外政策D.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从域外引入非常多的作物”,可知中国古代传入很多作物,包括水果、干果、蔬菜等多种多样,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故选D项;材料只有域外作物传入中国,并没有中国经济文化外传,无法说明中西文化深入交流,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才开始,排除B项;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对外政策不开明,排除C项。15.(2022·渭南市二模)明代为了怀柔外国,多不向外商征税。但到明代中期,来贡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少,入贡各国又不守贡制,往往夹带私物。到弘治年间,明朝改变怀柔政策,对进口货物,均实行严厉的抽分(一种商税),随着外商来华人数的增加,后来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制——舶税。这说明明朝(A)A.外贸政策逐渐趋向正常化B.朝贡贸易开始衰落C.外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D.严格限制贸易规模【解析】由材料“多不向外商征税”“后来制定了更为详备的进口税制——舶税”可知从最开始怀柔外国,不向外商征税,到制定详备的进口税制,说明在对外交往中,明朝政府逐渐关注经济利益,外贸政策逐渐趋向正常化,故选A项;“开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怀柔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后期重视经济利益,排除C项;明中后期外商来华人数增加,说明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排除D项。16.(2022·高考冲刺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准其贸易,听所差部员照例收税。贸易完成后,交易者不得久留内地,一并遣还。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乾隆年间,因琉球国地处偏僻,物产无多,为勉其向化之诚,“凡贡船只,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建设柔远驿馆,抚恤安置”。这说明康乾时期(D)A.地方经济的自由度增加B.“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受到冲击C.民间走私贸易屡见不鲜D.官方朝贡贸易得到了有效补充【解析】据材料“其余私来贸易者,准其贸易……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准带土产货物银两,在闽贸易”可知,康乾时期,官方允许朝贡贸易期间,贡使私下贸易,并且回国时带去的货物免税,特许琉球国在福建贸易,这种贸易有效地补充了朝贡贸易的不足,故选D项,排除A、B、C项。二、非选择题17.(2022·辽宁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这两个字最早是在一件青铜器上发现的,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中”“国”两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国”(繁体为“國”)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的、有人守卫的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在这么多国中间谁有资格称为“中国”呢?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比如契丹人建立辽朝,到辽朝后期,也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南北朝时,南朝、北朝都称自己为“中国”,隋、唐统一以后它们都成了“中国”一部分。“中国”实际上成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葛剑雄《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2)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解析】(1)据材料内容可知,其主要论述了“中国”一词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变迁。据材料“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可知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含义是指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据材料“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含义是指各个诸侯国的统治中心;据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便称‘中国’了”“以后历代王朝都自称为‘中国’”“‘中国’概念从一个点扩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包括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可知自秦以后,“中国”有以下两个意思: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自称、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自称。(2)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有了‘中华’和‘中国’两种简称,以后基本都用‘中国’了”可知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祖国统一(如台湾地区),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除此之外,实现祖国的统一的意义还包括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民族自信。【答案】(1)商周时期: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的统治中心。秦以后: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自称;各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自称。(2)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强民族自信。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