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_第1页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_第2页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_第3页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_第4页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乱世酒----从《世说新语》看酒的现实意义和超现实意义发表日期:2006年10月6日

已经有272位读者读过此文作者按:大四时的论文,得过优秀的奖学金,却一直躲在硬盘的角落里;如今有了博客,拿出来晾一晾,以博各位一哂:)引言上起建安,下迄隋朝建立前夕,近四百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西晋短暂的统一,但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有名的乱世。在这期间,各地割据势力为争权夺势而挑起的战乱不断,各种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导致人口大规模的死亡;即使生者,也过着一种朝不保夕、颠沛流离的生活。乱世之乱更在于思想上的混乱。汉末以来,社会动乱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和死亡恐惧,使儒学日衰,与道、佛两教三足鼎立;而法家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逍遥论、养生论、纵欲论等各种思想也乘机流行.在这样一种大变动中,人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个人价值被史无前例地提升至最高点。文学从此不再是政治的附庸,史传的主流,正如鲁迅所评价的,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世说新语》记述的就是后汉至东晋三百年间的文人名士及政府官员在特定情况下的神情举止和只言片语,由南朝刘义庆及其门人搜集整理而成,是笔记小说的先驱和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者。全书按人品行为分三十六门,只一个两镜头简洁地表现人物的品貌精神和内在人格,遵循着一种"以行写神"的美学原则。在《世说新语》中,与酒有关的小故事竟占了近十分之一!酒虽然一向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跃份子,但似乎还从未有过如此重要的地位。酒中包含了人间百态、世中万象,它在自由地表达了自我选择的同时,更体现出复杂的社会集体无意识。因此,本文将《世说新语》中的”酒"独立出来,分魏晋之际、西晋及东晋三个历史阶段,从饮酒行为、历史背景、以及酒中的追求,来考察酒在乱世中的现实意义;而在其超现实意义上讨论个人追求和魏晋风度的流变。前人论述酒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是个主角,然而在清代以前的文学批评中却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对于"酒"的研究多从饮酒者个人行为的角度出发,散见于人物传记和各种诗话之间。清代灭亡后很短的时间内,在三四十年代忽然兴起一股"魏晋热”。学者们纷纷打破了所谓"清谈误国"等传统的认识方法,从审美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对魏晋的意义与价值给予大力肯定。其中有很多作家论及魏晋名士与酒的话题.如宗白华先生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侧重于酒中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侧重于从政治与逻辑的角度为建安与竹林时期饮酒服药的名士风度作出合理解释;王瑶先生的《文人与酒》则是按酒的内容的不同,打破了时间顺序来叙述文人与酒的种种关系。这些论述为魏晋问题奠定了基础,更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另外一次"魏晋热"的高潮则在文革之后改革之初,人们将魏晋风度视为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纷纷撰文,但只是从表层意义上阐发了魏晋风度如何洒脱,忽视了部分史实的准确性,更带有作者主观想象的片面性。作为一名大学四年级的毕业生,我深知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及前人万分之一,但从兴趣出发,我依然选择了这个论题。我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缩小至《世说新语》中的酒文化,希望从现实、超现实两个角度考察魏晋乱世酒意义的流变。因个人能力有限、积累的资料有限、时间仓促等各方面原因,必然造成本文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本文论述有的直接采纳了前人的观点,有的进行了大胆的假设,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一、魏晋之际1.传统中走来的酒酒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至少有八千到一万年的历史了。建安时期,酒的地位迅速提升,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背诵的佳句。酒成了解忧的良方。那么忧从何而来呢?众所周知,汉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历经了董卓之乱、曹操挟帝、党锢之祸、三国鼎立,人们忧的是家国破碎,身世飘零;忧的是生命易逝而功业未成。