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市古城遗址图一_第1页
博乐市古城遗址图一_第2页
博乐市古城遗址图一_第3页
博乐市古城遗址图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乐市古城遗址图一

蒙古自治省博尔塔拉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北部,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端。南越天山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北部和西部为我国边陲,与苏联哈萨克斯坦为邻。全境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公里。共辖一市二县(博乐市、温泉县和精河县)。新疆天山以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势险要、历史悠久、交通方便和农牧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区,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现在居住在这里近30万人口中,就有蒙古、汉、维吾尔、哈萨克和回族等20多个民族。不久,乌鲁木齐的铁路将要铺到全国驰名的大风区——自治州好阿拉山口。届时将会对自治州的经济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26年前,笔者曾对博乐市和温泉县的古城和古墓葬进行考古调查,1987年9月,州师范学校蒋学熙老师来信反映古城之内有新的发现。我和沙比提同志前往该州,在州文管所同志们的协助下,调查了三座古城遗址(图一)和三处古墓葬群,对过去的调查作了重要的补充。这三座古城遗址是:达勒特乡古城(蒙语,为肩胛骨意,俗称破城子)在博乐市东郊29公里处。处于博尔塔拉河和大河沿子河两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此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墙略呈方形,北墙现长80米(图二)。外墙计断续残存的南墙全长约900米,西墙残存两小段各50米左右,东墙和北墙过去曾因河水改道冲刷掉了(图三)。调查时但见内城东墙处的城门缺口痕迹尚存。据反映,近几年来城内外曾发现过几批重要文物。如1987年夏,农民在外城墙东南1.5公里处打土坯时发现了一座夫妇合葬大墓,出土了一批金币,共35枚,已由州文管所征集收藏。我们根据文管所的藏品加以初步研究,这35枚金币中最为完整的一枚重2.4克,圆形而无内孔,正面压有阿拉伯文字,字行中间有一“十”。钱背的中心处有一圆圈,圈内外亦铸文字(图四)。同墓出土的还有一对金耳环,呈插瓶形式,刻有精细的缠枝纹。达勒特乡古城内墙以外东西即城门缺口两侧,经常有遗物出土。据了解近年来出土的重要遗物中有一批金条计9根(图五),已被银行当作金银而收去了,这批珍贵文物几经交涉也未能追回保护下来。另一次是出土了一小袋银币,系由小学生在古城中玩耍而拾得,以为是现在的镍币散弃在沙土中。文管会同志得知前往调查时,只检了其中三枚。这些银币亦圆轮而无方孔,每枚的图案中所铸的内环圈里都有一“巾”形纹饰,环圈以外和钱背面均压印着阿拉伯字母拼成的文字。还有一次是1985年,农民积肥时出土了一枚金币、一付金手镯(图六)和一只金饰带。这枚金币承文管所赠予照片研究,请自治区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米尔·苏里塘辨识,除周围文字残缺外,中央第一行为地名“阿里玛力”,下面的几行是:“除安拉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唯一的使者”,证明这是察合台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货币。手镯上印有花朵和“麻花”形纹饰,重48.7克。金饰带已破成三段,长17、宽2厘米,雕有虎头状和草叶纹饰。城中经常发现陶瓷器和小铜件,我们所见的有历代陶器残片。辽金时代瓷器残片上面,刻有粗线条的大朵花纹。铜币有大定通宝和皇宋通宝钱以及阿拉伯文字。铜币上的文字有“大斡耳朵”等内容(图七)。现场调查时,我们访问了一家正在附近修建新房的农民。