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_第1页
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_第2页
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_第3页
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_第4页
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人、婚嫁、求女汉语比喻和汉文化

一、文化“证”:认同和接受了“性变态者”有一本名为《九歌歧视》的新书(中国卫星电视台1991年版)。作者是张元勋。作者对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诗歌中关于:“美人、婚娶、求女”的比喻和象征,作出了全新的分析:“他的心理是多情,趣味是好色的,行为是善淫的;不仅是这样,他的心理还是变态的;或更清楚些,是性变态。在他官运亨通‘入则与王议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得意岁月里,在与年长于他的怀王的不平常的关系中,他的心里滋长的是什么?发泄于《九章》里的许多章句其实是失控般地坦白之言。如:《惜诵》云:‘竭忠诚以事君兮,反离群而赘疣,忘儇媚以背众兮,待明君其知之’。《抽思》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佳丽兮,独处此异域。既蔚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这样的亲昵之态,真是‘忘儇媚’而‘背众’的了!这就难怪有人说他实际是上楚怀王的‘男宠’!”“不只一次地出现于他的诗篇中的‘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的惋叹,用的其实是婚姻迎娶于昏的古俗。这其实讲的就是男女婚姻关系的交往之破裂,这样的词章如果以之来比喻明主贤臣的合作恐怕是极为不妥的,恐怕所有的贤臣也是耻以此言的”。“实事求是地说,他之于那位淫荡的楚怀王那种亲昵儇媚的依附关系的实质,其实就是‘臣妾’,或曰‘妾臣’。”“他说他曾经是狂热忘我般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女,他却是善作妙喻地说他追求的尽是美不可言的女神以及美若女神的王室的先妣,这比喻中的事实使人一望便皆言‘不实’……他要透给人们(实际是他要自我反复去回味)那些经历过的一次又一次的调情后宫、诱通王妃的醉人的艳事!”于是便作出了结论:屈原是一位“性变态者”。在张元勋的眼中,屈原是一个“心态病变到十分严重、十分复杂的人格典型”:“但维系着如此君臣关系的他却是一位以色侍君的幸者”/“他一面‘自比女人’,带着十足的女人的心态生活着,一面又有男人的本性;一面他既甘心荣受着一位身拥极权的男人(指楚怀王)的宠幸和性爱,一面他又要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去宠幸女人,即那些使他丧魂落魄、妖冶如仙的宫庭后妃们。”/(屈原是)“半是男人,半是女人,半是幸臣,半是情夫”(的性变态狂),“一位千古的情人与情种”。人类学家一再告诫人们,千万不可以依据自己熟悉的文化模式去解释全然不同的文化现象。对于某个特定民族的文化现象,包括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只有放置到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大框架中,按照这一文化的模式,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纷纷运用西方的文化模式来阐释中国文化现象:神话、传说、风俗、诗文,这是应当提倡的。但是如果丢掉中国文化的大框架,违背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抽取孤立的单独的成分,生硬地贴上西方文化的标签,这是十分的危险的,这必然会出现“文化的短路”现象,即歪曲了中国文化!张元勋对屈原诗歌作品中的比喻和象征的这一全新的结论,正是一种“文化短路”现象:生硬地用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漫画”屈原,这是对屈原的歪曲,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也是对比喻和象征的“反文化传统”的阐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比喻是一种文化现象。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了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一个民族的比喻的总和是这一民族的集体意识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汉语比喻正是汉语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所以,研究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很有必要。