但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乱世,既成的顽固的模式被完全打碎,儒家思想被动摇,个人得到了解放,士人的独立人格也渐渐形成。《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从酒与礼在儿童观念中的冲突上可以看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出一种陌生与无所适从的感情.生当乱世的人们不能不在热情与被抛弃、自然与礼教、追求与失落之间艰难地平衡,而有理智偏又发现理智无用的人们则干脆"终日共饮而醉"了。饮酒之风盛行,难怪孩子们也要去尝一尝了。2。痛与生正始之后,曹魏政权实际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子司马师秉政,两年后,废齐王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司马师死,其弟司马昭代之执政,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死,三个月后,其子司马炎纂魏建晋。在这短短的十六七年中,拥戴曹魏的官僚士大夫不断起事,司马氏则大开杀戒,继曹爽、何晏被诛夷三族后,夏侯玄、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诞等相继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在魏晋易代的血雨腥风之中,一个几乎以饮酒为生,又以饮酒扬名的文学集团——"竹林七贤”出现了。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这七人之中,以嵇、阮的风度为最佳。《世说新语·贤媛篇》曾记载山涛与嵇、阮喝酒,山涛的妻子久慕他俩的高名,竟”夜穿墉以观之,达旦忘返"。而嵇、阮二人中,又以嵇康的名声为高。鲁迅在《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说:”嵇康吃药又饮酒",很可惜,《世说新语》中对他饮酒的记载寥寥,因此,本文只将嵇康的思想与命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正始之后,玄风盛行,其核心是要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嵇康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完全否定名教,并努力实践着一种闲适愉悦、心与道冥的理想。他十分热爱有形的人生,对司马氏提倡的”伪名教""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道士孙登因此曾劝导他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这一方面与他"直性狭中"的性格有关,另一个原因在于,嵇康与魏室通婚而官拜中散大夫,因此忠于曹魏而不愿臣服司马氏。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放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旁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由难堪到仇恨,最终演变为政治上的恐吓和报复.后来,司马昭因听信钟会的谗言,借口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要把他杀掉,尽管”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也没有用,《广陵散》在中国历史上永远地成为了绝唱。"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这首《幽愤诗》是嵇康临刑前的遗作。他将对今生的迷恋托之于来生,以死解脱于痛苦矛盾的尘世,去到一个永恒之境。嵇康爱其生偏夺其生。”人之生当乱世而欲声名俱泰,岂不难哉"?司马昭一方面以残酷的统治来巩固血肉建成的王朝,另一方面也努力拉拢文化上的名人壮其声势。嵇康曾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阮籍如此并非天性使然,《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争,遂酣饮为常。”阮籍正是以酒浇灭了"济世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这话是不假的,《晋书·阮籍传》云:"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为了避免与司马氏联姻,阮籍竟能忍受六十日的大醉,这完全没有饮酒的乐趣可言,分明是一条”苦肉计"!但肉体之苦怎及得上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呢?他所营造的这样一个大醉而不谙世事的形象同样也是掩众人耳目的工具: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世上体谅他内心的苦,说他嗜酒乐生。客观地想一想,无论他如何不愿作官,他也不能或者不敢像嵇康那样彻底地坚持自己的主见.这说明”饮酒"行为的动机一方面是要应付司马氏的政治外压,一方面也要回避文人士子们的责难。然而,这样一条中间路线到底更倾向政客与文人哪一边呢?请看《世说新语》中《任诞篇》和《简傲篇》中的两个故事: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表面上看来阮籍真是一个敢于蔑视礼教的不羁的名士。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我们在第一则故事可以明显地看出,同样是有人进谗言,司马昭却在袒护阮籍,正如嵇康所书:”(阮籍)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即司马昭)保护之耳.”