那位农民介绍说,挖土时曾发现一口大缸、一个陶盆和几盏陶灯。我们讲解了文物政策后,他立即表示愿将文物献给国家保存,州文管所同志给予了奖励。青得力克(蒙语:坚固)古城在博乐市西郊5公里处。26年前我曾来此城调查,但现在比过去更加残破了。现只存北段墙垣约2米多长一段,其余都已无存。据过去对城墙范围的测量得知,其南北与东西为280×385米,呈长方形,十年动乱时在这里挖取肥土和近几年各单位修建工程,我们现在所见是遍地深坑和大量弃置的各种陶片。据州文管所介绍,曾收集到在这里出土的一件马形铜符残件,符上铸有阿拉伯文字,我们分析应是宋辽时期的遗物。哈日布乎(蒙语:黑公牛)位于温泉县东南50公里的奎屯不拉克(蒙语:冷泉),现残存325米的一段南墙,每层夯土厚约9厘米。从残存痕迹看,此城呈方形,每边墙垣可达500米左右,厚约4米,现存最高部分只有2米,南墙处尚有门洞及其残存。博尔塔拉河水即从城北2公里处流过,同时也分出一条农用水渠自西南往东北绕古城周围而流。在城内沿田间小路勘查时,发现耕地中挖出的残陶片很多,有黄褐色小口罐、青灰色大缸和陶锅等,多手制薄胎,罐多单柄,口缘处有三道弦纹。据居民反映十年动乱时为了开垦,从城中挖出过大量的人畜骨架和鹿头骨角。一青年农民携一银锭请求鉴定,称出自城内农田中。银锭呈长槽形,两端隆起,长14.6、束腰宽2.6厘米,两端各宽12,高3.5厘米,重1.8公斤,底有铸文隶体“南钢州”三字。从器形看似为早期遗物,但不知所铸三字为那一时代的州府地名。此银锭已送交州文管所保管。调查到的三处墓葬是:(一)阿冬雀鲁(蒙语:马群石)古墓群,在温泉县以西47公里山坡上。这里有一条泉水自山坡上流来,灌溉着坡间的草场。加之夏季气候凉爽,嫩绿的牧草长满坡间。但九月初天气,却有似初冬,不时有阵阵急风骤雨袭来,寒气逼人。草原上处处可见成堆成群的大石块散布在草丛之中。在一处散布着石块群的地方,响导告诉我们:“这里是‘阿晋雀鲁’(蒙语:母亲石)”,此石为牧民们最尊敬的崇拜圣物,经常有人不辞辛劳地前来祈祷致敬、祈求赐福。有许多大石上刻有原始岩画(马、牛、羊、人和野生动物),最大的刻划可达30多厘米,形象挺拔粗拙。可惜天不作美,调查时正值风雨交加雷电催人(据说是母亲石不欢迎的表示),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去。谁知行不多远却又天气晴朗宜人了。遂继续上到草坡的另一高地——察罕乌苏(蒙语:白水),这里也是大石头成堆成群,并且分布着许多墓葬,这些墓葬可分为:石堆墓,每墓状似一座小型的山丘,丘上巨石堆积,每块石都在1米以上。这山丘一样的石堆墓,一般都高出草原地表5-8米,半径达百米左右。询问当地牧民,说是数百年前其祖先迁来此地放牧时即有此石堆墓存在。虽传说为墓,但谁也未见过能够证明是墓葬的实物。这只有待以后的田野发掘来说明了。石墙墓,常有三、五座墓连成一片,多数为长方形、少数有圆形墓。这种墓葬的四边都用50×80厘米左右的天然石版很整齐地横向镶嵌在墓圈四周,每块石版宽厚为10-40厘米左右。最大的墓四周可镶嵌石版四、五十块,小的也在二十块左右。石墙内的地表上平整地铺有卵石(也有仅铺着卵石而无石版墙维护,可能曾被人搬走,或为另一种墓葬)。这种石墙墓葬在察罕乌苏一地极目望去,四周可达二、三十座之多(图八)。石人墓,见到两座,墓上布有石堆。石堆东侧竖立石人。其中一座的石人已倒于草丛中,通高2.10,头部宽厚各0.40、胸宽厚0.80×0.70厘米。脸部作半圆雕状,大目高鼻,唇上有八字短须。另一座墓上竖有长石一块,似未刻雕出人形模样。方阵墓,与上述各墓夹杂在一起。这种墓葬系用鹅卵石在地表上镶嵌成双行一排的石阵形状,一般都在23×17平方米左右。石阵以内的地表平整,不见有隆起的封土(石)。(二)第二处墓葬的调查地点是:多浪特(蒙语:树多的地方)在温泉县东北12公里的大拉力大桥以北4公里处。这里据说有两座石人墓,我们只找到其中的一座。石人已被挖出,石堆也已翻乱。石棺系用石条砌成,只有东南角上的两块石条镶嵌在原地表下。每块石条1.20×0.70×0.20米。石人半圆雕形,高1.85、底座0.65×0.49、头部0.55×0.49米。胸部的雕刻已磨损不清。(三)最后一处墓葬的调查是在阿拉套山的阿尔夏特(蒙语:温泉)草原上进行。这个宽阔的草原上零散地分布着许多墓葬,这一次我们只调查到石人墓3座(图九)、方阵墓群一处和石堆墓一处。因为这里一般没有习惯称谓的小地名,只能以古墓所处方位来推算距离。我们沿着大路进入阿尔夏特草原后行约20分钟,上了一处草坡,那里有座石人墓。此墓用直径30厘米左右的石块堆成,呈不规则的方形,东南向计9×8.50米。