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高教版】中职历史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第八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课件_第1页
【2023年部编高教版】中职历史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第八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课件_第2页
【2023年部编高教版】中职历史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第八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课件_第3页
【2023年部编高教版】中职历史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第八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课件_第4页
【2023年部编高教版】中职历史 基础模块 中国历史 第八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目录一、隋朝的兴亡二、唐朝的兴盛与衰亡三、隋唐制度四、民族交融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西魏—北周——隋东魏—北齐581589从南北朝到隋朝的嬗变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1.文帝建隋(建立者、时间、都城、统一时间)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杨坚2.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1)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京杭大运河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教材补遗隋唐大运河:功过得失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日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京杭大运河示意图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思考】从多角度看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利:①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②促进了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弊: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开凿过程中滥用刑法,引起民众不满,推动了起义的爆发。一、隋朝——盛极一时,短命而亡3.炀帝亡隋原因:杨广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③隋炀帝遇弑标志着隋朝灭亡。【思考】怎样评价隋炀帝?暴君≠昏君(隋炀帝无德但有功)隋炀帝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的百姓的承受能力,是一个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者。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1.大唐初建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2.大唐盛世李世民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文可安邦李元吉:瞎凑热闹李世民:武可定国(1)贞观之治(唐太宗)经济政治文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2)武周政治

高宗死后不久,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千秋功过,谁与评说?材料一: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材料二: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邓小南无字碑(3)开元盛世(唐玄宗)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1、唐太宗:灭亡东突厥;2、唐太宗:天可汗3、唐高宗:联合回纥(回鹘),灭亡西突厥;4、管理西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5、联合吐蕃:(文成公主入藏);6、回纥灭东突厥政权回纥是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7、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5.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

玄宗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终年78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白居易《长恨歌》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通典》唐朝盛世的出现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周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弘贞观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法律制度的坚实保障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各族百姓的共同创造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思考】为何在盛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巩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①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②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边疆发展。③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6.安史之乱(1)背景(2)过程

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安禄山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6.安史之乱安禄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①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②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杜甫《无家别》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7.藩镇割据(1)藩镇的权力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藩镇割据形势图(2)影响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二、唐朝——年少盛世,晚来难安8.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唐末爆发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隋唐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隋唐制度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隋唐制度

唐蕃[bō]古道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