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_第1页
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_第2页
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_第3页
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_第4页
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代流刑的类型及特点

辽朝早些时候的阿德尔贾保齐还没有登基,曾担任重要的司法官员。新中国成立后,它受到了兄弟墙内纠纷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流刑是我国最古老的刑法之一,因时而变,名目繁多,也是辽代四大制刑之一,在辽代的法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辽代刑名,亦时有改作,不很确定。韩枸为了便于执法曾经“陪四朝之羽卫,复数郡之刑名”。121《辽史·刑法志上》也记载了辽代的流刑说:“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流刑量罪轻重,置之边城部族之地,远则投诸境外,又远则罚使绝域。”934可是详情不得而知。本文拟就辽代的流刑的来源及与北魏、唐代流刑的关系,辽代流刑的名称、类型、产生以及执行情况作一初步的考查,希望有助于对辽代法治的了解与研究。辽代或称契丹,起源于北方,其族名最早出自北魏史书,主要有耶律和萧两大姓组成,兼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因此辽代的政治文化的基础就是北方文化,所以北魏的法律对辽代影响很大。北魏的流刑,由于缺少资料,难以全面认识。《魏书·崔亮传》引《魏律》说:“临军征讨,而故留不赴者,死;军还先归者,流”。《魏书·刑罚志》引《贼律》:“谋杀人而发觉者,流;从者,五岁刑;已伤及杀而还苏者,死;从者,流”。北魏的流刑最严厉的就是五年,针对的是杀人从犯。又《魏书·敬宗孝庄帝纪》:“(建义二年)曲赦畿内,死罪至流人减一等,徒刑以下悉免”。也可以减死,以流放代替。北魏时期的“流”是位于死、徒之间,即在死刑之下、徒刑之上的固定刑种,对后代,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实施流刑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隋书·刑法志》,北齐、北周多本北魏之制而增损之,“北齐刑制五:死、流、刑(徒)鞭、杖”,北周亦有“杖、鞭、徒、流、死”五等。北魏时期的陇西王源贺曾上书请求去死刑,以流刑代之,得到高宗的尊重和肯定,认为生济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魏书·源贺传》)。《魏书·源贺传附子怀传》云说:“自今已后犯罪不问轻重……悉远流”,《北齐律》“未有道里之差”,均为明证。虽然北周大律首次将流刑确定为“五服五等”,即流卫、要、荒、镇、蕃五服,依次去畿内二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以五百里等差,被处以流刑的罪犯除戴杻械外,均要被鞭笞各一百作为附加刑(北周略有减轻,鞭刑一百不变,笞数按照罪刑的轻重分为五等,从六十至一百,每等依次递加十),“一罪三刑”。辽代的的制刑四等,死、流、徒、杖,少一鞭刑,但事实上辽代也有鞭刑。如辽不允许契丹人参加科举,重熙中,耶律蒲鲁举进士,被主文者发现,“闻于上”,结果被“鞭之二百”(《辽史》卷89),由此观之,虽然《辽史·刑法志》没有提到鞭刑,但是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所以就辽代的刑法来说,大致还是五刑制体。