二、根本原因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汉语的比喻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许多喻体本身是汉文化的创造物,而并非是物理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物。如:在汉语中,大量最常用的人们最熟悉的最喜闻乐见的喻体,其实在物理世界中都找不到客观对应之物,而是汉人的精神创造物,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部分。不管这些汉人走到这个地球的什么地方,他们的言谈中都少不了这些汉文化独特创造物的喻体,这便是汉人的“文化烙印”。在他西装革履、牛奶面包巧克力的生活方式中永远保留着这汉文化的标记。在异国他乡,这些汉文化虚构的喻体便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对故土的眷念,起到民族的凝固剂的作用。比喻要创新。英国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好刻薄呀!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虚构的喻体虽然已有悠久的历史,已经被人们大量地运用,然而汉人却永远不以为陈旧,每天每时不断地重复着,真是有如陈年老白酒、愈久愈有魅力,常有常新!君不见,中国任何一个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导游小姐或导游先生的解说词中,尤其是谈到溶洞的时候,是决不会少了“龙王”、“王母娘娘”之类喻体的,而且大多数旅游者都是听得心满意足,津津有味的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文化所虚构的这些喻体是具有相对稳固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的呀!汉语比喻的民族文化特征又表现在喻体的选择方面。当然,汉族人的历史中没有的事物,如:密西西比河,阿尔卑斯山,等等,既然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中华文化并无什么关系,于是就不可能成为汉人比喻中常见的喻体。然而也并不是在汉人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上,凡是出现过的、有些关系的东西都可以拿来作比喻的。凡是汉人常用的喻体都是在汉人生活和文化上相应的有更高价值的东西。在民间谚语、歇后语中,用历史人物来作为喻体的,是有限的,而且十分地集中,如诸葛亮,关公,包公,秦始皇,曹操,刘备,阿斗,姜太公,李太白,苏东坡……等。可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啊!我们可以说,凡在谚语、歇后语、诗文中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在汉语中的地位要比从不作为喻体出现的历史人物要重要得多。当然,必须指出,这文化价值并不同于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实际作用,这是两码子事儿,不可以混为一谈。同理,凡经常用来作为喻体的山水、动物、植物也一定比不常用来作为喻体的山水、动物、植物具有更高更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必然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喜玛拉雅山比泰山高,黄山比泰山秀丽,但是在中国泰山是山之中最常用的一个喻体,出现的频率极高,而喜玛拉雅山在传统用法上却很少用来作喻体,而黄山作为喻体来用的比起泰山来是少得多了。这表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泰山比喜玛拉雅,比黄山,要有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食品方面,豆腐、青菜、萝卜是常见的喻体,出现的频率要比蕃茄、马玲薯高得多,这表明豆腐、青菜、萝卜是中国人民经常食用的最喜欢的传统食品,食品在比喻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语言运用上的一种反映。换句话说,比喻等修辞格的运用是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的。《水浒传》中108条好汉的浑名大都是比喻式的。其中:这里对历史人物、动物喻体的选择,都是汉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三、相似点的民族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喜欢用水来作为喻体。如: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立量必平,似正,盈不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论苑·丛说》)这番话,在《荀子·宥坐》、《孔子家语·三恕》、《大戴礼·劝学》中有大同小异的记载。孔子是那么的喜欢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水和君子之间找到了那么多的相似之点,这在欧美文化中恐怕是没有的。水同人尤其是君子之间的这些相似之点,虽然是建立在物理世界的相似的基础上的,但却更是汉文化的产物。