第二则故事中,在司马昭为最后称帝讨好阮籍的基础上,阮籍也习惯了司马昭的袒护,这成为他的政治特权.若非如此,天下名士为何不敢纷纷仿效,又为何耿直的嵇康正因此而见杀呢?这是只有当局者才玩得好的一场有得有失的政治游戏.这种对司马昭不敬、不屑的外在表现,不只是出于所谓气节、风度的考虑,更是考虑到司马氏一旦事败之后,他的活命问题.然而这种不即不离的态度随着司马氏集团一天天的强大而步步退让,最后当司马昭势力强大到要称帝的时候,阮籍不得不违心地写了《劝进表》: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教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有文字为证,阮籍在客观上永远地投靠了司马氏集团。说他是"狎客"行为也好,说他"惧死而畏势”也罢,这些为政治所迫的权宜之计,就此造成了历史的误会。他想逃避政客,又想逃避众人,可是,这条中间路线最终失败了,他无法逃避历史、命运的裁判。于是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在”终身履薄冰”的现实世界中根本无路可走!他只能在老、庄的人生境界中寻找、享受"任自然"的无尽自由。为青白眼、哭邻家女、醉酒吊唁、醉卧美妇侧....。。在毫无动机的酒醉之后,他的本性自然地流露出来。这个酒醉的世界正是他所追寻的摆脱束缚、忘乎所以的境界。凭借酒,他可以达到内心纯粹的"真”,以此来抵挡与社会、传统相对抗而产生的人的深刻的自卑与无助.在"孝"的问题上,阮籍表现得最为突出。邓粲《晋纪》曰:"籍母将死,与人围棋如故,对者求止,籍不肯,留与决赌.”这几乎不近人情,然而他自有对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喝下去的酒全部都变成了血!越伪教,求真情,阮籍正身躬力行地实践着礼教中的"孝"。在这个酒醉的世界里,世俗的重负摆脱了,唯有一个的精神的存在,他才可以如此强烈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他们存在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矛盾: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主动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而他们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又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美妙空想,并不能为战胜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传统观念、社会责任感提供足够的力量和勇气。于是,阮籍终生陷入了一种出与入、醒与醉的矛盾选择的困惑、焦虑和痛苦的折磨之中,在生命的现实价值与超现实价值中踌躇、徘徊、挣扎、煎熬着。现实中的酒是偷生,酒醉之后才有真正的人生.3.竹林余酒在竹林七贤中,有一个专以饮酒著称的名士就是刘伶。他甚至自己给自己封号为”天生刘伶,以酒为名"⑦。刘伶著有《酒德颂》⑧,他在其中表明了自己的理想:"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尔而醒",这就是说,他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反对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在竹林七贤中,有一个专以饮酒著称的名士就是刘伶.他甚至自己给自己封号为"天生刘伶,以酒为名"⑦。刘伶著有《酒德颂》⑧,他在其中表明了自己的理想:"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慌尔而醒",这就是说,他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反对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衣服是一种束缚,肉身同样是一种束缚.《名士传》曰:(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刘伶爱酒是往死里爱,因为对现世的过分苛求,使他只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于纯粹、洁净、超现实的酒中,甚至不惜以死亡来保持生之纯洁,这正体现了他对于自己生命的热爱。他在酒醉之后达到了老、庄均齐生死的境界,饮酒,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都是老庄精神的物化.这几乎成为竹林七贤的印记。《世说新语·任诞篇》载: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盆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天地万物与己同体,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自然。然而人也同时在酒精的陶醉中变得麻木起来.酒越喝越多,放达的行为愈演愈烈。尽管如此,在竹林七贤的酒杯中还曾经有某种远离政治、不问功名的精神,遗世独立、我行我素的人格。西晋之后,司马氏的政治愈加残酷,当初竹林七贤的成员,如山涛、王戎、向秀改变了志向。当他们的政治要求与社会地位相一致,志向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冲突不复存在时,酒中寄托的另一种生命便逐渐死亡了。后来的名士虽然一样纵酒放达、不拘礼法,但正所谓”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二、西晋1。