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人教版(55张)_第1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人教版(55张)_第2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人教版(55张)_第3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人教版(55张)_第4页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人教版(5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永词两首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宋词的发展脉络

宋词的发展脉络

时期

作者

成就

代表作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

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望海潮

杭州西湖传统景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曲苑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拜谒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此词进献。在词中,极力赞美杭州自然环境的秀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柳永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从千里之外的武夷山下赴京城赶考,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科考自己却名落孙山。年轻柳永此时抱定“既然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信条,因此他并不在乎一次的失利。他淡然一笑,只在词中说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来日方长,有时可待。谁知等了六年,已到了仁宗年间,朝廷又开科考,柳永重整旗鼓,再次赴考,不想又是榜上无名。柳永终于失去了耐心,一阵牢骚直冲胸臆。于是,他提笔濡墨,写了一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大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做梦都没有想到就是这首《鹤冲天》引发的“艳词门”,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传到了宋仁宗赵祯的手中。仁宗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不是滋味,越看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使宋仁宗如芒在背。三年后,不甘心的柳永又一次参加科考,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宋仁宗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不禁龙颜大怒,提起朱笔在柳永的试卷上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艳词门”终于酿造出柳永用一生来吞食的苦果。

宋仁宗容不得柳永的牢骚和张狂,本来意欲走向庙堂之高的柳永,不得不掉头转向民间。用泪水擦拭灵魂,以笔墨荡涤世俗。重回到民间,生活在底层,成了柳永唯一的选择。于是朝廷少了一个艳词的高手,百姓多了一个自己的词人,歌女有了一个体己的才子。

风华正茂的柳永以风流倜傥的形象站立在百姓生活的第一线。与京城的权贵潇洒揖别,潜身聚心融入市井繁华,才子风度重新找回,少年情怀依旧浪漫。出入花街柳巷,沉缅秦楼楚馆,落泊文人成了知己,烟花女子成了体己,民间创作成了主流,卖词为生成了职业。然而,谁也没想到,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却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2、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整体感知:诗歌分析1、概写:形胜、都会、繁华。(总纲)(1)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2)突出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上片:写杭州自然形胜和城市的繁华。“烟柳画桥”——街巷河桥的美丽(远景)“风帘翠幕”——居民住宅的雅致(近景)“参差十万人家”——都市人口众多

2、都会印象“云树”、“绕”:形容树多而高,郁郁葱葱。“怒涛”、“转”:形容江水澎湃浩荡,很有气势。“无涯”:形容江面开阔。3、“形胜”之地:钱塘江怒涛卷霜雪,天堑无崖。

“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4、繁华之处:街市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1、描写湖山之美。清嘉:清丽可嘉。山外有山,湖外有湖。三秋:时间长。十里:面积广阔。语言简洁凝练,意境优美。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重湖叠

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老百姓的游乐。“弄”:描写了吹笛人的潇洒和欢乐。“泛”:描写了采菱女的轻盈愉悦。“嬉嬉”:怡然快乐。运用互文的手法,形容笛声和歌声昼夜不停,表现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3、官员的游乐:“拥”:官员出行时的气派威风,有一呼百应之势。“听”、“吟”: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表现了官员的风流潇洒。作者通过描写百姓的和乐以及官员与民同乐表现了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赞美了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钓叟莲娃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1、从地理位置上看2、从历史传统上看3、从自然景观上看4、从市井面貌上看5、从百姓生活上看惊叹赞美艳羡小结: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钱塘,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雨霖铃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词的上下片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特点?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名句赏析。

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无绪催发泪眼无语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孤寂凄清情景思念苦今宵经年杨柳晓风残月良辰好景风情难言酒醒伤情惨不成欢过渡伤离别清秋节因情造景情景交融体会诗意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勾勒环境寒蝉、长亭、骤雨描写情态执手、泪眼、凝噎因情设景刻画心理烟波、暮蔼、楚天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景语)(情语)(景语)(情语)实写实写虚拟虚拟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济雨霖铃别前景语(实)长亭、兰舟别后景语(虚)酒、柳、风、月情语:执手相看泪眼融情入景虚实相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名句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歌曲欣赏写作练习:

将《雨霖铃》改写成电视MTV脚本

《雨霖铃》电视MTV脚本

[音乐]

轻唱词《雨霖铃》,用琵琶和二胡伴奏。

第一组镜头:

[时令]

秋日傍晚,大雨刚停,知了叫声凄清哀婉。

[环境]

江岸长亭旁。岸边,杨柳垂枝,在一枝上挂一红巾系着的小铃铛,(镜头由此开始推移)江对岸群山起伏,江面上有一小鸟飞旋,飞旋……

(镜头开始逐渐移到A、B两人身上,这时音乐逐渐响起,唱歌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人物]

A、B:走出帐来。(帐内杯盘狼藉)

C——船夫:“客官,天时已晚,该开船了。”

例文:(唱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A——柳永(看着B,深情地)

B——女子(用手拭眼泪,嘴巴张动了几下,却又没有说出话来)

A、B双手紧紧地拉在一起。

(唱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A:(转头望江面,江面白雾茫茫)

(唱词:“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镜头逐渐模糊)

第二组镜头:

[环境]

小船。江面雾茫茫,远处隐约可见有山,小鸟在小船上空盘旋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