所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比喻的相似点,是从属于一定文化传统的,离开了民族文化,就很难真正地把握住比喻的相似点的真正的内涵。非常明显的一点是,同一个物理世界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其相似点的不同是全然不同的。在汉文化,人和狗之间的相似点,只取坏恶的一面,“狗”便是骂人的话,然而在英语世界中可以取中性的甚至于好的、美的一面,如:在欧美少女和老鼠之间可以有“可爱的”这一相似点,这在汉文中是不可想象的事儿。在汉文化中,女人和狐狸之间的.相似点只能是“风骚”,但在英语中也可以是“漂亮、可爱”——“yourwifeisafox!”这是恭维的话,而汉语中“你老婆是狐狸!”便只能是骂人的话。汉文化中对海水,相似点是颜色,而希腊文化中却可以是浓度,于是荷马史诗中可以说“蔚蓝的海水就象红色的葡萄酒”,这在受汉文化薰陶和制约的汉人是不理解的。荷马史诗中,在战士和苍绳之间找到了“勇敢”这一相似之点,这是汉人无法接受的,由于汉文化传统的强大压力,便抵制了这一类相似点进入汉语比喻系统。比喻的民族差异表现为:虽然物理世界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一方面具有相异点——自异处观之,万物皆异,另一方面又具有相似点——自同者观之,万物皆同,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众多事物之中选择A和B这两个事物,而舍去了其余的事物,这是民族文化制约的结果,同时还会创造出客观物理世界所没有的、不存在的喻体,这种喻体只存在于文化世界之中,是一种纯文化的现象。同样的,比喻的相似点的民族差异也表现为:物理世界的A和B两个事物之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相似之处,但某一民族文化却只选择某一些方面的相似点加以利用,忽视、抹煞了另外一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同时,文化传统还会歪曲客观物理世界的相似之处,把客观事物本身根本没有的某种特性强加到客观事物之上,即形成客观物理世界并不对应,并不一致的比喻关系,试问:狐狸都是那么风骚么?如果没有那么多狐狸成精变女人勾引男人的民间故事,狐狸同女人之间从哪来的这么一个“风骚”“勾引异性”的相似之处呢?这个问题英国学者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Morris)在《人类行为观察》一书中已经提了出来:至于这种动物是否真的很凶猛或者真的很可爱,那是无关紧要的。它们实际上很可能恰恰相反,但用它们来作象征的人对此根本不会加以理会。鬣狗和白头鹰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鬣狗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丑恶的代表,人们认为它专以腐肉为生,即贪婪又怯懦,叫起来象阴森森的笑声,令人讨厌,而且还四处活动干这种卑鄙的勾当。相反,白头鹰被别人赞扬为无畏而崇高的勇士,它搏击长空,所向无敌,称某人是鬣狗已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侮辱,而白头鹰已身价百倍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自豪的象征。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鬣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勇猛的动物,而白头鹰倒常常是偷食者和食腐肉的动物,但是发现这些事实丝毫也没有削弱它们的象征作用,尽管早在18世纪就有人一度提出要把美国国徽上的白头鹰换成响尾蛇,这是由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的。理由是响尾蛇总是先向敌人发出警告,从不主动挑起争斗,但是,如果别人先冒犯它,它就会无畏地进行自卫反击,所以这是美国人民的最好的象征,从科学上说,这很正确,但是从象征上说,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就拟人化角度而言,白头鹰样子高贵而翱翔于天空,响尾蛇其貌丑而匍伏在地上,至于实际情况如何,人们根本不予关心,因为在象征的领域里,虚假的信念往往比科学的事实更为重要。(485页。海天出版社1989年)因此,我们只能把比喻的相似点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以看作为或误以为是科学知识,比喻只是比喻而已,它具有欣赏价值,如果当作为学习科学的手段,那么便要上大当的!如果以为世上的猴子都是瘦的,并没有肥胖的猴子;以为世上的猴子都是聪明的,并没有笨蛋猴;以为驴子都是愚蠢的,并没有聪明的驴子;以为兔子都是温顺爱和平的,并没有凶残、好斗的兔子;以为狼都是残忍的,并不存在温顺的狼……便导入了误区。其实,世界上发现过许多“狼孩子”呢!即由母狼抚养大的人类的孩子,即狼也有并不残忍的一面。人们喜欢用“禽兽”比喻坏人,这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人本位”思想,人高于动物之上的偏见的产物,其实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并不时时处处比人类坏,起码它们并不象人类那样的好说谎骗人的。