隋唐律在北朝流刑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除缩短流刑的距离以外,还取消了附加的鞭笞刑,体现了刑罚由重而轻的发展趋势,也是唐太宗以来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一是分道里,《唐律》将流刑分为三等,分别为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至流放地后配役一年。此制度为后世历代所承继。但辽代流刑不分道里,与此不同。但根据《旧唐书·刑法志》,太宗制流罪三等,不限以里数,量配边恶之州。契丹人在太宗时和唐朝关系最为密切,并改国姓为李,其流刑体制或有一定联系。对此辽代流刑与唐代流刑多有不同。按《唐律》说:“流刑三:二千里,赎铜八十斤,二千五百里,赎铜九十斤,三千里,赎铜一百斤。”疏议曰:“《书》云:‘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海外,次九州岛以外,次中国以外。概始于唐虞,今之三流,即其义也。”5很明显,唐代的流刑源自唐虞,以《尚书》为制刑之义;检《史记》、《古竹书纪年》等书还有尧舜流三苗于三危的记载,那是集体移迁,防止苗民叛逆。另外还有囚鲧等等,都相当于是流刑,因此也并不尽是流宥。按《辽史·刑法志上》说:“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流刑量罪轻重,置之边城部族之地,远则投诸境外,又远则罚使绝域。”936我们将辽代的流刑和唐律及其疏议比较可以看出,辽代的流刑和唐律一样都出自唐虞,也就是说法理同源,辽代的流刑更多地拥有古义。和唐代流刑相比在形式上都以地域作为流放的量刑方式,但并不雷同,唐代流刑是以道里计,其数量、类型也不同。唐律流刑还有役限,辽代则没有。唐代有很多关于流刑的规定,辽代几乎没有,相对比较原始随意。只有罚铜与唐代相似,但是数量又不同,说明辽代的流刑和唐律同源,对唐代有一定的传承,但不是全部,辽代的流刑是独立的法律体系。二是流刑加杖,妇女不独流,《唐律》卷三《明例》说:“二千里决杖一百,一等加三十……其妇人犯流者,亦流住。”辽代没有这样的律条和案例。三是流犯再犯从重,六岁以后听仕。辽代一般流放以后不再过问,是否要启用主要看需要,有时有人说情,也可以更改,所以更具习惯法特色。唐代还有会赦流和不孝流,公罪从轻等,辽代没有这些。又例如,《唐律》卷26有凡奸之处理,也有对未强奸及笄女子的惩罚规定,但辽代没有这些规定。《辽史·刑法志》说:“穆宗应历十二年,国舅帐郎君萧延之奴海里强陵拽剌秃里未及笄之女,以法无文,加之宫刑,仍付秃里以为奴。因著为令。”937对强奸罪处以宫刑,手法非常原始,很类似于周代的宫刑。辽代流刑在配流、坐流、从流、有固定的流放区域等方面和唐代完全一致。唐代主要是南放,辽代则南北对方,让流放者不适应新的环境,失去乡里之意念,达到惩罚的目的。从上述我们看出,辽代的流刑渊源深远,参考了唐代的流刑制度,但是是一个独立的流刑法系。辽代制刑的目的。《辽史·刑法志》论曰:“舜流共工,孔子诛少正卯,治奸之法严矣。后世不是之察,反以为患而信任之,不至于流毒宗社而未已。道宗之于乙辛是也。”1494认为流刑产生于尧舜时代,制作流刑的目的是防止流毒宗社。按照《尚书》的记载,舜典中就有流宥五刑之说,6指有罪该杀又不杀的仁心义举,而被流之人也身份各异。按照《史记》,则又似乎有移民安政之意,并有疏放迁等多种名目。辽代的流刑即承其而来,执行对象一般为非首恶罪犯,多为连坐或者从罪等,也有个别例外,如《辽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说:“道宗二夏五月壬辰,驻跸纳葛泺。壬寅,赐随驾官诸工人马。六月戊申,有司奏新城县民杨从谋反,伪署官吏。上曰:‘小人无知,此儿戏尔。’独流其首恶,余释之。”