政治的酒杯公元265年,司马昭杀曹髦后不久终以阴谋得天下.由于政权的不合法性,司马氏继续着血腥的极权统治。晋武帝司马炎死后,西晋王朝又先后出现了后党专权、藩王跋扈,动乱纷起。文人士子前途无望,朝不保夕,他们多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纷纷依附司马氏集团。饮酒不再与自身价值能否实现有关,而成为政治斗争中自保的工具,体现着政治的智慧。《世说新语·任诞篇》载鸿胪卿孔群喜欢饮酒。丞相王导说:"您没看见酒家在瓿口盖上布,日日月月让它腐烂吗?"孔群反驳道:"您没看见用酒浸淹的糟肉,才能更长久地保存吗?”将一个人仅仅比喻成物质意义上的糟肉,酒的意义已经堕落到明哲保身。西晋统一后,一大批原来吴中的皇帝、大臣被俘虏到洛阳,强迫为官。《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晋武帝司马炎让孙权的孙子孙皓,也就是东吴的末代皇帝,唱一首南方的歌。孙皓端起酒杯向司马炎说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这酒是麻醉剂,是忘情散,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世说新语·任诞篇》载: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好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如果说他嗜酒胜于爱名,那不过是表面的现象罢了!张季鹰原也是吴之大族,与司马氏为官实在是迫不得已,"当乱世,唯名为大忌",他之饮酒,实为混世自保。张季鹰被齐王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借口思念吴中菰菜羹、胪鱼脍,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命驾便归。后来,齐王冏在"八王之乱”中惨败,世人称他有先见之明,不过是懂得在乱世中避祸自保。无论是异国的降臣还是本国的重臣,都应该明白西晋乱世决定的酒的特殊意义,如果还以酒来作为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的话,结果只有死路一条.《世说新语·规箴篇》载: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伸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晋阳秋》曰:"帝后悉召东宫官属大会,令左右齐尚书处事以示太子,令处决。太子不知所对。贾妃以问外人,代太子对,多引古词义。给使张弘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宜以见事断,不宜引书也."妃从之。弘具草奏,令太子书呈,帝大说,以示瓘。。..。。。妃由是怨瓘,后遂诛之。据史书记载,武帝在筹备纳太子妃时,初选的对象是大臣卫瓘之女,贾充的妻子郭槐贿赂杨皇后的左右,才聘了她的女儿,即后来的贾后,做了太子妃。可见,卫、贾两家是宿仇,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武帝争夺一些权力。这样敏感的问题卫瓘自作聪明地拿酒来做掩饰,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以上便是西晋政治中现实意义上的酒。西晋王朝在司马氏的励精图治之下,虽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但由于权力争斗过于激烈,盛世心态并未出现,政治的酒杯中弥漫着废然的气息和处心积虑的辛苦,仿佛昭示着这个腐朽王朝的短命。2.世俗化的名士西晋建立以后,确立了以门阀制度为核心的世家大族统治特权,占田、荫客等经济上的特殊照顾,为世家大族的奢侈豪华提供了物质基础,司马氏集团的奢侈无度又开社会风气之先,士风日益沦丧。《世说新语·汰侈篇》载: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西晋继承汉代的九品中正制,势庶界限分明。势族凭地位和财富上的特权执掌着他人的生杀大权,酒在这里不仅是炫耀,更成为了邪恶的帮凶。另外一些西晋人向往着正始时的名士风度,然而这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们既失去了精神上的领袖,又无法真正从政治的泥淖中抽身而出,他们就这样在向往与难以实现中前行,在一次次的歧路上越走越远。《世说新语·伤逝篇》载王戎为尚书令时,有一次路过和嵇康、阮籍喝过酒的酒家,便感慨道:"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远则远矣,《抱朴子外篇·刺骄篇》曰:”世人间戴叔鸾、阮嗣宗傲俗自放,见谓大度,而不量其材力非傲生之世,而慕学之。”为追求放达而放达,达不到老、庄的境界偏说达到了,往往显得愚蠢、虚伪和做作,甚至弄巧成拙,真是西晋名士们的悲哀与不幸。《世说新语·雅量篇》载裴遐到人家作客,因没及时饮酒而被人无礼拖倒在地,他回到座位上好象什么也没发生。王衍问他:"当时怎么能连脸色都不变?”他答道:”直是暗当故耳。”另外一个故事是说王衍曾嘱托同族人办事,那人却一直没办。一次相遇饮酒,王衍借机问起此事,那人竟将果盘扔到他脸上,他也只好学着"直是暗当故耳”,洗干净脸出门之后边照镜子边对丞相王导说:"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这种不打自招、环顾左右而言其它的态度不恰恰说明他心中很计较,没有雅量而故意放达吗?更有甚者,已将饮酒放达的举动扭曲成一种庸俗不堪的丑态,也都是背离了自然去追求”自然”的变态结果。《世说新语·任诞篇》载了毕茂世的一段话:”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想想阮籍的饮酒是为达到超越现实生命中的痛苦,在精神上得到新生的无奈选择,而这位的形象则是饮酒吃肉,完全是一副寻欢作乐的样子,轻浮之极。史书载晋元帝太兴末年毕茂世为吏部郎,曾经因饮酒而废职。