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才说,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既然比喻的相似是人类思维的成果,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那么,从共时角度,在一个民族特有的比喻的独特的相似点的总和之上,便可以构建起相似点的系统,对这一系统的阐释便可以解开民族文化之谜。因为比喻的相似点的这一系统必然同民族文化大系统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而从历时观点看,任何一个比喻的相似点的出现都是有理据的。物理世界的相似之处,决定于人们的心理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世界中某种根据,然而由于时间的冲刷,比喻产生之初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依据有可能削弱了,消失了,于是某些比喻的相似点便失了理据,虽然常说常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相似之点。如我们常用“五味瓶”这个喻体,由于不知道五味瓶是何物,于是也便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相似的。其实呢,这个比喻起源很早,因为五味瓶是五代时期盛行一时旅游饮器,“春日郊行,家家用之”,“以银、铜为之,高三尺,围八九寸,上下直如筒样,安嵌盖其口,有徵洼处可以倾酒。”(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90页,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年)可后来失传了。于是人们从“五味”两字上附会,更说什么他呀,心中真象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都有。其实五味瓶既然装的是酒,哪里来的酸甜苦辣咸呢?这个比喻却又很是盛行,这一演变正如王母娘娘从凶猛的野兽演变而为漂亮高贵的妇人一个样儿的。因此,从历时角度考释,对比喻的相似点的产生、选择、演变、发展,理清了线索,这也便是民族的思维、文化、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侧面。中国人对于比喻有一个很好的见解,把神似放置于形似之上。形似是物理世界的事儿,而神似却是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事儿。郭沫若在《湘累》中塑造的屈原说:我所以从早起来,我的脑袋便成了一个灶头;我的眼、耳、口、鼻就好象一个烟筒的出口,都在冒烟、雾,飞起火星起来,我的耳孔里还烘烘地只听着火在叫;灶下挂着一个土瓶——我的心脏——里面的血水沸腾着好象干了的一般,只迸得我的土瓶不住地跳跳跳。单纯从物理上的形似看,未必是最好的,但联系到说话的人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此时此刻又处于他心理异常的形态之中,那么从神似观点看,便是绝好的比喻,它的相似之处是意味深长的。四、气体间的形象互通在民族文化中,比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全部的比喻便构成了一个比喻的大系统。林语堂在《涵养》一文中过:因为“涵养”两字,含义注重忍辱负重,和平达观,不露锋芒,喜怒不形于色,不轻易得罪人,不吃眼前亏,聪明的计算等,所以中国没受教育的人如危崖如峭壁,如苍松,如古柏,如饿狼,如鹰隼,如雄马,如箭猪,如荆棘,如锉刀,如李逵,如武松,如泼妇,如一切不应对付的东西。受过涵养的人如面条,如汤团、如肥猪,如家禽,如驯养,如,蜗牛,如西湖风景,如雨花台石,如绣珠,如轻风,如柳絮,如棉花,如阳萎,如悬疣,如谭延,如黎元洪,如好好先生,如一切圆滑的东西。在这里,有两组同义的喻体,一组是武松、雄马、泼妇、饿狼等,另一组则是汤团、面条、柳絮、棉花、阳萎等。这两组喻体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在汉语中,喻体往往形成相对固定的组合模式,即一些喻体成对、成组地同时出现,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如:有的喻体之间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相互依附存在的小系统,如:九天玄女—天书—白猿—宝剑,等。另一方面有些喻体之间也形成了相对稳足的对立模式,如:汉人思维重视整体性,重视事物之间某种联系,如“五行”对应着诸种事物:因为万事万物被赋予了如此之类的某种神秘的联系,便增加了汉文化中的某种神秘的比喻关系。如中国古代的气功文献中,不少比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如龙和虎是最常见的喻体:有年仅四十五六而龙已六断者。(《金丹集成》20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提取真龙真虎,玉池春水溶溶。(《金丹秘要》6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真虎乃肾气中水,真龙心液中之气。口为玉池,津为春水。(同上,60页)/离封龙虎交媾,名曰采药。(同上,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