266辽景宗认为杨从谋反只是游戏一场,所以从轻发落,但大多数不是这样。辽代流刑不是以道里计,而是以地域安置,量罪轻重,常常放到边疆,又以南北对流,因此亦称窜边、黜逐等318,辽代在流刑执行上,契丹和汉人是分开的,汉人有专门的流放地,主要是长春。《辽史》地理志上京道长春县说:“本混同江池。燕、蓟犯罪者流配于此。户二千。”445北方的罪犯会流到南边和西边,如由屯戍而建的西北边城镇州、保州等。辽代的流刑主要有有以下几种情况。连坐流就是本身没有犯罪,因为连坐而被流放。《辽史》卷八本纪第八景宗上记载:“秋七月,以右皮室详稳贤适为北院枢密使。九月辛丑,得国舅萧海只及海里杀萧思温状,皆伏诛,流其弟神观于黄龙府。”91是为连坐者。辽代的连坐滥刑,因耶律阿没里上书,在辽圣宗时曾经下令废止。102原宥流一般情况下,辽代的流刑都为宥释性质。《辽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兴宗一说:“丁亥,录囚。非故杀者减科。南面待御壮骨里诈取女直贡物,罪死;上以有吏能。默而流之。”221因惜才而不杀,宥流主要是为了体恤下僚,显示君主仁爱和不忍之心。问责流《辽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说:“道宗欲观《起居注》,修注郎不撷及忽突堇等不进,各杖二百,罢之,流林牙萧岩寿于乌隗部。”278萧岩不是修注郎,但是也被追求刑事责任,流放到乌隗部,乌隗部号为奚六部,与品部等也为辽代的主要流放地。从现存的资料看,奚六部为主要流放地之一。如《辽史·王鼎传》:“寿隆初,升观书殿学士。一日宴主第,醉与客忤,怨上不知己,坐是下吏。状闻,上大怒,杖黥夺官,流镇州。居数岁,有赦,鼎独不免。”1453又《辽史·耶律孟简传》说:“未几,乙辛复旧职,衔之,谪巡磁窑关。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遇林泉胜地,终日忘归。明年,流保州。……予虽流放,以道自安,又何疑耶?”1456从资料中我们看出,辽代的流刑又称流放,见逐、谪等,可见流和放比较相似,而从形式上看,与逐差不多,这些只是俗语而言,在量刑上则不是一回事。体黥流《辽史·萧蒲奴传》说,“开泰间,选充护卫,稍进用。俄坐罪黥流乌古部。久之,召还,累任剧,迁奚六部大王,治有声。”1335这是连坐先黥体面后流,但是辽代的犯罪如黥流并不完全影响以后的使用,像萧蒲奴就曾经被召还并委以重任。辽代后期考虑到流放与鞭打、黥体为一事三罚,所以取消了黥流。籍没流就是先籍没,然后流放。《辽史·萧得里底传》说:“律章奴父别里剌,以后父封赵王……初酬斡母入朝,擅取驿马,至是觉,夺其封号;复与妹鲁姐为巫蛊,伏诛。诏酬斡与公主离婚,籍兴圣宫,流乌古敌烈部。”1428这样的例子不少,如耶律奴妻意辛,按《辽史·耶律奴妻传》说:“初,奴与枢密使乙辛有隙。及皇太子废,被诬夺爵,没入兴圣宫,流乌古部。”1473籍没流和黥流一样,亦一事二刑,即籍没和流放先后执行。投放(遗)流,就有关资料看,辽代投放绝域,也就是死亡之地的并不多,那毕竟与执行死刑差不多,但投之境外的有一例。《辽史》说:“至太宗时,治渤海人一依汉法,余无改焉。会同四年,皇族舍利郎君谋毒通事解里等,已中者二人,使重杖之,及其妻流于厥拔离弭河,族造药者……世宗天禄二年,天德、萧翰、刘哥,及其弟盆都等谋反,天德伏诛,杖翰,流刘哥,遗盆都使辖戛斯国。夫四人之罪均而刑异。辽之世,同罪异论者盖多。”937遗就是投放,将罪犯赶出国门,任其自生自灭。辽代还有并非流放到部族的流刑,如流于厥拔离弭河等。从决流《辽史》卷61刑法志上说:“圣宗开泰八年,以窃盗赃满十贯,为首者处死,其法太重,故增至二十五贯,其首处死,从者决流。尝敕诸处刑狱有冤,不能申雪者,听诣御史台陈诉,委官覆问。往时大理寺狱讼,凡开图片奏者,以翰林学士、给事中、政事舍人详决;至是始置少卿及正主之。犹虑其未尽,而亲为录囚。数遣使诣诸道审决冤滞,如邢抱朴之属,所至,人自以为无冤。”