石人线雕,地表以上高1,32、宽0.39、厚0.30米,大眼高鼻,唇上两撇短须,左右耳根各坠上下双圈形的耳环一个。右手当胸托高足柄,左手握长刀于腹前。缠有腰带,带上插着一把短刀。在此墓东南亦有一座石人墓,石堆作南北向,长方形,范围7.5×5米。自肩部以上已被打掉(打掉部分现保存在州文管所),原地现存残象高0.50、宽0.40、厚0.16米,方向东偏北18度,圆雕凿成。右手当胸持柄,左手握手。另外,此墓附近又有一石人墓,圆雕凿成,高1.15,宽0.50,腹部0.25米,头部0.18×0.15米。面亦东向,身后为不规则的石棺堆积。调查到的石阵墓和石堆墓群在这片石人墓东南约4公里的高坡草原上。这一墓群范围远望处可达几公里。因又遇雨未能普查,只在附近择典型的两墓进行实测。一座是石阵墓,与察罕乌苏发现的略有不同,这里墓的中心处有隆起的或方或圆的石块堆积,(似略有下陷)四周再嵌以鹅卵石,以显示埋藏墓主人的所在。鹅卵石的外围,相距5米处,再镶嵌着平行的两条长方形石阵,包围着墓葬的中心区。这长方形石阵为东偏北10度,东西29、南北15米。两条平行卵石线的东侧,竖立着一块条石(是否象征着石人?),计高、宽、厚为0.73×0.30×0.20米。从远处观望,这群石阵墓中竖立条石的现象并不普遍。或只有石阵而无墓上石堆的墓,其范围较小(图十)。调查的另一座属于石堆墓型。只有石块堆积成尖堆形状。最高处距地表0.35米,直径5米左右。远不如察罕乌苏草原上石堆墓那样高大雄伟。通过这次粗略调查,得知自治州境内至少分布着古代的石堆墓、石墙墓、石人墓、方阵墓和土墩墓(曾在圩吐不拉克公路平原上望见有七座此墓,每座相距0.5公里左右)等五种类型古墓,这足以说明博乐草原在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的繁荣盛地。上述博乐和温泉三座古城中,从出土文物分析,达勒特乡古城可能是一处历史较悠久的遗址。26年前,我来博乐调查,虽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前往达勒特查访,但根据州原文教科提供该城出土文物分析,都是唐宋时代遗物,因而怀疑可能是天山北麓双河都督府所在地。这次对达勒特乡古城调查,发现它分内外两重城垣,范围较大,出土的历代文物说明延续的时代较长。特别是地处博尔塔拉河和发源于天山北麓与之同流入艾比湖中的大河子河沿这两条河流之间,需要进行普查很有必要结合史料对此古城作系统地分析研究。博乐地区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属西突厥牧地,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2月,西域都护府在天山以北之西部设置瑶池都督府,以西突厥原叶护阿斯那贺鲁为瑶池都督。古瑶池即今之赛里木湖。永徽元年(公元651年)贺鲁建牙帐于双河城。双河,即两条河流并行其左右之意,以天山西北各河流和历史上的地势交通险要来分析,只有博乐市郊达勒特乡古城具备这些条件。它地处唐代西域丝绸之路北道要地,南下金牙山或车岭直至弓月城和伊丽河,往西可以通到唐边境四镇之一碎叶城。这里地势确是非常重要。但是贺鲁竟趁唐太宗李世民已死,高宗李治即位不久无暇西顾的机会,自号为沙钵罗可汗,进寇廷州(今吉木萨尔),于是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阿斯那弥射进军至双河城讨平了贺鲁。不久,唐政府对西突厥旧地陆续“皆分置州府,西尽于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同时,在今博乐地区的双河城正式建立了双河都督府。十一世纪著名的维吾尔史学家马合穆提·喀什噶尔所撰《突厥语大辞典》上的地图里也标有西盖玉克斯(双河)。“双河”按其所标的位置,这里正处在博尔塔拉河与大河沿子两河之间。这不是偶然使用的,而是唐代以后新疆人民仍在沿用“双河”这个地名。过去,达勒特乡古城中曾出土过唐宋时代文物,现在宋辽时期的文物也常有发现,更加说明这座古城的历史地位,值得作为重点保护。大约从南宋末年到元明清三代(十三至十九世纪)这六七百年间,“双河”这个名称被废弃了,而代之以博尔塔拉,历史上用汉文被称为“孛罗”、“不刺”、“普拉”、“帕刺”等名称,实际都是按双河故城原址依博尔塔拉河畔而称谓的。我们这次所调查到的三座古城,都是沿博尔塔拉河流而建筑的。达勒特乡古城陆续发现的金银铜货币,同史料记载“孛罗城迤西,金银铜为钱,有文而无孔方”完全吻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