某日晚,他酒醉之后竟然溜到别人家里偷酒,被绑了起来,天亮之后发现竟然是堂堂吏部大人!这样一些既为政,又为名士的西晋人,将魏晋之际的放达单纯地看作名士潇洒的风范,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继续陶醉在纵酒放达的虚假解脱之中。西晋短暂统一后的灭亡,不能说和这样的士风毫无关系。总的说来,大部分的西晋士人入世太深,他们试图将人格独立和求取功名相融和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酒或者是明哲保身的谎言,或者是纵欲放诞的幌子,造成他们外表潇洒风流而心灵上空虚世俗的双重行为.三、东晋1。过江与饮酒经过了八王之乱的西晋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京城洛阳破败不堪,饥困日甚.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离石,建国号汉。其子聪公元311年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西晋政权名存实亡.西晋王朝上下被迫弃家别土,苍黄南奔,从此偏安江南一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公元317年,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空间的大易位所带来的孤独感、政治上的挫败感和文化因素上的心理失衡;以及北有强大外族军事进逼,内则立脚不稳的现实政局,使酒中更传达出一种惘然凄凉的消极情绪.《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时日一长,元帝对于过江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恢复了洛阳那种饮酒作乐的奢靡生活时,又是丞相王导流着眼泪劝谏,元帝大醉一场,从此专心朝政。正是王导使东晋颓废的酒振作了起来。东晋的复兴,高门士族功不可没。2。斗争的酒司马氏在江南能够重建政权,完全依靠的是侨、土高门士族的支持。东晋建国伊始高门大族就凌驾于皇权之上形成所谓”共天下"的格局。王、庾、桓、谢这些大族,都相继入朝作官,并牢牢地控制了司马氏皇权。东晋皇权一方面不得不依靠他们,一方面又不得不警惕他们,于是在帝王与将相之间不断进行着权力的较量,酒正是必不可少的掩饰和工具。《世说新语·方正篇》载明帝一次与大臣们饮酒,将醉非醉之际,问道:"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尚书周仆射大声答道:"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十分不给面子,明帝大怒,差一点儿就杀了他,但最终还是以喝醉作为台阶而没有杀他。《世说新语·豪爽篇》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乍一看,酒中充溢着建安式的建功立业的激情,但王敦是王导的堂哥,王导与元帝又是”同甘共苦,相与奋起于艰难颠沛之中",功名对王敦来说唾手可得,他的激情又是缘何而起呢?王敦酒后吟咏曹操的《龟虽寿》正是他以大族身份挑衅皇权的潜意识表现,也是他日后叛乱的前兆。王敦时任江州刺史,坐镇武昌,握有重兵.公元322年,王敦攻入建康,掌握了东晋实权。公元323年,明帝即位,任用温峤、庾亮策划攻灭王敦。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温峤犯了错误还敢在皇帝面前要酒要肉公开叫板,就在于他对自己的政治资本十分了解:无论是从大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他对于镇压王敦叛乱的重要作用来说,这酒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身价。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晚)来欲作贼,如何?"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吏,举板答曰:"故宣武公黜昏暗,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太傅曰:"我知,我知。"即举酒云:"桓义兴,劝卿酒。”桓出谢过.不过,后来桓玄还是在征讨司马太傅父子的过程中杀掉了司马元显,控制了东晋的实权,最终代晋自立.身为一国君主,明知臣子心存不忠,却无能为力,反而以酒来缓和矛盾.君臣之争,主动权竟是在臣子手中。东晋皇权的软弱,正撩拨着门阀大族的权力欲,谁能辅佐皇帝,谁就能控制东晋的实权,因此,大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也异常激烈地进行着.《世说新语·忿狷篇》载:王大、王恭尝俱在何仆射坐。恭时为丹阳尹,大始拜荆州。讫将乖之际,大劝恭酒。恭不为饮,大逼强之,转苦,便各以裙带绕手。恭府近千人,悉忽入斋;大左右虽少,亦命前,意便预相杀.何仆射无计,因起排坐二人之间,方得分散。所谓势力之交,古人羞之.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喝酒打架的方式实在不够高明。而为了权力有人竟直接搬演了"鸿门宴"!《晋安帝纪》曰:”简文晏驾,遗诏桓温,依诸葛诞、王导故事,温大怒,以为黜其权,谢安、王坦之所建也。”《世说新语·雅量篇》载: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唐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提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谢安是与王导齐名的豪门大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虽都曾显赫一时,但实力上却与王谢不可同日而语。