939根据文献我们看出,对于从犯,还要决,决就是决断惩罚,如杖、鞭等,比籍没流要轻一些,大多针对一般刑事犯。配从流配流的除了妻子、儿女以外,这些流放的犯人的属地居民、奴隶也要随之流放。《辽史》地理志上京道镇州说:“本古可敦城。统和二十二年皇太妃置。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征讨,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汉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户,分镇、防、维三州。东南至上京三千余里。”451这样就形成了配流阶层。这些阶层和离开家园的盲流又形成一个流人阶层,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和饥民、灾民一样成为社会的安抚对象。《辽史》列传第十七《萧孝穆传》说他的主要功绩就是“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1331《辽史》本纪圣宗四就有“诏安集朔州流民”。“免流民税”。“免南京流民租”等很多优抚措施辽代的流罪没有具体的年限,有的只是根据情况召还,那么大多数罪犯应该是永久之刑。逐流逐就是放逐,为流刑别称。古代本指流放以后赶到更远的地方,是连续刑,著名的如《史记·屈原传》记载的楚怀王对屈原的处罚就是这样,班固的《白虎通》230中也有详细的说明。而辽代则不然,辽代的逐相当于遗弃,剥夺其职务爵位,然后赶走。《辽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天祚皇帝三说:“道遇辽军,执以归国,遂并赐死。逐枢密使萧得里底。召挞不也典禁卫。”逐是逐出位置,不再担任职务。按《辽史》列传第三十说:“保大二年天祚率卫兵西遁。元妃萧氏,得里底之侄,谓得里底曰:‘尔任国政,致君至此,何以生为!’得里底但谢罪,不能对。明日,天祚怒,逐得里底与其子么撒。”1428从引用文献看,逐并没有明确地点,而是比较任意的处置。逐的对象,往往是敌视或者不满之人事。置流按照《辽史·刑法志》,置实际上就是流,然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死刑有绞、斩、凌迟之属,又有籍没之法。流刑量罪轻重,置之边城部族之地,远则投诸境外,又远则罚使绝域,置就是放置,流放,是流刑的表达,但是置带有安置的含义,与逐不同,与流略有区别,对待流民、犯人、俘虏等的处置也叫置。如《辽史》西夏说:“二十九年正月,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贯州南岭谷,大雨连日,霁乃得渡,马驼皆疲乏,甲仗多遗弃。次鸭绿江,以所俘人分置诸陵庙,余赐内戚、大臣。”1521置,是对有罪之人的一种处罚,但进行安置的方式无疑。出流在流刑中比较特殊,一是指遭到排斥去外任,也就是说离开朝廷,到方镇担任职务,或者外出以后降低职务,还有就是籍没以后改判,也就是出,有时候是出以后流放,有时候是出为平民。出,有时候还连续,就是出以后再出,一般以位置的重要与否、职务大小、道里远近作为量出的标准。《辽史》传第四十说:“萧余里也……咸雍中,会有告余里也与族人术哲谋害耶律乙辛,按无状,出为宁远军节度使。自后余里也揣乙辛意,倾心事之,荐为国舅详稳。大康初,封辽西郡王。时乙辛擅恣,凡不附己者出之,乃引余里也为北府宰相,兼知契丹行官都部署事。帝出乙辛知南院大王事,坐与乙辛党,以天平军节度使归第。寻拜西北路招讨使。以母忧去官,卒。”1491第一个出是在疑似之间,理论上是无罪而出,后者指排斥异己,外任职务,说不上是有罪,但例如流放。又如《辽史·姚景行传》说:“应历初来聘,用敌国礼,帝怒,留之,隶汉人宫分。及景行既贸,始出籍,贯兴中县。”1402是与籍没相对。又如《辽史·张孝杰传》说:“清宁间,累迁枢密直学士。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惠州刺史。”