与其说桓温害怕谢安的旷远,不如说他害怕旷远后面的”家族背景";而王坦之抑制不住地流露恐惧之色也正是因为缺少这种"家族背景"。东晋除要面对北方胡人的外患外,还要正视大族权力之争的内忧。各家族之间的权力之争能否保持相对平衡,成为决定东晋政局稳定还是动乱,乃至动乱激烈程度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斗争中,酒虽没有直接出场,却已经将紧张气氛渲染至了极点。3。雅致的酒东晋时的北方中国,正处于少数民族混战,十六国割据的动荡时期。中原名士纷纷南下,使得玄学在东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东晋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西晋少了许多血腥的色彩,这与玄学的兴盛密切相关,一种全新的审美情趣,即"雅"出现了。士人的人生理想转向追求宁静、闲逸,追求一种脱俗的潇洒风神。正是鲁迅所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言语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故为疏放。"这种风度,全靠酒来衬托.《世说新语·雅量篇》载: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按照占卜的说法,长星出而王者死。孝武帝虽讨厌它,但也颇能正视人的生死问题,这对一个整日听惯"万岁”的天子来说,心胸的确十分旷达。他的劝酒之举,将丑恶的事物人性化,也是不多的雅趣。那一年,孝武没有死,烈宗死了。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酒与雅难舍难分,雅而饮酒,酒助雅兴.酒脱去了西晋血红的罪衣,摇身一变儒雅君子,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曲折、隐晦的风格,在有求于人,甚至是拒绝别人的时候都可以借酒来追求"雅"的艺术效果,这样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避免直言的尴尬。王恭欲请江卢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云:”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如前所述,自永嘉南渡以来,士人们的心态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南北割据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追求安宁、平静之风盛起,使他们饮酒时不再消极躲避和刻意模仿,而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酒所容纳的情感饱和度虽不及魏晋之际,比之西晋,已算进步了很多。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无事、饮酒、清谈玄说与佛理,成为名士们的一枚徽章。他们在高雅的谈吐中走向内心,回归自我,为的是一种精神满足,导致了这种风气的盛行。刘堪称东晋饮酒名士的一个典范,他在酒醉之后还能说出十分有道理的清谈,因而被简文帝大加称赞。他也因此更加无所顾忌。有一次他和王濛、桓温一起到覆舟山游览,喝醉之后竟然将脚架在了安西将军桓温的脖子上。他酒醉之后放达任性至此,实在是名士风度的自然流露;而桓温身为朝廷显要,被一酒鬼戏弄却仍能淡然处之,原因在于他也是一位崇尚饮酒、放达的名士。他和他的下属关系融洽、自然,正因酒而体现。《世说新语·简傲篇》载:桓宣武作徐州,时谢奕为晋陵。先粗经虚怀,而乃无异常.及桓还荆州,将西之间,意气甚笃,奕弗之疑。唯谢虎子妇王悟其旨。每曰:"桓荆州用意殊异,必与晋陵俱西矣!”俄而引奕为司马.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温坐,岸帻啸咏,无异常日。宣武每曰:"我方外司马。”遂因酒,转无朝夕礼。桓舍入内,奕辄复随去。后至奕醉,温往主许避之。主曰:”君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有其主必有其从.这个嗜酒的"方外司马"在处置犯法的老翁时,竟也"以醇酒罚之,乃之过醉,而犹未已”另外,《世说新语·术解篇》还记载着: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喝酒竟然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又轻而易举地混杂着一种政治的趣味,政客与名士的身份终于和谐于一身了.王、刘共在杭南,酣宴于恒子野家。谢镇西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诸人欲要之,初谴一信,犹未许,然已停车。重要,便回驾。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帻著帽。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桓南郡被召作太子洗马,船泊荻渚。王大服散后已小醉,往看桓。桓为设酒,不能冷饮,频语左右:”令温酒来!"桓乃流涕呜咽,王便欲去.桓以手巾掩泪,因谓王曰:"犯我家讳,何预卿事?"王叹曰:”灵宝故自放达。”心想喝酒就喝酒,心想痛哭便痛哭,人自由了很多。从上面的举例更可看出,上层社会人物皆重玄谈,他们玄谈而不废时务,放达而不趋放诞,玄学与政治的密切相连,真正使名教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4.美酒之魂酒,并非柴米油盐那样的一般生活物件,在超现实意义上,它寄托着饮酒者全部的思想与情感,甚至他们的灵魂.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形神相亲是怎样的一个境地?《庄子·达生篇》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