1486从记载看,出是轻罪,更近于行政处罚。又《奸臣传》说:“是年夏,乙辛谮皇太子,孝杰同力相济。及乙辛受诏按皇太子党人,诬害忠良,孝杰之谋居多。乙辛荐孝杰忠于社稷,帝谓孝杰可比狄仁杰,赐名仁杰,乃许放海东青鹤。六年,既出乙辛,上亦悟孝杰奸佞,寻出为武定军节度使。坐私贩广济湖盐及擅改诏旨,削爵,贬安肃州,数年乃归。”1487出,也近于贬。但贬主要是职务上,出则有远近空间的区别。有时候连坐,但最轻也会用出处罚。另,《辽史·萧余里也传》说:“重熙间,以外戚进。清宁初,补祗候郎君,尚郑国公主,拜驰马都尉,累迁南面林牙。以父阿刺为萧革所谮,出余里也为奉先军节度使。”1491从资料我们看出,出相对于进、没而言,那么进阶、进爵叫进,而抹掉这些,当然可以用出来表达,所以,出不仅仅是说外放。出以后,提升时,按照级别,分别叫迁或者拜等。《辽史·萧图古辞传》说:“清宁初,历北面林牙,改北院枢密副使。辨敏,善伺颜色,应对合上意。皇太后尝曰:‘有大事,非耶律化哥、萧图古辞不能决。’眷遇日隆。知北院枢密使事。六年,出知黄龙府。八年,拜南府宰相。”1494就辽代的情况看,出因为是比较轻的处罚,所以不影响重用。也有的出不是惩罚,而是升迁。《辽史·萧叠里得传》说:“十九年,夏人来侵金肃军,上遣叠里得率轻兵督战,至河南三角川,斩堠者八人,擒观察使,以功命知汉人行官都部署事,出为酉甫面招讨使。”1515又《辽史·涅鲁古传》说:“重熙十一年,封安定郡王。十七年,进王楚,为惕隐。清宁三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1502这些出实际上是升迁,或者准备升迁,不在法律讨论范围。迁流常指升迁,但在辽代法律中,迁分左右,左迁就是远放,也是对皇亲放流的一种讳称。《辽史》说:“先是,有讼宰相刘慎行与子妇姚氏私者,有司出其罪。圣宗诏白鞫之,白正其事。使高丽还,权中京留守。时慎行诸子皆处权要,以白断百姓分籍事不直,坐左迁。”1294迁有上下,也就是迁有左右,左迁就是贬斥放流,右迁才是升迁。《辽史·萧孝穆传》说:“三年,太后与孝先谋废立事,帝知之,勒卫兵出宫,召孝先至,谕以废太后意。孝先震慑不能对。迁太后于庆州。孝先恒郁郁不乐。”1331这里的迁就是流,不同之处,是待遇没有变化。但一般情况下,迁仍指升迁。《辽史·耶律弘古传》说:“三十年,西北部叛,从南府宰相耶律奴瓜讨之。及典禁军,号令整肃,诸部多降。寻迁侍中,卒。”1346这个迁就是升迁。又《辽史·耶律庶成传》说:“庶成方进用,为妻胡笃所诬,以罪夺官,绌为‘庶耶律’。使吐蕃凡十二年,清宁间始归。帝知其诬,诏复本族,仍迁所夺官,卒。”1349这里的迁与夺相对,是复、回迁的意思。迁,根据其时间,史家又分出累迁和稍迁,也称加、补,加是进官,补则从无到有。累迁指经过多次升迁到达的位置,稍迁指略有提升。谪流与贬、出意思相近,但谪未必是从朝中出,只是指职务降低,更近于贬的意思。《辽史》烈女传说:“大康三年,皇太子坐事,乙辛诬以罪,按无迹,获免。会兄适鲁谪镇州,常哥与俱,常布衣疏食。”1472辽代称谪的例子很少,指级别地位降低的一种处罚。徙流也是一个有多元意象的词汇。人员迁徙叫徙,封爵、安置、流放也叫徙。按《辽史》本纪说:“乙巳,以皇太叔重元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徙封赵国王查葛为魏国王……乙亥,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奏,右护卫太保查刺等告知北院枢密使事萧速撒等八人谋立皇太子,上以无状,不治,出速撒等三人补外,护卫撒拨等六人各鞭百余,徙于边……天祚夏四月辛亥,诏诛乙辛党,徙其子孙于边;发乙辛、得里特之墓,剖棺。戮尸;以其家属分赐被杀之家。”319徙封就是升官,而徙边则是流刑。徙实际上就是流,与流的区别大概在于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